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泰兴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宝应县泰山初级中学、安宜初中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
- 江苏省苏州市2017届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
- 江苏省2017届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抒怀言志类 专项训练
- 江苏省2017届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怀乡思人类 专项训练
-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阶段测试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实验、邗江实验初级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
1、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段,完成各题。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节选自《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选段中,叶圣陶先生对写文章提出了什么要求?(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结合上下文,理解 “顺势朦胧” 的含义。(4)、叶圣陶先生的写作风格对你有什么启发? -
2、综合性学习
学校开展 “传统文化进校园” 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文化传承】请仿照示例,写出两个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示例:春节 —— 贴春联、放鞭炮
①
②
(2)、【观点表达】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
3、文学常识(1)、《阿长与 <山海经>》的作者是 , 他的散文集《》收录了多篇回忆性散文。(2)、《孙权劝学》选自《》,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是。
-
4、名句默写(1)、 ,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2)、斯是陋室,。(刘禹锡《陋室铭》)(3)、 ,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4)、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5)、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 , 。(6)、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 。
-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C、能否提高学习成绩,关键在于勤奋。 D、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和谆谆教导,时常浮现在我眼前。
-
6、词语运用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他____地工作,终于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② 面对困难,我们不能____,而要勇敢面对。
③ 这部电影的情节____,吸引了众多观众。
A、废寝忘食 退缩 跌宕起伏 B、夜以继日 退缩 波澜壮阔 C、废寝忘食 退却 波澜壮阔 D、夜以继日 退却 跌宕起伏 -
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诘问(jié) 愧怍(zuò) 鞠躬尽瘁(cuì) 锋芒必露(lù) B、字帖(tiě) 取缔(dì) 大庭广众(tíng) 妇孺皆知(rú) C、哺育(bǔ) 亘古(gèn) 锲而不舍(qiè) 沥尽心血(lì) D、震悚(sǒng) 粗拙(zhuō) 警报叠起(dié) 深恶痛绝(wù)
-
8、写作
季羡林先生说:“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回首自己的成长,时间给过你怎样的回答?回溯历史,时间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请以“时间的答案”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班级;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
9、整本书阅读(1)、表情是人物在某一特定处境下自我心理与外界社会的投射,请参考示例完成批注,分析祥子表情背后的社会原因。
表情
语段摘录
批注
哭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
社会原因:
笑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觉出来虎妞也有点好处,他居然向她笑了笑,一个天真的,发自内心的笑,仿佛把以前的困苦全一笔勾销,而笑着换了个新的世界,像换一件衣服那么容易,痛快!
【示例】虎妞答应给祥子买车,祥子很感激也很高兴。
不喜也不哭
祥子的生活多半仗着这种残存的仪式与规矩。有结婚的,他替人家打着旗伞;有出殡的,他替人家举着花圈挽联;他不喜,也不哭,他只为那十几个铜子,陪着人家游街。
(2)、祥子和保尔虽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命运也截然不同,但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坚韧”这一共同品质。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任选一位主人公,分析其“坚韧”的品质的体现。 -
10、阅读下面【甲】【乙】两文段,完成各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司马光《孙权劝学》)
[乙]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不说,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①。以此观之,何学之有?”孔子曰:“不然。若括而羽之② , 镞而砺之③ , 其入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愿受教。”
(选自《孔子家语》)
【注】①犀革:用犀牛皮制成的铠甲。②括而羽之:削出箭尾安上羽毛。③镞(zú)而砺之:装上箭头磨得锋利。
(1)、文中运用了各种称谓语,在语境中体现出丰富的含义。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也可用于朋友、夫妇间的爱称。这个称呼体现了孙权作为一国之君对部下的关心和爱护。 B、“阿”用于亲属称呼或小名之前。鲁肃称呼吕蒙为阿蒙,是把吕蒙当做晚辈来教训。 C、“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以谦虚的方式开始对吕蒙进行规劝,现身说法,表现出孙权的善劝。 D、“大兄”是对同辈朋友的敬称,吕蒙尊称鲁肃为朋友,有种进步被认可的自得之意。(2)、关于两篇文言文的内容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劝说吕蒙,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最终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并开始学习。 B、孔子认为子路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子路最初对此表示不满,但最终接受了孔子的教诲。 C、鲁肃对吕蒙的进步感到惊讶,并通过拜见吕蒙的母亲和结友而别,正面表现出对吕蒙的尊重和认可。 D、子路用南山之竹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孔子通过比喻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更加优秀。(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以此观之,何学之有?
