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删去“通过”或“使”) B、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学校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删去“不”) C、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将“改进”改为“改善”) D、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艰巨任务。(将“完成了”和“一次又一次的”调换位置)
  • 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B、这次考试,大家的成绩都很好,不及格的只是凤毛麟角 C、他的作文写得很新颖,真是别具匠心 D、他上课经常迟到,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秘决   恪守   形消骨立   鸠占鹊巢 B、端详   摇曳   李代桃僵   走头无路 C、贸然   旁骛   自惭形秽   相得益彰 D、潮汛   脏物   郑重其事   根深蒂固
  • 4、下列词语中加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裂(jūn)   慰(jiè)   狡(xiá)   聒不舍(qiáng) B、亮(zèng)   临(bīn)   旋(wò)   不容发(jiān) C、言(zhēn)   拘(nì)   首(jī)   然而止(jiá) D、染(xuàn)   养(juàn)   宽(yòu)   孜不倦(zī)
  • 5、初三一班为他们制作的毕业纪念册选择了两张插画作为插图。请你任选一张,谈谈选择此张图片作为扉页或尾页插图的理由。

    要求:(1)结合图片标题和事物特征,站在一名初中毕业生的立场思考其含义;

    (2)语言简练,条理清晰;(3)100字左右。

  • 6、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煮茶是茶艺的一种,指茶入水烹煮而饮。古今中外皆有关于煮茶的记载和研究。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是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煮,唐时饮茶开始由粗放走向精工。今天,古老的茶文化经由网红经济的开垦,在现代土壤中被重新激活焕新。和古人相比,“围炉煮茶”的走红,不在茶叶,也不在器具,而在于场景、在于形式、在于时间,饮茶已经基本脱离了单纯的生理需要,更多地体现为对饮茶氛围的体验和对煮茶形式的享受。

    【材料二】

    ①2022年11月,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围炉煮茶”相关推文量超18万篇,互动量超1923万人次。随着寒冬来袭,“围炉煮茶”热度不断升温。

    ②“围炉煮茶”带火相关炉具及茶壶产品。“泥炉+茶壶”成为家庭版“围炉煮茶”必入套装,商家往往贴上“围炉煮茶”标签,组合销售相关产品。据悉,某线上购物平台2022年9月至11月标题中含有“围炉煮茶”关键词的相关产品销售额达到3838.5万元。

    ③“围炉煮茶”满足了消费者两方面的诉求。一是情绪价值,二是社交需求。情绪价值=冬日暖心安抚+城市精神出逃;社交需求=居家线下社交需求+网红打卡线上社交需求。

    【材料三】

    ①“围炉煮茶”煮出“热度”,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从2022年11月起,寒潮席卷全国各地。不少地方更是“一夜入冬”。继2021年热红酒、秋冬四件套大火之后,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秋冬暖意“仪式感”。与三五好友、亲戚友邻围坐在一起,看着氤氲着热气的茶汤,翻烤着红薯、板栗。“围炉煮茶”提供的慢生活松弛感,刚好为人们带来短暂的放松与满足,满足了人们居家期间的线下社交需求。很多商家抓住风口上架“围炉煮茶”套餐,许多大城市里四处燃起暖洋洋的炭火。更进一步讲,“围炉煮茶”的意义不仅在于饮茶本身,更多的是背后的情绪价值。“后疫情时代”的众多不安与焦虑,使人们更渴望温暖与安定。

    ②“围炉煮茶”煮出“热度”,不是新鲜事物的一次偶然成功,而是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潮流的“双向选择”。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详细记录了煮茶的过程。历代文人也多有关于“围炉煮茶”的名篇传世,如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如今中国茶仿佛逐渐找到了与年轻一代对话的方式,以茶为基底,加入水、奶、果、咖,不断创新的茶饮和不断拓宽的茶空间都在推动我国茶文化的传承,饮茶已然成为部分人生活中的习惯。

    【材料四】

    ①始于流量,陷于氛围,终于翻车。不少消费者发现,迅速走红社交媒体的“围炉煮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苦涩的茶汤、受潮的花生、夹生的红薯,照片中的小资情调似乎仅朋友圈可见。

    ②最近,“‘围炉煮茶’”“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频频登上新闻热搜,连“中国消防”都发文提醒煮茶时要注意安全。这无疑给“围炉煮茶”的热度又浇上一盆冷水。

