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芭蕉不展 , 同向春风各自愁。
    (2)、青鸟不传云外信,空结雨中愁。
    (3)、霜树尽空枝,肠断
    (4)、殷勤解却 , 纵放繁枝散诞春。    
  • 2、按要求写句子。
    (1)、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2)、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用相同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3)、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仿照例句,补充句子)

    阳光下的野菊花,黄的 , 白的

  • 3、按要求完成字词练习。
    (1)、下面词语中“怨”与“愁怨”中的“怨”的意思相同的是(    )。
    A、 B、 C、 D、任劳任
    (2)、“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这句话中的“恍然”的意思是 , 词语“恍然大悟”也是这个意思。与“恍然大悟”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如梦初醒、
  • 4、读拼音,写出同音字。
    (1)、[àn]   黑  伏  时   河
    (2)、[bó]   单  停   士   
  • 5、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又是一年春来到,雨后雾中的花草①diǎn zhuì着【yōu yǎ】的小院。(bā bō)蕉的叶子(cān shēn cēn)(cī chā chà)不齐,郁郁葱葱,不时随风舞动,宛如碧波仙子的②yī jīn, (wǔ fǔ) 媚动人。一个小男孩坐在③shí àn旁, 略显④bèn zhuō地折着纸飞机。⑤huǎng rán间, 他的眼前浮现出奶奶慈祥的脸庞,泪水不禁⑥mó hu了双眼。

    (1)、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按顺序看拼音写词语。
    (3)、下列加点的“薄”和“薄雾”中的“薄”读音相同的是(    )。
    A、 B、 C、 D、
    (4)、根据下面词典中“yōu yǎ”的释义,按要求选填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景致~|环境~。
    【优雅】①优美雅致:唱词~|演奏~动听|~宽敞大厅。②优美高雅:~的姿态|举止~。

    ①填入语段中“ 【】”处的“yōu yǎ”应该是词语

    ②在环境的校园里,一个举止的小姑娘正在吟诗。

  • 6、小练笔。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请你选择一处风景,从这三个方面去写一写,向同学们分享诗词之外的自然之美。                       

  • 7、课外古诗阅读理解。

    题金陵渡

    [唐]  张 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注释】①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②小山楼:渡口附近小楼,作者住宿之处。③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④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⑤瓜洲: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1)、解释字词。

    ①津:    
    ②宿: 

    ③行人:    
    ④可:

    (2)、这首诗的诗眼是
    (3)、诗句“潮落夜江斜月里”的“斜”字能否换成别的字?为什么?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8、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完成练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请用波浪线画出本词中通过嗅觉和听觉两方面来捕捉夏夜特征的句子。透过这些景物,我展开了想象,听到了 , 看到了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采用的是(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法。下列诗句所采用的写法与其相同的一项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所描写的意境与下列诗句中的极为相似。(将诗句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A.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D.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3)、将本词与《宿建德江》进行了比较联读,你会发现这描写的内容有相同点,但情感和主题有所不同。涵涵与畅畅进行了讨论,请补全对话。

    涵涵:本词和《宿建德江》都描写了月夜景色,如果“江清月近人”中的“月”所表达的情感用一个“”字来表达,那“明月别枝惊鹊”中的“月”所表达的情感就可以概括为一个“”字,因为

    畅畅:我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字来写的。通过查阅资料可知,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闲居时创作的。而且结合生活经验,只有心态的人才能在平淡生活中挖掘出常见景物的美丽。  

  • 9、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完成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请提炼信息概括画作,并挑一幅写写你“看”到的画面。

    我最喜欢         图,我仿佛“看”到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 B、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从下雨到天阴又到天晴的天气变化。 C、这首诗第三句中的“忽”字准确地写出了暴雨骤去的动态。
    (3)、在望湖楼,小涵还能看到诗句(     )所描绘的景色。
    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 10、按诗词内容填空。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 , “西江月”是 , “夜行黄沙道中”是 , 作者是代词人 , 字 , 号 , 在词坛上与并称为“苏辛”。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的变化情景。作者是代诗人 , 他与并称为“三苏”。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望着那一轮圆月,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吟诵他的词:“但愿人长久,。”
    (3)、“ , 江清月近人”是《》一诗中的诗句,作者是代诗人 , 他是一位诗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 11、按要求完成练习,从不同角度赏析诗句。
    (1)、想象画面:根据下面的图片及提示,写出相应的诗句。
    ——孟浩然《宿建德江》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由关键词语体悟情感。

    ①题1中,孟浩然的两句诗中的“”和“低”、“”和“近”相互映衬,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也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心情。

    ②题1中,辛弃疾的两句词以动写静,用等动景衬托了夏季月夜的。同时词人从“”联想到了以后的丰收之景,写出了乡村夏夜的 , 以及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 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建德江》寓情于景,以景衬情,用一个“愁”字贯串全诗。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将一场突然而至的秋雨写得十分生动。 C、《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表达了词人的羁旅之思。
  • 13、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移舟泊烟(水边) B、明月别枝惊鹊(横斜的树枝) C、望湖楼醉(书本) D、时茅店社林边 (陈旧)
  • 14、下列诗(词)句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B、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15、读拼音,写同音字。