(5)、劝说是一门艺术。结合两则材料,思考孙权和孔子是如何对他们进行劝学的。 -
11、阅读下面诗歌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英译版本众多。诗题中的“岳”有人译为“Mount”(高山),也有人译为“Peak”(山顶)。请结合诗歌,从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用完整的语言阐述理由。
我更喜欢译为的版本。这首诗描写了的景象。翻译成(高山/山顶)更能体现(泰山/诗人) , 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精神)。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神奇的丝瓜
①今年春天,我在房前空地上,开辟出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成了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笆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
②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这增加了我的兴趣。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我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顺便也看一看丝瓜。
③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没有想到它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它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绝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④这当然让人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提高。每天早晨,我都要注视那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⑤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随之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份重量,会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
⑥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的窗外,却长出来了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受得了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在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⑦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小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来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下来,一起坠到地上。
⑧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人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是人把丝瓜摆平的。
⑨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并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⑩丝瓜有思想,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它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有改动,选自季羡林《神奇的丝瓜》)
(1)、阅读全文,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扣住“神奇”二字写,先写了丝瓜籽、丝瓜秧的神奇,后来集中笔墨主要表现了丝瓜的神奇之处。 B、文章第2、3段“竟”字出现了三次,“竟”有“出乎意料”、“令人吃惊”之意,侧面表现出丝瓜的神奇,突出了丝瓜的活力与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丝瓜的惊叹之情。 C、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感慨丝瓜有神奇的生命力,有惊人的生命智慧;懂得顾全大局,自我牺牲,具有强烈的主动精神,能极好的适应环境。 D、作者对丝瓜的担心出现了三次,文章反复写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丝瓜的神奇。(2)、说说作者心目中的丝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3)、在第④段中,划线句子“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作者可能想到了什么?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健康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说起健康、养生,在中国,没有一种饮品能撼动热水的地位。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爱喝热水?喝热水真的更健康?阅读下面材料,读懂“热水”。
材料一:
①“喝热水”早已成为多数人的信仰:感冒了,多喝热水;肚子疼了,多喝热水;嗓子不舒服,多喝热水……中国人的热水,真有这么厉害?《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爱喝热水的记忆,是如何植入国人基因里的。
②在缺乏燃料的古代,热水是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万年前,出现陶器,人类开始学会烧水。而唐代,因缺乏燃料,只有贵族才喝得起热水。宋元时期,贵族们喝茶风气盛行。到了清代,“戒饮凉水以防坏腹”的风俗,依然只存在于上层社会。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细菌学说传入国内,使得喝热水具有了科学理论根据,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出现了“熟水店”。1932年全国暴发霍乱疫情,水烧开再喝成为一种防疫手段。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号召广大群众要喝白开水、喝热水。上世纪50年代,喝热水的倡议甚至深入到幼儿园。老师要保证每天喂孩子三次热水,以帮助孩子们从小养成喝热水的习惯。
③随着经济发展,国人不再为燃料短缺所困,平常百姓家喝热水逐渐成为常态。此后,喝热水的意识在普通民众意识中扎根,并代代相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材料二:
①喝热水深入人心之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热水究竟有什么好处?
