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现代文阅读理解。

    挥手之间

    方 纪

    ①一辆延安人都熟悉的带篷子的中型汽车正转过山嘴,朝飞机场驶来。 立刻,人群像平静的水面上卷过一阵风,成一个整体地朝前涌去。接着,又停下来;正当汽车站住,车门打开的时候,机场上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②毛主席走下车来。和平日不同,穿一套半新的蓝布制服,头戴深灰色的盔式帽。整个装束,完全是像出门做客一样。这立刻引起了人们一种深切的不安和离别的情绪,眼泪不由得涌了出来。如今,毛主席穿上做客的衣服,要离我们远去了,他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为民族,亲自去重庆谈判。

    ③霎时间,人们心里像海上波涛般起伏汹涌。 千百双眼睛,热切地投向毛主席身边。毛主席在汽车边站定,目光平视,望着全体送行的人,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脸,好像所有在场的人他都看到了。他眼睛里露出一种亲切的、坚定的微笑,向人们点了点头。

    ④站在前面的中央的同志们迎上前去。毛主席伸出他那宽大的手掌,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毛主席的脸色是严肃的,从容的,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关切和鼓舞之情。 然后,他又停下来,望着所有送行的人,举起右手,用力一挥,便朝停在前面的飞机一直走去。

    ⑤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跟随着毛主席高大的身形移动,望着毛主席一步一步走近了飞机,一步一步踏上了飞机的梯子。

    ⑥这一会儿的时间好长啊! 人们屏住了呼吸,一动不动地望着毛主席的一举手、一投足,直到他停住脚步,回转身来,又向着送行的人群。

    ⑦人群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着飞机涌了过去。毛主席站在飞机舱口,取下头上的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们,像是安慰,像是鼓励。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地一齐挥手,像是机场上蓦地刮来一阵狂风,千百条手臂挥舞着,从下面、从远处,伸向毛主席。

    ⑧毛主席也举起手,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 一点一点地,一点一点地,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⑨飞机的发动机响了,螺旋桨转动起来。随着这声音,人们的心猛烈地跳动,人们的眼睛一刻也不离开这架就要起飞的飞机,任凭螺旋桨卷起了盖地的尘沙,遮住了人们的眼睛。这架飞机该有多大的重量啊! 它载负着解放区人民的心,载负着全中国人民的希望,载负着我们国家的命运!

    ⑩飞机转了弯,奔上跑道,升到空中,然后向南飞去。人们还是仰着头,目光越过宝塔山上的塔顶,望着南方的天空,久久不肯离去。

    (1)、结合短文内容,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毛主席登机前的几个场面,完成思维导图。

    来到机场→→准备登机→

    (2)、第⑦⑧自然段运用的方法描写了群众与毛主席互相挥别的场面,请用横线画出“面”的描写 , 用波浪线画出“点”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
    (3)、短文多处描写了前来送别毛主席的人民群众,请用横线画出一句,并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4)、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自然段描写了毛主席的着装,更加突出了人们对即将去重庆谈判的毛主席的无限担忧。 B、第⑤自然段中两个“一步一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民群众深情凝视毛主席走向飞机的场景。 C、第⑧自然段抓住毛主席的动作,写出了毛主席年事已高,挥手十分不易。 D、第⑨自然段中三个“载负”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毛主席此次谈判的重要性。
    (5)、1945年8月,抗日战争刚结束,国民党政府迫于国内外反对内战,一致和平的舆论压力,三次电邀毛主席去重庆和谈国事。为了避免内战,争取和平,毛主席选择以身犯险,前往重庆进行和平谈判。面对毛主席这样的选择,再结合短文内容,你想对毛主席说些什么? 请用几句话简要概述。
  • 2、阅读毛主席长征时期的另一首诗词,完成练习。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 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 , 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 ①烈:猛烈,强劲。②长空:辽阔的天空。③碎:细碎。④咽(yè):声音因阻塞而低沉。⑤漫道:莫道,不要说。⑥迈步:跨步。⑦从头越:重新跨越。

