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父爱之舟》片段,完成练习。

    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下的乌篷船对我而言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醒来,枕边一片湿。

    (1)、“老天不负苦心人。”我认为本文中的“苦心人”是 , 理由是:
    (2)、文中哪句话直接点出了作者对小渔船的情感? 用横线画出来。这句话和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意思相近。
    (3)、读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你能画出这只载着父爱的小船,你重点要画的是 , 因为
    (4)、文章以“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开篇,以“……醒来,枕边一片湿”结尾,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2、课文综合回顾。

    《父爱之舟》是写的一篇散文,全篇从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全文围绕“”这一线索,写出了父亲的感情。 

  • 3、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1)、这里的“新滋味”具体是指
    (2)、生活中,你品尝到过什么“新滋味”? 请你举一个自己的事例,写出你品尝到的“新滋味”。                                                    
  • 4、同学们回忆了课文《父爱之舟》,课文以“父爱之舟”为题的原因包括(     )(多选)
    A、因为父亲总是借用姑爹的小渔船送作者离开家乡去报考和上学。 B、因为小舟承载了父亲对作者的期望和深沉的爱,是人生之舟、希望之舟、关爱之舟。 C、因为“父爱之舟”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也承载着作者对父亲的思念。 D、因为文中多次提到了这艘小渔船,它是全文的线索。
  • 5、姑爹的小船让人感到亲切的原因是(    )。
    A、因为这只小船承载了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 
    B、因为这只小船对作者来说非常熟悉。 
    C、因为这是姑爹的小船,姑爹是作者的亲人。 D、因为这只小船是可以不用花钱的。
  •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 B、菜园里种着白菜、茄子、冬瓜——等十几种蔬菜。 C、“最重要的是,”父亲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和爱心。” D、你仔细想想,东西到底是昨天丢的? 还是今天丢的?
  •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自从小强告别了游戏以后,爸爸妈妈的脸上终于现出久违的笑容。 B、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C、那蝉声在晨光之中非常分外轻逸,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 D、参加本次国庆检阅活动的有我校师生将近四百多人。
  • 8、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B、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C、这家专卖店陈列的女鞋千变万化 , 应有尽有。 D、不管我多么调皮,妈妈总是一如既往地对我好。
  • 9、根据所给的提示,用课文中表示“多”的词语填空。

    以前过春节,我们可以逛庙会。庙会上(形容人多),卖东西的小摊儿挤得(形容小摊儿多),(形容式样多)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万花筒,里面(形容变化多)的图案让我爱不释手。可惜,因为疫情,庙会已经三年没有开了。

  • 10、下列句子中的“冤枉”与例句中的“冤枉”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示例】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

    A、因为被同学们冤枉 , 她伤心地哭了。 B、对待案情,我们不会冤枉任何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坏人。 C、无论受了多么大的委屈和冤枉 , 他对祖国的赤胆忠心从来没有动摇过。 D、想想花了三百块钱买的这件衣服,好像也不过如此,这钱真花得有点冤枉
  • 11、根据“辞”的字义分一分下面的词语。
    ①辞职 ②辞行 ③推辞 ④不辞而别 ⑤辞呈 ⑥不辞辛苦
    (1)、 告别:  
    (2)、 躲避,推脱:  
    (3)、 不接受,请求离去:
  • 12、看拼音写词语。

    (1)、我要bào kào无锡shī fàn了,父亲便向姑爹借了yú chuán送我到无锡。
    (2)、直到bì yè以后,我才终于意识到:父母最需要的是子女的péi bàn  , 而不是那些jīng zhì、昂贵却冷冰冰的礼物。
  • 1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国几千年来父母对子女成长的殷切期望。从孔子“因材施教”、孟母三迁的故事到今天的“虎妈”“狼爸”,人们对教育子女成才的方法与认识常常有所不同。

    材料二:亲爱的孩子:你并非一个不知感恩的人,但你很少向人表达谢意。朋友对我们的帮助、照应与爱护,不必一定要报以物质,而往往只需写几封亲切的信,使他们感到快乐和温暖……沉默很容易招人误会,以为我们冷漠忘恩。你很懂这些做人之道,但却不能以此来改掉懒惰的坏习惯。人人都多少有些惰性,但人的惰性与偏向一定要受道德和规矩的约束。

    (1)、请认真观察两幅图,“虎妈”“狼爸”教育子女的共同点是
    (2)、读了材料二,你觉得傅雷对孩子的教育有怎样的特点?
    (3)、你的父母是怎样教育你的? 你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满意吗? 请你说一说。
  • 1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下面是某电视台主办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公益活动的相关报道。

    据调查,荣获“最美孝心少年”称号的孩子,他们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他们都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照顾家人的重任,有些孩子的付出甚至远远超过了成人。当我们被少年们的孝心感动时,再回过头来看身边的孩子,他们是否感激父母的关爱? 是否懂得帮父母分忧? 对父母的态度是否友善……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孝心缺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孩子孝心的缺失,导致他们对人对事都冷酷无情。若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孝子,就赶快从孩子幼年抓起,对他进行孝心教育吧!

