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mǔ)    祈(dǎo)    佣(gù) B、(zhān)    牛(dú)    望(zhào) C、(piāo)    呼(lu)    不(kuì) D、想(xiá)    及(āi)    蓝(zàn)
  • 2、读语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来到水城威尼斯,映入眼帘的是河道纵横交错的独特景象。mǎ tóu          上,船头和船 shāo      向上 qiào      起的小艇停靠在那里,就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②移步到 liáo kuò____的新西兰牧场,远离了城市的喧 , 你会看到草原上 jùn mǎ____fēi chí____、牛羊专注吃草、shēng chù____在绿色的草地上悠闲地生活的景象,偶尔还会听到从远处传来一阵牧民的 yāo he____声。

    (1)、认真看拼音,规范写字词。
    (2)、加点的“哗”是多音字,在语段中读作;它的另一个读音是 , 可组词:
    (3)、语段①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对威尼斯小艇的外形进行了描写。观察下面三幅图画,符合威尼斯小艇特点的一项是
  • 3、习作。

    我们在校园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校园报刊编辑部正准备出一本特辑,主题为“校园里的奇人趣事”,分以下两个栏目,请你选择一个进行投稿。

    (1)、“校园奇人”,请你选择一位“特别的他/她”,说说他/她的特点和故事。写作时,请你注意选用典型事例,把它写具体。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也可以描写周围人的反应。
    (2)、“校园趣事”,请回想一件校园里发生的趣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400字;③习作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 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探索中的工匠

    佚  名

    ①高公博先生16岁入门黄杨木雕,专注这一项艺术近60年。对于高公博先生而言,黄杨木雕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分彼此。

    ②传统的黄杨木雕追求精雕细刻,高公博先生不满足于此,他想从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寻找突破口。高公博先生想到用火去烧,他点燃木料,把酒精从两米多的高度往下倒,没想到火焰直冲而上,很快点燃了瓶身。A.他一急,连忙甩掉瓶子,岂料酒精四处飞溅,洒到了他的头部和身上。那一次,他险些毁容,眉毛没有了,头发被烧了大半,脸上也被烧伤。

    ③事故后,高公博先生还在琢磨,既燃烧不成,不如劈开试试。于是,他去仓库找到一块废弃的材料,结果劈开来让他大吃一惊——黄杨木的劈纹舒展空灵,自然成趣,有一种人工难以企及的天然美。他不禁感慨:“劈纹的弯曲里面,就好像蕴藏着一个流动的生命!”高公博先生的这一劈,不仅劈开了一个深藏不露的美学世界,更劈出了他的新天地,“我感悟到这就是生命,因为在我与它对话的时候,君子的风度就在劈纹里面出现了。”

    ④除了劈雕,他还首创了根雕、意雕。B.当时很多人并不理解他的作品,觉得他的独辟蹊径实则是对传统的反叛,甚至认为他的作品“导向”有问题,没有教给后辈正确的工序和路径。然而高公博先生说,真正的工匠是探索中的工匠,而不是在传承中复制的工匠。他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开放思维、超前思维,保持对时代潮流的敏感度,热衷学习接受新鲜事物。

    ⑤近年来,高公博先生的雕刻技艺日渐精湛:《一带一路》刻画出被丝带环绕、与驼铃相伴的古丝绸之路;《老子出关》雕刻着的老子垂眉眯目,蓄着浓密的胡须,骑于牛背上,徐徐前行;《罗汉悟禅》中的罗汉双眼下垂,嘴唇紧抿,脸部刻画凝重而多思,刀削的皱纹里镂刻着沧桑……

    ⑥“我的愿望不是重复过去,而是创造未来。”他说。 

      (选自“中国网海峡频道”,有删改)

    (1)、木料本无生命,为什么高公博先生能感受到其中流动的生命,体会到君子的风度?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黄杨木的劈纹弯弯曲曲,有一种灵动且有生命力的美感。 B、黄杨木雕已经走进他的心里,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C、高公博先生看到舒展空灵的劈纹后,产生了幻觉。 D、黄杨木被喻为“木之君子”,他把木料当成君子,把劈雕当成在与君子对话。
    (2)、根据第⑤自然段中的细节描写,给高公博先生的作品选择正确的图画。

    《一带一路》    《老子出关》    《罗汉悟禅》
    A.     B.    C.    D.

