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新阳推开了阴霾了,/溪水在温风中晕皱,/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这一节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
    A、赞美雨后天晴,天气变得非常晴朗。 B、赞美大自然的力量,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感。 C、抒发了诗人自在悠闲、宁静平和的心绪。 D、感叹时光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忧愁。
  • 2、“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下列对这首诗中两个“风雨”的含义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风雨”都是指大自然中的暴风骤雨。 B、两个“风雨”都是指生活中的坎坷。 C、第一个“风雨”指大自然中的暴风骤雨,第二个“风雨”指生活中的坎坷。 D、第一个“风雨”指生活中的坎坷,第二个“风雨”指大自然中的暴风骤雨。
  • 3、艾青的《绿》表面上是写绿颜色,实际是写(    )
    A、绿色的太阳 B、绿色的雨 C、绿色的水 D、生命的颜色,生命的象征
  • 4、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炫耀着新绿的小草,/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B、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C、白桦四周徜徉着/姗姗来迟的朝霞。 D、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回响?
  • 5、将词语依次填在小诗中,正确的一项是(    )

    亲近自然/就要涉过____的溪水/走上____的山路/登上____的悬崖/眺望____的大海

    A、壮阔    崎岖    险峻    清澈 B、清澈    崎岖    险峻   壮阔 C、清澈    崎岖    壮阔    险峻 D、清澈    险峻    崎岖    壮阔
  • 6、阳阳的词语默写获得了满分,下列书写可能出自阳阳之手的一项是(    )
    A、墨绿    嫩绿    籐萝 B、教炼    节拍    白桦 C、潇酒    集中    繁星 D、朦胧    膝盖    瓶子
  • 7、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夕阳的余(huī  hūi)洒在①máo róng róng____的②mài suì____上,(yùn yūn)染开来,给大地③tú mǒ____了一层亮光。山遍野的蒲公英在太阳的(bào pù)晒下,纷纷打开了“降落伞”。风儿指挥着碧绿的树叶④zhěng qí____地奏出⑤bō tāo____般的声音。小溪清澈见底,没有一丝尘(hòu gòu)。

    (1)、给文段中的加点字选出正确的读音。
    (2)、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和语境写词语。
    (3)、文段中加粗的“漫”字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应先查大写字母 , 再查音节。请结合“漫”在字典中的义项(下图),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填序号)。

    书林须步,学海要遨游。

    山遍野的花朵静静地绽放着。

    传说中,白素贞水金山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 8、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看看我们的地球(节选)

    地球内部那么深,那么热,我们既然钻不进去,摸不着,看不见,也听不到,那么怎么能了解它呢?办法是有的。

    我们除了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对地球的内部结构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以外,还可以通过各种间接的办法来对它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可以发射火箭到其他天体去发生爆炸,通过远距离自动控制仪器的记录,可以得到有关那个天体内部结构的资料。有了这些资料,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从而为我们利用地球内部储存的大量热量提供可能。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地震波或火山运动来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在这些工作获得成效的同时,仍然作为一个谜的有关地球起源的问题,也会逐渐得到解决。到现在为止,地球究竟是怎样来的,人们做了各种不同的猜测,主要的要数下述两种:一种说法,地球是从太阳分裂出来的,原先它是一团灼热的熔体,后来经过长期的冷缩,固结成了现今具有坚硬外壳的地球。 直到现在,它里边还保存着原有的大量热量。这种热量也还在继续不断地慢慢变冷。 另一种说法,地球是由小粒的灰尘逐渐聚合固结起来形成的。他们说,地球本身具有热量,是由于组成地球的物质中有一部分放射性物质,它们不断分裂而放出大量热量。随着这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地分裂,地球的温度可能会渐渐升高,但到那些放射性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逐渐变冷。

    少年朋友们,从这里看来,到底谁长谁短 , 这就得等你们将来成长为科学家的时候,再提出比我们这一代科学家更高明的意见。

    (1)、通过阅读,我知道短文选自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作者)的科普作品《看看我们的地球》。
    (2)、科普作品的知识性非常强,借助“思维导图”可以使我们的阅读思路更清晰,阅读效率更高。请认真阅读选文第2自然段,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3)、地球究竟是怎样来的?对此,人们作出了两种不同的猜测,请利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①;②。 
    (4)、少年朋友们,从这里看来,到底谁长谁短 , 这就得等你们将来成长为科学家的时候,再提出比我们这一代科学家更高明的意见。 

