• 1、某同学想通过DeepSeek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学校校庆撰写一副对联。他三次在搜索信息框里输入信息,后两次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修改意见,生成了三副对联。请你结合下表说一说:后两次他在信息框里提出了怎样的修改意见?

    次数

    搜索信息框里输入的信息

    生成的对联

    第一次

    请以“春满学苑,校庆同欢”为主题,为光明中学40周年校庆,写一副对联

    上联:四秩耕耘光阴铸就岁月竞芳菲

    下联:八方同庆心灵之翼你我展鹏程

    (四秩:代指四十年)

    第二次

    上联:四秩耕耘木铎金声桃李竞芳菲

    下联:八方同庆薪火相传师生展鹏程

    (木铎金声:代指教育传承)

    第三次

    上联:四秩耕耘木铎金声桃李盈四海

    下联:八方同庆薪火相传师生展鹏程

  • 2、学校准备邀请各界校友回学校参观,下面甲、乙、丙三幅书法作品中,你觉得哪幅最适合印在请柬上?请从句子含义方面说明原因。

  • 3、光明中学校庆吉祥物设计大赛开始了。同学们围绕学校“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教育理念,巧妙地将花草、动物、建筑等特色元素融入到吉祥物设计之中,赋予了作品鲜活的生命力。你设计的吉祥物是怎样的?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自己的设计。

    【示例】小张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我设计的吉祥物名叫‘鲤小龙’。它是一条穿着中国传统服饰的鲤鱼,正踏上龙门的台阶。我的灵感来源于‘鲤鱼跃龙门’,象征学校是育人成才之地,符合进取的理念。”

  • 4、下面是某同学为感恩母校而写的文段,下列对该文段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母校,你是我心灵永恒的避风港。②在这里,我度过了数载欢愉而铭心的时光,学会了知识的无穷力量,更悟透了成长的深邃意义。③再度踏足母校,那熟悉的教室、长长的走廊、宽广的操场,无一不承载着我青春的斑斓记忆。④感激老师们的诲人不倦和同学们的相伴相扶,这些皆使我愈发坚韧与自信。⑤母校的一切都将镌刻于我的生命之中,融入我的血脉之内;化作我梦想起航的强劲动力,成为我前行之路的指引明灯!

    A、第②句中,“学会了知识的无穷力量”搭配不当,将“学会”改为“领略”。 B、第③句中,将“踏足”改成“莅临”。 C、“未来,我无论身处何方,都将铭记母校、感怀师恩。”这一句应加到第⑤句前。 D、第⑤句中,分号使用错误,将其改为逗号。
  • 5、某同学在学校游览,走到湖边,看着黄莺与燕子在争相筑巢,他想到了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爬上山顶,俯瞰学校其他建筑,顿生一种豪迈之情,他不觉吟诵起杜甫《望岳》中“”这一名句。
  • 6、下面是某同学撰写的介绍光明中学的文字,对加点字读音或字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光明中学是一所位于风景秀丽、人文荟之地的优质学府。校内环境幽雅,绿树成 , 教学楼落有致,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全。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们敬业爱生,教学经验丰富。承“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光明中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科技创新、艺术表演、体育竞技等,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锻能力的广阔舞台。近年来,光明中学在各类竞赛中获佳绩,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A、“人文荟粹”的“粹”应该写为“萃”,“措落有致”的“措”应该写为“错”。 B、“绿树成荫”的“荫”读“yìn”,“一应俱全”的“俱”应该写为“具”。 C、“秉承”的“秉”读“bǐng”,“锻炼”的“炼”读“niàn”。 D、“屡获佳绩”的“屡”应该写为“缕”,“赢得”的“赢”读“yíng”。
  • 7、作文

    校刊《稚翎》拟增加“读后感写作”特辑,现征集文章。请你在阅读完吴克敬的文章《家的样子》后,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发现,向校刊投稿。