    (3)、下面几位同学对文中蕴含的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新:高公博先生专注黄杨木雕近60年,时间之久,可以看出他的热爱之深。 B、小语:读到“我感悟到这就是生命”这句话,我能感受到高公博先生对黄杨木雕的痴迷。 C、小文:我从描写高公博先生作品的语句中,体会到他醉心于木雕技艺的精进。 D、小兰:“我的愿望不是重复过去,而是创造未来”这句话表明他不喜欢过去,喜欢追求创新。
    (4)、这一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借助下面的小锦囊,从A、B两句中选择一句,对高公博的人物形象作批注。
    锦囊1
    运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特点。
    锦囊2
    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具体表现人物特点。
    锦囊3
    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

    我选择句子。批注:

    (5)、有人认为创新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有人却认为创新会让非遗文化失去传统的韵味,你支持哪一方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发表观点。
  • 5、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她力量”闪耀中国空间站

    在航天领域,“她力量”不可忽视。由于男性与女性在太空的生理变化和感受是不同的,只有女性航天员进入太空,才能获得更全面的实验数据。

    【材料一】①王亚平是中国第一位进驻空间站、第一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也是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她出舱漫步,身着特制版舱外航天服,航天服上带有“闪亮金”,这是国旗上星星的颜色。她创造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录,也推动了空间站的技术升级。比如,空间站内设立了独立的女性睡眠区,有男女分开的独立卫生间等。

    ②在追梦飞天的路上,王亚平一次次挑战自我。她知道,太空环境不会因为女性的到来而改变,也不会因为是女性就降低门槛。她已数不清给自己加训了多少次,每一次都咬牙坚持着,从不去按手边那个红色的“暂停”按键。在她心里,这个按键根本不存在。

    ③超重耐力训练中,离心机旋转模拟超重状态。离心机上达到3个G(离心加速度)的负荷,一般人就难以承受了,可她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相当于自身8倍的体重压在胸口。她常常训练到面部扭曲变形,呼吸困难,甚至连眼泪都甩了出来,还不肯停止。

    ④她用自己的实力和坚持向祖国证明,中国女性同样可以前往太空完成伟大的航天任务。

    (根据相关材料改编)

    【材料二】在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过程中,从台前到幕后,其实有许多女性科技工作者担重任、挑大梁,向全世界的女性传递出不畏艰难、追逐梦想的正能量。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浩瀚宇宙之中,“她力量”定会更加闪耀。     (根据相关材料改编)

    (1)、读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王亚平是中国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女航天员,也是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

    ②女性航天员要登上太空,付出的努力比男性航天员稍微少一点。

    ③在空间站的建设过程中,有不少女性科研工作者担重任、挑大梁。

    (2)、读材料一,“离心机上达到3个G(离心加速度)的负荷,一般人就难以承受了,可她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相当于自身8倍的体重压在胸口”这句话用了的说明方法。选择其中一种,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闪耀中国空间站的“她力量”,具体指的是(多选)(    )
    A、特指王亚平,因为她是第一位进入中国空间站的女性,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 B、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及出舱漫步的女航天员,她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C、王亚平的空间站之旅,促使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对空间站进行技术升级,她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了航天科技的进步。 D、从台前到幕后,有许多女性科技工作者担重任、挑大梁,推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 6、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节选)

    老 舍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二)刷子 李(节选)

    冯骥才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 , 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 , 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 , 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三)____

    林奶奶,当了四十多年的龙湾区寺前街居委会干部,虽已年过花甲,仍不失江南女子的清秀与典雅。她说话爽朗,给人的感觉是畅快、利索。她曾言:“我虽然没有文化,但‘口谈’好,说话有水平,说服力强。别人这么看得起我,我也不推托。”她曾经有过进供销社的机会,但是居委会领导说:“群众这么信任你,居委会的治保、调解工作被你做得有条有理,你怎么放得下手呀?”她沉默不语,随即眉头舒展,也就同意了。就是这份沉重的信任,让林奶奶放弃了好机会,一直默默地在居委会里干了四十多年。那可是一份没有报酬的工作呀!在清贫与忙碌中,林奶奶走过了花样年华,在老街留下了一段佳话。    (根据相关材料改编)