    ③从“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到“冬天街边的热红酒”,再到如今的“围炉煮茶”,年轻人往往会为新鲜的氛围感买单。“围炉煮茶”,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1)、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和古人相比,饮茶已经脱离了单纯的生理需要,更多地体现为对饮茶氛围的体验和对煮茶形式的享受。 B、随着“围炉煮茶”热度不断升温,“泥炉+茶壶”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入套装。 C、【材料三】由“围炉煮茶”话题走红网络这一现象引出论述的话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因为“围炉煮茶”给年轻人带来新鲜的氛围感,所以他们都会为之买单。
    (2)、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简要概括“围炉煮茶”大火的原因。
    (3)、请结合四则材料,为围炉煮茶的长久发展提几点建议。
  •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心绿

    陈其祥

    ①心绿是邻居家的女孩,长得端庄美丽、俊俏可爱,只是她的那一双眼珠却混浊暗淡,毫无光彩,是一个天生的盲童。

    ②因为是盲童,心绿无法与相同年龄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常常独自一人待在家里。有时也会出来玩玩,但大多是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的那张长椅子上,一坐就是半天,孤零零的,那样子实在可怜。

    ③那一天,我经过一家玩具店,看见店前的橱窗里陈列着一只熊猫玩具,那熊猫不大不小,做工精致,非常好看。我忽然想起前几天心绿曾经问过我熊猫究竟是什么样子,于是走进店去买了一只,准备送给心绿,希望它能让心绿弄清楚熊猫的模样。

    ④回到家时,看见心绿还坐在院子里的那张长椅子上。她拿到熊猫后果然很惊喜:“熊猫?这真是熊猫吗?”

    ⑤“当然是真的。这是一只与熊猫一模一样的熊猫玩具,只不过比真的熊猫要小上许多。”

    ⑥“是吗?这就是熊猫吗?”

    ⑦她立即伸手在熊猫的身上摸了起来。她摸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满意地收住手,高兴地说:“原来熊猫是这个样子:它有点像熊,又有点像猫,所以就把它叫做熊猫。是这样的吧?”

    ⑧“不错不错,就是这样。”我说。

    ⑨“可是世界上相像的动物有很多,比如说羊就有点像鹿,猫也有点像老虎,为什么大家就偏偏爱熊猫,并且还把它称为国宝呢?”

    ⑩“那是因为熊猫是一种很珍贵的动物。”我开始向她解释说,“首先熊猫非常稀少,全世界只有我们中国出产熊猫,其他的地方都没有。另外,它一身的颜色也很独特:身体是黑色的,头尾却是白色的,眼睛的周围也有着一圈黑圈,黑白分明,非常好看……”

    ⑪我忽觉失言,连忙住口。但已经迟了,心绿已经提出了她曾经提出过无数次的问题。

    ⑫“叔叔,你说黑是最深的颜色,白是最浅的颜色?那么绿色呢?”

    ⑬“绿色是一种不深不浅,介于白色和黑色之间的一种中间色。它浓浓的,亮亮的,非常柔和可爱,就像小草和树叶。”

    ⑭“可是小草是长长的,尖尖的,树叶却是扁扁的椭圆形呀。”

    ⑮“你说的是形状,不是颜色……”

    ⑯我像以往许多次一样,用几句话搪塞过去,匆匆逃离——颜色这东西,又怎么能向一个盲孩解说得清楚呢?

    ⑰但一想到心绿那绝望的神情,我又于心不安。于是我一连几天地翻书本,查资料,寻找如何向盲人解释颜色的方法,但却一无所获。

    ⑱一段时间后,我终于又在院子里见到了心绿。

    ⑲“叔叔,我去学校里读书了。学校里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小朋友,我们玩得很高兴。”心绿兴奋地告诉我说。

    ⑳“那么,这几天你在学校里都学到了一些什么东西呢?”我问。

    ㉑“学到的东西可多了,有音乐、算术……对了!叔叔,我终于知道什么是绿色了。”

    ㉒“是吗?那你倒说说看,什么是绿色?”

