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马齐喑究可哀(沉默) B、直把杭州作汴州(在今河南开封,曾为北宋都城) C、九州生气恃风雷(气愤,发怒)
-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杭州 殿堂 晚霞 诗情画意 B、宏伟 竟界 谎话 众星供月 C、床埔 流连 延伸 一泄汪洋
-
3、选择题。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酬谢(chóu) 抖擞(sǒu) 执拗(ào) 不可估量(liàng) B、酿酒(niàng) 依偎(wēi) 勉强(qiáng) 削足适履(lǔ) C、衰老(shuāi) 崩塌(tā) 剔透(tī) 鹰隼试翼(sǔn)
-
4、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玩具。你最喜爱的玩具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好玩在哪里?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
5、课外直通车。
美丽的白洋淀
我去过的旅游胜地有很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我的故乡白洋淀。
白洋淀的芦苇长得真旺盛,从远处看还以为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他们穿着绿色的衣裳好像哨兵们在保卫他们的家园。
白洋淀的荷花真漂亮,红的、粉的、白的花瓣都聚集在一起,好像一个五彩的圆盘,它们在水中翩翩起舞,好像宫女们在跳舞。
白洋淀的水真清澈,清澈的都能见到水底的卵石。水里的鱼有很多,所以我放学后就和几个同学到那去钓鱼,每次都能钓到一桶新鲜的鱼。
我喜欢白洋淀,因为它不但景色优美,而且还给我带来无限快乐。
(1)、短文讲了白洋淀的、、。(2)、作者认为白洋淀的芦苇像( )。A、五彩的圆盘 B、宫女 C、哨兵(3)、作者放学后常去白洋淀做什么?( )A、和同学钓鱼 B、看芦苇 C、赏荷花(4)、作者为什么喜欢白洋淀?请简单写出理由。 -
6、课内小阅读。
黄山奇石(节选)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1)、根据选文内容,填写合适的量词。一桃子 山峰
(2)、选文中描述的“仙桃石”落在( )。A、山脚的石盘上 B、山顶的石盘上 C、山腰的石缝里(3)、在描写“猴子观海”时,作者用了“、、”三个字,就把“猴子”写得活灵活现,突出了它的生动有趣。 -
7、判断对错。(1)、《植物妈妈有办法》介绍了松柏、苍耳、石榴、豌豆四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2)、学习《拍手歌》,让我们明白了人和动物是朋友,要爱护动物。(3)、《彩虹》一文,表现了“我”丰富的想象力,教育我们要做关心家人的孩子。(4)、《去外婆家》以孩子的视角,表达了对外婆家的喜爱与赞美。(5)、日月潭景色优美、清晨、中午、晴天及雨天的风光都差不多。
-
8、日积月累。(1)、一九二九不出手,。(2)、白日依山尽,。欲穷千里目,。(3)、 , 疑是银河落九天。(4)、有山皆图画,。
-
9、按要求写句子。(1)、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用加点的词写句子)(2)、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照样子,仿写句子)
一阵秋风吹过,树叶像。
(3)、仿照例句,照样子,写一写。例: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公园里的花都开了,有桃花、杏花、迎春花,。
-
10、选字填空。(填序号)
①弹 ②唱 ③下 ④荡 ⑤滚 ⑥滑



京戏
围棋
秋千



钢琴
滑梯
铁环
-
11、将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四海
五十
一枝
蒙蒙
-
12、辨字组词。
如 知
明 朋
弯 湾
-
13、看拼音,写词语。
shēn tǐ
gào bié
cóng lín



