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读下面朗诵会导语,根据拼音写字词,划去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月夜中的míng chán , 纷飞的xǐ què , 建dé江中的小渚,望湖楼下停(bó pō)的船只……每句诗都包含一幅画,值得我们诵读品析。

  • 2、“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是雨后荷塘的变化,“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傍晚江景的变化。生活处处皆风景,哪处风景的变化让你印象最深刻,请你用笔把它写下来吧。写作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尤其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还可以分享你当时的感受。不少于400字。
  • 3、课外阅读。

    春天住在我的村庄

    ①我的故乡在古老的沂蒙山区东部,村庄周围的驼背山、鸡鸣山、柴虎山自然排成弧形扇面。村庄就在三山相倚的一块丘陵之上。

    ②春天的村庄,隐藏在刚冒芽的树木丛中,从远处看,只觉得像一幅淡淡的水粉画,透出几分朦胧,神秘且素雅。房前屋后,那椿树、槐树、杨树、棟(liàn)树、梧桐树,稀稀疏疏,比赛似的长着。

    ③无数条小路,蜿蜿蜒蜒地钻进村子。路边是高低、大小不一的田地,茂密的庄稼尽情享受着春风的宠爱。小麦在风中你推我搡,正忙着蹿个儿和灌浆;黄色的油菜花,身披暖洋洋的阳光,携手跳着舞蹈;辛勤的蜜蜂穿行其间,忙着采花酿蜜;田野里草帽或苇笠浮动,乡亲们正忙着间苗或除草;路旁,放羊的老人,坐在树下铺着的蓑衣上,嘴里含着一根长旱烟袋,眯缝着眼,神态自如,悠然自得。

    ④靠近村庄,路两边是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菜园。各家各户的菜园之间没有篱笆和围墙 , 菜长得无忧无虑,常常把枝蔓伸到邻家的菜地里。谁家来了贵客,或者是菜接济不上了,只要说一声,就可跑到邻居的菜园里去采摘。

    ⑤春雨中的村庄异常漂亮。灰蒙蒙的雨雾,隐隐地遮住每一栋房舍,村庄就像披着薄纱、含着几分羞涩的姑娘。走进村庄,那泥土、青草、庄稼味儿混杂在一起,让人特别坦然和舒服。一下雨,路上的人就自然多起来,大人们跑着去田里堵水灌地;放学的孩子顶着书包往家跑,不小心摔个四仰八叉,那黄泥汤溅得满屁股都是,书本也甩了满地。母亲呼喊孩子的声音在湿润的空气中回荡,震落树上的水珠。

    ⑥雨过天晴。到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把山岭、田园、村庄涂抹得金灿灿的,水库和塘坝里更是金波荡漾。各家屋顶上早已升起了直直的炊烟。熏暖的微风中,一缕缕饭香扑鼻而来。这时喊孩子的声音,鸡鸭“咯咯”“嘎嘎”的叫声,牛羊“哞哞”“咩咩”的叫声,长一声短一声,高一声低一声,响彻村庄。柴门“吱吱”地响着,锅碗瓢盆合奏着。上了年纪的老人,饭前说啥也得品上二两老烧酒,悠然陶醉。

    ⑦等圆月从山嘴上升起,银色的月光洒满山乡的角角落落,村庄已枕着夜色和湿润的雾气,沉浸在恬静、安谧的梦乡里去了。

    ⑧故乡虽然土地瘠薄,却是一片知疼知热的土地,村民就是生生不息的庄稼,在一茬一茬、一年一年地生长。那熟悉和气的乡音,那慈善亲切的笑容,会把你带回一种原始且真诚的记忆中去。

    ⑨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头扎进故乡的怀抱,仔细品味乡村那自然、纯真、素雅的(    ),享受山乡那纯洁善良、宽容厚道的(    ),便捡回豁达、宽容、淡泊的心境和剪不断、理还乱的(    )。

    (1)、把下面词语填入第⑨自然段的括号里。(填序号)