    ㉓“在学校里,老师给我们讲了绿色的小草,绿色的树木,绿色的田野,绿色的森林,绿色的群山,还有它们所组成的绿色的春天。原来绿色是一种最美最美的颜色,因为它代表了生命。”她的脸色由于兴奋而变得格外红润美丽。

    ㉔“不错不错!绿色就是一种生命之色。”我赞同道。

    ㉕“以前,我怎么也无法理解我的名字的含义。现在,我明白了:心绿,就是心中有绿色,心中有生命呀!我虽然看不见那绚丽多彩的颜色世界,但我能感受到春天的存在,绿色的存在,我要像那长遍天涯的小草,顽强地去拼搏,去奋斗……”

    ㉖听了心绿的这一番话,我震惊了。我为她能说出这么一番富含哲理的话感到震惊,更为她的意志与决心感到高兴。但与此同时心里也有一点酸楚,因为她心中的绿色,毕竟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作为一个盲人,她将永远也无法看到那颜色的世界,感受到那柔和美丽可爱的绿色。

    ㉗我忽然又想,当今的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听说已经有了一种超高能的微型助听器,可以植入聋哑人的耳朵,让他们听到声音。什么时候也能有这么一种助看器,能帮助盲人看到那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颜色世界呢?

    同学们被盲童心绿的故事感动,准备将本文改编为一部微电影,请你帮忙完成以下任务。

    (1)、理情节:为了更好地完成拍摄,请你完成下面的情节纲要表。

    明确文体

    小说

    开端

    “我”同情盲童心绿,给她买了一个熊猫玩偶。

    发展

    高潮

    结局

    “我”期待出现助看器,帮助盲人看到丰富多彩的颜色世界。

    (2)、析台词:扮演心绿的演员在揣摩人物时,有些地方存在困惑,请你帮忙解答。

    (1)她拿到熊猫后果然很惊喜:“熊猫?这真是熊猫吗?”(应用怎样的语气?)

    (2)她摸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满意地收住手。(这里运用的描写手法有何妙处?)

    (3)、写旁白:在微电影结尾的彩蛋中,心绿拥有了助看器,看到了五彩斑斓的世界,请你为画面配上旁白,展现心绿此时的心理活动。
    (4)、赏影评:观看完微电影后,有人留言:“影片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主人公都是盲人,两部作品表达的主题也有相似之处”。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该留言的理解。
  • 8、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小题。

    【材料一】

    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哭’也是的?”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

    【材料二】

    他(范进)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入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1)、上面两段选文,均选自①(作者)的②《》,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其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③小说。
    (2)、结合人物的经历,简要分析周进和范进一哭一笑这截然不同的行为背后相同的社会根源?
  • 9、根据语境,用所学诗文原句填空。

    读中国古代诗文,我们总能得到道德的引领和精神的激励。读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① , ②!”我们懂得了坚守道德礼义,抵制利益诱惑的节气;读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③ , ④。”我们懂得了军人虽思乡情切,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爱国与忠诚;读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⑤ , ⑥。”我们懂得了舍生取义的价值;读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⑦;⑧。”在今昔对比中,我们更懂得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思想的伟大!

  • 10、阅读下面的两首词,回答问题。

    【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释】①淳熙三年(1176),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在此期间写了这首词。张处父生平不详,为词人好友。推官,是州郡的属官。②“招魂”是指楚国辞赋家宋玉为屈原所作《招魂》诗篇。宋玉希望通过这篇作品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同时讽谏楚怀王,希望他觉悟而还朝。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甲词首句用极富特征的描写,塑造了一个思潮涌动的壮士形象;乙词开头两句则通过描写,烘托词人辗转多地任职,无法安定的处境与心境。
    (2)、结合甲、乙两词画线句子,简要概括词句中表达的共同情感。
  •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文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文

    秦淮海(秦观)云:“余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昔之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余每见朋友中有下目成诵者,究竟反一无所得;亦有终日矻矻 , 才能数行者,而到底称为学人。所谓愚者得之,明者失之;勤者得之,惰者失之也。然余又尝谓不勤者,必非真敏者也。天下惟大聪明人,自然知学问之益。

    (节选自吴应箕《读书止观录》)

    【注】①暗疏:默写。②矻矻:辛勤劳作的样子;勤劳不懈的样子。

    (1)、对下列句中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穷冬烈风”中的“穷”,根据“烈风”的“烈”推断,译为“猛烈”。 B、“腰白玉之环”中的“腰”,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可解释为“腰间”。 C、“负此自放”中的“负”,与“负箧曳屣”意思相同,解释为“背负”。 D、“才能数行者”中的“才能”,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解释为“仅能”。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当余从师             也故虽有强记 B、足肤皲裂不知       常废于不勤 C、衾拥覆             中有足乐者 D、以中有足乐       喜从滑稽饮酒
    (3)、下面对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昔之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昔之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昔之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昔之十一二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5)、乙文结尾,吴应箕说“天下惟大聪明人,自然知学问之益”。你认为宋濂和秦观二人是“大聪明人”吗?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简要分析。
  • 1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气候“诞生了”中国传统文化

