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诗词没有描写春天景象的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 2、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同到/牵牛/织女家 B、水村山郭/酒旗风 C、南朝/四百/八十寺 D、茅檐/长扫/净无苔
  • 3、下面对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茅檐长扫净无(青苔) B、水村山郭酒旗风(山城,山村) C、两山排闼送青来(并列) D、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指寺院建筑)
  • 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qǔ)     环(rào)   天涯 B、花木成(qí)    南(cháo)   黄莺 C、浪淘风簸(bǒ)     织女(zhī)   毛檐 D、两山排闼(dá)     河(yín)    酒旗
  • 5、小练笔。 

    亲爱的同学们,“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又开始啦!《青山不老》一文中,来自中国晋西北的这位山野老农为了守护一方水土,植树造林十五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创造了一片青山。请你为他写一段推荐词吧! 

    (1)、入选主题: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
    (2)、推荐理由: 
  • 6、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马永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伐木工人。1959年,为响应党中央

    “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号召,他积极投身绿化事业,决心要把自己伐的36000多棵树补栽上。1991年,78岁高龄的他带领一家三代18口人,到荒山坡上植树造林,当年栽树1500多棵,终于完成了夙愿。截至1999年,他带领全家共义务植树5万多棵。

    材料二:近年来,中国的绿色植被增长有目共睹。近数十年已经新种了数以十亿计的树木,来防治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至2020年年底,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23.04%,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森林增长最快的国家。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研究发现,中国的森林碳吸收量对全球的贡献被低估了,这一报告已发表在《自然》国际学术期刊。

    (1)、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从马永顺的事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②研究发现,我国的森林碳吸收量对全球的贡献被低估了。

    (2)、观察材料二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我知道
    (3)、结合两则材料,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你能为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做些什么。
  • 7、现代文阅读。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

    谭 怡

    艾力泽·布菲,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牧羊人,没有太多远大的豪情壮志,也没有太多感人肺腑的豪言壮语 ,只是说普罗旺斯高原“这个地方缺少树,没有树也就不会有生命 ,既然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做 ,那就种树吧”。艾力泽·布菲的想法非常单纯 ,就是通过种子的播出使贫瘠的土地变得更加肥沃,让光秃秃的大山变成巍巍青山。在羊群威胁到幼小树苗的成长之后,毅然决然地减少了羊群的数量 ,最后不再养羊,只剩下了四只母羊。支撑艾力泽·布菲坚持下来的就是内心深处那份很单纯的想法,那份看似渺小实则无比伟大的坚定信念 ,将单纯的想法孕育成了幸福和希望的“策源地”。

    在很多人无法忍受气候的干旱而搬走的情况下,在儿子妻子相继离他而去之后,艾力泽·布菲孤独寂寞而又满怀豪情地留了下来。他像个苦行僧一样行走在贫瘠的土地上、穿梭于阿尔卑斯山下的普洛旺斯高原上 ,始终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兑现着自己对于土地、对于自然、对于后人的承诺,无怨无悔,百折不挠,无论大雪封山、寒风凛冽还是炎炎烈日、高温酷暑,艾力泽·布菲都在义无反顾地坚持着、执行着自己的种树计划 ,从1913 年干涸、贫瘠、寸草不生的大地变成了 1945 年的河水汩汩、房舍林立、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艾力泽·布菲坚定的执行力造就了美好的一切 ,造就了一片世外桃源。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贫瘠——    热闹———    湿润——

    (2)、文中说“支撑艾力泽·布菲坚持下来的就是内心深处那份很单纯的想法,那份看似渺小实则无比伟大的坚定信念”中“单纯的想法”与“坚定信念”指的是什么?
    (3)、哪句话写出了艾力泽·布菲种树的艰难?用在文中画出来。
    (4)、请用简单的话概括说出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读完本文 ,你有什么启发?
  • 8、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青山不老(节选)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就这样”指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实现他的价值的?
    (2)、文中的“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是指 , 实际上包含着他精神和精神。
    (3)、为什么说老人“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青山是不会老的”的含义是(    )。
    A、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而且将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B、青山因为有老人的不断看护、绿化,永远不会荒芜、老去。 C、这句话主要描写青山的苍翠和富有生命的活力。
  •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 ,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所取得的成绩 ; 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 :通过 , 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 ;通过 , 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 ;通过、  ,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 ,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 1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缩句)
    (2)、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改为反问句)
    (3)、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改为双重否定句)
  • 11、下面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近些年来,我国雾霾天数逐渐减少,现在人们会三番五次地遇到。”这句话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 B、“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   )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这句话中的(   )里应填的标点是“;”。 C、“绿风荡漾的小院”中,“荡漾”一词的意思是“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被植被围绕,到处充满着绿色。
  • 12、老人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了这块绿洲的?(     )(多选)
    A、他的女儿多次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B、外面是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屋里是绿波荡漾。 C、生活条件艰苦,自己的老伴不幸离世,与他一起奋斗的人中已有五人相继离世。 D、大风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盘踞此地。
  • 13、指出破折号的不同用法 ( 填序号 )。

    A.表解释说明     B.表语意转换     C.表声音断续

    (1)、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 ,还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2)、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3)、丁——冬——丁——冬……  
  • 14、根据意思写词语。
    (1)、任意地残杀或迫害。       
    (2)、非法占据、霸占。         
    (3)、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4)、一再 , 多次。             
    (5)、对人谦恭有礼貌。         
  • 15、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恰当的四字词语。
    (1)、他们俩(含“风”“雨”的四字词语),相互扶持着渡过了难关。
    (2)、母亲(表示“屡次”的四字词语)地告诫女儿要发奋读书。
  • 16、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雄伟    宏伟     伟大
    (1)、科学的进步,来源于大胆的想象与创新。
    (2)、远望着那气魄的万里长城,我心中油然升起一股自豪之情。
    (3)、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 17、给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老:①年岁大; ②老年人; ③陈旧; ④原来的; ⑤很, 极。

    (1)、他早就走了。
    (2)、他有一台式的挂钟。
    (3)、他六十多岁了,一点儿也不显
    (4)、文明市民要做到敬爱幼。
  • 18、圈画错别字并在横向上改正。

    三翻五次   流念忘返   振耳欲聋   生机篷脖

    罪愧祸首   北风肆虑   苟延残湍   日月同晖

  • 19、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nüè)      记(zài) B、(jū)    引(qíng) C、挺(jìng)     铁(qiū) D、(è)     波光粼(lín)
  • 20、小练笔。

    发挥自己的想象 ,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写句子。

    例: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上一页 363 364 365 366 36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