    ①人间真情        ②景色       ③乡村情结

    (2)、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静  动)态描写、使用了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春天的村庄充满生机与活力,使画面充满了(静  动)态美。
    (3)、文章第④自然段的中心句是“”,画波浪线的这两句话烘托出村庄的(人性  景色)之美,能表现出作者对之情。
    (4)、下列对文章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自然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里“我”的村庄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文笔清新、优美、生动。 B、文末的表述可见作者对故乡的思绪是散乱无序的。 C、作者在“我”的村庄收获了美丽的景色,收获了淳朴的乡情。 D、作者通过对田园风光和淳朴民风的描绘,表达了对乡亲们勤劳朴实品质的赞美。
  • 4、课内阅读。

    ①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②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③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描写第一次经过时侧重于静态描写,主要写;选文描写的是第二次,侧重于描写,主要写鸟。
    (2)、照样子从第①自然段中找到关键词句,填写图表。

    (3)、画线的句子从两种感官角度来描写,从侧面表现了作者见到画眉鸟时的心情。
    (4)、选文最后一句加引号的“鸟的天堂”特指 , 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
    (5)、对“我感到一点儿留恋”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作者第一次看见这样大的榕树,想多看一看。 B、作者昨天晚上没看见一只鸟儿,今天见到了这么多的鸟儿,很欣慰。 C、作者欣赏榕树的茂盛、群鸟的热闹,赞美、留恋生命的蓬勃。
  • 5、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自然之美。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山居秋暝》中的“”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皓月当空、清泉潺潺的画面;《渔歌子》中的“”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秀丽风光;张继的“”则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秋江月夜图。
    (2)、《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时间)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
  • 6、感受句子中的自然之美。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儿波浪。(缩句)
    (2)、仿照示例,选择其中一个画面写具体。

    例:一只画眉飞来飞去,还唱着歌。

    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①眼前是一条花红柳绿的荔枝湾涌。

    ②白鹭在珠江水面上低飞。

  • 7、感受词语中的自然之美。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填序号)。
    (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相觑          ②不

    ③应接          ④

    (2)、晴朗的夜空下,满天繁星
    (3)、我和弟弟看着突然开始大哭的小朋友,
  •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诗运用动态描写,展现了山间美好的生活图景。 B、“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把月亮升高的过程写得细腻、动人、有趣。 C、“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句子运用动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榕树旺盛的生命力。 D、写一处自然景观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如,写窗外即景,可以按空间顺序,由近及远地写一写窗外的景物。
  • 9、下列句子属于静态描写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B、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C、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10、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浓雾藏起了太阳的利剑,让人们的眼里只有像牛奶样的它,分不清天和地 B、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C、在夏夜的微风中,无数只萤火虫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 D、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 11、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居秋(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B、随意春芳(尽) C、王孙自可留(诗中指贵族子弟) D、碎乡心梦不成(声音嘈杂,词中指风雪声)
  • 12、下列生字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暑____,我终于有闲____好好享受大自然了。那飘满洁白无____云朵的天空,令人____想。

    A、假  暇  瑕  遐 B、暇  瑕  假  遐 C、遐  瑕  暇  假 D、瑕  暇  遐  假
  • 13、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导语。请你读一读,完成练习。

    在忙碌的学习之余,到美丽的大自然中走一走。踏浪海边,感受①zhǎng cháo时的澎湃;漫步公园,享受阳光②zhào yào在身上的温暖,聆听③shù shāo上传来的啾啾鸟鸣;漂荡湖上,倾听④chuán  jiǎng在水中拨动的美妙轻响,欣赏天边红晕悄(qiǎo  qiāo)然勾勒的美景……百花齐放、万木葱茏、硕果累(léi   lěi)累、白雪皑皑,大自然四季的更(gèng  gēng)迭、景色的变换,很是奇妙。置身大自然,你的烦恼⑤yōu  chóu不知不觉就被⑥pāo dào了九霄云外。

    (1)、根据拼音写词语。
    (2)、选择括号中正确的读音。
  • 14、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打动人的宣传语。
  • 15、“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最近学校在举行“荐书大赛”,欢迎你来报名参加。请把你最近读的一本好书推荐给同学们吧!