    ①气象学是自然科学,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科学,这是两条道上跑的车,能有什么关系吗?当然有。从气象学的角度看,正是在最典型的自然气候作用下,才有了最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诞生”。

    ②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寒暑文化。古人生活条件较差,最畏冬寒,因此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冠上了“寒”“凉”等字,例如“寒舍”“寒窗”,见面问候叫“寒暄”,一年时间叫“寒暑易节”,世俗社会的反复无常则是“世态炎凉”。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寒暑的变化才让人们对时间的流转、人生的艰辛、社会的变迁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③古典诗词中这样的现象就更多了。不仅在数量上极丰富,内容也十分鲜明。例如,描写冬冷,孟郊说,“寒者愿为蛾,烧死被华膏”,宁愿以一死换来瞬间温暖,让人泪目;蒋士铨“自恨不如鸡有毛”,更令人酸楚。描写夏热,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则使人辛酸。鲜明的气候特点不仅让诗人们有着独特感受,更引发了他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④这种冬冷夏热的特殊气候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中医的诞生。中医为什么只能诞生在中国?因为,如果没有了四季鲜明的春夏秋冬,就没有风寒热燥湿,也就没有了阴阳五行,没有了中医。所以,中西医差异根源在文化,文化差异根源在自然环境,在气候。

    ⑤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载体。但如果没有大雪小雪、大寒小寒、大暑小暑……哪里还会有二十四节气?央视公益广告说,“天地有节,风雅中华”“赏二十四节气,品五千年文明”,可见,影响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因素中,一定少不了自然气候。

    ⑥自然气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影响当然还有很多。总的来说,由气候影响而带来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敬畏、理解和适应,更是他们对人生、社会、宇宙等深层次问题的哲学思考和表达。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下面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古人见面问候时“寒暄”,是为了体现人们对气候变化以及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B、“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意在描写夏季炎热的气候对农人们心情的影响。 C、中医无法在欧美国家诞生,关键原因在于它们与中国的自然气候存在着显著差异。 D、“天地有节,风雅中华”中“节”即二十四节气,这里强调自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2)、下面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①段以设问的方式引出“在最典型的自然气候作用下,诞生了最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中心观点。 B、③段以古典诗词为例,表明气候变化引发了诗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论证了自然气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巨大。 C、④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阐述了鲜明的四季是中医文化形成的根源。 D、③④⑤三段从中华诗词文化、中医文化、二十四节气三个方面阐明了自然气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影响。
  • 13、初中生活即将画下句点,在离别母校、踏上新征程之际,初三一班制作了一本毕业纪念册。请根据其文字内容完成小题。

    第一部分   师恩·铭记

    老师,是您带领我们在知识的天空中(áo)______翔,引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感恩有您,教会了我们知识;感恩有您,塑造了我们灵魂!今天的我们风华正______(mào),即将踏上锦绣前程,您为我们簪花冠。追历史,师长以花簪于学子冠发,古已有之 , 唐代,同榜最年少的两名进士在长安街坊上遍游名园,采折名花簪戴以表示荣登金榜、炙手可热;宋代,闻喜宴上赐花簪戴已成为一项隆重的仪式;清代沿袭古制,删繁就简,进士中举后前往国子监行拜簪花礼。今天,您为我们簪花正冠。__________。朝阳一般的少年啊,让我们不负师恩,秉持理想,乘着希望之翼,阳而生!

    第二部分   友情·难忘

    同窗,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语!学子们靠窗而坐,持卷共读,结下真______(zhì)深厚的情谊。祝允明和文徵明师从书法家李应祯,二人精研书法,互相切______(cuō),共同进益;邓稼先和杨振宁同窗十余年,即使在残酷的战争和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彼此的理想…从古至今,勤奋苦读为学子们带来了多少前进和精神的慰啊!这就是同窗的真______(dì):我和你,如同这颗星和那颗星,彼此辉映,共同为这美丽的星空增彩。

    第三部分   未来·可期

    青春从校园出发,梦想在未来抵达。也许未来的你是一位工程师,焚膏继晷苦钻研,为国家建设贡献智慧;也许未来的你是一位文学家,笔耕不______(chuò)勤写作,为人间道义激浊扬清;也许未来的你是一位教育家,心沥血育桃李,为社会繁荣播种希望……未来世界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每一个“你”的辛勤付出;每一个勇担责任的“你”,都是明天的英雄!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上正确的汉字。