②加热能杀死细菌:生水中可能含有大量细菌,直接饮用易导致腹泻等疾病,最好烧开再喝。自来水烧开还可以去除余氯等有害物质。
③温阳散寒:中医提倡多喝热水,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这是因为喝热水有助阳气生发、让身体更暖和,对脾胃和血液循环也有好处。
④解暑降温:热水比冰水更能解暑消渴,因为热水利于汗腺排汗,帮助身体达到散热的效果。冷饮消暑立竿见影,却无法帮助人体散热。
⑤缓解鼻塞、咽痛:喝热水治不了感冒,但是能够缓解感冒症状。发烧时身体容易丢失更多的水分,多喝热水能够补回来,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咽喉肿痛和鼻塞流涕,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人体免疫系统对付感冒病毒。
⑥呵护肠胃:如果本身有肠胃问题,或者肠胃偶尔不适,喝温水是避免胃部受到刺激的一种方式,因为过凉或者过热的水都会刺激肠胃。
⑦此外,还有研究表明,比起冷水,喝热水有助于缓解偏头疼,贲门失弛缓症。
材料三:
热水这么优秀,但是趁热喝就错了。喝热水有哪些讲究呢?
所以,叫你“多喝热水”并不是一句敷衍,而是一句实实在在的中式关怀。
(节选自“法治四川”微博)
(1)、中国人为什么爱喝热水?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陶器的出现,说明人类开始学会了烧水,到了唐代,更是有了“戒饮凉水以防坏腹”的风俗。 B、西方的细菌学说,为喝热水提供了科学理论根据。因而在20世纪30年代,国内的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出现了“熟水店”。 C、1932年全国暴发霍乱疫情,政府号召广大群众要喝白开水、喝热水,用以防疫。 D、中医认为,喝热水有助阳气生发、让身体更暖和。所以在炎炎夏日,想要帮助人体散热,冰水比热水的效果更好。(2)、“多喝热水”是一种中式关怀。客人来到家里,奶奶泡了一杯茶,对客人说:“趁热喝,但别烫着”,请你结合材料三说明奶奶这样说的理由。 -
14、 诗意,是书卷中的点点文墨,是胸中的山川沟壑。它是《陋室铭》中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的高雅之趣;是《游山西村》中诗人作客村野,赞美“ , ”的淳朴民风;是《己亥杂诗》中诗人借“花”自喻,“ , ”的报国之志……人生自有诗意,让我们在诗词中找寻最美好的自己。
-
15、渌口区某中学七年级正在开展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邀请你参加,完成各题。(1)、【宣孝德】班长小西为本次活动搜集了“百善孝为先”的四幅书法作品,下列选项中对这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幅为行书,笔画流畅 B、第二幅为篆书,线条圆润 C、第三幅为隶书,蚕头雁尾 D、第四幅为楷书,飘逸秀美(2)、【知孝迹】请写出两个中国古代孝亲敬老典型事例的四字短语。
-
16、 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各题
____,语文是最浪漫的学科。近日,名为“不小心拍到了语文课本封面”的话题在短视频平台迅速走红,楷体“语文”两个大字,加上拼音“YU WEN”,配上雄伟壮丽的名山大川、( )丰饶的丛林原野、精美绝伦的名楼高阁……【甲】一个个“爆改”的语文课本封面视频将万里河山( )小小封面,一帧帧都是我们学生时期对“诗和远方”的憧憬。【乙】语文课本封面走红,语文也在以时代的方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我们在网友创作的视频中能够看到巍峨山川和( )江河,听到悠久文明和时代潮流交融的脉搏,感受到( )深沉的家国情怀和根植内心的文化自信。【丙】在这场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热潮中,使每一个与时代紧紧相融的你我,都成为了诗意中国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丁】
(1)、依次填入文段括号内的词语的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斑斓 框(kuāng)入 澎湃 炽(zhì)热 B、斑澜 框(kuàng)入 彭拜 炽(zhì)热 C、斑斓 框(kuàng)入 澎湃 炽(chì)热 D、斑澜 框(kuāng)入 澎湃 炽(chì)热(2)、填入文段划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妇孺皆知 B、众所周知 C、家喻户晓 D、鲜为人知(3)、将“这不仅是中国人对这片水土的深深眷恋,更是对传统文化根脉的深刻认同。”一句放入文段,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4)、小蓝认为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调整“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顺序 B、删去“使” C、改“相融”为“融合” D、在“参与者”后加“的身份” -
17、 生活中,总有一些温暖的回忆,如冬日里一缕阳光,让人在寒冷中感受到爱和力量,在暗夜找到前行的勇气。看到《山海经》,鲁迅便会想起长妈妈带给他的温暖和感动;看 到紫藤萝,宗璞睹物释怀,感悟到了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请你以“想起 ▲ 时很温暖”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工整; ③不得抄袭,不少于 600 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人名、校名等,如不可避免,用 XX 代替。
-
18、名著阅读 阅读从《骆驼祥子》中节选的四个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
大了。
【文段二】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的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
【文段三】
他的车,几年的血汗挣出来的那辆车,没了!自从一拉到营盘里就不见了!以前的一切辛苦困难都可一眨眼忘掉,可是他忘不了这辆车!
