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1)、妈妈说:“遇事不要前怕狼后怕虎 , 否则问题就难解决。”从此我再也不畏首畏尾的了。句子中加点部分的意思不相同。
    (2)、《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是静态描写,“莲动下渔舟”是动态描写,动静相衬,仿佛让人感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3)、“麻雀全身灰灰的,不像珍珠鸟那样漂亮。”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麻雀颜色的特点。
    (4)、我们在讨论并制定班级公约时,要听从大家的意见,不需要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5)、欧阳询是初唐著名的书法家,他的行书最有特点,《九成宫酿泉铭》就是他行书的代表作之一。
  • 2、五年级语文老师正在用大屏复习本册语文知识,但电子屏幕突然发生网络故障,请你根据拼音将缺失的部分写下来。

    天边染上hóng yùn的云朵,田间yōu rán自得的白鹭,让我们lǐng lüè到了yí人的景;母亲瘦弱的jǐ  bèi , 河中夜行的孤舟,让我们品味到舐犊情深。bǎo  lǎn中外名著,神游tiān nán hǎi běi , 文字shù  shuō世间百态,阅读启迪智慧人生。

  • 3、习作。
    (1)、红军长征中的哪些人物、故事感动了你呢?他们身上的哪些精神和优秀品质又曾给了你面对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呢?请以“那一次,我      ”为题,完成习作。
    (2)、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见到具有优秀品质的人,他们的故事使你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请以“谢谢,      的你”为题,完成习作。

    要求:①从以上两个习作内容中任选一个完成。②围绕中心意思写,内容具体,惑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③文中不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④不少于450字,

  • 4、阅读《大江保卫战》(节选),完成下面的题。

    大江保卫战(节选)

    ①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②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③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④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

    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医生。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晚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⑤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1)、在灾难面前,能体现人民的家国情怀,这让我们不禁想到本学期积累的那句陆游的诗句:;也想到了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说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 , 有 , 有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2)、这篇选文的主题是什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现1998年夏天的那场洪水非常凶猛。 B、体现洪水很凶猛,抗洪救灾非常危险。 C、体现解放军战士不畏艰险的英勇精神。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凶猛。 B、“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长龙”指的是暴发洪峰的长江。 C、“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这个排比句表现了战士们迫不及待地去营救群众的心情。
    (4)、“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连用四个“哪里”,让我们体会到凶猛的洪水带来的很大的灾害,让很多人都处于危险之中。 B、这句话连用四个“哪里”,让我们体会到人民子弟兵总是出现在最危急的关头,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 C、这句话连用四个“哪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突显人民子弟兵总是出现在最危急、最危险的时候。
    (5)、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共同之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6)、解放军官兵在抗洪抢险中展现出了怎样的精神风貌?请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说一说。
    (7)、文中第②和第④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5、在抗日战争时期,优秀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体现在每一个与敌人斗争的英雄身上,比如我们熟悉的小英雄雨来。雨来的故事,不禁让我们想起高尔基《童年》中同是孩子的阿廖沙的故事。回想《童年》,完成下面的题。
    (1)、本书中还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呢?请照样子在括号里写一写。

    (2)、本书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是什么?这个故事情节带给你什么样的体会呢?
  • 6、红军长征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很多历史人物的故事中,找到这些优秀品质的源头,比如下面这则关于岳飞的故事。

    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 , 民开门愿纳 , 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摘编自《宋史·岳飞传》,有删改)

    【注释】①卒:士兵。②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③徇:示众。④宿:这里指睡觉,过夜。⑤纳:接受,这里指老百姓真心请士兵们到家中休息。⑥号:号令。

    (1)、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的意思。
    (2)、“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下列选项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兵们不敢进老百姓家里住宿,因为老百姓不喜欢他们到家里住宿。 B、士兵们不敢进老百姓家里住宿,因为老百姓家里的人太多了。 C、士兵们不敢进老百姓家里住宿,因为岳飞的军队有严明的纪律。
    (3)、像岳飞这样的精神已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世代传承,这种精神在长征精神中具体体现为(    )。(多选)
    A、顾全大局 B、严守纪律 C、用实际行动保护人民利益
    (4)、读了岳飞的故事,让我们想到本学期积累的曹植的诗句:
  • 7、神话故事中的精神、历史故事中的品质、家国故事中的情怀,都让我们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感受到了成长的力量。这种力量一定会化作一种美好品质,默默扎根于我们的心灵,指引我们的行动。请以《那一次,我懂得了       》为题,写一件自己成长中的事。

    要求:①将题自补充完整;②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当时的感受;③尝试运用平时积累的词句,字数在350字左右。

  • 8、走进科学家的故事

    郭永怀小传(节选)

