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根据课内外积累,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京剧舞台上,梅兰芳主演的《贵妃醉酒》《梅兰芳蓄须》等享誉世界。 B、《大江歌罢掉头东》这首诗慷慨激昂,表现了周恩来救国济世的凌云壮志。 C、“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写出了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D、《扁鹊治病》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与错误,虚心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 2、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盘古开天地》。 B、读完文章,作完批注,再重新读一下文章和批注,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书信是亲人朋友交流感情的主要方式,写书信时,称呼前需要空两格。 D、写事情要有一定的顺序,如《爬天都峰》一文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
  •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呼风唤雨”指20 世纪的科技发展让人类可以随意支配自然。 B、书信的格式依次是称呼、正文、结尾、日期、署名。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出自《尚书》。 D、《麻雀》的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下来,生动具体地展现了麻雀和猎狗相遇时的情形。
  •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王昌龄写“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时候,看到了秦朝时候的月亮和汉朝时候的边关。
    (2)、“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的赞颂。
    (3)、周恩来先是听了伯父的话,又目睹了中国人受欺负,愈发感受到中华不振,所以才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梅兰芳蓄须的原因是他很累了,不想再上台演戏了。
    (5)、西门豹相信了巫婆的话,所以让巫婆到水里和河神说一声,再给他换个漂亮的姑娘。
  • 5、(三)

    昔有贩夫 , 携帽数十具,行经山中,疲甚 , 息于树下,取帽戴之。不觉熟睡,及醒,帽尽失。仰见树上猿猴无数,皆戴帽于首。贩夫狂呼,猴也跳踉不已。贩夫怒甚,取所戴帽,掷于地,曰:“若辈取去“愤愤前行。未及数武 , 回顾树上,群猴也掷帽于地,盖效其所为也。遂返取之,未失其一。

    [注释]①贩夫:指小贩。②甚:非常。③跳踉:蹦蹦跳跳。④若辈:你们。⑤盍:何不。⑥并:合在一起。⑦数武:不远处。武,量词,古代六尺为半步,半步为武。⑧盖:表示对原因的推测。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于树下

    及醒,帽尽

    猴也跳踉不

    其所为也

    (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群猴掷帽于地   盖效其所为 B、树下   皆戴帽
    (3)、联系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 6、(二)

    相争

    蚌方出曝 , 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注释]①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细长。②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把东西夹住。③曝:晒。④箝:同“钳“,把东西夹住。

    (1)、找出表示鹬和蚌动作及语言的词句,完成填空。


    动作

    语言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箝其喙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把成语补充完整。

    鹬蚌相争,

    (3)、“两者不肯相舍“中“舍“的意思是(   )。
    A、舍不得 B、舍弃 C、施舍 D、宿舍,即住的地方
    (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鹬和蚌双方都不肯互相放弃,渔夫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B、鹬和蚌谁也舍不得离开自己住的地方,渔夫就得到了。 C、鹬和蚌是好朋友,它们不愿意分开,渔夫就把它们饲养了起来。 D、鹬和蚌不愿意互相施舍,渔夫就把它们一起带走了。
  • 7、(一)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于:向。②恐:恐怕,担心。③暮:晚。④炳烛:点燃火把。⑤安:怎么,哪。⑥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⑦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盲臣安敢其君乎

    ②臣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是指(A.年龄很大,已入晚年B.太阳已落,天色将晚)。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了(A.年龄很大,已入晚年B.太阳已落,天色将晚)。(填序号)
    (4)、这则故事让你想到了哪些古人读书、学习的故事?请列举出故事和主人公。(至少列举两个)
  • 8、(二)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本诗描写的时节是(   )。
    A、早春 B、暮春 C、夏季 D、秋季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以“热闹“的环境来反衬雨夜的“寂静“。 B、第三句点题,“有约“点出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等待时间之久。 C、第四句运用细节描写,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描写,表现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
    (3)、诗中的““字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未到的无奈;““字把诗人约客久等不至,内心十分焦躁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 9、(一)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注释]①《浪淘沙》(其七)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潮。②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③头高数丈:数丈高的浪头。④须臾:片刻。⑤海门:钱塘江口有两座山,两山相对耸立于江海汇合之处,就形成了海门。

