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蝈蝈的歌

    ①你见过蝈蝈吗?它可是昆虫世界三大歌手之一。

    ②盛夏季节,当豆棵爬蔓、瓜地开花的时候,你会发现一身绿装的蝈蝈,脚穿带有晕纹的长靴,挺着大肚子,行走于瓜田豆棵之中。乍看,好像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

    ③这时,你会发现它的两根长须开始抖动,一对翅膀也微微翕动起来。不用问,它要一展歌喉了。果然,一支悦耳动听的《蝈蝈歌》,便在山野上飘荡起来。

    ④正在做工的蜜蜂,被那一长一短的节奏迷住了,竟忘了采蜜;正在争论“谁本事大”的虫儿们,也静了下来,生怕漏听一个音符;豆棵下的蚂蚱,更激动了,屈伸着腿儿,一左一右跟着跳了起来……

    ⑤啊,这首《蝈蝈歌》,给炙热的夏天带来多少清爽!可是,你知道吗?这首美妙的《蝈蝈歌》并不是从蝈蝈嘴里唱出的,而是由它一对翅膀在互相摩擦中生出来的。只有雄蝈蝈才会唱歌,雌蝈蝈没有发音器,不会唱歌。

    ⑥那天早晨,我跟着爷爷去瓜地摘瓜,突然,又听到蝈蝈的叫声,我想把它捉回家,好让它给奶奶唱歌。谁知爷爷却说:“蝈蝈的舞台在田野,不要剥夺它的歌声。”

    ⑦我停下脚步。

    ⑧这时,我看到那只大肚子蝈蝈触角微倾,翅膀微颤,一高一低地又唱了起来。那醉人的蝈蝈声,把夏天唱得更加翠绿,更加生机勃勃!

    (选自《月光下的草坪》,滕毓旭著)

    (1)、填空题。

    ①蝈蝈是在季唱歌的。它是世界三大歌手之一。

    ②第④自然段的表达有新鲜感是因为

    (2)、判断题。

    ①蝈蝈的歌声是由它的腹部发出来的。     

    ②所有的蝈蝈都会唱歌。    

    (3)、选择题。

    ①第③自然段中“翕动”的意思是什么?(    )
    A.一张一合地动
    B.一动也不动
    C.像盒子一样
    D.生气的样子
    ②以下哪一首“歌”的节奏更符合文中描写的《蝈蝈歌》?(    )
    A.蝈蝈,蝈蝈
    B.蝈蝈蝈蝈
    C.蝈!蝈!蝈!
    D.蝈——蝈③爷爷说“不要剥夺它的歌声”的意思是(    )。
    A.不要打扰蝈蝈叫
    B.不要把蝈蝈捉回家
    C.不要把蝈蝈赶走
    D.不要剥去蝈蝈的翅膀

  • 2、根据课文内容,把下面的横线补充完整。
    (1)、《所见》中写道:“意欲捕鸣蝉,。”这首诗写的是季,我这样想的依据是:
    (2)、秋天是值得赞美的季节。《山行》中描写秋天美丽的枫叶的诗句是:。《夜书所见》中描写秋风的诗句是:萧萧梧叶送寒声,。《秋天的雨》描写菊花的句子是:菊花仙子得到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
  • 3、填空题。
    (1)、班级组织了四个兴趣小组:美术组、运动队、科技组、合唱队。请你为每个兴趣小组取个响亮的名字。
    点睛美术组
    (2)、点睛美术组有一幅《四季图》,现在为每个季节征集四字词语配上说明文字,请你也照样子写一写。




    (暖和)
    (春光明媚)



  • 4、比一比,再组词。

        乱    笛    猜

        晴    油    活

  • 5、分享暑假生活的新鲜事。
    要求:在小组中进行分享。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把自己的经历讲清楚。借助图片或实物讲。
  • 6、习作。

    国庆假期你参与或目睹了哪些精彩的活动……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一次活动?请以“精彩的      ”为题,选一次活动写下来。注意写清楚活动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用上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并融入自己的感受。要做到书写工整,文通句顺。

  • 7、红色场馆外,盛开着白玉簪花。请阅读雷抒雁描写白玉簪花的文章,完成练习。

    生命的选择

    雷抒雁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黄昏,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想着。自然是蔷微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蔷微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蔷薇!