    (1)、仿照语段一、语段二的标题为语段三拟一个合适的标题,写在横线上。
    (2)、下列有关人物描写的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鲜活。 B、人物特点写得越多越好,这样人物形象会更丰满。 C、可以描写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地体现出人物的特点。 D、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并写得具体生动。
    (3)、阅读语段,参与讨论。
    (4)、市井的兴旺离不开像车夫祥子、刷子李、林奶奶这样恪尽职守的人。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人。请为街区“敬业榜”助力,推荐你支持的人物,说说推荐理由。

    我推荐:(人物或职业)

    推荐理由:

  • 7、下列有关人物描写方法策略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要写出人物的特点,不仅要细致观察,还要了解一些写人的基本方法。 B、人与事是分不开的,习作时应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 C、不用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动作等来描写,也能表现人物的特点。 D、也可以描写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地写出人物的特点。
  • 8、下面的句子放在语段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

    于是,老师和同学们开始鼓励他:“勇敢点,不会有事的,水不深……”

    ①体育课上,老师带同学们到游泳馆去学游泳。②好多同学都拿着游泳圈扑通扑通地跳进游泳池。③唯独班上个头最高、有着“大熊”外号的小文不敢下水,他说他天生怕水。④终于,在大家的劝说下,“大熊”鼓起勇气,试着下了水。⑤没想到,一会儿他就适应了,还和大家打水仗呢!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⑤之间
  • 9、下列句子中,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一丝惊疑。(神态描写) B、如果举了手,王老师会喊我吗?课后其他人会不会嘲笑我?(心理描写) C、袁隆平曾经说过:“我现在有两个最大的愿望,一个是杂交水稻的高产、更高产、超高产,第二个愿望就是搞出海水稻。”(语言描写) D、他脸上出现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作声,态度变得恭敬起来了。(动作描写)
  • 10、下列句子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的一项是(    )
    A、“要不——抽陀螺吧。” B、“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 C、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D、这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无耻的勾当!
  • 11、下列对词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挺脱”的意思是强劲、结实。 B、“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中“杀进他的腰”是指把他的腰勒得细一些。 C、“一声不倒一声”指声音不连贯,写出严监生奄奄一息的状态。 D、“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中,“哥子”是古时对男童的称呼。
  • 1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运动赛场上,体育健儿们个个精神抖擞 , 斗志昂扬。 B、虽然他个子并不高,但手疾眼快 , 反应敏捷,是个出色的篮球运动员。 C、奶奶做针线活儿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就将弟弟外套上的裂口修补得天衣无缝 D、小胖墩儿膀大腰粗 , 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
  • 1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欺负  枝体 B、威严  屏障 C、侵犯  衔接 D、轰然  鼓点
  • 1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子(gǎ)  骨(quán)  头发(qiū) B、造(zhù)  骗(zhà)  手(wǎn) C、考(jiàn)  神(shèng)  发(zhèng) D、子(zhí)  痕(bā)   取(zhàn)
  • 15、蜡像馆打算在入口处摆放巨幅海报来布置会场,请你完成海报设计,回答问题。

    “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蜡像名人见面会

    头像

    主讲人

    小嘎子

    祥子

    严监生

    刷子李

    经历

    shuāi jiāo____时zhàng____着巧劲去(bàn pàn)对手。

    头上tì____得发亮,sāi____上没有多余的肉,立志成为最出色的车夫。

    hóu lóng____有(chán tán)不咽气,只为两茎灯草。

    刷jiāng____技艺kān____称一绝,有能力做别人的shīfu____。

    (1)、看拼音,写字词,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身材挺脱似树,神采飞扬似虎”形容的人物是(    )
    A、小嘎子 B、祥子 C、严监生 D、刷子李
  • 16、请认真抄写下面的名言,领取你的入馆钥匙。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 17、习作。

    班级即将开展“童年成长故事”交流会,请你以“那一刻,我         了”为题,写一件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与大家分享。

    要求:①请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③书写规范、整洁、美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不少于400字。