    (1)、“头高数丈触山回“中“触“的意思是(   )。
    A、接触 B、触摸 C、撞击 D、感触
    (2)、诗中写潮来之势,突出涛声逼近的一句是(   )。
    A、八月涛声吼地来 B、头高数丈触山回 C、须臾却入海门去 D、卷起沙堆似雪堆
    (3)、诗中能体现由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的词语是(   )。
    A、雪堆 B、卷起 C、却入 D、须臾
    (4)、诗人由远及近、由动及静地描写了钱塘江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请选择涨潮或退潮的其中一个镜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 10、茶与中国人相伴几千年,行走全世界数万里。阅读以下关于“中国茶“的材料,完成练习。

    中国茶

    材料一: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各国茶文化的发源地。文字记载表明,我国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栽培茶树,其种类高达2000多种。商朝以前,茶因珍贵而被当作祭品。商朝以后,茶发展成为贡品。春秋时期,人们用茶树鲜叶做菜。西汉时期,茶已成为当时的一种重要商品。进入唐代以后,饮茶渐成风气,并形成了中国的茶文化。因为茶有着生津止渴、清心提神、清热解毒的养生及药用价值,再加上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茶很早就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

    材料二:茶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的茶道艺术典雅精致,包括赏茶、赏具、冲泡、奉茶、闻香、品茗等一整套程序,其中奉茶环节,首敬在座长者,充分体现了中国“尊老敬上“的传统。谦和礼敬是“中国茶“的文化内核,在社交、婚庆、拜师、祭祀等重要场所,喝茶作为一种重要礼仪传承至今,影响持久而深远。大家以茶相会,融洽情感:合作伙伴以茶敬礼,在谦和中达成双赢;师徒结对以茶见证,在崇敬中升华情感;婚庆大典以茶祝福,在和睦中见证幸福。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从日本的抹茶文化到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几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材料三:闽南人泡茶大有讲究。在泡茶时,要先将清水烧沸,将茶壶和茶杯烫热,再冲泡茶叶。这时候,水壶和茶壶的距离要比较大,是为“高冲“;茶叶泡好后,主人亲自将茶水从茶壶里倒入茶杯,这时候茶壶和茶杯的距离要比较近,是为“低斟“;当客人不止一个时,主人便会在斟茶时将几个茶杯相挨,来回斟至七八分,是为“关公巡城“;茶壶里剩下的几滴浓茶,也要分滴各杯,是为“韩信点兵“。斟茶完毕,主人会等客人先端杯子,然后才自己端起杯子,这与酒桌上的“先干为敬“截然相反。

    材料四:除了传统的饮茶方式外,这个冬天,年轻人还从茶中咂摸出了些许新滋味。各大社交平台上,“围炉煮茶“新风尚着实在寒潮中火了一把。人们用小火炉煮一壶茶,其间烘烤些干果零食,谈笑间饮下一杯杯热茶。烟火十足的围炉煮茶成了今冬顶有仪式感的一件事情。

    围炉煮茶指南

    哪些茶可以煮

    红茶✔

    黑茶✔

    老乌龙茶✔

    绿茶×

    黄茶×

    老白茶✔

    煮纯茶

    ⒈起炭→⒉注冷水→⒊投茶→⒋煮茶(至水沸)→⒌饮茶→⒍续水→⒎复煮

    烤奶茶

    ⒈起炭→⒉投茶、加糖、烤茶(建议使用红茶)→⒊注入牛奶800ml→⒋煮茶(约5分钟)→⒌饮茶

    注意事项

    ⒈在户外或通风的阳台、院子使用炭炉,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⒉煮茶壶不能空烧,喝完后要及时注水或者快要喝完时就注水。

    ⒊使用过之后,用水灭火,以免复燃;注意茶壶的温度,避免炸裂。

    (摘自《光明日报》、中国茶友网等,有删改)

