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2课《汤姆 索亚历险记》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1课《西门豹》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孔子学琴》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小狮子爱尔莎》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麋鹿》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6课《鲸》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鸟的天堂》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米芾学书》同步练习
- 语文S版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寓言两则》同步练习
-
1、根据课文内容或积累填空。(1)、往今来,我国文坛涌现了多少爱国人土:“山外青山楼外楼,”是林升对统治者的深深谴贵;“ , 。纵有千古,。前途似海,”是梁启超对祖国的声声赞美。(2)、《乞巧》中“ , ”描写了七夕节家家户户的女孩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场面。(3)、小明喜欢玩游戏,认为自己现在年纪小,该多玩玩,长大后再学课本知识。我会用岳飞的“莫等闲, , ”来劝告他,用葛洪的“不饱食以终日,”来提醒地要抓住现在的大好时光,发奋学习,因为陶渊明说过“盛年不重来,。 , 岁月不待人。”
-
2、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示儿(给……看) 题临安邸(题目) 已亥杂诗(已亥年) B、潜龙腾渊(深渊) 路不拾遗(失物) 哀鸿遍野(大雁) C、万马齐喑(沉默) 举世闻名(举动) 乃翁(你们的父亲) D、政通人和(通达) 干将发硎(古代宝剑名) 兵荒马乱(方向)
-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长喙(huì) 嫩绿(néng) 自恃(shì) 玲珑剔透(tì) B、眸子(mó) 牛虻(méng) 侮辱(wǔ) 精神抖擞(sǒu) C、惩罚(chéng) 乃翁(lǎi) 强逼(qiǎng) 玻璃框(kuàng) D、驻扎(zhā) 划归(huà) 垂蔓(màn) 削弱(xuē)
-
4、读句子,根据语境和拼音写词语。
杭州亚运会jīng qiǎo的亚运场馆令人叹为观止。外观酷似莲花的场馆内部不仅坚固,而且极具měi gǎn。“化蝶”“玉琼”等场馆,造型独特,xiàng zhēng着杭州地方文化。这些宏伟的jiàn zhù群蕴含着杭州人民bú jì qí shù的智慧,彰显着杭州人民骨子里的诗情画意。
-
5、书写。
按照一定的书写格式,默写陆游的《示儿》。要求:书写正确,行数整齐,力求美观。
-
6、习作。
学校的图书角、操场、食堂……哪一处让你印象深刻?你在那里发生了什么难忘的事?仔细回忆,然后以“校园的 ”为题,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按一定的顺序,从多个角度介绍这个地方;③350字左右。
-
7、课外阅读。
萤(节选)
①众所周知,萤火虫的身上带有一盏灯。它会在自己的身上点燃这盏灯,在黑夜中照亮自己行进的路程,这就是它成名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②雌萤发光的器官,长在它身体的最后三节。其中前两节的每一节下面都会发光,形成宽宽的节形。而第三节的发光部位比前两节要小得多 , 只有两个小小的点,发出的光亮可以从背面透射出来,因而在这个小昆虫的上下面都可以看得见光。
③雄萤则不一样,与雌萤相比,它的发光器官只有尾部最后一节处的两个小点,且只能在下面发光。
④我曾经在显微镜下观察过这两条发光带:在萤的表皮上,有一种白颜色的涂料,形成很细很细的粒形物质——光就是发源于这里。
⑤萤还有一个本领,就是完全有能力调节它随身携带的光亮。也就是说,它可以随意地将自己身上的光调亮一些,或者是调暗一些,或者是干脆熄灭它。
⑥那么,这个聪明的小动物,究竟是怎么调节自身光亮的呢?经过观察,我了解到,如果萤连着呼吸器官的细管里面流入的空气量增加了,那么它发出来的光的亮度就会变得更强一些;要是哪天莹不高兴了,不再往细管里输送空气,那光的亮度自然就会变得很微弱,甚至是熄灭了。每次当我想要捕捉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时,它们总是爱和我玩捉迷藏。我明明清清楚楚地看见它在草丛里飞旋,但只要我的脚步发出一点儿声响,那个光亮立刻就会消失掉。
(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选文有删改)
(1)、短文从、萤的发光带、三方面描写了萤这种聪明可爱的小动物。(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雌萤和雄萤的发光器官一样,都长在身体的最后三节。 B、萤是靠连着呼吸器官的细管里流入的空气量来调节自身光亮的。 C、萤的反应非常敏捷,只要听到一点儿声响,身上的光亮立刻就会消失。(3)、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小得多”可以改为“小”吗?请说明理由。(4)、读“资料链接”,说说这段话的语言和短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5)、请你从任一角度对这篇短文提出一个问题,并试着给出答案。问题:
答案:
-
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上天入地再也不是只有神通广大的神仙才能做到的事了。我国科学家们团结协作,锲而不舍地奋力攻坚,终于将这古神话梦想变成现实。
