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2课《汤姆 索亚历险记》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1课《西门豹》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孔子学琴》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小狮子爱尔莎》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麋鹿》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6课《鲸》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鸟的天堂》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米芾学书》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寓言两则》同步练习
-
1、课外阅读。
歪头崮八十五勇士(节选)
①1943年,日军集结重兵在山东沂蒙山区推行“蚕食”计划。为掩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战斗力较强的二连奉命断后,他们同敌人几经周旋,撤到了歪头崮。山下的日军依靠3000人的绝对优势,布置了两道包围圈,十几门山炮一字排开,炮口对准了歪头崮。
②敌人的第一次进攻开始了,炮弹接连落在二连阵地上,因为山顶都是石头,缺少掩体,二连出现了较大的伤亡。炮火一停,躲藏在半山腰的日军开始进攻。二连的机关枪、步枪一齐开火,艰难地打退了敌人的第一次进攻。
③过了不久,日军竟然开始用大炮发射毒气弹。营长王子固马上命令战士们做好简易防护措施,但仍有一些人中了毒,痛苦地蜷身在地,甚至陷入昏迷。日军趁机开始了第二轮进攻。防守的战士们靠着机枪、手榴弹再一次将敌人打退。
④日军报复性的炮击又开始了,敌人还从沂水县调动了两架飞机参战,炸弹、燃烧弹接连不断地投向歪头崮山顶。日军的炮击、轰炸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二连伤亡惨重。副营长徐福在轰炸中牺牲,全连只剩下不到30个战士,而且大都负了伤。王子固决定组织突围,三排排长孙现明主动要求带领全排仅存的10名战士留下掩护。
⑤敌军开始了第三次冲锋,当敌人冲到几十米内时,三排战士扔出手榴弹,放倒了十几个敌人。两挺捷克式轻机枪弹无虚发,北坡上又多了几十具敌人的尸体。日军再一次后撤。王子固抓住这一时机,组织突击队发起反冲击,追着敌人往山下冲。日军的几挺机枪疯狂地实施拦截射击,王子固等大部分同志都牺牲了。
⑥山上所剩不多的战士都非常清楚目前的处境,他们相互鼓励着。已经不能战斗的伤员们,把为数不多的弹药交给了能战斗的战友。没有武器的战士就收集石块、棍棒,等待着最后拼杀时刻的到来。
⑦中午,日军发起最后的进攻。一阵殊死拼杀后,二连只剩下孙现明、李兴诗、亓荣友等四个人,武器也只剩下孙现明手中的一颗手榴弹。孙现明命令身后的李兴诗等三人跳崖突围,他则准备用这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宁死不当俘虏!跳!”李兴诗站在悬崖边上,对两名战友说。他回身轻蔑地瞟了一眼正步步逼近的敌人, 率先跳了下去。接着,亓荣友同另一个战友也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
(1)、读短文,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李兴诗的、和描写,我从中感受到他 的高尚品质。(3)、第⑤自然段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场面的?结合短文分析这一写法的好处。(4)、如今处在幸福生活中的你,想对文中的英雄们说些什么? -
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①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②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③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④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⑤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⑥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1)、选段描写的是五壮士的场面。(2)、照样子,根据语段内容,将导图补充完整。(3)、这个片段对五壮士的描写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其中第句话关注群体,第句话聚焦个体,这种描写方法叫。这样写的好处是。(4)、请你从③④⑤⑥句中选取一位人物,根据提示完成批注。
从对(人物)的描写中,我感受到了他的人物形象。(5)、选文对五位英雄的称呼是“五个战士”,课文后来称其为“五位壮士”,这种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
3、按课文内容填空。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 , 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顶峰 , 英勇的故事。全文记叙的顺序是:接受任务→→→→。 其中,、、部分是详写,其余部分为略写。赞扬了、、、、五位壮士崇高的精神和的民族气节。
-
4、按要求写句子。(1)、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风筝像一样,带着 , 带着 , 向蓝天飞去。
(2)、下面描写的是大课间活动的场面,请你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补写句子。[面]“丁零零———”下课了,同学们。大课间活动开始啦!随着音乐声响起,同学们迅速站好队,准备做武术操。
[点]看,领操的李明同学;做事认真的张宁同学;就连调皮鬼王亮都……大家简直和少林寺的武术大师没有什么两样!