    【材料二】小学生与父母关系的调查表

    项目

    为父母

    过生日

    主动做

    家务

    不跟父

    母顶嘴

    与父母

    谈心

    等父母

    吃饭

    给父母端

    茶送水等

    经常

    30%

    10%

    9%

    20%

    25%

    10%

    偶尔

    60%

    60%

    75%

    25%

    20%

    10%

    从不

    10%

    30%

    16%

    55%

    55%

    80%

    【材料三】某市对多所学校的小学生进行有关“孝心”的校园调查显示,九成学生认为“只要好好学习,考高分就是孝敬父母”。负责调查的教师称,孩子对考个好成绩就是孝心的理解,反映出目前小学生对孝心理解和执行有偏差,中国传统孝道述失在考分红榜之下。孝心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的缺失主要体现在长幼失序、德智失序、育孝失力。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孩子吃完饭,将碗筷往桌上一扔便匆匆离席,从不帮忙收拾饭桌;孩子身体稍有不适,父母便急前忙后,父母生病,孩子却抱怨爸妈不能像往常一样照顾自己。现在有些孩子,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只享受被爱,不知要担负责任。

    (1)、荣获“最美孝心少年”称号的孩子拥有许多共同点,下列哪项不属于他们的特点(    )。
    A、家庭遭遇不幸。 B、承担了照顾家人的责任。 C、为家庭付出良多。 D、接受了良好的孝心教育。
    (2)、阅读【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10%的小学生从不为父母过生日。 B、有60%的小学生经常主动做家务。 C、有75%的小学生偶尔与父母谈心。 D、能给父母端茶送水的小学生达80%。
    (3)、以上三则材料要传递的主题是(     )。
    A、要让小学生学会和父母相处,懂得感恩。 B、不要让中国传统孝道迷失在考分红榜之下。 C、要让“孝文化”在小学生的成长中生根发芽。 D、要明白小学生对“孝心”的理解和执行有偏差的原因。
    (4)、你赞成“只要好好学习,考高分就是孝敬父母”这一观点吗? 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经历说明理由。
  • 15、现代文阅读。                             

    该不该让家长陪读

    【编者】 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广义上指家长全程参与孩子的生活与学习,狭义上指孩子放学后家长在旁辅助指导孩子做作业。有的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有的则跨学区买房陪读,还有的甚至漂洋过海去陪读。那么,该不该让家长陪读呢?

    【李同学(河南)】首先,很多陪读家长甚至连盛饭、洗袜子、挤牙膏这样的小事都代劳,如此陪读只会导致孩子“高分低能”。其次,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每次遇到困难,家长都在身边给予帮助,会让孩子对家长产生依赖心理,这些困难对于孩子来讲就失去了助其成长的意义。近年来社会上热议的“啃老族”,不就是被父母一路“包办”成长的“精神矮子”吗? 况且家长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家长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成绩,无疑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如果他们把孩子当作全部,放弃了事业和追求,就无法“言传身教”了。当然,不少家长陪读也是出于无奈。但问题是,今天在重重保护下长大的我们,未来有能力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吗? 因此,应该让孩子大胆迈出自己的脚步,在泥泞与荆棘中收获真正的人生教益。

    【张同学(浙江)】家长陪读的重点应放在“读”,而不应仅仅放在“陪”。要“读”懂孩子,摆正自己“陪”的位置。我的父母陪读就很讲究方法。我到家后,他们不光嘘寒问暖,还留出时间让我给他们讲述一天的情况,等我自己作出评价后,他们才会说出他们的见解。遇到双休日,不是他们“伺候”我,而是我孝敬他们。这样我们之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就像并肩作战的战友。所以,家长陪读时要相信、尊重孩子,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不要只约束、管教孩子。这样,不仅孩子成长得快,家长也会“成长”。

    【李女士(上海)】我已陪读了两年,孩子上三年级后,我就选择辞职陪读。每天的工作就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准备一日三餐,包办所有生活小事,做好一切后勤保障。我怕孩子学习不自觉,每晚都坐他身边陪读。此外,还要督促他复习。可最近孩子一回家就关房门,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1)、编者选取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其意图最有可能是(   )。
    A、解释陪读现象 B、呈现陪读看法 C、说明陪读方法 D、倡导陪读风气
    (2)、下列关于“陪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 B、陪读,就是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不需要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C、陪读广义上指家长全程参与孩子的生活与学习。 D、陪读狭义上指孩子放学后家长陪同孩子写作业并予以指导。
    (3)、浙江的张同学对父母陪读的观点是(    )。
    A、放学回家后对孩子嘘寒问暖 B、每天在固定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 C、到双休日,逼孩子孝敬父母 D、相信、尊重孩子,给孩子留选择权
    (4)、李女士在陪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请结合两位同学的发言作出分析。
  • 16、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 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1)、“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中,“幸运”指的是(   )。
    A、“我”出版发行了很多作品 B、慈祥的母亲经常对“我”说“精彩极了” C、严厉的父亲总对“我”说“糟糕透了” D、“我”能够同时得到鼓励和批评
    (2)、“母亲的力量”实际上指生活中遇到的;“警告的力量”实际上指生活中遇到的
    (3)、联系生活实际,具体说说文中这两种表达爱的方式哪一种对你的影响最大。
  • 17、根据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内容填空。
    (1)、本文讲的是“我”童年时期 , 母亲和父亲给予了“”和“”两种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在“我”的成长中产生了 , “我”从评价中感悟到
    (2)、在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精彩极了”是一种(       )的爱、

    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的爱、的爱。这两个极端的断言共同的出发点都是。  

  • 1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2)、删掉句中的“七点”“七点一刻”好不好? 为什么?
  • 19、品读句子,试着用一个词概括出“我”当时的心情。
    (1)、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2)、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3)、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 20、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用法的解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B、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 C、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引号表示专有名词) D、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句中的引号表示引用)
上一页 368 369 370 371 37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