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2课《汤姆 索亚历险记》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1课《西门豹》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孔子学琴》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小狮子爱尔莎》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麋鹿》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6课《鲸》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鸟的天堂》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米芾学书》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寓言两则》同步练习
-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走进民俗文化博物馆
木兰从军(改编)
ㅤㅤ①中国古代南北朝时,北方有个武艺高超的姑娘叫花木兰,长相俊美,射得一手好箭。
ㅤㅤ ②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说是朝廷要和邻国开战,急需战士,要征木兰父亲从军。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木兰一夜未合眼,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第二天一大早,木兰就独自上街买了一匹枣红马,又配上马鞍、马鞭和马笼头,还去定做了一身战袍。然后,木兰剪了头发,扎上头巾,穿上战袍,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小伙子。
ㅤㅤ ③一切收拾妥当后,木兰骑着马赶回家。她向父母道明真相,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一家人洒泪而别。
ㅤㅤ ④木兰告别家人,随大军奔赴边疆,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因此处处加倍小心。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
ㅤㅤ ⑤多少次军情紧急,多少个关山飞度,天寒地冻的北部边疆,月光冷冷地映着将士铠甲的清辉,连打更的锣声也透着十二分的寒气。历经千军百战,九死一生,木兰屡建奇功,最后做了左路大将军。
ㅤㅤ ⑥十二年的战争结束了,大军胜利归来,可汗亲自召见木兰,赏了她许多金银财宝,又封她做兵部尚书。木兰替父从军,为的是百姓和国家。她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于是她向可汗辞去了官职,只要了一头能走远路的骆驼,骑着它回家服侍双亲。
ㅤㅤ⑦木兰的父母现已白发苍苍,听说女儿归来的喜讯,他们相互搀扶着来到路口迎接女儿。弟弟也已长大成人,正在家里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
ㅤㅤ⑧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如云的头发,又对着镜子贴上美丽的面饰,这才羞答答地走了出来。
ㅤㅤ⑨同伴们一见大惊失色:啊,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1)、在民俗文化博物展上,五(1)班计划把《木兰从军》的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在展览会上演出,请结合短文内容及自己的课外阅读,完成下列题目。
①短文围绕木兰从军写了四个场景,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填在方框中。然后再为每部分内容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或朗诵语调,将序号填在正方括号里。① ②ㅤ③ ④
② 第③自然段中“洒泪而别”这一场景非常感人,请将这一场景改编为剧本。
发挥想象,增加合理的情节,让内容更丰富
时间:早上
地点:家中
人物:花木兰、父亲、母亲
【花木兰一身戎装,缓步走到父亲面前。】
花木兰:( )
父亲:(拉住木兰的手,老泪纵横)
母亲:(抱紧木兰,掩面而泣,哽咽无语)……
花木兰:( ):爹——娘——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们二老可要多多保重啊!