    (1)、 这首词的上阕写了风声、等四种声音,营造出一种的气氛。读着读着,我不禁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
    (2)、 反复诵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精神。
    (3)、“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说青山起伏,宛如;夕阳鲜红,艳若。我也能运用这样的方法描写景物,比如残月如、绿草如等。
    (4)、诵读全词,我感受到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
    A、喜悦 B、豪迈 C、悲凉 D、哀怨
  • 3、请你补全诗歌,并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

    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

    (1)、照样子,补全诗中描写的红军长征途中的五件事,完成思维导图。
    (2)、以下是“数字与长征”的资料,请结合资料完成练习。
        长征过程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由资料可知,诗中写的五件事是长征中的五个“点”,“”(填诗句)描述的才是整个“面”。这种“”写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红军的精神,奠定了本诗的朗读基调——昂扬向上,气势磅礴。

    (3)、《七律·长征》用词匠心独运,请根据提示,品读诗歌。

    首联:“远征难”要用(慢  快)节奏,读出长征中困难重重的意味;“不怕”要读得(响亮 低沉),读出红军藐视困难的态度。

    颔联:写环境,写感受,要读好来体现红军乐观豪迈的形象。
    A.“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B.“腾细浪”“走泥丸”

    颈联:“暖”和“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分别让我们体会到了的喜悦和的惊心动魄,要读出情感变化。
    尾联:要加快语速,语调激昂,表现红军因最后胜利即将到来而的心情。

    (4)、“金沙水拍云崖暖”中“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你认为这样修改有什么好处?
  • 4、按课文内容填空。
    (1)、《七律·长征》这首诗的作者是 , 这首诗写于时期。
    (2)、《七律·长征》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作了

    。其中“”表现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表现了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3)、七律诗每首行,每行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4)、涵涵要参加学校足球队的选拔考试,但是他得知参加选拔的同学有很多,而且有一些同学还经过了专业的训练。典典有些担心,怕自己选不上。作为他最好的朋友,你准备用《七律·长征》中的“”这两句诗来鼓励他。
  • 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照样子,仿写对偶句)                                                                                
    (2)、用自己的话写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意思。                                                                                 
    (3)、《七律·长征》的作者是毛泽东写的。(修改病句)
  • 6、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翻大山、跨大河,最终成功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B、广场上镌刻了经典革命诗词“沁园春·雪”,恢宏大气的词句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底色。 C、“革命岁月”的艰难历程中,记录着革命先辈们奋斗的足迹,每一段都是披荆斩棘的光辉征程。 D、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仍要记得弘扬不畏艰难的精神,铸造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意志。
  •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乌蒙磅礴走泥丸((气势)盛大。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B、五岭逶迤腾细浪(弯弯曲曲延续不绝) C、金沙水拍云崖暖(高耸入云的山崖) D、三军过后尽开颜(指海军、陆军、空军)
  • 8、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 C、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
  • 9、查字典填空。
    (1)、“丸”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 再查音节;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再查画。它在字典中的解释:①球形的东西;②丸药,制成丸的药;③量词。在“泥丸”中应选第种解释。
    (2)、“征”按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 , 再查音节
  • 10、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中央红军扎竹排,爬tiě suǒ(      ),翻雪山,穿过悬yá(    )绝壁,涉过湍急江河,行程总计约二万五千里。回看[     ]的重重难关,回首[     ]的艰难岁月,我们发现:共产党人就是这样,深刻把握历史规lǜ(    ),创造了三军“尽开颜”的历史奇迹。

    (1)、根据拼音,补全语段。
    (2)、辨析“度过”和“渡过”,将它们填在上文的[    ]内。
    (3)、下面哪一项中的加点字与“尽开颜”的“尽”意思相同? (    )
    A、白日依山 , 黄河入海流。 B、劝君更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野火烧不 , 春风吹又生。 D、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被占。
  • 11、小练笔。

    课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将开国大典中的各种场面写得生动形象。请你运用这种写法,从下面的活动中选取一个写一段话。 

    元旦联欢会               拔河比赛             图书义卖活动

  • 12、感受了阅兵式的盛大场面,来积累一些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关的知识吧。
    (1)、建军节:每年的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
    (2)、我国航空母舰:我国三艘航空母舰的名字分别是舰、舰和舰。
  • 13、课外阅读理解。