    (1)(áo)翔       (2)风华正(mào)       (3)真(zhì)

    (4)切(cuō)       (5)真(dì)       (6)笔耕不(chuò)

    (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A.zhèng     B.zhěng)(2)(A.shuò     B.sù)

    (3)(A.jiē     B.yè)        (4)(A.cháo     B.zhāo)

    (5)(A.jí     B.jiè)               (6)(A.ǒu     B.ōu)

    (3)、结合语境,给第一部分文段画横线处补写过渡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仪式与其说是对我们的美好期许,不如说是对传统文化的浪漫传承。 B、这一仪式与其说是对传统文化的浪漫传承,不如说是对我们的美好期许。 C、这一仪式不仅充满了对我们的美好期许,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浪漫传承。 D、这一仪式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浪漫传承,也充满了对我们的美好期许。
    (4)、依据文意,第二部分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古至今,勤奋苦读为学子们带来了多少前进和精神的动力啊! B、从古至今,同窗之谊为学子们带来了多少前进的动力和精神的慰藉啊! C、从古至今,勤奋苦读为学子们带来了多少前进的动力和精神的慰藉啊! D、从古至今,同窗之谊为学子们带来了多少前进和精神的慰藉啊!
    (5)、班长小丽对文案进行了审读,她的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部分中“古已有之”后的逗号需改为句号,该句总领了下文“唐”“宋”“清”三个分句的内容。 B、第一部分中成语“炙手可热”使用正确,此处可用来形容新科进士气焰很盛,仕途顺利。 C、第三部分中的“焚膏继晷”中“膏”指点灯用的油,“晷”有日影之意。据此推断出该词语在文段中表示工程师夜以继日地工作、学习,刻苦钻研。 D、三个部分的内容逻辑上构成并列关系,采用举例、排比等方式,既抒发了师生、同窗之情,又展望了未来。
    (6)、学习委员小明回顾初中生活,为文案拟写了一副对联作为结尾。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________,畅叙依依师生情,感念②________;光阴似箭,惜别③________,祝福金榜题名。

    A、①白驹过隙     ②春风化雨     ③拳拳赤子心 B、①岁月如歌     ②师者仁心     ③拳拳赤子心 C、①岁月如歌     ②春风化雨     ③悠悠同窗谊 D、①白驹过隙     ②师者仁心     ③悠悠同窗谊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心语心愿”主题班会上,小语说:“我的愿望是在这次运动会上拿冠军,可训练太苦了,感觉好难。”小文说:“我的愿望是学好数学,可那些难题真让人头疼。”很多同学都怀揣着美好的愿望,却在实现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请你写一篇文章,讲一讲你在“实现愿望”方面的亲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所思,让在迷茫中的同学获得启发。

    写作要求:

    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或戏剧;

    ②不少于600字、不要抄袭,不要套作;

    ③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 15、请联系《水浒传》,参考思考角度,说说你对下面这幅图的理解。

    思考角度:主角、团队、目标、障碍、感悟

  • 16、阅读下面《西游记》的片段,完成小题。

    【片段一】

    太白金星领着美猴王,到于灵霄殿外,不等宣诏、直至御前,朝上礼拜。悟空挺身在旁,且不朝礼,但侧耳以听金星启奏。金星奏道:“臣领圣旨,已宣妖仙到了”玉帝垂帘问曰:“哪个是妖仙?”悟空却才躬身答应道:“老孙便是。”仙卿们都大惊失色道:“这个野猴!怎么不拜伏参见,辄敢这等答应道‘老孙便是’,却该死了!该死了!”玉帝传旨道:“那孙悟空乃下界妖仙初得人身,不知朝礼,且姑恕罪。”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片段二】

    猪八戒道:“哥啊,你只知道你走路轻省,哪里管别人累赘?自过了流沙河,这一向爬山过岭,身挑着重担,老大难挨也!须是寻个人家,一则化些茶饭,二则养养精神,才是个道理。”行者道:“呆子,你这般言语,似有报怨之心。还像在高老庄,倚懒不求福的自在,恐不能也。既是秉正沙门,须是要吃辛受苦,才做得徒弟哩。”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片段三】