    ⑴品读这句话,我知道加点词中的两个“谁”指;“长”“短”的意思是

    ⑵这句话也表明作者的情感。

    ⑶结合文章内容,选择一个你比较了解的天体,试着写出你想了解该天体的哪些方面和探究的方法。

    我想了解

    探究方法:

  • 9、阅读理解

    人们发现,采用熔化的沙子或者石英制成的器皿,要比玻璃制品结实数倍,甚至可以在它烧红之后把它扔到冷水里,它也毫发无损。

    情况既然是这样的,那么,为什么不用石英来制成杯子、盘子和瓶子呢?那是因为石英制品的造价很高。你知道的,要想使石英熔化就必须要使用电炉,那是得消耗掉很多电能的。

    现在,人们在致力于改进普通玻璃。 美国人成功发明了一种新型玻璃,即使是把它加热到200℃,然后再扔到冰水里使其立刻冷却,它也不会裂开。这种玻璃的名字就叫作“耐热玻璃”。

    法国人发明出来一种“夹层玻璃”,这种玻璃在被子弹打中之后也不会碎裂,因为它是用透明的赛璐珞胶把几层玻璃黏合而成的。

    就在不久之前,苏联工程师用塑料研制成了一种不会碎的玻璃。

    (选自米·伊林《十万个为什么》,有删改)

    (1)、人们为什么不用石英来制作杯子、盘子和瓶子?请在文中找出原因并用波浪线画出。
    (2)、从选文中,小明知道了三种新型的玻璃,它们分别是和一种用塑料制成的不会碎的玻璃。
    (3)、阅读的时候,小明不明白“赛璐珞胶”一词是什么意思,他结合后面的“黏合”一词,猜测“赛璐珞胶”应该是一种起黏合作用的胶水。小明用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    )
    A、查阅资料 B、联系上下文 C、请教别人
  • 10、综合性学习

    一、从“神创论”到认识上的蒙昧时期/002

    二、“人类起源”科学来之不易/005

    三、北京人头盖骨/009

    四、北京人头盖骨丢失之谜/017

    五、北京人是最早的人吗?/022

    六、找到了比北京人更早的人类化石/027

    七、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031

    八、人类使用工具也是人类起源的证据/035

    (1)、本书的作者是(     ) 
    A、高士其 B、贾兰坡
    (2)、如果要了解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我们应该阅读第(    )部分的内容。
    A、 B、 C、
    (3)、根据本书内容,人们是否找到了比北京人更早的人类化石?(   )
    A、不能确定 B、找到了 C、没有找到
  • 11、阅读科普作品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科学术语时,可以用的方法有(      )(多选)
    A、查资料 B、结合生活经验 C、借助书上的插图 D、请教别人
  • 12、周末妈妈带小清来到书店。小清对“地球的年龄”“地壳的形成”“冰川的起源”等地质问题十分感兴趣,她会挑选哪一本书阅读?(     )
    A、《灰尘的旅行》 B、《看看我们的地球》 C、《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 D、《十万个为什么》
  • 13、《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一书中关于“人类从哪里来”的话题,没有提及的是(    )
    A、“神创论” B、“人猿同祖论” C、“人鸟同祖论”
  • 14、从《灰尘的旅行》一文中,我知道细菌最喜欢的温度是(     )左右。
    A、10℃ B、37℃ C、60℃ D、100℃
  • 15、《看看我们的地球》中,从地球表面到深部,温度会(     )
    A、越来越低 B、越来越高 C、没有很大变化
  • 16、读了《十万个为什么》,我知道水能灭火的原因是(     )
    A、水的温度低一些 B、火怕水 C、水比火温度高 D、水能隔绝空气,不让空气接近燃烧的物体
  • 17、同学们,你们养过小动物吗?仔细观察过身边的小动物吗?请选择你印象深刻的一种小动物,以“我和之间的故事”为题,描述它的外形,介绍它的生活习性,说说你和它之间的故事。写之前,请把题目补充完整,400字左右。
  • 18、阅读理解

    柱子上的母鸡(节选)

    春天,邻居给了我四只鹅蛋。我们把它们放到我家那只外号叫“黑桃皇后”的母鸡的窝里。不久,黑桃皇后孵出了四只淡黄色的小鹅。它们唧唧叫着,口哨吹得和小鸡完全不同。黑桃皇后一副自高自大的样子,蓬起了羽毛,它压根儿不想分辨,依然像对待小鸡那样,以母亲般的关怀来对待小鹅。