材料二:中国探月工程发展历程
(1)、材料一中的“神通广大”让我联想到了神话人物。(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①“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
②“嫦娥三号”是我国第二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
③从宣布正式启动月球探测计划到2024年3月,我国探月工程已经发展21年了。
(3)、“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这几个航天任务的命名都源于中国神话传说。在你读过的神话传说中,你最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 -
9、古诗词读。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诗的前两句通过梅和雪“”“”这种拟人化的表达,使梅和雪的形象生动起来。诗的后两句写出了梅、雪的优点,雪胜在 , 梅胜在。(2)、下列选项与《雪梅》所蕴含的道理相似的一项是( )A、小莲和小云是同学,小莲擅长舞蹈,小云是运动达人,她们互相学习。 B、小泉周末爬白云山时,发现站在山顶看到的景象更加开阔。 C、姐姐教弟弟骑自行车,她发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
10、根据语境填空。(1)、假如你的同学不好意思向人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你可以用韩愈的名言“ , ?”来鼓励他;如果你的班里有人骄傲自大,不虚心好问,你也可以用“ , ”这句话来劝诫他。(2)、黄昏时走在幽静的山林中,看着绿绿的青苔上细碎的柔光,你会不由得想起《鹿柴》中的诗句“ , ”。(3)、“ , ”告诉我们入秋以后,天气会渐渐转凉,扇子就要收起来了。几场秋雨过后,我们也要尽快把厚棉衣收拾出来,因为“ , ”。
-
11、句子训练。(1)、那时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没有飞机,更没有宇宙飞船。(用加点词仿写句子)(2)、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描写一种事物变化的过程。
要时 忽然 顿时 过了一会儿 一会儿工夫 -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豆莢里的五粒豆》是英国作家安徒生写的童话,讲述了五粒豌豆不同的经历。 B、神话故事中充满神奇的想象,盘古能开天地,女娲能补天,让人赞叹不已。 C、《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D、不同的动物,家的名称也不同,如狗窝、牛棚、虎穴、马厩等。
-
13、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设问) B、整个礼堂挤得连一条缝都没有。(比喻) C、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夸张) D、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拟人)
-
14、边读边想象,下面这个语段描绘的画面与词语( )相契合。
枝头上,绿色的芽儿快活地眨着眼睛;泥地上,青青的小草悄悄地探出了脑袋。它们摇晃着,舒展着。小溪叮叮咚咚,唱着欢快的歌。
A、万物凋零 B、五彩缤纷 C、鸟语花香 D、万物复苏 -
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及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芦苇(wěi) 叶柄(bǐng) 逐渐 腾云驾雾 B、蝙蝠(biǎn) 屹立(qǐ) 空隙 平风唤雨 C、薄雾(bó) 荧光屏(yín) 违抗 神机妙算 D、潜能(qiǎn) 窗框(kuàng) 慎重 坑坑洼洼
-
16、读语段,根据语境写字词。
大自然的美景无限,令人xīng fèn不已。你看,小草nài心地等待,在风的抚摸、雨的zī rùn下,渐渐从泥土里tàn出了头;爬山虎长出了nèn hóng的叶子,弯曲的脚紧紧地巴着墙;田间金黄色的水dàochéng shú了,一片丰收的景象……
-
17、抄写句子,要求书写正确、端正、匀称、行款整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18、你一定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活动吧,其中哪一次活动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次热烈、隆重的场面,还是精彩、感人的瞬间?请按照要求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
具体要求:①题目自拟,写清楚活动的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②写活动场景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写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③语句要通顺,要写出自己在活动中的体会:④书写工整,标点正确,字数不少于400字。
-
19、追忆历史的红色记忆
【材料一】节选文章《狼牙山五壮士》
五位战士站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完,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材料二】节选自吴强《红日》
于是,在385高地狭小的山顶上,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子弹在眼前炸响,刺刀在眼前闪着亮光,手榴弹在眼前爆裂……