    要求:(1)角度自定,题目自拟;(2)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8、【甲】

    武陵

    黄庭坚

    武陵樵客出桃源,自许重游不作难。

    却觅洞门烟锁断,归舟风月夜深寒。

    【乙】

    《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丙】

    仙游记

    唐·顾况

    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中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余家。四面高山,回还深映。有象耕雁耘 , 人甚知礼。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伏,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时政何若?以实告。老人为饮食,申以主敬

    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注释】①瓯闽:浙江南部和福建的别称。②象耕雁耘:传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③申以主敬:以主客敬重对待。申……敬,表示敬意。④省:察看、看。

    (1)、【甲】诗中“烟锁断”“夜深寒”写出了桃花源环境的特点。
    (2)、【甲】诗“自许”一词富有情趣,请结合全诗,并借助你对《桃花源记》渔夫形象的认识,分析武陵樵客的形象。
    (3)、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方法

    文言词句

    释义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便向路

    (1)

    ◎课内迁移法

    此人一一为言所闻,皆叹惋。

    以实告

    (2)

    鲁肃过寻阳

    复前踪

    (3)

    ◎字典查询法:①招引,招致;②献出,奉上;③取得,得到;④极其;⑤兴致。

    老人为饮食

    (4)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丙】文中划线句的意思。

    有一老人,为众所伏,容貌甚和。

    (5)、《仙游记》一文中,山中人“人甚知礼”,这“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6)、【丙】文结尾写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请你结合《桃花源记》的阅读体验,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 9、同学们收集了以下材料,制作成宣传册,向全校师生推销劳动课成果——青团,请你参与其中,完成各题。

    【材料一】

    青团的前世今生

    青团是江南人家在清明节吃的一道传统点心,其色泽青绿,所以叫作青团。在不同的地方青团又被称为艾团或清明果等。艾草、糯米等是做青团的主要食材,吃了有散寒除湿的功效。

    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但如今它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时令性很强的小吃。因其外形为圆形,亲朋相聚吃青团也寓意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希望家庭幸福圆满,家人健康长寿。

    【材料二】

    青团的制作过程

    制作青团的秘方

    ①将艾草洗净,焯水,打碎成汁。

    ②在糯米粉中加入艾草汁,揉捏至面团,软硬适中。

    ③取一块面团,揉搓成约25厘米的长条,切成小块备用,加入馅料,包成团子。

    ④蒸锅加水,冒热气后,放入青团,蒸6—10分钟。

    【材料三】

    “我为青团代言”文案

    文案一

    文案二

    如果说有一种食物,能把江南绿透,能让春天醒来,清甜甘冽,令人如坠温柔暖乡,想必,非青团莫属。在味蕾间回味的片刻,春天便真正融进了心里。

    别看我小小一团,我可是从宋朝一直火到今天呢!我的全身糯韧绵软,里面裹着的绵密的豆沙更是点睛之笔,软糯Q弹不粘牙。我是一个有颜值、有内涵的青团!

    【材料四】

    青团宜“浅尝辄止”

    糯米粉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膳食纤维素,这些物质在人体中比较难被消化,食用过量可能会加重人体肠胃负担,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糖尿病人禁食青团,青团中含有大量的糖分,糖尿病人食用青团无疑会使病情恶化;同时青团对肥胖人士不友好,吃多了不利于健康。

    (摘自《健康网》)

    (1)、同学们将制作“青团名片”,作为本次推销的海报。请你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补全名片的内容。

    出生时令:(1)

    别名:艾团

    外衣:青绿色

    主要原料:糯米、(2)

    功效:散寒除湿

    寓意:(3)

    (2)、【材料三】有两则宣传文案,你认为哪一则最合适放入宣传册中,为什么?
    (3)、小胖同学对你说:“哇,你们做的青团真诱人!我特别喜欢甜豆沙,我要多买几个,今天中午饱餐一顿。”你将如何回复?试结合【材料四】的内容进行劝说。
  • 10、家的样子

    吴克敬

    ①居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宇内,在装饰布置上,可谓费尽了心思,却总是感到难以尽如人意,不仅活动的空间小,而且缺少阳光的清明和地气的爽朗,尤其在炎炎的夏日,更感到热浪滔滔,苦闷难捱。不由怀念起绿荫匝地的农家小院,集纳着乡野的灵气,洒落着沁凉的清新,那是一种怎样舒心惬意的享受啊!