bǎo bèi
wèi dào
chéng shì



-
1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教书(jiāo、jiào)
淹没(mò、méi)
得到(de、dé)
行走(xíng、háng)
首都(dū、dōu)
好客(hǎo、hào)
-
15、习作。
生活中总有许多令人温暖的时刻。是受伤时家人的陪伴,是迷茫时老师的指引,是失意时朋友的鼓励……请以“温暖的时刻”为话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⑴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内容写具体;⑵写出当时的感受,表达出真情实感;⑶题目自拟, 400字左右。
-
16、阅读课外选文,汲取精神力量。
卢沟桥的沉思(节选)
我不由得想起刚上桥时北京朋友的介绍,想寻找当年那场战争的遗址。其实,对于每一个遗址或景点,称谓只是一种符号,无关紧要。但我相信,上卢沟桥的人大多不是来观赏什么风景的,而是奔着卢沟桥的坎坷经历来的。我宁可这样想,因为这样想更能道出我来这儿的目的和理由。
此时此刻,我依稀看见一群全副武装的中国人飞越桥墩向我走来,他们是那么高大,那么威武,那么英姿飒爽。我像一个虔诚的信徒拜谒神灵似的仰视他们。张自忠、杨靖宇、赵一曼等抗日英雄们来了。当年,他们无怨无悔地将滚烫的鲜血洒在祖国的土地上,拿生命换取一方水土的和平与安宁……我似乎听见他们在说,侵略者只能烧焦我们的棉衣、头发、皮肉,洞穿我们的胸膛,但烧不毁存在于华夏子孙身上宁死不屈的精神,动摇不了中华民族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不知怎么,我的血液犹如这桥下的流水自然萌动,开始沸腾起来。我从来没有体验过,血与血的撞击会产生如此强有力的冲击波。我仿佛不是我自己了。我就是那荡气回肠的《义勇军进行曲》,带着正义去扫视满目狼藉的战场;我就是徐悲鸿笔下那奋蹄嘶鸣的烈马,凭着一身胆略去直面在血与火中逞强的狼烟;我就是那钢铁铸造成的桥,纵使桥面被炸了,依然保持巍然屹立的姿势……
资料: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约15千米的永定河上,是北京通往各地的咽喉要道。从1937年6月起,日本侵略军几乎每天都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头的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当晚8点钟,日寇突然向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自卫,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1)、“我”来卢沟桥的目的是 ( )A、观赏卢沟桥美丽的风景。 B、缅怀卢沟桥的历史,凭吊抗日英雄。 C、为了完成学校的参观任务。 D、为了拍摄一组历史照片。(2)、“我像一个虔诚的信徒拜谒神灵似的仰视他们”这句话的意思是( )A、抗日英雄们高大、威武。 B、“我”在练习摄影技巧。 C、“我”在模仿电影中的场景。 D、“我”对这些抗日英雄们怀着敬仰之情。(3)、借助资料,理解短文内容。①从资料中,我们可以得知第一自然段中的加点词语“那场战争”指的是 。
②第一自然段中的加点词语“坎坷经历”指的是什么?结合资料内容完成下面的导图。
(4)、短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作者的联想。站在卢沟桥上,作者仿佛看见了什么?用横线画出来。他仿佛听见了什么?用波浪线画出来。(5)、最后一段中,作者变成了《义勇军进行曲》、奋蹄嘶鸣的烈马、钢铁铸造成的桥,这三种事物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哪些精神?(答出两点即可) -
17、课内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①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②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1)、请你阅读选段,完成思维导图。
(2)、朗读选段并填空。朗读选文第①段,要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可以读得(选填“舒缓”或“凝重”);朗读选文第②段时,要表达出作者 的情感,可以读得(选填“舒缓”或“凝重”)。
(3)、读画波浪线的句子, 完成练习。① “侵入、闯进、凡是、统统、掠走”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英法联军的。
②“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说明这场大火燃烧时间之、破坏力之。
(4)、明明去了圆明园游玩,回来说:“圆明园里一片废墟,什么都没有,白去了。”你认同吗?请说明理由。 -
18、根据所学知识填空,感悟家国情怀。(1)、炎黄子孙一次次地将自己的爱国情怀熔铸于作品中:“ , ”是陆游的终生遗憾 ;“ , ”是龚自珍呼唤人才的呐喊;“美哉,我少年中国,!壮哉,我中国少年,”是梁启超的热切期盼。(2)、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牢记“不饱食以终日,”“莫等闲, , 空悲切”,做到“及时当勉励,”,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3)、《题临安邸》的作者是(朝代)的诗人 , 诗的前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并用“”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 , 直把杭州作汴州”两句讽刺了当时统治者纵情声色,苟且偷安,不思收复中原失地的腐朽本质。
-
19、读语段,梳理信息,把握要点。下面对这段话的要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什么?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A、阅读是吸收。 B、写作是表达。 C、阅读和写作之间有关系。 D、阅读和写作不相干。 -
20、下列关于缩写故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缩写最重要的是语言简洁,可以改变故事原意。 B、缩写时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故事。 C、缩写故事可以删减一些不太重要的情节。 D、缩写时可以把几句话合并为一句话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