    (1)、为了解“中国茶“的文化内核及影响,应重点阅读哪部分材料?(   )
    A、材料一 B、材料二 C、材料三 D、材料四
    (2)、中国茶最早通过陆路传播到了哪里?(   )
    A、朝鲜 B、日本 C、欧洲各国 D、中亚、西亚
    (3)、在泡茶、喝茶这一套程序中,哪个环节充分体现了中国“尊老敬上“的传统?(   )
    A、赏茶 B、赏具 C、奉茶 D、品茗
    (4)、闽南人将“斟茶时将几个茶杯相挨,来回斟至七八分“这个举动称为(   )。
    A、关公巡城 B、韩信点兵 C、高冲低斟 D、先干为敬
    (5)、周末,家人们要一起围炉煮茶,你建议他们用什么茶? (   )
    A、黄茶、红茶 B、黑茶、黄茶  C、绿茶、红茶 D、老白茶、红茶
    (6)、材料三和材料四这两则材料的表达方式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7)、有同学认为用“围炉煮茶“的方式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的茶文化,也有同学认为文化的传承应与时俱进。你支持哪种观点?结合文本或联系生活实际说明理由。
  • 11、中国“四大发明“,“活字印刷“居其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活板(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注释]①板:同“版“。②钱唇:铜钱的边缘。③冒:覆盖。④范:模子。⑤就:靠近。⑥炀:烘烤。⑦药:指松脂、蜡等的混合物。⑧砥:磨刀石。⑨旋:旋即。⑩讫:完毕。

    【材料二】活字印刷:不止活在记忆力

    走进瑞安东源村的“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一阵阵墨香,一块块字模,仿佛带你看到了绵延千年的文化,收获一份“原来你在这里“的庆幸和感动。

    传承人王老师正在为我们演示刻木活字。他拿起一个模坯,用毛笔在上面反写了一个“谢“字。等墨汁干后,他拿起刻刀全神贯注地雕刻起来。只见他左手不停地转动字模,右手稳准运力,刀尖划过,木屑纷飞。行云流水的操作,典雅大气的字体,端庄古朴的版式,木活字的艺术之美令人折服。

    刻完字,老师又继续给我们介绍:“木活字是在毕昇的泥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完成的。毕昇一开始也想用木头,但发现木纹有疏有密,遇水膨胀不平整,和混合物粘在一起后字模很难取下来,不便于二次使用。不像胶泥字模印完后可以用火烤,上面的混合物熔化了,用手一抹,字模就能干干净净地取下来。但一代代活字印刷人没有止步于此。比如针对木纹有疏密、字模不平整的问题,我们就在字模之间放入可以活动的小竹片,只要轻轻一推,就能调整木活字的平整度。“原来活字印刷在工艺上一直都在不断改进,这不正代表了中华民族守正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吗?

    “虽然活字传承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保护、传承与创新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走出展馆,王老师坚定地和我们说。我们也若有所思地点头。

    (1)、为了更好地阅读文言文,同学们做了一份《文言文字句梳理单》,请你协助完成。一字多义梳理: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            旋刻

    A.指代铁板                        B.指代字印(字模)

    (2)、同义不同字梳理: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是“像“的一项是(   )。
    A、汤汤乎流水      B、止印三二本 C、钱唇    D、燔土
    (3)、对比阅读: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不好理解,请在材料二中用波浪线画出能解释它的意思的语句。
    (4)、同学们想要制作《泥活字印刷术制作手册》,下列关于印刷制作流程正确的一项是( )。

    ①设板    ②布字印    ③火炀
    ④火烧    ⑤按其面    ⑥刻字    ⑦冒松脂等

    A、⑥④①⑦②③⑤ B、①③②⑤④⑥⑦ C、⑥①⑦③②⑤④ D、①⑥⑦④②⑤③
    (5)、为了更好地探究活字印刷的价值,同学们做了一份探究报告。

    《匠人·匠心》探究报告

    困难以及解决办法

    ①毕昇尝试制作木活字时,发现木活字的缺陷是;于是毕昇尝试制作泥活字,对比发现泥活字的优势是

    ②木活字不平整,传承人的解决办法是

    探究小结

    ③我们觉得手工艺者们 , 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佩。

    ④要不要传承活字印刷?材料二中王老师的观点是:。结合材料中的关键句和自己的思考,我们认为有如下理由(至少罗列两点):

  • 12、京剧,又称京戏,中国“国粹“之一。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深受国人喜爱。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2010年,京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二】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京剧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韵律优美,字正腔圆。表演时常借助虚拟的布景和道具,给观众无尽的想象空间。

    行当

    简 介

    扮演男性角色,又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一般扮相都是洁净俊美的。如,小生主要扮演青少年男子,化妆不戴胡须,扮相清秀、英俊。