    ②黄土平夯的院落里,有一棵枣树,有一棵桑树。枣树下置了一方捶布石,黑油油的石面上,光洁如一面镜子,母亲和姐姐织下土布,用心地浆了,在太阳下晒得还余一点潮气,收起来,折成一厚叠的布坯,平铺在捶布石上,母亲和姐姐便会轮换着举起两根枣木棒槌,很有节奏地在布坯上捶打。即使不在小院,老远也能听见母亲和姐姐的捶布声,节奏忽而紧,忽而慢,听着不啻一曲美妙的打击乐曲。听母亲讲,布坯只有浆了捶了,才更耐穿呢!

    ③桑树下置了盘石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石磨还很忙碌,隔不几天,母亲会借来集体的牲口,套在磨道里拉磨,沉重的石磨转起来,轰隆轰隆地响。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讨厌石磨转动的声音,也怕见牲口戴着暗眼,绕着石磨转圈的样子,感觉一个鲜活的生命,非被那低沉的声音碾碎了不可。但极喜欢磨缝里不断流出来的碎麦粉,母亲用簸箕收起来,倒进磨道旁一个面柜的箩儿里,咣啷咣啷箩出细细的面粉来,那可是养命的蒸馍和面条啊!更细的面粉飞扬起来,扑在了母亲的手上和脸上,使母亲看起来白了漂亮了。后来通了电,石磨子不再用了,可是到我离家而去时,石磨还在桑树下盘踞着,显得很沉默的样子。

    ④枣儿熟了会落下来。

    ⑤桑葚熟了也会落下来。

    ⑥一个在夏天,一个在秋天。桑葚枣儿落地的日子,最是小院热闹的时候,母亲会招呼几个大人,撑起一个布帐,摇着树枝,让桑葚枣儿落下来,接住了,收在一个篮子里,送给一村的人,都尝上一口。

    ⑦小院里还开着一方小菜园,找来一块一块的半截砖,沿着菜园的周边,狗牙似的栽起来。春上的日子,母亲给小菜园先是施上底肥,把土刨得虚虚的,点上两行豇豆,栽上两行韭菜,又种上几窝丝瓜和油葫芦,以及三两株向日葵,地表的土一干,母亲就浇一遍水,菜苗长出来,扯出蔓来了,母亲就搭起架子,由夏至秋的那段日子,小菜园的收成让母亲的锅灶上总是特别丰富多彩。来客人了,也不用着急,摘一把豇豆,割一撮韭菜,还有丝瓜、葫芦什么的,也采来一些,或清炒,或干煸,或油焖,凑在一起,就是一顿好饭了。如果是朋友稀客,还会摆上酒杯,亲亲热热地碰了,吱喽一声喝下去,脸上便都起了红晕,嘴头上也就放得开了,说一说久不见面的相思之情,聊一聊听来的乡间趣事,这样的日子,是怎样的逍遥自在啊!

    ⑧好读闲书的我,时常就坐在小院里,【甲】任凭蝉儿在树梢上聒噪,任凭蝴蝶从头顶飞过,我喝一口凉茶,翻开一本喜爱的书,钻进墨香四溢的文字中去,有滋有味地品读着,一忽儿可能手拍膝盖,怒骂出声,一忽儿又会眉喜眼笑,呵呵自乐……这才是家的样子啊!