    ④人们好似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唯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黄昏,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答复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____;没有阳光,也别____。

    ⑪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1)、从文中找出两个能分别概括蔷薇花和白玉簪花色彩特点的词语,并说说它们各自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的,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花名

    色彩特点

    生长环境

    蔷薇花

    白玉簪花

    (2)、第④自然段中“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其中,“坚硬的生活”指的是;“变得柔软”是指
    (3)、对第⑧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    )
    A、从色彩、形态、气质以及人们的感受这四个方面,描写了白玉簪花。 B、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出白玉簪花的形态美和气质美。 C、白玉簪花具有供人欣赏的价值,也具有去燥安神的药用价值。 D、粗粗、长长、硕大突出了白玉簪花的健美;羞怯含畜地表现了白玉簪花的柔美。
    (4)、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第⑩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
    (5)、白玉簪花对生命有着怎样的选择?谈谈它给你怎样的启示。
  • 8、越越在红色场馆纪念墙读到了下面的材料,请你与越越一起完成阅读打卡练习。

    【材料一】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到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节选自《狼牙山五壮士》)

    批注:通过对马宝玉一系列的____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他____的革命精神。

    【材料二】

    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在渣滓洞中的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个学习讨论提纲,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梳着她的黑发。

    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都跑过来围着江姐,看到她那样平静的表情,顿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江姐梳好头,换上被捕时穿的阴丹士林布旗袍,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看了一下,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

    (节选自《红岩》,有删改)

    (1)、阅读材料二,并给材料二添加一个小标题,恰当的是(    )
    A、敌人反扑 B、最后时刻 C、准备牺牲 D、英勇就
    (2)、请根据学过的阅读方法,完成下面的对话。
    谈完《狼牙山五壮士》后,我关注到了五壮士牺牲时的场面,这里既描写了班长马宝玉,也写了五壮士群体。这是的写法。
    读完(红岩》节选,我关注到文章描写了监狱中的场面,其中既写了江姐的形象,又写了同牢房人的群体形象,这也是的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3)、材料一突出了战士们的革命精神,读读画线句子,完成批注。
    (4)、读读场馆展览中的一句话,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革命先烈的壮举永垂不朽 , 英勇豪迈的口号永垂不朽 , 顽强不屈的精神永垂不朽

  • 9、树立远大志向:参与《爱我中华,争做强国少年》演讲活动。

    (1)、请将越越的提纲补充完整。
    (2)、演讲稿结尾,越越想用一句名言呼吁同学们为祖国的强大尽一份力,下列合适的名言是(    )
    A、位卑未敢忘忧国。 B、多行不义,必自毙。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3)、越越想引用有代表性的事例,以下不适合材料一的事例是(    )
    A、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B、鲁迅弃医从文,决心用笔唤醒麻木的国人。 C、杨利伟少年观星空萌生航天梦,成为中国首位航天员。 D、钱学森从小立志“科学救国”,终成中国航天之父。
  • 10、敬仰志愿英雄:根据语境用不同的词语替代加点字“说”,填写在横线上,使表达更生动。

    观看了邱少云事迹展,越越说:“太了不起了,邱少云以凡人之躯,铸就钢铁意志。”爸爸说:“烈火铸英雄,青山埋忠骨!他用一个人的牺牲换来了一场战斗的胜利,真不愧是党的好战士!”