  • 18、结社赋诗

    佚 名

    ①自元妃归省之后,贾政到外地做官去了。贾政一走,宝玉每天就在园中游荡。这天他正觉无聊,忽见探春下帖说要大家一起结一个诗社。宝玉大喜,刚走到沁芳亭,正好碰上贾芸派人送来两盆白海棠。到了秋爽斋,只见宝钗、黛玉、迎春、惜春都已经在那里了。探春笑道:“我不算俗气,偶然起了个念头,写了几个帖子试一试,谁知一招皆到。”

    ②这时,李纨也来了。李纨和迎春、惜春三人不善作诗,所以就分别担任诗社的社长和副社长,负责主持、出题限韵和誊录监场。于是他们便以贾芸送来的白海棠为题,以“门”字为韵,每人各作一首七言律诗。大家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只有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和丫鬟们说笑。迎春命人点了一支香。原来这香只有三寸来长,灯草粗细,点起来很快,如果香点完了,诗还没有写成便要受罚。

    ③探春最先想好了,提笔写出,又修改了一回,递给迎春。她问宝钗写好了没有,宝钗说:“有是有了,只是不好。”宝玉背着手在回廊上踱来踱去,对黛玉说:“你听,她们都有了。”黛玉说:“你别管我。”宝玉又见宝钗已经誊写出来,便说:“了不得,香只剩下一寸了!我才有四句。”又对黛玉说:“香要点完了,你还蹲在那潮地上做什么?我可顾不得你了。”说着,走到案前把诗写了出来。

    ④李纨说:“我们要看诗了。若看完了还不交卷,是要受罚的。”宝玉说:“你虽不善作诗,却善看,又最公道,你的评阅,我们是服的。”众人都点头。

    ⑤大家看了诗,宝玉说探春的好。李纨说宝钗的最好,说完又催黛玉。黛玉说:“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扔给众人。众人看了,都说这首最好。李纨说:“若论风流别致,当然说这首;若论含蓄浑厚,还是宝姑娘的最好。”探春说:“评得好,林姐姐当居第二。”李纨又说:“宝玉压尾,你服不服?”宝玉说:“我的那首本来就不好,这评得很公平。”又笑道:“只是宝姐姐和林妹妹的两首,还要再斟酌一下。”李纨说:“我是裁判,与你们不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宝玉听说,只得罢了。

    ⑥李纨规定每月的初二和十六两天开社作诗。宝玉说:“到底要起个社名才是。”探春说:“俗了又不好,太新了刁钻古怪也不好。可巧是海棠诗开端,就叫‘海棠社’吧。”说完,大家又商议了一会儿,才各自散去。    (根据《红楼梦》相关内容改写)

    (1)、利用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阅读短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填一填。

    起因:探春发帖子结诗社→经过:→结果:成立“海棠社”

    (2)、下列做法对阅读和理解这篇古典名著没有帮助的一项是(    )
    A、小语初步阅读一遍后,找到了影视作品中这一部分的视频观看,以此理解文章情节。 B、小文对第一句中的“归省”不能理解,于是她反复琢磨,直至弄懂了才继续阅读。 C、小乔不太理解“下帖子”的意思,于是他联系上下文大概猜测了一下。 D、小海一边阅读,一边用不同记号标注了人物的不同表现,以此来大概了解人物的特点。
    (3)、抓住人物所做的事情能够把握住文章的主线,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事 件

    对应人物

    探春

    写诗

    评阅诗

    探春

    (4)、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十分有特点的人物。短文中有两处正面描写她与众不同的举动的地方,请你写下来,并写一写林黛玉给你留下的印象。
    (5)、下列关于短文的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全文用平铺直叙的语言写了大观园内众人写诗结社的雅事,通俗易懂。 B、短文为读者呈现了封建大家族里小姐公子们的悠闲生活。 C、黛玉作诗最为从容,可见她很有才气。 D、李纨虽然不善作诗,但欣赏诗的水平很高。
  • 1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故乡的菱池

    吴建

    故乡江南的菱池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卧于村边地头。大的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每年初春,熬过了一冬的菱池便渐渐有了生机,起初稀稀朗朗的,细小的菱叶漂浮于碧水间。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菱池,把整个水面挤得密密匝匝。这时候,一张张翠绿的菱叶支棱得翘了起来,菱盘上缀满了一丛丛白色、淡红色的小花。