    ⑨离家太久了。【乙】怀念家的样子,感觉又清晰又模糊,意识里乡下的家便成了一幅绝好的水墨画。

    ⑩豆棚瓜架、蝶飞蝉鸣的农家小院,宛若世外桃源,梦里已回去了许多次,已经仙逝的母亲还坐在枣树和桑树下,忙着她的家常,我在一旁读着书。梦醒了,真想远离喧嚣的城市,抛开碌碌的功名,作别蜗居的楼屋,回到母亲留下来的农家小院里,让心通通透透地安静下来。

    (1)、文章中“家的样子”定格成了一幅幅农家的生活场景,请结合全文完成表格。

    农家小院

    主要生活场景

    情感

    枣树下

    喜欢,享受其中

    桑树下

    母亲借牲口拉磨、箩出细面粉。

    一方小菜园

    (2)、文中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十分富有表现力,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3)、有同学对文中【甲】【乙】两处有疑问,请你解答。

    (1)【甲】处连用两个“任凭”有什么表达效果?

    (2)【乙】处“又清晰又模糊”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以下链接材料,从散文选材、语言、情感中任选两个角度分析《家的样子》和《灯笼》的相似之处。

    【链接材料】

    关于吴伯箫的散文理念,他在《无花果》里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曾妄想创一种文体: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结构。内容是主要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鸟兽虫鱼;感情粗犷、豪放也好,婉约、冲淡也好,总要有回甘余韵。体裁归散文,但希望不是散文诗。”

  • 11、为了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我国传统民俗,学校安排各班级自定主题进行展示。你准备参观南京民俗建筑时,妈妈却对你说:“民俗建筑都是被淘汰的老东西了,有什么值得展示的。有这功夫啊,还不如多刷刷题,补补‘文化知识’呢!”请你用所学口语交际知识进行应对。

    你:

  • 12、入诗文风景,感景中情思。

    情感

    诗文

    出处

    惆怅

    用露珠化作白霜来表现恋人之间的朦胧之美,营造出可望不可即的意境的诗句是:蒹葭苍苍,(1)

    《诗经·蒹葭》

    思念

    通过夸张的手法,形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反差的内心独白是(2) , (3)

    《诗经·子衿》

    愁苦

    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忧思的诗句是:求之不得,(4)。悠哉悠哉,(5)

    《诗经·关雎》

    惊叹

    描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6)

    《桃花源记》陶渊明

    愤懑

    充分表达了劳役者对统治者满腔愤懑的句子是:(7) , 胡为乎泥中。

    《诗经·式微》

    凄凉

    因自然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8)

    《小石潭记》柳宗元

    正如苏轼所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品读文学经典,欣赏古诗词文,亦是读生活、读人生。今日的我们依然能从诗中品到前人的人生百味,感受他们的诗意人生。

  • 13、完成下面小题。

    《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放逐时候所作。《离骚》尤其是千古流传的杰作。这一篇大概是二次被放时作的。他感念怀王的信任,却恨他糊涂,让一群小人蒙蔽着,播弄着。而顷襄王又不能觉悟;以致国土日削,国势日危。他自己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简直走投无路;满腔委屈,千端万绪的,没人可以诉说。终于只能告诉自己的一支笔,《离骚》便是这样写成的。“离骚”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他是个富于感情的人,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叫叫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什么组织的。

    (节选自《经典常谈·辞赋第十一》)

    (1)、语段中加点的“他”指的是。(人名)
    (2)、联系画线语句说说《经典常谈》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 14、在《经典常谈》“说文解字”这一章节中,我们了解到一些方法能帮助我们辨别古诗文的易错字。下图中有三句诗,括号里的都是易错字。请结合知识卡片,判断这些字分别可以利用知识卡片中的哪一种方法来辨别。

    知识卡片

    A.利用汉字字理,如从部首、构造、字义等角度分析。

    B.利用诗歌意象,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C.利用格律知识,如律诗和绝句是讲究对仗和用韵的。

    牧人驱犊返(反)               (1)

    水尤清冽(洌)                  (2)