    夏天来了,到处都是蒲公英,小鹅伸伸脖子几乎比它们的母亲还要高了,但是它们还是跟着它到处走。有时母鸡用爪子刨地,招呼小鹅跟着它学。可它们只管玩着那些蒲公英,用嘴打它,把蒲公英的团团绒毛打得随风飞扬。①这时黑桃皇后就朝它们那边瞅一瞅,似乎有几分怀疑。有时它竖起羽毛,一连几个小时咯咯叫着、扒着。可那些小鹅只唧唧叫着啄食绿草。有时,一只狗想从母鸡身边经过,嗬,没门儿!母鸡猛扑过去,把狗赶走,然后瞅一眼小鹅。②有时候母鸡一边瞅它们,又似乎在想什么……

    哈哈!多么可爱的黑桃皇后呀!

    (1)、从选文中,我们发现“黑桃皇后”和老舍笔下的母鸡一样:、辛苦。 
    (2)、读画波浪线的句子,发挥想象写一写。

    ① “黑桃皇后”似乎有几分怀疑:

    ②母鸡一边瞅它们,又似乎在想:

    (3)、本文主要讲了的故事,作者称家中母鸡为“黑桃皇后”体现了他对母鸡的
    (4)、老舍写的《母鸡》与本文有什么异同?
  • 19、课内外对比阅读

    材料一:

    猫(节选)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是多么尽职。 它屏息凝视 , 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老舍

    材料二:

    猫(节选)

    它一身的白毛像雪似的,中间夹着数块墨色的细毛,黑白相间,白的显得越白,而黑的越发显得黑了。脸一半白,一半黑,两颗小电灯泡似的眼睛在脸中间闪啊闪,见我低下头看它,它也一个劲地盯着我。 一条全黑的尾巴躺在地上,悠然自得地摇摆着。嘴张得很大,露出几颗嫩白的小齿,咪咪地叫着,那几根细鱼骨头似的白胡须,傲傲地动着。

    ——周而复

    材料三:

    白象(节选)

    白象真是可爱的猫!

    不但因为它浑身雪白,伟大如象,又因为它的眼睛一黄一蓝,叫作“日月眼”。 它从太阳光里走来的时候,瞳孔细得几乎没有,两眼竟像话剧舞台上所装置的两只光色不同的电灯,见者无不惊奇赞叹。收电灯费的人看见了它,几乎忘记拿钞票;查户口的警察看见了它,也暂时不查了。

    白象到我家后,林先、慕法常写信来,说段老太太已迁居他处,但常常来他们家探望白象的近况。我的幼女一吟,同情于段老太太的离愁,常常给白象拍照,转交给段老太太,以解其相思。

    每天一吟读书回家,或她的大姐陈宝教书回家,一坐倒,白象就跳到她们的膝上,老实不客气地睡了。她们不忍拒绝,就坐着不动,向人要茶,要水,要换鞋,要报看。有时工人不在身边,我同老婆就当听差,送茶,送水,送鞋,送报。我们是间接服侍白象。

    ——丰子恺

    (1)、梳理三则材料,感悟作者的写法和表达的感情,填写下列表格。

    相同点

    不同点

    写法(填序号)

    材料一

    三则材料都表达了作者对猫的之情。

    直接描写猫的表现。

    A.明贬实褒

    B.细腻、生动的刻画

    C.侧面描写

    材料二

    抓住猫的、神态、进行描写。

    材料三

    通过描写大家对猫的反应和态度突出猫的特点。

    (2)、材料一中猫的“古怪”表现在既又贪玩,既贪玩又
    (3)、材料二中,作者把猫一身的白毛比作雪,眼睛比作 , 白胡须比作 , 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4)、材料三中为什么说“我们是间接服侍白象”?(    )
    A、白象睡在孩子们的膝上,她们坐着不动,“我们”端茶送水。 B、一吟常常给白象拍照,转交给老太太,以解其相思。 C、“我们”喜爱白象,争先恐后地去精心照顾它。
    (5)、读完三则材料,你更喜欢谁笔下的猫?说一说理由。
  • 20、课文内容理解与运用。
    (1)、《猫》和《母鸡》的作者都是老舍,下面关于两篇文章的相同点,说法正确的有(      )(多选)
    A、都采用了明褒实贬的手法。 B、都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 C、都采用了口语化的语言。 D、都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老舍,原名 , 字舍予。他是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代表作有《》等。
    (3)、《蜂》这首诗中的“”写出了蜜蜂到处采蜜的情景。
上一页 80 81 82 83 8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