    李家春  戴世强

    ①1909年,郭永怀出生在胶东半岛荣成县的一个海边小村——西滩郭家村。在中学里,郭永怀废寝忘食地钻研学问,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自然科学方面开始显露才能。

    ②抗日战争开始之后,郭永怀随校迁往昆明西南联大。这时他的兴趣从光学转向力学。1940年9月出国开始了留学生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国外航空工业蓬勃发展,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其标志之一就是飞行速度不断提高,达到每小时700公里。可是,当人们尝试进行跨声速飞行时,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③1945年,郭永怀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动不连续解的出色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钱学森的评价是:“郭永怀做博士论文,找了一个谁也不想沾边的题目,但他孜孜不倦地干,得到的结果出人意料。”

    ④郭永怀在跨声速领域里的学术成就博得了世界公认。值得指出的是:他和钱学森一起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的概念。这是一项重大发现,为解决跨声速飞行的工程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人类终于在1948年突破了“声障”,跨声速飞行获得了成功。郭永怀的研究成果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

    ⑤1956年11月,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在美国已经获得的荣誉、地位和优裕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

    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类进入了空间技术时代,一些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开展巨型导弹与火箭、人造卫星的研制,这时飞行器的速度已经接近或达到摆脱地球重力所必须的第一宇宙速度,于是高超速空气动力学自然地成了力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⑦看准了这一方向之后,郭永怀毫不迟疑地从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组织队伍开展工作。由于郭永怀的出色组织和指导工作,在高超声速气体流动力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一摘自《中国当代科学家传(第一辑)》有副节

    (资料袋:郭永怀,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唯一一位在中国核弹、导弹、地球卫星三个领域都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废寝忘食:

    (2)、请概括出下面时间轴上对应的事件。

    (3)、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填序号)
    A、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B、时间顺序 C、方位顺序
    (4)、任选下面一个提问角度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①从课文内容提问:

    ②从课文写法(或启示)提问: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国外航空工业飞行速度不斯提高,但跨声速飞行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②郭永怀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的概念,为解决跨声速飞行的工程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③1956年11月,人类进入了空间技术时代。

    (6)、今天,我国在航天技术、人造卫星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请联系选文内容写一段话感谢郭永怀爷爷所做的贡献。(字数不少于30字)

    敬爱的郭爷爷:

  • 9、揭秘小蟋蟀的伟大工程

    蟋蟀的住宅(节选)

    ①在朝着阳光的斜坡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粑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②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③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须撒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1)、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写出反义词。

    弯曲——    简单——    干燥——

    (2)、仔细观察下面三幅图,结合原文,选出蟋蝶的家。(    )
    A、 B、 C、
    (3)、下列不属于蟋蟀住宅修建过程的行为是(    )
    A、前足扒土 B、大颚搬土 C、后足推土 D、锯推土
    (4)、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句子练习。

    ①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仿写拟人句)

    ②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改为反问句)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蟋蟀的住宅被人们称为“伟大的工程”?至少写出两个理由且字数在25字以上。
  • 10、思考龙泉人的“精神名片”
    (1)、以下词语让你想到了《中国神话传说故事》的哪些人物?把人物名称填在对应的词语后面。

    开天辟地

    衔石填海

    造人补天

    统一华夏

    (2)、以上神话人物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是我们当代龙泉人应该传承的,比如:(谁)的精神。
  • 11、走进魅力龙泉新名片

    关于龙泉新名片,龙龙和桃桃有以下对话,请将积累的诗句、谚语等填写在横线上。

    龙龙:你听说了吗?东安湖如今已是龙泉驿区的一张新名片了。

    桃桃:是的,我们的家乡不仅有山,“横看成冷侧成峰,”,还有水一东安湖。傍晚时分,“一道残阳 , 半江瑟瑟。”那景色简直美得让人心醉。

    龙龙:没错,我们要爱护东安湖的环境。俗话说“ , 秋霜早”,提醒我们要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

    桃桃:对,东安湖的发展“机不可失,”,作为龙泉人,要善学好问,因为“智能之士,不学不成,”。

    龙龙:我还积黑了一句有新藓感的句子来描绘东安湖:“”。让我们共同守护东安湖,让这张新名片更加闪耀,也让我们的家国更加美好。

  • 12、把“四张名片”投递给全世界

    谈起龙泉印象,人们首先就会想起闻名海内外的“中国·成都国际桃花节”“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洛带古镇”。龙泉有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历史悠久的古驿文化、浪漫休闲的桃花文化、现代时尚的汽车文化,打造好这“四张名片”,龙泉走向世界就指日可待。

    (1)、仿照例子,写出下列汉字的形近字,并组词。

    例:特一诗(古诗)