    征蓬(篷)出汉塞               (3)

  • 15、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偏pì(     )临河的江南村庄上演的社戏,令人难忘;革命圣地延安唱响的“信天游”,风情浓郁;黄土高原舞动的安塞腰鼓,震hàn(     )人心;静mù(     )夜色中点起的灯笼,浸润着长幼深情、人情shì(     )故与家国情怀…这些由民众传承并创造的文化瑰宝,是独特而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偏pì             ②静mù

    (2)、括号处应填入哪个字?选择正确的一项。

    ①震hàn人心             A.憾               B.撼

    ②人情shì故               A.世               B.事

    (3)、画线句存在语序不合理的问题,请进行修改。

    修改后的句子:

  • 16、请以“在中读懂中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⑴先补充题目(如“一粒稻种”“一座碉楼”“一首童谣”“一座桥”“一首歌”等);

    ⑵结合具体事例,体现爱国主题;

    ⑶不少于500字;

    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 17、根据名著内容,完成小题。
    (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被唐僧驱逐,仍暗中保护师父,体现其重情重义。 B、《骆驼祥子》通过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揭示旧社会对底层劳动者的残酷压迫。 C、《简·爱》结尾,简·爱选择回到双目失明的罗切斯特身边,彰显其追求平等的爱情观。 D、《儒林外史》中,周进参观贡院时痛哭撞号板,体现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摧残。
    (2)、《水浒传》与《艾青诗选》都蕴含“反抗精神”。请结合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和《火把》一诗,比较两者反抗对象的异同。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阿婆的凉茶

    夏日的西关老街,像一条蜷缩在时光褶皱里的青蛇。麻石路面的缝隙里爬满深绿的青苔,镬耳墙的灰塑被岁月剥蚀出斑驳的裂痕,偶有麻雀在墙头啄食榕树籽,溅落几粒褐色的碎屑。阿婆的凉茶铺缩在骑楼拐角,一块褪色的蓝布帘上歪歪扭扭写着“祛湿解暑”,字迹被雨水冲刷得几近模糊。铺子不过方寸之地,却像一块磁石,将老街的烟火气牢牢吸附——三把磨得发亮的竹椅、一张虫蛀的老榆木柜台,墙角堆着晒干的鸡骨草、火炭母,还有一只总在打盹的虎斑猫。

    每日天未亮,阿婆便佝偻着背,用铜秤称量药材。金银花要选未开的花苞,夏枯草须是雨后新采,癍痧的苦味需用十年陈皮调和。她总说:“药材如人,差一分火候,便少一寸药性。”紫砂壶在炭炉上咕嘟作响,药香混着水汽漫出铺子,连檐角的风铃都沾了苦味。街坊们说,阿婆煮茶时像在诵经————枯瘦的手指摩挲腕间银镯,镯子上“贞静持家”的刻痕早已磨平,只剩一圈黯淡的光。那镯子是她出嫁时母亲给的,原是一对,另一只在三十年前老伴病逝时当了药钱。

    “后生仔,饮碗癫痧啦!”阿婆总这样招呼路人。年轻人大多皱眉摆手,倒是收废品的福伯每日晌午准时来,递上两枚泛黄的硬币。他捧着青瓷碗蹲在门槛上,汗珠顺着手臂滚落,在麻石板上砸出深色的圆点。“苦过黄莲哟。”他龇牙咧嘴,却又仰头饮尽,“饮完通体舒畅,搬货都有力气。”碗底总沉着几片陈皮,是他独享的甜头。阿婆瞥他一眼,嘴角微翘:“陈皮金贵,莫要糟蹋。”