    扮演各种不同年龄、性格、身份的女性角色,又分为青衣、花旦等。如,青衣主要扮演端庄娴雅的女性角色。

    扮演在性格、品质或相貌等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男性角色。勾画脸谱,重施油彩。脸谱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含义,如,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白色表示奸诈狠毒等。

    因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故而以“丑“为名。

    【材料三】京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拥有厚重的文化内涵。许多优秀剧目,都是通过讲述是与非、善与恶、忠与奸的故事,表现了家国情怀,赞美了优秀品格和善良人性,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崇高价值追求。国家京剧院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编排了现代京剧《风华正茂》。观众受到了精神的洗礼,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材料四】2022年举办的“少儿京剧展演“公益活动,为少年儿童搭建了京剧展示的平台。据统计,此次活动长达3个月,超3000名选手报名,遍布全国30个省市。超1400个优秀报名作品,直播实时浏览量近200万。少年儿童是京剧艺术的喜爱者、支持者和传承者。

    (1)、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材料。要了解京剧的形成,应该阅读材料;想知道京剧的声腔、表演特点,应该阅读材料
    (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对错。

    ①由材料一可知,京剧是在北京地方戏曲——京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②根据材料二,狠毒残忍的曹操在京剧表演中的脸谱应该是白色的。

    ③材料三告诉我们京剧里的许多优秀剧目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崇高价值追求。

    (3)、材料二“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中“主要“一词不能去掉,因为
    (4)、小华对京剧十分感兴趣,他想申请加入学校京剧社团。请你结合四则材料,帮他完成下面的报名表。

    ①请写出你申请加入学校京剧社团的理由。(至少两条理由)

     

    ②请你为学校京剧社团设计一条弘扬京剧艺术的宣传标语。(语言简洁,20字以内)

  • 13、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真快,可以用““等成语来形容。而聊天机  智能错题本。器人ChatGPT的诞生,更是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对于是否支持ChatGPT的推广使用,大家 , 畅所欲言。其实人工智能已经普遍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如扫地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与我们的生活真是
  • 14、老黄牛  开山牛  拓荒牛  孺子牛

    “牛“象征着拼搏实干的精神。新征程上,我们更加呼唤这样的“中国牛“。做 , 改革创新,敢为人先,当好“排头兵“;做 , 敢闯敢拼,一往无前,挺进“无人区“;做 , 心系人民,苦干实干,甘当“勤务员“;做 , 敬业奉献,踏踏实实,争做“实干家“。

  • 15、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无可厚非的,____“人而无德,行之不远“,____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____拥有丰富的知识,____是难成大器的。

    A、因为  所以  如果  即使  也 B、虽然  但是  如果  即使  也 C、一方面  另一方面  所以  只要  就 D、一方面  另一方面  因为  那么  就
  • 16、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抓生态文明建设,即使要靠物质,要靠精神。 B、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更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干部,即使岗位平凡,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基本工作原则。 D、虽然生活一天天好了,但是我们也不应铺张浪费。
  • 17、下列成语和俗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 B、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 C、自相矛盾——敬酒不吃吃罚酒 D、强人所难——牛不喝水强按头
  • 18、依次填入很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时光如____,我们来不及准备已匆忙而逝。____,流年不复返。面对飞逝的时光,我们唯有____,才能不负年华。

    A、惜时如金  弹指一挥间  白驹过隙 B、弹指一挥间  白驹过隙  惜时如金 C、白驹过隙  惜时如金  弹指一挥间 D、白驹过隙  弹指一挥间  惜时如金
  • 19、一个外国学生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表达了他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赞叹。下列依次用来替换句中“漂亮“一词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的古典诗词很漂亮____,语言漂亮____,内容漂亮____,读完感觉漂亮____。

    A、精致  含蓄  优雅  回味无穷 B、精美  含蓄  丰富  回味无穷 C、精美  多彩  优雅  无穷无尽 D、精致  多彩  丰富  无穷无尽
  • 20、看了戏剧表演,同学们忍不住夸起了演员。下列评语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东:陈爷爷在这场戏里虽是跑龙套的,但他每个动作都一丝不苟。 B、西西:这次演出挑大梁的是小刘,他的表现直接影响整个节目的效果。 C、南南:李叔叔虽然不是科班出身 , 但他的唱腔和身段却非常专业。 D、小北:王阿姨穿着一条绣花长裙,跳着优美的舞蹈,简直就是个“花架子“。
上一页 96 97 98 99 10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