    却说那大圣被魔使法压住在山根之下,遇苦思三藏,逢灾念圣僧,厉声叫道:“师父啊!想当时你到两界山,揭了压帖,老孙脱了大难,秉教沙门;感菩萨赐与法旨,我和你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见同知。怎想到了此处,遭逢魔障,又被他遣山压了。可怜!可怜!你死该当,只难为沙僧、八戒与那小龙化马一场!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叹罢,那珠泪如雨。

    (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无神助术心)

    【片段四】

    行者道:“兄弟们,我等自此就该散了!”八戒道:“正是趁早散了,各寻头路,多少是好。那西天路无穷无尽。几时能到得!”沙僧闻言,打了一个失惊,浑身麻木,道;“师兄,你都说的是哪里话!我等因为前生有罪,感蒙观世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情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经,将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

    (第四十回   婴儿戏化禅心乱   狼马刀归木母空)

    下面是对以上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片段一中画线句子表现出孙悟空蔑视权贵、不受束缚的一面。 B、片段二中写出猪八戒在取经途中爱抱怨、怕吃苦的一面。 C、片段三中孙悟空遇到困难就痛哭流涕,可见他胆小怕事、自作聪明。 D、片段四中通过对沙僧的描写,表现出他取经意志的坚定。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战友

    ①因为中风,70多岁的父亲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后,终于出院了。我松了一口气,开车接父亲回家,突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家门口的羊蹄甲已开得茂盛,一串挨着一串,一团粉一团白,云霞一般。

    ②但我高兴得早了点儿。到家停好车,我和母亲一左一右搀扶着父亲下车时,父亲原本就不利索的右腿却使不上劲儿了,家里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建的楼房,没有电梯、建成时考虑父亲腿脚不便,本可以选视野更好的六楼,却只选了二楼,加上落地的储物间,算是三楼了。平时不觉得高,但现在父亲回家竟成了难事,我和母亲连拖带架,总算把父亲安顿在客厅的藤椅上

    ③没几天,网购的带轮子的四脚助行器送到家里,“爸,用这个走走看!”我挽着父亲的胳膊。他双手撑在助行器的横杆上。勉强在客厅转了几圈。但很快就累了,只得再坐回藤椅上,就这样。回家半个多月,父亲从没有下过楼,母亲将藤椅从电视机前移到了客厅的落地窗边。让父亲可以看看窗外的风景。父亲一看就是大半天。人也渐渐变得沉默,递给他报纸,他翻两下便扔在一旁,看电视上的新闻节目,他不留神就打起瞌睡。我的心揪起来,曾经开朗乐观,经常和我讨论国际大事的父亲去哪儿了?

    ④父亲曾经是一名军人、十几岁就离开家乡,随着部队北上。大多数时间在河南,因此后来他一直有吃面食的习惯,转业回南方后,周末还经常全家总动员,和面擀皮包饺子吃。邻居的小伙伴来串门,经常对着摆满餐桌、排列整齐的饺子阵营感叹不已。

    ⑤上幼儿园时,母亲曾带我去探亲,那时父亲已经到了浙江,军营在杭州郊区。我和母亲坐火车先到杭州,然后坐汽车一路颠簸,到了部队的营房。我们住在家属大楼,相邻的几位叔叔一听说我和妈妈来了,都热情地聚到我们的屋里,天南地北地聊着。

    ⑥从小到大,父亲都是我可以依靠的山,但这次病后,他突然衰老了许多

    ⑦我去上班的路上,手机响起来,是个陌生来电。“小刘吗?我是安徽黄山的李叔叔,是你父亲的战友,我们曾在杭州见过面,”想起来了,六七年前,我曾陪父母回了趟杭州,父亲的几位战友闻讯从邻近城市赶来相聚,并且陪父亲重返当年的军队驻地。他们都曾是父亲手下的兵,李叔叔六十岁出头,是最年轻的一个,人也长得特别精神。一次在餐桌上,这群老兵说起军营里拉歌的情景,父亲笑着提议:“小李,唱一个,当年数你嗓门最亮!”“是!首长!”李叔叔站起来,身形笔直,带头拉起了歌,《我是一个兵》《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父亲和战友们大声唱着,一首接一首,仿佛回到了意气风发、激情澎湃的军旅岁月

    ⑧“李叔叔好!我想起来了,您歌唱得特别好!”“好几年没见首长了、他身体还好吗?我换了部手机,首长留的家里的电话号码找不到了,想问问你,我好和首长聊聊天。”

    ⑨印象中,父亲并没有当多大的官,但手下的兵都很尊敬他,总是“首长首长”地叫。我曾问母亲、她说父亲对部下十分关心,谁有工作或是生活上的困难、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因此大家说起父亲,个个竖起大拇指。

    ⑩我把电话号码告诉了李叔叔,父亲生病的事也提了几句。“李叔叔,我爸现在出不了门,您有空多给他打打电话”“好的好的,唉,现在我帮忙带孙女走不开,等放暑假让我儿子带几天。我去看看首长!”“没关系,大家都忙,您也要多保重!”