    镇            客        

    (2)、下面的词语,属于龙泉“四张名片”中的哪一种文化?(    )(填序号)。

    桃花故里    旅游节    桃片

    A、客家文化 B、古驿文化 C、桃花文化 D、汽车文化
    (3)、将下面的句子以“长话短说”的方式进行表达。

    谈起龙泉印象,人们首先就会想起闻名海内外的“中国·成都国际桃花节”“中国西都客家第一镇—洛带古镇”。

    (4)、魅力龙泉,隐藏于下面每个词语的画面中。请先将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暖    ②人山人    ③左右盼    ④各显神

    ⑤志高远    ⑥风唤雨    ⑦亭亭玉    ⑧通情达

    A:写一个和①相同结构的词语

    B:说起“中国·成都国际桃花节”,人们就会联想到邦的热闹景象。(块序号)

    C:任选上面词语写一句话,内容与魅力龙泉有关。

  • 13、寻找龙泉驿文化的“金名片”

    千年古驿、世外桃源,龙泉驿自古亲文人。近年来,巴金文学院、四川省沫若艺术院xuǎn zé扎根 , 阿来、梁平书院yì____入驻,四川杨红樱儿童文学发展中心落户…zhì jīn____,这yáng  yì____着文学气息的场景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新风景,也成为了龙泉驿文化的“金名片”。qī dài____四方宾客的到来。

    (1)、请将上面文段中的音节写成字词填在横线上。
    (2)、上面文段中,与“扎根”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3)、请从文段中至少找出两位作家,将名字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龙泉驿文化的“金名片”指的是
    (5)、请将文段中的第一句话,抄写在下面方框里。做到正确执笔、运笔,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 14、亲爱的同学们,在流逝的岁月中,你们送走沮丧,迎来坚强;送走迷失,迎来盼望;送走愤怒,迎来欢畅……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你一定有很多难忘的记忆和深刻的感悟。

    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是哪个?结合上面的提示,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的感受写一写,写前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再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若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情感发生了变化,也要把情感的变化写清楚。题目自拟,注意语言要通顺,不少于450字。

  • 1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脚步声,临近粽香五月,梦境中依然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乏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长大的日子里,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地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渐熄灭,大锅里还“咕嘟嘟”地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谣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的童谣,我们在品尝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粽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转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是初始的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展的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荫下,几位老邻居絮叨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独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的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的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地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就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抖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汽,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长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泪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过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部分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第②自然段写姥姥的絮语和动作,表现了姥姥
    (2)、本文第③自然段写“我”童年时“姥姥的端午”,后面的文章接下来还写了这三个端午。
    (3)、第④自然段中“姥姥转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和第⑤自然段中“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分别表现了姥姥的情感。
    (4)、第⑨自然段主要写 , 这样写的作用是
    (5)、请写出对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部分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这句话的理解。
  • 16、读课文,完成练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为两股间。今用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只当问婢.”不可改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书画               一日书画

    处士笑而         古语

    (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    )。
    A、(杜处士)所宝百数 B、(戴嵩)尤所爱 C、(牧童)拊掌大笑。 D、(杜处士)不可改也。
    (3)、翻译句子。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头,谬矣!

    (4)、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
  • 17、把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
    (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①心驰    ②心

    ③小心    ④ 吞枣

    ⑤画    ⑥虎视

    (2)、句子“读文章要用心思考,你这样不经消化理解,笼统接受 , 是不行的”中,画横线部分可以用上面的词语来代替。(选词填空,填序号)
    (3)、语文书中每幅插图精心绘制,有之功效,使人赏心悦目,阅读轻松。(选词填空,填序号)
    (4)、词语③⑥结构比较特别,我能写出两个这样结构的词语:
  • 18、快乐习作

    六年的小学时光匆匆而过,当我们再一次翻开相册,一定会有难忘的回忆涌上心头。可能是一次精彩的活动,可能是一段亲密的友谊,可能是最深厚的师生情。请以“照片”为话题,写一篇写作,回忆美好的时光,表达深切的情感。题目自拟,内容具体,情感真切,不少于400字。

  • 19、课内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在文中找出描写父亲神态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是指什么?
    (3)、文段除了描写父亲的表现,也写了法官和“我们”,从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我们感受到了法官的 , “我们”
    (4)、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5)、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20、按要求写句子
    (1)、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缩句)
    (2)、父亲对我笑着说:“我给你看看表里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改为转述句)
    (3)、一个个娟秀端庄的方块字排列在黑板上。(改为比喻句)
    (4)、失败如果不是什么令人快乐的事情,那么也决不应该气馁。(修改病句)
上一页 73 74 75 76 7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