【花木兰上马,踏上征途。木兰的爹娘含泪目送女儿远去。】
(2)、不同的场景中花木兰给人留下了不同的印象,请选择第⑤或第⑧自然段中一个场景,写一写你的感受。第 自然段场景中的木兰是 的,因为。
(3)、花木兰的爱国、忠贞等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下面哪个由民间故事改编的电视剧也传递了这种精神?( )A、《田螺姑娘》 B、《刘三姐》 C、《杨门女将》 D、《白蛇传》(4)、民间故事往往寄托着人们朴素而美好的愿望:正义弱小可以打败邪恶强大,心地善良的穷苦人通过努力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你认为《木兰从军》的故事寄托着人们怎样的美好愿望?试着写一写。 -
2、请选择下面其中一种形式,正确默写《枫桥夜泊》。
-
3、走进诗词博物馆,让我们跨越时间的界限,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1)、与智者探讨“读书与学习”。陶渊明劝我们学习要趁早“及时当勉励,”;孔子告诫我们学习要“默而识之, , ”;朱熹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识“问渠那得清如许?。”(2)、与诗人探讨“爱国与担当”。龚自珍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呐喊;陆游临终前反复叮嘱“王师北定中原日,”;我们应当担负起今日之责任,因为“纵有千古, , 。”
-
4、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探寻汉字起源。
一馆藏尽中国字。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展厅的甲骨、青铜、竹简、印章让你yìng jiē bù xiá , 一个个文字向你shù shuō 着自己的前生今世,它们zhào yào 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文物里的qí zhēn yì bǎo 。我们不仅bǎo lǎn 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lǐng lüè 汉字之美,也强烈地感受到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
5、将下面书籍博物馆的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的社会难以传承深邃的智慧、伟大的精神。
②这是对读书意义的深刻体悟和精辟总结。
③缺少书籍的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是一片荒芜和狼藉。
④有人说:“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⑤我们的文化也会缺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A、④②①⑤③ B、④②③①⑤ C、④③⑤①② D、③④②⑤① -
6、下面这段话意思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ㅤㅤ上月底的雨雪天气结束后,包括潍坊在内的山东各地,气温持续偏低,而气象部门预计,山东这种气温偏低的状态可能会一直持续到小年前后,才有望回归正常。
A、雨雪天气结束后,山东各地气温持续偏低。 B、气象部门预计,山东气温会一直偏低。 C、低温状态会一直持续到小年前后。 D、山东低温状态持续到小年前后回归正常。 -
7、在博物馆餐厅里,下面哪一句标语最可能出现?( )A、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C、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D、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
8、下面选项中,两句话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植物要从土壤里吸收水分。他爱吹牛,话里有很大的水分。 B、这件家具是唐朝时传下的老古董。她思想古板,真是一个老古董。 C、杨家埠年画实在是用心之作。王大爷为人很实在。 D、第一展区还原了潍坊早期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新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俗语和括号里的词语意思不相近的一项是( )A、如果做事情过分小心谨慎,就会变得前怕狼后怕虎。(狼前虎后) B、吃水不忘挖井人 , 爱党爱国爱人民,努力学习报党恩。(饮水思源) C、老百姓们盼星星盼月亮 , 终于迎来了解放军。(望眼欲穿) D、做任何事都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刨根问底)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物保护工作者为守护秦陵兵马俑呕心沥血地工作着。 B、在这多事之秋 , 我们来到了历史文化博物馆。 C、南宋末年,元军过境湖南,哀鸿遍野 , 当地经济文化遭受重创。 D、足智多谋的侦察员识破了日军的诡计,将他们一网打尽。
-
11、下列从笔记中选取的句子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1.2万年前,人们开始学着播种 , 免强能填饱肚子,却吃得津津有味。 B、顺着长廊往前走,一座金壁辉煌的殿堂出现在眼前,光滑的石阶、白玉砌成的栏杆,非常协调美观。 C、导游姐姐召集游客们出发,并叮嘱大家要遵守景区规定,保护风景名胜。 D、游客们仔细端详着举世文明的明代赵秉忠状元卷,纷纷称赞他的恢弘篇章和美观字迹。
-
12、在历史博物馆前有这样一段文字,请选择正确的读音。
ㅤㅤ从历史的间(A.jiān B.jiàn)隙里回眸(A.mú B.móu)中国千年文明变迁,感受朝(A.zhāo B.cháo)代的更替,饱览古人智慧的累(A.lèi B.lěi)积。成卷(A.juàn B.juǎn)的传(A.zhuàn B.chuán)记,传递着鸿儒大家的思想……时光悄(A.qiǎo B.qiāo)然流逝,任(A.rèn B.rén)凭潮起潮,中华文明依旧生生不息!