    ⑪此后,家里的电话就成了战友热线。除了李叔叔,杭州的陈叔叔、青岛的张叔叔也隔三岔五打来电话,虽然多年未见,他们和父亲却有说不完的话,母亲在电话机旁又摆了张靠背椅给父亲坐。每次放下电话,父亲的音调似乎都提高了些,嚷嚷着要母亲扶他起来多走几圈,有时还会自己推着助行器,到朝南的大阳台去看看他种的那十几盆花。天气渐渐热起来,玫红色的三角梅开得正艳,薄荷在阳光下绿得耀眼,生机勃勃。

    ⑫转眼就到了盛夏,我傍晚下班回家,微风中有了茉莉花的清香,刚走到楼下,就听到客厅窗户传出熟悉的男声合唱。“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我一乐,自从教会父亲用视频通话,他和几个叔叔常聊到兴头上就拉起歌。听这气势,哪里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分明是一群雄赳赳气昂昂的兵!

    ⑬轻跑几步上楼。我一进门,嘹亮的歌声扑面而来,绕过玄关的玻璃隔断。我惊住了,客厅茶几边,父亲正和两个叔叔围坐着拉歌。三个人整齐地打着拍子,唱得那么投入,根本没注意到我进门。母亲在阳台浇花,忙轻声唤我过去,说:“是陈叔叔、张叔叔来了,看把你爸高兴的!下午他们两个还扶他下楼,逛了好一阵子!”“那李叔叔呢?他怎么没来?他上次还念叨着暑假来呢!”母亲的神情忽然变得黯淡:“我今天才知道,李叔叔生病了在化疗,他怕影响你爸的情绪,和两个叔叔说好了,一起瞒着你爸。这会儿,还在视频上和你爸他们唱着呢……”

    ⑭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掉了下来,转头朝窗外望去,羊蹄甲开得越发茂盛。云霞一般,四处蔓延……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描绘了“我”接父亲出院,路途中风景美不胜收,全家人心情十分愉悦的情景。 B、文章第④段补偿父亲的职业经历与生活习惯,交待了父亲生病后沉默不语的原因。 C、文章第⑦段中“我”回想起父亲与战友们大声唱军歌的画面,为后文父亲与战友们用视频通话拉起军歌埋下了伏笔。 D、“李叔叔”是小说中着力刻画的人物,他对揭示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E、本文以“父亲”为叙述视角,重点讲述了父亲昔日对战友们的关心与帮助。
    (2)、请赏析文中第⑫段画线句子。

    听这气势,哪里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分明是一群雄赳赳气昂昂的兵!

    (3)、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探究最后一段的含义。
  •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什么是“黄金4分钟”?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心搏骤停猝死者超过50万人,平均每天约有1500人,并且60%以上都发生在医院外心搏骤停超过4分钟,脑组织会发生不可逆损害,因此心搏骤停现场救护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救护时,一分钟内正确予以心肺复苏和使用AED,患者存活率能高达90%。能在4分钟内进行抢救,抢救成功率也能达到50%,但超出4分钟后,每延迟一分钟,患者存活率便会下降7%~10%。

    ②目前大部分民众面对需要急救的患者不敢施救,主要是顾虑到自己的急救能力不足和缺少有效的辅助工具。为此相关机构正在努力介入,国家现在已经把心肺复苏技能列入义务教育当中,各级红十字会也在广泛开展急救知识培训;同时在各个公共场合大量配置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向公众普及规范的心肺复苏知识技能和正确使用AED,是完善院前急救体系的重要环节。这对于提高院外心搏骤停存活率,挽救更多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二】

    心肺复苏操作步骤

    【材料三】

    ①普及和提升公众急救素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推进主体上看,政府具有重要责任。有些城市把AED投放及公众急救培训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大力推进同时,也需要调动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等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完善公共急救设施,促进志愿服务参与公益教育培训。