(3)、从狼牙山五壮士痛击敌人,英勇跳崖的事迹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的精神。(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
5、写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1)、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2)、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3)、马宝玉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
6、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1)、补充成语。
高临下 全神注 悬绝壁
粉身碎 昂挺 斩截(2)、“我们全副精神高度集中地看着这座雕像,思绪仿佛随着雕像回到了那段燃烧革命之火的岁月”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用上面的词语来代替。(3)、读画横线的词语,小新想到下面的画面,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马宝玉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B、五壮士举起石头砸向敌人。 C、敌人紧追五壮士不放。 D、五壮士掩护部队主力转移后跳崖。(4)、看到“粉身碎( )”这个词语,我想到了诗句: , 。 -
7、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五位战士以yí guàn( )的沉着,一边镇定地将rì kòu( )引上绝路,一边绷紧精神向敌人射击, lūn( )圆手臂,把shǒu liú dàn( )嗖地砸向敌人。敌人或坠落山涧,或死在崎岖的山路上。最后战士们 yì lì( )在qí pán( )陀峰顶,跳下xuán yá( ),英勇就义。
(1)、根据拼音补全解说词。(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相同的是哪一项? ( )A、沉着→着陆 B、山涧→间隔 C、崎岖→奇怪 D、绷紧精神→绷着脸(3)、下列词语中的“绝”与“引上绝路”的“绝”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A、绝大多数 B、连绵不绝 C、绝地求生 D、书画双绝 -
8、小练笔。
课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将开国大典中的各种场面写得生动形象。请你运用这种写法,从下面的活动中选取一个写一段话。
元旦联欢会 拔河比赛 图书义卖活动
-
9、感受了阅兵式的盛大场面,来积累一些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关的知识吧。(1)、建军节:每年的月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2)、我国航空母舰:我国三艘航空母舰的名字分别是舰、舰和舰。
-
10、课外阅读理解。
开国大典的那个夜晚
观看焰火后,我们陪毛主席回到了紫云轩。在卧室里,我帮毛主席脱掉外衣,放好枕头。“家骥,你看今天开国大典搞得怎么样?”我刚要退出,毛主席问我。我回答说:“太令人兴奋了!”“是啊!”毛主席接着说,“我们用了28年办了一件大事,把三座大山搬掉了,也就是头上的问题解决了,下步要解决脚下的问题。解决脚下的问题任务还很重,建设我们这样大的国家要花更大的气力,你说对不对?”我忙说:“对,对……主席,今天您累了,早点休息吧。”
第二天凌晨2点多,我发现毛主席在床上一会儿侧卧,一会儿正躺,翻来覆去睡不着。
已经是凌晨4点多了,毛主席情绪平稳又无睡意,我便到厨房热了点菜端了上来。毛主席右手拿着筷子,左手翻着那部线装本的未看完的《史记》。
突然,他把书一合,筷子一放又和我唠起嗑来:“我们革命不容易啊,有多少同志献出了生命,如果他们能看到今天这种场面,一定比我们还高兴。”毛主席的话似乎越说越沉重,因为这时他想起了因革命而牺牲的同志。
约早上6点,毛主席仍无睡意,提出吃药。这也是毛主席的习惯,睡前常吃安眠药。这个夜晚,毛主席彻夜未眠。
直到早上8点20分,毛主席才发出了鼾声。
随着这“难得”的鼾声,我轻轻地关上了毛主席卧室的门。
(1)、理解词句贵在融会贯通。你能将文中的词语用自己的话写出它的意思吗? 你能将文中的语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①彻夜未眠:
②一会儿侧卧,一会儿正躺,翻来覆去睡不着。
(2)、毛主席说:“头上的问题解决了,下步要解决脚下的问题。”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改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顺序,意思不变。(4)、从短文最后一段“难得”的鼾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11、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开国大典(节选)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1)、根据选段补全下图。(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受检阅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整齐威武情境 (点 面)的描写,写各个方阵的风采是对具体的(点 面)的描写,这是“”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A.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战士们的威武形象
B.生动形象地突出战士们自豪的心情(4)、选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场面?下列描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雄壮的部队经过广场 B、训练有素的军人展现风姿 C、兴高采烈的群众 D、雄壮的部队和热情的群众(5)、阅读时,要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读完选段,你想到了什么?请写下来。 -
12、根据课文内容选择。(1)、《开国大典》是按照的顺序叙述的。从课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的心情,体会到了人们对毛泽东主席的之情。(2)、回顾课文内容,梳理开国大典的过程,补充下面的时间轴。
-
13、按要求写句子。(1)、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缩句)(2)、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掌声。(改为夸张句)(3)、先把句子补充完整,再仿写一句。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
仿写:
(4)、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用加点词造句) -
14、下列对阅兵式部分的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这个场面描写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 B、整体上写了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整齐威武的情景。 C、具体写了各个方阵的风采和毛主席与群众在观看检阅时的喜悦、激动之情。 D、在整篇文章中,这一部分是略写,因为重点是国家领导讲话。
-
15、“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句中的“红流”指的是群众游行的队伍,表现了游行队伍的声势浩大,场面壮观。 B、“流去”在这里指游行队伍行进的样子,用词恰当,与前面的“红流”相呼应。 C、“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指灯笼、火把和礼花把北京城照亮了,也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D、从“流”字可以看出游行的队伍行进的速度非常快,表现出群众激动的心情。
-
16、下面句子属于场面描写的哪一种?选一选。
A.“点”的描写 B.“面”的描写(1)、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2)、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3)、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
17、下列词语中,和“排山倒海”结构相同的词语是( )。A、刀山火海 B、惊天动地 C、心惊肉跳 D、山崩地裂
-
18、词语理解与运用。
“瞻仰”是指地看,请用表示“看”的词语填空。
张老师走进教室,向四周了一遍,听组长汇报作业的情况后,开始上课,他先让我们快速了一遍课文,接着让我们了一段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
19、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并完成练习。
jiǎn yuè( )即将开始, zhèng fǔ( )工作人员、各界代表以及邀请的wài bīn( )已经 jiù wèi ( ),广场上 huì jí( )着从各地来的群众……下午三点,会场上(爆发 暴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眼睛一齐投向主席台。
(1)、看拼音写词语。(2)、与“排山倒海”使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人山人海 B、一步登天 C、如获至宝 D、惊天动地(3)、选择语段中括号内和下面句子括号内恰当的词语,画“√”。
国货品牌借“双11”强势出圈,销量呈(爆发 暴发)式增长态势。(4)、文段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病句。 -
20、小练笔。
在你的记忆中,发生在家乡的什么事情给你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你最难忘?仿照课文第5 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吧。
对我来说是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