    要求:①把书的基本信息写清楚,重点写具体推荐的理由,可以是一点,也可以是几点;②书写认真、规范、整洁,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③题目自拟,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不少于400字。

  • 16、课外阅读。

    非雪天不能读书

    读书不分四时。春天读书,有杏花春雨,别具一番风情;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也令人神往。而我半生读书,都似乎与杏花、春雨、莲叶无缘,飘满记忆中的是山乡茅屋的一天风雪。

    年少时我即插队山区,那里地广人稀,劳动很紧张,每年繁忙的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常常是忙得两头摸黑。只有冬天,对我来说是奢侈的日子,会有整把整把的时日供我闭户读书,我可以在火炉里煨上几只红薯,让书香伴着火苗。书读足了,就从灰烬里拨出几只又香又烫的红薯来吃,吃饭后又翻开喜爱的书来读。这种时日,我往往将平日里想读而无暇读的书堆满一床,逐本读过去,或者将一年中零零散散读过的书全翻出来,恣意地重读一遍。

    雪夜读书对我也是欢乐的事。一炉红火,满室雪光,四野静静的,唯有落雪声。我时而默诵,时而低吟,一直到雄鸡初啼才恋恋不舍地吹灯睡觉。现在回想起来,我生平所读的书,在那些雪天里读得最多,也记忆最深。

    我常常思忖:为什么我一回忆起读书的生活,总是想到那些苦寒的雪天?难道我今天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读书不值得留恋吗?可是近年来我的读书成了消遣,早期的锐志没有了,更常常禁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许多书买来,一堆一堆还没翻过,有些只看了开头的几页就再也没有碰过。清人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道,年轻时因家贫,他如饥似渴地借书读。做官后,生活安顺,书也容易得到了,反而“素蟫灰丝时蒙卷轴”,读书的时间反倒不多了。由此可见,读书,是需要一点生存压力的。

    袁枚说的是书非借不能读,而我想说书非雪天不能读。寒冬,是时令的雪天;艰难逆境,是人生的雪天;清静寡欲,是情志的雪天。雪天读书,正如旅人在风雪夜里对家园的思念,更有一番神思的投入和彻骨的深味。

    (1)、作者读书经历了两个阶段,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读书阶段

    读书时节

    读书地点

    读书经历

    读书感悟

    冬天

    山乡茅屋

    近年来

    任何季节

    没翻过,再也没碰过

    (2)、综合全文,文章中的“雪天”既指的雪天,也指的雪天和的雪天。
    (3)、对题目“非雪天不能读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自己下乡时,生活艰苦,只有雪天时才能尽情读书。 B、读书,是需要生存压力的,在艰难逆境时读书,记忆更深刻,效果更好。 C、在雪天里读书,更有情趣,所以印象也更深刻。
    (4)、作者在苦寒的雪天里挑灯夜读,并把这说成是“奢侈的日子”。你喜欢在课余时间读书吗?请简要说说你在课余时间里是怎样读书的。
  • 17、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材料二】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训学斋规》

    【材料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材料一出自《论语》。《论语》主要记录了及其弟子的言行。
    (2)、材料一告诉我们要有的学习态度;材料二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材料三告诉我们,想要深入了解一个事物,除了读书以外,还要
    (3)、除了以上内容,你还从本学期学习的哪篇文章里学到了学习或读书的方法,写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 18、请阅读下面的“文轩童书节”宣传海报,回答问题。

    (1)、根据海报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本次童书节活动的宣传语是“书香传情,快乐童年”。

    ②本次“文轩童书节”打折活动从6月1日开始。

    ③“文轩童书节”的主办单位是新华文轩。

    ④本次童书节期间,新华文轩出售的所有图书都打7.8折。

    (2)、爷爷退休在家,非常喜爱阅读。妈妈听说新华文轩有打折活动,马上就要去给爷爷买打折图书。你知道后,会跟妈妈说什么?
  • 19、口语交际。

    五年级要举办一次“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交流会,请你选择一个鲜活的人物(可以是书里的、动画里的、电影里的……为他制作一张介绍卡,注意介绍人物时语言要简洁、有条理。

    人物介绍卡

    姓名:    出处:《

    人物特点:

  • 20、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宋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
    (3)、孔子有言:“。”这是告诫我们读书的时候要多记多背,学习要不知满足,教诲他人要不知疲倦。
    (4)、《观书有感》(其二)中的“”告诉我们,只有博览群书,注重积累,做学问时才能运用自如。
上一页 241 242 243 244 24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