变得凶猛如虎的张德来,在悬崖边上擒住了跟他身体同样魁梧的一个敌人,两个人手里的枪都掉到远处去了。他气粗粗地镇压在那敌人的身上,膝盖压跪在敌人的肚子上,一只手抓住敌人的一只膀子,他的另一只手却又给敌人的手掌牢牢抓住;他没法子,只得用他的脑袋碰击着敌人的脑袋,用他的膝盖拼命地压着敌人的肚子。死命挣扎的敌人两只脚不住摔惯着,踢打着他的屁股,企图翻转过来再把他压倒。他想喊叫别人,谁知越是气急却越是喊不出声来。他愤怒极了,便张开嘴巴用他那尖利的大牙齿,猛烈地撕咬着敌人的脸肉,敌人便撕心裂肺地惨叫起来。
【材料三】改编自《红岩》
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在渣滓洞中的江姐正俯在桌上草拟一个提纲。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地梳着黑发。
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都跑过来围着江姐。但一看到她那样平静的表情,顿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绒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特务们在外面不停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
江姐抬起头,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面临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
(1)、给材料三添加一个小标题,最恰当的是( )。A、敌人反扑 B、最后时刻 C、准备牺牲 D、英勇就义(2)、要想了解革命战士英勇杀敌的事迹,感受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可以选择阅读( )。A、材料一、二 B、材料二、三 C、材料一、三 D、材料一、二、三(3)、结合材料一、二、三,下列说法不恰当的的一项是( )。A、五位壮士露出胜利的喜悦,是因为他们把敌人引上了绝路,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 B、面对敌人持续的催促,江姐仍然镇定自若,体现了她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精神。 C、材料二是主要写了张德来与敌人拼战的场面,其中第二段运用动作描写,写张德来英勇擒敌的情景。 D、材料三中提到“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说明天气很好,适合江姐转移。(4)、三个材料均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请结合材料二或者三,说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
20、枇杷酸·枇杷甜
选字《老年日报》有删除
入夏的天,像孩儿的脸,说变就变。老汉卖完枇杷的时候,天竟哗哗下起了大雨,他赶紧在一家“凌氏修理店”门前避雨。狂风裹着豆大的雨点跟踪而来,老汉不得不挪进修理店内。
老汉试探地问正在修电视的师傅:“师傅姓凌吧?”凌师傅抬起了头。
“我是三桥村的。”老汉怯怯地说,“您看,能不能借把伞给我,下次赶集我保证还您。”
“没问题。”凌师傅爽快地答道。
凌师傅的妻子听到谈话,急忙从里屋钻出来,①狠狠地瞪了凌师傅一眼。凌师傅没理会,径直钻进里屋。妻子也跟了进去,拽了男人一把衣角,一直低声埋怨。凌师傅甩脱妻子的手,②狠狠地瞪了她一眼 , 妻子窝了一肚子火不好发作。
凌师傅从里屋拿出一把自动伞递给了老汉。老汉撑起伞转身欲走,凌师傅说了一声“等等”。老汉以为凌师傅接受了妻子的暗示,反悔借伞,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凌师傅从里屋翻出一件外套递给老汉,说:“看您冷得牙齿打战,快穿上,别冻着了。”老汉穿上外套,顿时全身都暖了。
老汉走后,妻子嘴里啪啦一顿数落:“你学雷锋真是学到家了,借了伞还送衣服,我看这次是肉包子打狗一一有去无回。没见过哪个人像你这么傻!”凌师傅没跟妻子拌嘴,只扔下一句话:“女人就是小心眼。”又干活去了。
第三天,老汉上街来了。老汉将伞和衣服还给了凌师傅,还递上一袋金灿灿的枇杷。凌师傅推辞了几次,老汉就说:“那天多亏您借伞和衣服给我,要不然,我非害一场大病不可。要是害了大病,我那一山的枇杷就完了。与那一山枇杷相比,这袋枇杷算得了什么?”
凌师傅剥了一颗枇杷,扔进嘴里,立刻吐出一颗乌溜溜的细核来,直咂嘴道:“真甜!”又剥一颗塞进妻子的嘴里,她双眼眯成一线天:“好酸!”凌师傅抢过话:“是你的心酸了。”凌师傅的妻子向来爱吃枇杷,可这回老汉送来的那袋枇杷,她再没动过。
(1)、对于老汉借伞借衣和送枇杷的事,凌师傅和妻子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阅读短文,完成下列的思维导图。(2)、小说开头有这样一段话,阅读后请按要求填空。入夏的天,像孩儿的脸,说变就变。老汉卖完她把的时候,天亮哗哗下起了大雨,他赶紧在一家“凌风修理店”门前避雨。狂风裹着豆大的雨点跟露面来,老汉不得不挪进修理店内。
画横线的句子是描写,写出了 , 作用是。
(3)、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里。①结合文中人物的言行,知道本文着力刻画了凌师傅( )的形象。
A.严于律己
B.乐于助人
C.坚强勇敢
D.先人后己②文中用了一定的笔墨对妻子进行描写,这是为了( )。
A.侧面烘托
B.点面结合
C.首尾呼应
D.动静结合(4)、文中出现了两次“狠狠地砸”,凌师傅和妻子分别在想什么呢?请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凌师傅想:
妻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