-
13、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①王戎七岁(róng rǒng)
②尝与诸小儿游(zhū zhù)③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shé zhé)
④诸儿竞走取之(jìng jìn)(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①诸儿竞走取之
②唯戎不动
(3)、根据意思从短文中找到相应的字词,填在横线上。①的确如此
②曾经(4)、“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中“折枝”的意思是( )A、折断了树枝 B、压弯了树枝(5)、下列“之”字意思不同于其他项的是( )A、诸儿竞走取之 B、人问之 C、取之 , 信然(6)、读下面的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A、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B、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C、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D、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7)、读下面的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A、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B、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C、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D、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②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③取之,信然。
(9)、文中与“取之,信然”相照应的句子是。(10)、你认为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11)、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 -
14、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判断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西山经》。
②“常衔西山之木石”中的“木石”是指树枝与石块。(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①炎帝之少女(shǎo shào)
②名曰女娃(yuē rì)③溺而不返(ruò nì)
④以堙于东海(yān yīn)(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①故为精卫
②炎帝之少女
③溺而不返
(4)、根据意思从短文中找到相应的字词,填在横线上。①填塞
②叫作
(5)、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游于东海( )
A.游泳
B.游玩
②故为精卫( )
A.化为
B.作为(6)、读下面的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A、常衔/西山之木/石 B、名/曰女娃 C、女娃/游于东海 D、以堙/于东海(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②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8)、精卫填海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填写)(9)、精卫填海的过程是什么?(用原文填写)(10)、文中的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1)、“精卫填海”这个成语缘于一则(选填“童话”或“神话”)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像“精卫填海”这样的成语呢?请写出两个。 -
15、观虎
魏明帝①于宣武场上断②虎爪牙,纵③百姓观之。王戎④七岁,亦往看。虎承间⑤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⑥颠仆⑦。戎湛然⑧不动,了无恐色。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魏明帝〕曹魏第二任皇帝曹叡(ruì),曹丕的儿子,曹操的孙子。②〔断〕弄断。③〔纵〕让。④〔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⑤〔承间〕趁机。⑥〔辟(bì)易〕躲避。⑦〔颠(diān)仆(pū)〕跌倒。⑧〔湛然〕安详沉静。
(1)、根据已有的阅读经验,结合上下文、注释,读懂文段大意,再判断下列说法,用“正确”“错误”表示。①“纵百姓观之”中的“之”指魏明帝。
②“其声震地”中的“其”指老虎。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
②纵百姓观之
③亦往看
(3)、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试着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4)、在当时的情景下,为什么王戎听到虎吼后并不害怕呢?(5)、读了短文,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
16、智子疑邻
宋①有富人,天雨②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③亦④云。暮而果大亡⑤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①〔宋〕宋国。②〔雨〕下雨。③〔父(fǔ)〕老人。④〔亦〕也。⑤〔亡〕丢失。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天雨墙坏
②暮而果大亡其财
③而疑邻人之父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①不筑,必将有盗。
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富人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4)、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文中的哪个人发表一些感慨? -
17、本学期,同学们阅读了中外神话故事,书中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神奇的故事,请从以下类别中任选一个完成阅读卡。
①神话人物卡(姓名、神力、神器……)
②神话故事情节图(起因、经过、结果)
-
18、四(1)班开展“多彩神话”故事会,你想讲哪一个神话故事,它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写一写吧。(至少60个字)
神话故事:《》,神奇之处:
-
19、故事推荐。
在读过的神话故事中,我最想给大家推荐的是《》,推荐的理由是:
-
20、神话照进现实。
中国航天器的命名,与渴望探索宇宙的古人遥相呼应。卫星导航系统名叫“北斗”,古时人们用北斗七星来判断方向、确定季节、知晓时辰,用“北斗”卫星来定位恰如其分;火星探测车名叫“祝融号”,祝融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火神,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寓意点燃中国星际探测的火种,表示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请你根据上面的介绍,结合读过的中国神话故事传说,把下列航天项目和神话中的人物、事件对应起来,将字母序号填在括号里。
A.夸父 B.嫦娥 C.天宫
①月球探测工程
②载人空间站
③太阳监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