    台风“山竹”登陆那夜,老街成了水乡。雨水从瓦缝倾泻而下,阿婆点燃煤油灯,将最后三碗姜茶分给避雨的打工仔。二十岁的小陈蜷在竹椅上打摆子,湿透的工装紧贴脊背,牙关咯咯作响。阿婆解下蓝布头巾裹住他:“寒气入骨,要发汗。”她翻出珍藏的艾草,在炭炉上灸他的虎口,又取银针扎入合谷穴。火光跃动间,小陈恍惚看见阿婆腕间的银镯———那是旧时西关小姐的陪嫁,如今却箍在枯枝般的手腕上,像一道褪色的符咒。半夜,小陈高烧不退,阿婆竟冒雨蹚水去药铺赊来羚羊角粉,混着姜汁喂他服下。天蒙蒙亮时,小陈的额头终于褪了烫,阿婆的布鞋却泡烂了底。

    拆迁通知贴上门楣那日,阿婆正给青瓷碗描金边。碗是光绪年间的老物件,祖太公从佛山窑口背回来的,原先有十二只,如今只剩三只完好。推土机的轰鸣惊飞了檐下的燕子,奶茶店的霓虹灯牌在暮色中亮起,映得她的白发泛着紫光。街坊们来道别,她只是默默打包药材,将祖传的紫砂壶锁进樟木箱。最后一碗癍痧倒入阴沟时,福伯蹲在墙角抹眼泪:“阿婆,这味要绝了。”阿婆不语,指尖拂过柜台上的裂痕————那是老伴当年醉酒磕的,她一直没舍得修。

    三年后,商业街的玻璃幕墙映着阿婆蹒跚的背影。她挎着竹篮,篮里整齐码着二十只青瓷碗,新烧的,釉色死白,没了老窑的温润。奶茶店的小妹追出来:“阿婆,城管要收的!”老人不答,将碗摆在消防栓旁,压上泛黄的毛边纸:“祛湿解暑,自取免费。”穿汉服的少女举着手机直播:“快看!非遗凉茶传承人!”镜头里,阿婆拢了拢蓝布衫,袖口露出半截银镯,像一弯倔强的月亮。晚风掠过空碗,发出细微的嗡鸣,像一声叹息。

    (1)、分析文中“青瓷碗”的多重象征意义。
    (2)、赏析画线句“连檐角的风铃都沾了苦味”的表达效果。
    (3)、结合全文,分析阿婆的形象特点。
    (4)、结尾“晚风掠过空碗,发出细微的嗡鸣,像一声叹息”有何深意?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广东省近年来以科技赋能红色文化传承,打造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例,馆方运用5G+全息投影技术,复原1926年毛泽东在此授课的场景:虚拟影像中,青年毛泽东手持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游客可佩戴AR眼镜,实时与“历史人物”互动提问。系统内置AI语音识别功能,能根据问题自动生成符合历史语境的回答。数据显示,该项目上线后青少年参观量提升180%,其中85%的受访学生表示“对革命历史的理解更加直观”。

    佛山某小学开发“红领巾数字电台”,学生用粤语、潮汕话、客家话录制《刑场上的婚礼》《东江纵队》等本土红色故事,方言与历史的碰撞引发情感共鸣。校长表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根,用母语讲述革命故事,能让青少年感受到红色精神与脚下土地的深刻联系。”此外,深圳某科技公司推出“VR长征体验舱”,学生可模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等场景,系统实时监测心率与动作完成度,生成“毅力值”评分报告,为思政教育提供量化参考。

    材料二

    潮州嵌瓷技艺传承人陈师傅,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开发“3D数字嵌瓷修复系统”。团队对现存古建筑残片进行三维扫描,AI算法自动补全缺失图案。在陈氏宗祠修复工程中,系统精准复原了清代“麒麟献瑞”的嵌瓷屋顶,游客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虚拟工匠的拼接演示。陈师傅说:“以前学徒要十年才能掌握的技法,现在通过数字教学,三年就能上手。”

    广州粤剧院推出“元宇宙粤剧舞台”,演员佩戴动作捕捉设备表演《帝女花》,观众通过VR设备可自由切换视角,甚至“登台”与演员对戏。项目上线首月,全球访问量突破50万次,海外观众占比达35%。粤剧名伶红线女曾孙李明表示:“科技让岭南文化突破地域限制,成为世界语言。”