    开国大典的那个夜晚

    观看焰火后,我们陪毛主席回到了紫云轩。在卧室里,我帮毛主席脱掉外衣,放好枕头。“家骥,你看今天开国大典搞得怎么样?”我刚要退出,毛主席问我。我回答说:“太令人兴奋了!”“是啊!”毛主席接着说,“我们用了28年办了一件大事,把三座大山搬掉了,也就是头上的问题解决了,下步要解决脚下的问题。解决脚下的问题任务还很重,建设我们这样大的国家要花更大的气力,你说对不对?”我忙说:“对,对……主席,今天您累了,早点休息吧。”

    第二天凌晨2点多,我发现毛主席在床上一会儿侧卧,一会儿正躺,翻来覆去睡不着。

    已经是凌晨4点多了,毛主席情绪平稳又无睡意,我便到厨房热了点菜端了上来。毛主席右手拿着筷子,左手翻着那部线装本的未看完的《史记》。

    突然,他把书一合,筷子一放又和我唠起嗑来:“我们革命不容易啊,有多少同志献出了生命,如果他们能看到今天这种场面,一定比我们还高兴。”毛主席的话似乎越说越沉重,因为这时他想起了因革命而牺牲的同志。

    约早上6点,毛主席仍无睡意,提出吃药。这也是毛主席的习惯,睡前常吃安眠药。这个夜晚,毛主席彻夜未眠。

    直到早上8点20分,毛主席才发出了鼾声。

    随着这“难得”的鼾声,我轻轻地关上了毛主席卧室的门。

    (1)、理解词句贵在融会贯通。你能将文中的词语用自己的话写出它的意思吗? 你能将文中的语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①彻夜未眠:                                                          

    ②一会儿侧卧,一会儿正躺,翻来覆去睡不着。

    (2)、毛主席说:“头上的问题解决了,下步要解决脚下的问题。”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改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顺序,意思不变。                                           
    (4)、从短文最后一段“难得”的鼾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14、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开国大典(节选)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1)、根据选段补全下图。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受检阅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整齐威武情境 (点 面)的描写,写各个方阵的风采是对具体的(点 面)的描写,这是“”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A.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战士们的威武形象
    B.生动形象地突出战士们自豪的心情
    (4)、选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场面?下列描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雄壮的部队经过广场 B、训练有素的军人展现风姿 C、兴高采烈的群众 D、雄壮的部队和热情的群众
    (5)、阅读时,要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读完选段,你想到了什么?请写下来。
  • 15、根据课文内容选择。
    (1)、《开国大典》是按照的顺序叙述的。从课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的心情,体会到了人们对毛泽东主席的之情。
    (2)、回顾课文内容,梳理开国大典的过程,补充下面的时间轴。
                                                                                              
  • 16、按要求写句子。
    (1)、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缩句)
    (2)、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掌声。(改为夸张句)
    (3)、先把句子补充完整,再仿写一句。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

    仿写: 

    (4)、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用加点词造句)
  • 17、下列对阅兵式部分的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这个场面描写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 B、整体上写了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整齐威武的情景。 C、具体写了各个方阵的风采和毛主席与群众在观看检阅时的喜悦、激动之情。 D、在整篇文章中,这一部分是略写,因为重点是国家领导讲话。
  • 18、“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句中的“红流”指的是群众游行的队伍,表现了游行队伍的声势浩大,场面壮观。 B、“流去”在这里指游行队伍行进的样子,用词恰当,与前面的“红流”相呼应。 C、“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指灯笼、火把和礼花把北京城照亮了,也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D、从“流”字可以看出游行的队伍行进的速度非常快,表现出群众激动的心情。
  • 19、下面句子属于场面描写的哪一种?选一选。
    A.“点”的描写              B.“面”的描写
    (1)、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2)、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3)、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 20、下列词语中,和“排山倒海”结构相同的词语是(    )。
    A、刀山火海 B、惊天动地 C、心惊肉跳 D、山崩地裂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