    ②从接受主体上看,学生是普及公众急救素养的一个重要群体;社会公众应成为院前急救的得力助手。很多人没有参与急救,除了没有掌握有关知识外,还担心“引火烧身”被誉为“好人条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一些地方也在开展相关实践,比如全国首个为“现场救护”单独立法的湖南省,自2020年11月起实施《湖南省现场救护条例》,规定救助人的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条款后来也被多个省市地方法规引用。

    (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心搏骤停超过4分钟,脑组织会发生不可逆损害,因此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 B、心搏骤停现场如果能在4分钟内进行抢救,抢救成功率能达到90% C、目前大部分民众面对需要急救的患者不敢施救,只是因为害怕惹麻烦。 D、《湖南省现场救护条例》规定救助人的一切行为均受法律保护。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每年因心搏骤停猝死者超过50万人,其中一小部分是发生在医院外。 B、如果向公众普及规范的心肺复苏知识技能和正确使用AED、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C、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可以在患者有意识有呼吸的时候规范使用。 D、提升公众急救素养主要依靠慈善机构、企业、志愿服务等公益教育培训。
    (3)、小雷和小望参加完急救培训后,在同学面前模拟急救过程,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合理推测,补全他们的对话。

    情境:长沙望城某街头,有人晕倒,小雷上前查看,确定是心搏骤停。

    小雷:“小望,这个人心搏骤停,情况很危险,我们赶快帮帮他。”

    小望:“好,我马上打120,等医护人员过来。在此之前,不要轻举妄动。我们对他急救时万一造成伤害,会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啊!”

    小雷:“。”

    小望:“这我就放心了,听你安排,我现在需要做什么?”

    小雷:“你打完120后,马上去取AED设备,在此之前,我会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清理口腔异物,再。”

  • 19、岑参

    ①参,南阳人,文本之后,天宝三年及第。累官左补阙、起居郎,出为嘉州刺史。杜鸿渐表置安西幕府 , 拜职方郎中,兼侍御史,辞罢。后终于蜀。参累佐戎幕 , 往来边塞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寨堡,无不经行。

    ②参博览史籍,尤工文,属词清尚,用心良苦。诗调光高,唐兴罕见此作。放情山水,常怀逸念 , 奇造幽致 , 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每篇笔,人辄传咏。

    ③至德中,裴休、杜甫等尝荐其识度清远 , 赤心为国,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可以备献替之官未及大用而谢世,岂不伤哉!有集十卷行于世。

    (辛文房《唐才子传》有删改)

    【注释】①文本:岑参的曾祖父,唐太宗时的功臣。②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③左补阙:官职名,后文“起居郎”“嘉州刺史”也是官职名。④杜鸿渐:唐朝宰相、散文家。⑤安西幕府:唐代在西域设置的府衙。⑥累佐戎幕:长期在军营幕府任职。⑦征行:征途。⑧逸念:超脱世俗的想法。⑨幽致:幽深的情致。⑩高适:唐代边塞诗人。⑪至德:唐肃宗的年号。⑫裴休:唐朝中晚期名相。⑬识度清远:见识高远。⑭献替:劝善归过。提出兴革的建议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A、“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别称还有“登科”“折桂”等。 B、“缀”本义为“缝补、缝合”,引申义为“连结”,“尤工缀文”中的“缀”为本义。 C、“故”有“缘故”“所以”“故意”等义项,“故常怀逸念”中的“故”为“所以”的意思。 D、“每篇绝笔”中的“绝”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陶渊明)中的“绝”意思不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可以备献替之官 B、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可以备献替之官 C、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可以/备献替之官 D、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可以备/献替之官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语句的大意。

    未及大用而谢世,岂不伤哉!

    (4)、请结合本文及前面的诗歌,探究岑参被称为“大唐真正的西域诗人”的原因。
  •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和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碛中作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国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注释】①碛中作:在大沙漠中作诗。②岑参:唐代边塞诗人、曾两次出塞,其边塞诗雄浑壮丽。③走马:骑马疾走:④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诗人行进在沙漠中的情景,于叙事写景中寄寓情感。 B、第一句从空间落笔,“走马”二字凸显了行程的紧张,“西来”点明行进方向。 C、第二句从时间落笔,描写了诗人离开家乡多年之后才见到大漠月圆之景。 D、最后两句以一个设问写沙漠中的军旅生活,描绘出荒凉无际的边塞风光。
    (2)、请分析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感。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