  • 11、走好新长征路:根据语境,补充诗句。

    爸爸铿锵有力地吟诵道:“。”

    越越说:“我知道,您吟诵的是《七律·长征》的首联,赞颂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们青少年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走好当下的新长征路。”

  • 12、回到广州,越越一家参观了革命纪念馆——

    辨析路牌拼写:纪念馆在起义路,路牌上的拼音拼写正确的是(    )(填序号)。

    A、 B、
  • 13、回到广州,一家人又开始憧憬下一次文化之旅。

    爸爸:下一次假期,我们可以去浙江,欣赏孟浩然笔下建德江边“____,____”的月夜之景。

    越越:我想去西湖走走,欣赏过“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微雨,希望这次能感受西湖暴雨那“____,____”的奇丽之景。

    妈妈:返回广州时可以路过江西,听蝉鸣,闻蛙声,感受“____,____”的月夜丰收景。

    爷爷全神注地望向窗外:“是啊,那是我们户口本上写着籍的一个偏远小城。听乡亲们说有一条新修的大桥架在穿城而过的河面上,站在桥上向远处眺望,高铁轨道如银龙横原野,那座通古今的小城,正以焕然一新的姿态等着我们回去呢。”

    (1)、根据语境将诗词补充完整。
    (2)、爷爷的话中几次用到“贯”这个字,请为“贯”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全神   籍   横   通古今

    ①连贯,穿通    
    ②(精神、精力)集中    
    ③原籍,出生地

    ④旧时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每一千个叫一贯

  • 14、越越被草原风光深深吸引,返程前,他给老师寄去明信片。请根据语境将草原美景补充完整,在□里添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510030       

       亲爱的老师,草原真像课文描写的那么美:清晨的草原是美的,羊群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午后的草原是美的,阳光下的河流明如)夜幕下的草原是美的,皎洁的月
     
  • 15、按要求完成练习。

    越越一家人驾车朝着目地驶去。隔着车窗(bō li),他看到蔚蓝的苍 , 一望无际的草原,(diǎn zhuì)在草地上的(huā lěi)、迂回的河流……好一派“天苍苍,野茫茫,____”的美景。一下车,他们被参差错落的蒙古包所吸引。忽然,越越看到远处马啼飞驰,一群人穿着各色的衣裳,jīn piāo dài wǔ , 像彩红一样飞过来。他们热情地招待越越一家,直到太阳西斜,仍然不舍得分别。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____”啊!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dí dì)    苍(qióng qóng)    参差(cān cī  cēn cī)

    (2)、读拼音,写词语。(按顺序写)
    (3)、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在下面。
    (4)、将语段横线处的诗句补充完整。
  • 16、选择下边“故事词云图”中的2~3个词语(包含环境、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

    要求:围绕主要人物创编故事,故事完整,情节吸引人、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尽量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 17、六个馒头

    ①高一那年,我们学校组织去春游。

    ②新来的李老师一宣布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同学们便议论起带零食、零钱的问题。谁也没有注意到角落里来自山区的那个女孩子,【甲】她犹豫着举起手,手指颤抖着却没有张开来,嘴张了几张却没有声音。但她还是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老师,我可以自己带馒头吗?”一阵其实并没有恶意的笑声刺激着女孩,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地坐下,眼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李老师走过去,抚摸着她的头说:“你放心,可以带馒头的。”

    ③出发的前一天,女孩子拿着饭票在学校食堂买了六个馒头,然后低着头好像作贼似的跑回班里。见几个女同学唧唧喳喳地议论着什么,女孩子直奔自己的课桌,迅速地用一个塑料袋把馒头装了进去,女同学的议论声似乎小了一些,【A】女孩子的眼圈红了。

    ④第二天,到达目的地已是中午,大家纷纷冲向饭馆吃饭去了,女孩子一个人呆在招待所里,从背包里取出馒头,一边流泪一边嚼着干馒头。还没有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回来了。班长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能给我吃一个馒头吗?”女孩子不好意思摇头也没有点头,班长已经拿起一个啃起来。其他几个同学也纷纷拿起馒头一边嚼一边说,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转眼,馒头被同学们吃完了。

    ⑤傍晚,该吃晚饭了,女孩子一边后悔一边默默地落泪:本来可以不来的,干吗非要央求父亲借钱交春游费呢?没想到班长拉起她的手就走,“我们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这几天的饭当然要我们解决呀!”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软软的馒头,【B】女孩子眼圈红红的。

