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我能根据错误原因试着改一改。(词序颠倒)
    (1)、[修饰词语的词序颠倒]婷婷做完了老师所有布置的作业。
    (2)、[多个动词的词序颠倒]班会上,大家讨论并提出了许多问题。
  • 2、我能根据错误原因试着改一改。(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的学习成绩改善了。
    (2)、[动宾搭配不当]小强穿着棉衣和围巾上学去了。
    (3)、[主宾搭配不当]长白山的冬天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4)、[修饰词语和中心词语搭配不当]我们有一双聪明的手,什么造不出来?
  • 3、我能根据错误原因试着改一改。(用词不当)
    (1)、[近义词错用]一曲完毕,台下响起了激烈的掌声。
    (2)、[词语感情色彩不当]我们的努力终于有了后果。
    (3)、[关联词语运用不当]虽然外面正在下雨,所以我不能出去玩。
  • 4、 我能根据错误原因试着改一改。(成分残缺)
    (1)、[缺主语(谁)]儿童节到了,给晓红买了一只可爱的玩具熊。
    (2)、[缺谓语(做)]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西游记》这本书。
    (3)、[缺宾语(什么)]他们大力发扬了奋勇拼搏的,夺得了冠军
  • 5、(缩句与扩句)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缩句)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缩写句子)
    (2)、(扩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扩句,至少扩两处)
  • 6、(提示语)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冠军可以不是我,但冠军必须是我们!”孙颖莎说。(改为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2)、中队长对王欢说:“我去召集大家,你先别着急,我们一定会想出好办法的。”(改为提示语在后的句子)
  • 7、(陈述句与反问句)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改为反问句)
    (2)、小姑娘纯洁的心灵,不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吗?(改为陈述句)
  • 8、(直述句与转述句)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妈妈对我说,今天晚上她要加班,让我们先吃晚饭,不用等她。(改为直述句)
    (2)、小明生气地对红红说:“如果你再迟到,我就一个人去。”(改为转述句)
  • 9、(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肯定句)为了不滑下去,他不得不用两只手紧紧地抓住雄鹅的羽毛。(改为肯定句)
    (2)、(双重否定句)请你用上双重否定句写一句话,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最近读过的课外书,强调读这本书的好处。
  • 10、(夸张句)读句子,注意体会加点部分的写法。再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比赛,眨眼间就到了,孩子们喜得要发疯了。

    饿      安静       厚       紧张       喜欢

  • 11、 (夸张句)判断下列句子中夸张的修辞手法是否运用得当。
    (1)、他跑得像离弦的箭一样快。
    (2)、他跑得像骑自行车一样快。
  • 12、课内阅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新题型)毛主席为什么会“踌躇”?联系选文及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内心,填一填。

    (2)、下面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 B、句中的“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等细节,都表现了毛主席内心的痛苦。 C、“示意”说明毛主席不想说话,因为他不想让儿子葬在朝鲜,想再拖延一段时间。
    (3)、(教材变式题)读画波浪线的句子,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理解毛主席的心情,写写他的心理活动。

    夜深人静,毛主席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思绪翻涌:

    (4)、下列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忠骨”指的是忠烈之士的遗骸,文中指毛岸英烈士的遗骨。 B、“马革裹尸”指的是把马儿的尸体包裹起来。 C、这句话是说,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D、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 13、阅读课内选文,完成练习。

    A.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 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B.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教材变式题)读第2自然段中沃克医生说的话,应该读出(     )的语气。 
    A、失落、难过 B、放松、赞许 C、喜悦、欢快
    (2)、(语文要素)读画横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新题型)通过句子中的人物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补充下面的思维导图。

    句A

    人物:刘伯承

    描写方法:描写人物内心:

    句B

    人物:沃克医生

    描写方法:描写人物内心:

    从这两处画线句的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刘伯承是个的人。

    (3)、(教材变式题)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其原因不包括(     )
    A、刘伯承没有使用麻醉剂,在手术中却没有喊叫,甚至还清楚地数出了沃克医生的刀数。 B、刘伯承在手术中展现出了非同一般的钢铁般的意志,这是沃克医生对他的高度赞扬。 C、沃克医生已经意识到刘伯承是一个用兵如神的军人,以此来表达对他的敬佩。
  • 14、阅读课内语段,完成练习。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 快! 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 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如果把选文内容排成一幕课本剧,请为这幕剧拟一个标题:
    (2)、从加点的“本来”和“立刻”中能看出船长的特点。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儿子,并催促他往海里跳?
    (4)、读选文第2自然段画线句子,注意加点部分,完成练习。

    ①“四十秒钟”的时间很短,大家却觉得“时间太长了”,原因是

    ②仿照句中关于时间的描写,写一写自己类似的体验。

  • 15、文言文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先写出下列字的意思,再写出整句话的意思。

    未:    闻: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文中总起全文的句子是:
    (3)、文中加点的“此”指的是 , 我从“应声”这个词体会到。 
  • 16、人间自有真情在,真情处处暖心怀。母爱的伟大令人赞颂,《游子吟》中,孟郊用“谁言寸草心,”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朋友之间的情谊让人感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将深情融于美景中,用“ , 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 17、“飞花令”是古人行酒时的一种文字游戏,选取某一字为主题字,所说的诗句中,必须带有这个字。如,以“山”字为主题字,有王维描写山林寂静的“ , 时鸣春涧中”;有王昌龄描写边塞荒凉的“ , 孤城遥望玉门关”。我还在课外积累了以“山”为主题字的诗句:
  • 18、诗中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林则徐用“苟利国家生死以,”表达了甘愿为祖国利益牺牲一切的爱国情感;王昌龄用“黄沙百战穿金甲,”道出了将士报国的豪壮誓言;陆游用“”表达了企盼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和酸楚。
  • 19、诗词经典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谈到夕阳西沉,落日倒映在池塘的美景,我们自然会想到“草满池塘水满陂,”;畅想乡村农忙季节子规啼叫、烟雨蒙蒙的画面时,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翁卷的“绿遍山原白满川,”。
  • 20、诗中充满了童真童趣。“童孙未解供耕织,”写出了孩童认真学习种瓜的有趣场景;“牧童归去横牛背,”写出了牧童悠闲自在的兴致;“敲成玉磬穿林响,”则写出了孩子调皮可爱的天真形象。
上一页 69 70 71 72 7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