【文段四】
祥子的车卖了!他像傻了一般,看着大家忙乱,他只管往外掏钱。他的眼红得可怕,眼角堆着一团黄白的眵目糊;耳朵发聋,愣愣瞌瞌地随着大家乱转,可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
(1)、对片段中画横线处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他的希望更大了”说的是祥子想拉车挣钱,回老家买地建房,过安稳日子。
B、文段二祥子“几乎要哭出来”,是因为他终于买了第一辆自己的车,高兴得要哭。
C、文段三祥子的车“没了”,是因为有一次他把车拉到了警戒区域,车被宪兵抢去了。
D、文段四“连哭都哭不出声来”是祥子因为虎妞难产死了而卖车,难过得哭不出声来。(2)、 《骆驼祥子》一书中祥子最终走向毁灭的命运悲剧无疑会给你强烈的震撼。祥子的悲剧原因何在?写下你阅读探究的结果。 -
19、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 各 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有人移之盆盎,置之华屋之内,屈其枝,缚其节① , 灌之溉之,蓬蓬如偃②盖焉。非不取悦于人,然以视夫③岫岭④之间,干⑤青云,凌碧霄,矫矫⑥郁郁于严霜积雪者,相去如何也?嘻!士君子之失身⑦于人,亦犹是尔。
(王晫《松喻》)
【注】①节:树木枝干交接处。②偃(yǎn)盖:车盖或伞盖。③夫(fú):代词,那些。④岫(xiù)岭:山峰。⑤干:冲。⑥矫矫:威武的样子。⑦失身:失节。
(1)、 请将以下表格补充完整。字词
出处
方法
释义
盎
有人移之盆盎
据形索义:“盎”(àng)是形声字,形
旁是“皿”
推测“盎”的意思与有关
凌
凌碧霄
语境推测:①冰凌。②侵犯,欺压。
③杂乱,交错。④升,登上。
(填序号)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士君子之失身于人,亦犹是尔。
(3)、托物言志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
20、古诗文阅读
登岳阳楼①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②东南坼③ , 乾坤④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⑤。
戎马⑥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年),此时杜甫漂泊湘江一带,他的很多好友如李白、高适、严武等都已去世。②吴楚:今湖南湖北及安徽、江西部分为古楚之地。今江苏、浙江及安徽、江西的部分为古吴之地。③坼:裂开。④乾坤:指日月。⑤有孤舟:杜甫漂泊湘江未曾定居。⑥戎马:指战争。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写了自己登上岳阳楼的所见所思所感。 B、首联“昔闻”与“今上”工整对仗,既点明了诗题,也表达了对岳阳楼的向往,以及登上岳阳楼的欣慰之情。 C、颔联写景,纵目远眺,只见吴楚大地被气势雄阔的洞庭水分裂,天地日月似乎也在波涛汹涌中沉浮,“坼”“浮”也隐含着朝廷局势的动荡不安。 D、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豪迈,颔联带有悲愤,颈联转为悲伤,尾联变为凄苦。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2)、尾联写诗人“凭轩涕泗流”,请结合全诗分析其中蕴含着诗人哪些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