    ⑥后来总有人以吃了女孩子的馒头为理由请她吃饭,她可以和所有其他同学一样吃着炒菜和米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着痕迹的馈赠,默默地享受着这份单纯却丰厚的友谊。

    ⑦回来之后,女孩子变了。【乙】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明媚的笑容,更加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去帮助别人。后来,这个女孩不仅是班里学习最好的一个,也是人缘最好的一个。

    ⑧因为女孩子知道,同学们给她的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善良和真诚。她们的友谊就像春天里最明媚的那一缕阳光,照射在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1)、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2)、第③段A处和第⑤段B处加粗词语分别表现了女孩子怎样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A】女孩子眼圈红了表现了

    【B】女孩子眼圈红红表现了

    (3)、第④段中“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表明了同学们怎样的想法?
    (4)、从甲、乙两句看出女孩子的性格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5)、女孩子的同学们是一群怎样的人?画出她们最令你感动的一个做法、在一旁批注你的感想。
  • 18、【材料一】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但读书也有门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宝山而空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挤”和“钻”,就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我国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蕴含的正是“钻深研透”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生动比喻:“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读书需要付出辛劳,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利用好点滴时间,拿出“攻书到底”的劲头,坚持不懈、悉心钻研,读懂弄通吃透,才能让书本知识真正为我所有。

    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得到知识“干货”,实现去伪存真;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

    (选自学习强国《读书的门道》,有删改)

    【材料二】

    阅读量

    语文水平

    中等以上

    中等

    中等以下

    每年超过50本

    69.2%

    24.5%

    6.3%

    每年31-50本

    62.8%

    29.9%

    7.3%

    每年11-30本

    55.6%

    35.7%

    8.7%

    每年6-10本

    45.6%

    41.9%

    12.5%

    每年5本及以下

    29.2%

    45.8%

    25.0%

    (整理自《中国儿童青少年阅读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 (2022-2023年)》)

    【材料三】

    (1)、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指读书需要知行合一。

    ②少儿读者对语言类图书比文学类图书更感兴趣。

    ③中国四大名著在各类图书搜索热词中榜上有名。

    (2)、根据选文内容理解引号的不同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

    ①表示特殊含义    ②表示直接引用    ③表示特定称谓

    ⑴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⑵我国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

    ⑶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得到知识“干货”,实现去伪存真。

    A、②③①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③②
    (3)、秀秀的表弟在图书馆借阅了一本《童年》,请根据材料信息,替秀秀向表弟推荐两条有效的阅读方法。
    (4)、阅读以下对话信息,结合材料内容帮助小秀说服妈妈,理由不少于2个。

    妈妈:小秀,看课外书太影响学习了,我把你的闲书全收了。

    小秀:妈妈,您能把课外书还给我吗?

  • 19、班级开展“读书会”,请完成人物关系图”和“人物介绍卡”。

    “小茨冈”人物介绍卡

    小说《童年》中一个重要的人物,他是一个③____的孩子,替阿廖沙挨打,照顾阿廖沙,给他带去了很多关心与呵护,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根据小说《童年》的情节,图中①和②对应的事情分别是
    (2)、完成“人物介绍卡”③。小茨冈是一个的孩子。
    (3)、关于《爱的教育》这部作品,以下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亚米契斯的作品 B、它的原名是《心》 C、它是日记体小说 D、它的作家是美国人
  •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在下面的情景中选择一个,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来表现秀秀参观天文馆人迷的样子。

    观看天文纪录片入迷    听天文知识讲解入迷    体验天文游戏入迷

    (2)、秀秀想在每周三下午放学后参加学校天文小组的活动,请你帮助她向妈妈提出请求。(理由不少于三条)

    秀秀:妈妈,我想参加学校周三下午的天文小组活动。

    (3)、天文馆有一项比较刺激的游戏——“星空过山车”,请你挑选下面的一个词语,写一写秀秀参加游戏时的心理活动。
    忐忑不安    犹豫不决
上一页 65 66 67 68 6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