    材料三

    在广东潮汕地区,已有600年历史的英歌舞正经历着“数字蝶变”。普宁市文化馆联合腾讯团队开发“AI英歌动作库”,通过捕捉12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108套经典动作,建立涵盖287个武术步法的动态模型。借助XR技术,游客在揭阳学宫广场可通过手机扫描地标,观看虚拟英歌队与历史建筑共舞,脸谱妆容随手机角度变换呈现“项羽怒目”“林冲夜奔”等不同戏剧效果。“数字英歌”上线半年,带动当地非遗研学游增长150%,更吸引法国里昂灯光节组委会发出合作邀约。

    中山大学团队则为佛山秋色巡游打造“非遗数字孪生系统”。运用无人机群与地面传感网络,实时采集龙狮扎作、彩灯工艺等23项技艺数据,在云端构建可交互的民俗基因库。今年元宵节期间,系统通过分析百年秋色档案,AI生成“未来花灯”设计方案———融入广绣纹样的柔性屏灯组,既保留传统鱼形骨架,又能展现动态《醒狮岭南》数字画卷。该项目斩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主创团队表示:“数字技术不是取代匠人,而是为传统工艺装上‘时空望远镜’。”

    在东莞可园博物馆,“区块链+文物活化”模式开辟新路径。针对馆藏200余件广作家具,每件文物均生成包含268个特征点的数字身份证,观众扫码即可查看历代修复记录、木材溯源信息。更创新的是,用户可通过AR技术将清代酸枝云石椅“搬”入自家客厅,系统智能匹配现代家居风格,古典纹样与智能灯光产生奇妙化学反应。该馆与澳门设计师合作的“数字广作”系列NFT,上线两小时即售罄,收益反哺实体文物修复。

    “当5G信号穿越镬耳山墙,当数字分身舞动在祠堂天井,我们正在见证岭南文明的生命力迭代。”广东省文旅厅数字化处处长指出,从红色记忆活化到非遗技艺再生,从民俗活动重构到文物数字重生,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正形成“岭南范式”。据统计,全省已有47个区县建立文化遗产数字中台,孵化出136个“文化+科技创新项目”,带动传统文化产业年产值增长22.7%。在这场传统与未来的对话中,数字技术如同现代版的“通草画匠”,正在重新描绘岭南文化的时代肖像。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州农讲所项目通过全息投影还原历史场景。 B、“红领巾数字电台”用方言录制以推广地方文化。 C、"VR长征体验舱“可通过数据分析生成学习报告。 D、科技手段显著提升了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兴趣。
    (2)、结合三则材料,概括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三条路径。
    (3)、请设计一项“科技+非遗”校园活动方案。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李善,字次孙,南阳人。本同县李元苍头也元家遭疫疠死唯孤儿续始生数旬而资财千万。诸奴婢私共谋欲杀续,分其财。善潜负续逃隐山阳瑕丘界中,亲自哺养,乳为生湩。续孩抱,奉之不异长君。有非李氏族类欲夺续财者,善辄拒之。贼欲胁杀善,善曰:“分财全躯,非吾志也!”终不为屈。续年十岁,善与归本县,修理旧业,告奴婢于官,悉收杀之。

    (节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李善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亦我所欲也/诸奴婢私共谋欲杀续 B、妻妾之奉/奉之不异长君 C、善潜负续逃隐山阳瑕丘界中/负势竞上 D、悉收杀之/悉如外人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②贼欲胁杀善,善曰:“分财全躯,非吾志也!”

    (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本同县李元苍头也元家遭疫疠死唯孤儿续始生数旬而资财千万

    (4)、甲文提出了“舍生取义”的精神,乙文中李善的言行如何体现这一精神?请结合文本分析。
    (5)、甲、乙两文为表现人物气节,分别侧重何种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