    ②临近中秋节,故乡的“头朝菱”便能采摘了。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晨兴夜寐,不辞辛苦地开始劳作。她们乘船穿行在绿色“水巷”里,一只手掀起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个小小的菱角就被采撷下来了。刚起水的菱角,鲜嫩、清甜,剥一个丢进嘴里,脆生生、凉津津的,胜似苹果、柑橘。

    ③每当这个时节,故乡每一扇窗户内,都会飘出扑鼻的菱香,芬芳浓郁,和着夜雾,弥漫在整个村庄。家家灶上煮着菱角,大人小孩剥着菱角。如今,我又徜徉在故乡的画卷中了……

    (选自 2010年第 A26 版《珠江晚报》,有删改)

    (1)、根据短文内容,拍摄三组主要镜头,请你给镜头取名。

    →女子采菱→

    (2)、读画横线的句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散漫”“零零散散”可知,故乡的菱池有很多个。 B、拍摄一开始,可以用全景镜头呈现菱池的静态美。 C、开篇点出了故乡,为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了铺垫。 D、把菱池比作水墨画,说明菱池的色彩比较单一。
    (3)、读第②自然段,填写拍摄单。

    对象

    拍摄内容

    表现效果/蕴含情感

    视频制作(选择合适的)

    采菱女

    一只手掀起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个小小的菱角就被采撷下来了。

    镜头要聚焦 , 让人感受到采菱女采菱时的灵巧与娴熟。

    背景音乐:

    A.轻盈欢快

    B.激昂热烈

    菱角

    刚起水的菱角,鲜嫩、清甜,剥一个丢进嘴里,脆生生、凉津津的,胜似苹果、柑橘。

    通过聚焦菱角外形以及人们吃菱角时的表情、语言,表现对菱角的之情。

    解说语气:

    A.气重声沉

    B.气缓声柔

    (4)、根据内容,你会选哪幅照片作为视频封面?请说明理由。
    图一图二
       我选图 , 理由:
  • 20、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5月25日是心理健康日。某市调查结果显示,年龄越小,孩子情绪化越明显。受调查的中小学生里,有37%左右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不稳定”的情况。

    (选自“半岛网”,有删改)

    【材料二】心理学家找到了一些调控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如在与人产生矛盾时,要反思自己性格的不足,同时也要恰当地肯定自己;生活中,多一些兴趣爱好,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多参加健康的活动;要主动接近积极向上的人,观察他们的行为,向他们学习;要远离消极悲观的人,不要成为他们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根据相关材料改编)

    【材料三】苏轼一生遭受了许多挫折和不幸,但他从来没有被负面情绪击倒。他被排挤出京,做杭州通判时,与佛印结为好友。佛印心胸开阔,为人豁达,二人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后来,苏轼被贬黄州,做了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他写了不少诗文来排遣心中的苦闷。被贬惠州后,苏轼利用空闲时间探索岭南风光,亲自尝试酿酒,生活丰富多彩……林语堂评价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根据相关材料改编)

    (1)、结合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某市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孩子有“情绪不稳定”的情况。 B、与人产生矛盾时,要肯定自己,忽视自己性格的不足之处。 C、生活中,兴趣爱好广泛的人不存在“情绪不稳定”的情况。 D、生活中,要多结交积极乐观的人,不做悲观者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2)、苏轼面对生活坎坷时从容应对,结合材料二、材料三把他调控情绪的方法整理出来。

    面对坎坷

    苏轼的做法

    对应的调控情绪的方法

    与佛印结为好友

    被贬黄州和惠州

    培养兴趣爱好、参加健康活动

    (3)、临近期末,小文的学习压力有点大,情绪不稳定,下列同学的帮助不妥的一项是(    )
    A、小兰:觉得烦躁的时候,就看看漫画、听听音乐,心情就好多了! B、小新:你呀,肯定平时不够努力,这下来不及了吧?真是的! C、小语:三招立马让你不心烦:深呼吸,放轻松,慢慢来! D、小武:放学我们一起去打场篮球吧,可以赶走你的坏情绪!
    (4)、在平时的学习中,如果成绩不理想被家长批评了,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做好情绪的小主人?(请至少写出两条可行的建议,不少于20字)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