    【chán】 夜半,月影娟,夏齐鸣,师静坐,时光慢慢流淌。

    【dé】   谁言寸草心,报三春晖。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què】  电影开场了,场内鸦无声,主角精彩的演绎令观众们忘了此刻置身于何地,沉迷其中,首映结束,好评如潮,这部电影一下声名起。

  • 16、用“√”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1)、移舟(bó pō) 烟(zhě zhǔ), 日(暮  幕)客愁新。
    (2)、(juàn  juǎn)地风来忽吹(sǎn  sàn),(望  忘)湖楼下水如天。
    (3)、旧时(矛  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jiàn xiàn)。
  • 17、快乐习作。
    从下列几组事物中选择一组,以它们为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编一个童话故事写下来。
    ①铅笔  橡皮卷  笔刀
    ②眼睛  耳朵  鼻子  嘴巴
    ③树林  虫子  小鸟
    ④小鸟  荷叶  蝴蝶
  • 18、文学性阅读。

    文艺演出

    陆鹤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油麻地的孩子都叫他秃鹤。由于小小年纪就秃了顶,让他总免不了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当学校的文艺演出需要一个秃子角色而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时,秃鹤挺身而出。

    他要把戏演得更好。他把这个角色要用的服装与道具全都带回家中。晚上,他把自己打扮成那个伪军连长,到院子里,借着月光,反反复复地练着:“小姑娘,快快长,长大了,跟连长,有得吃,有得穿,还有花不完的现大洋……“

    他将大盖帽提在手里,露着光头,就当纸月在场,驴拉磨似的旋转着,数着板。那个连长出现时,是在夏日。秃鹤就是按夏日来打扮自己的。但眼下却是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秃鹤不在意这个天气,就这么不停地走,不停地做动作,额头竟然出汗了。

    到灯光明亮的大舞台演出那天,秃鹤已胸有成竹。

    《屠桥》从演出一开始,就得到了台下的掌声,接下来,掌声不断。当秃鹤将大盖帽甩给他的勤务兵,秃头在灯光下锃光瓦亮时,评委们就已经感觉到桑乔校长又要夺得一个好名次了。

    秃鹤演得一丝不苟。他脚蹬大皮靴,一只脚踩在凳子上,从上操起一把茶壶,喝得水直往脖子里乱流,然后脑袋一歪,眼珠子瞪得鼓鼓的:我杨大秃瓢,走马到屠桥……

    在与纸月周旋时____一个凶恶____一个善良____一个丑陋____一个美丽____对比得十分强烈____可以说,秃鹤把那个角色演绝了。

    演出结束后,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只管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当他们忽然想到秃鹤时,秃鹤早已不见了。

    问谁,谁也不知道秃鹤的去向。

    “大家立即分头去找。“桑乔校长说。

    桑桑第一个找到了秃鹤。那时,秃鹤正坐在小镇的水码头的最低的石阶上,望着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桑桑一直走到他跟前,在他身边蹲下:“我是来找你的,大家都在找你。“

    桑桑听到了秃鹤的啜泣声。

    油麻地小学的许多师生都找来了。他们沿着石阶走了下来,对秃鹤说:“我们回家吧。“桑乔校长拍了拍他的肩:“走,回家了。“

    秃鹤用嘴咬住指头,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哭声还是克制不住地从喉咙里奔涌而出,几乎变成了号啕大哭。

    纸月哭了,许多孩子也都哭了。

    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选自《草房子》,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周旋:

    ②胸有成竹: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3)、给第7自然段横线处加上标点符号。
    (4)、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①秃鹤是油麻地小学的学生,演出的季节是冬天,他演出的对手是纸月。

    ②“秃鹤不在意这个天气,就这么不停地走,不停地做动作,额头竟然出汗了。“加点的词语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秃鹤勤奋认真。

    ③画线句是对秃鹤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

    ④演出结束后,大家没有立即找秃鹤庆祝,只管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秃鹤觉得不受重视,哭了。

    (5)、最后一个自然段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6)、秃鹤的成功演出给你什么启示?结合实际谈一谈。
  • 19、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南沙G3路公交线路图

    材料二 地铁4 号线路图

    (1)、文学社邀请李老师到广州外国语学校参加活动。李老师住在东涌,她要在早上9:00点前到少年宫。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她应该先选择乘坐(交通工具),从站出发,到站转乘公交,然后坐站路到广州外国语学校站。
    (2)、小语打算回家跟妈妈商量,希望她同意自己加入校园文学社。如果你是小语,你会怎么说服妈妈支持你呢?(至少两点理由)
  • 20、文言文阅读。

    画龙点睛

    张僧繇(yóu)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注释]①张僧繇:南朝梁吴人,著名画家。②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③去:离开。④以:认为。⑤破:击破。⑥皆:都,全。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人以为                   ②须臾 , 雷电破壁

    (2)、请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
    (3)、下列对“画龙点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龙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画得太像就会飞走。 B、画家绘画技巧再高明,也需要别人帮忙才能有所提升。 C、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D、说明画龙不能画眼睛,画眼睛就会变成真龙飞走。
    (4)、下列成语与“画龙点睛“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余音绕梁 B、点睛之笔 C、妙笔生花 D、栩栩如生
上一页 238 239 240 241 24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