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小练笔: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介绍:花园是萧红幼年时期常常和祖父玩乐、纳凉的地方,后来园里修建了一尊雕像,以纪念萧红和祖父的快乐时光。另外,该花园也被萧红称为“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后花园”。

    下侧图片是萧红故居纪念馆中的一处景致,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及上面的景点介绍语,以纪念馆小小讲解员的身份,写一段讲解词,100字左右。

  • 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祖父的园子(节选)

    萧 红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读完片段,你的脑海中浮现出哪几个画面?请简要概括,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2)、下列对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自由快乐的。 B、祖父不去管理自己的园子,任由里面的生物随便生长和活动。 C、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园子里的生物上,表达了对祖父的园子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D、这段话运用充满孩子气和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了出来。
    (3)、作者在原著中还写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结合这两句话,谈谈你对片段的理解。
  • 3、根据课文《祖父的园子》内容,把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 4、下列句子描写的情景用一个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漆黑的夜晚,除了钟表的滴答声和树枝摇摆的声音,什么都听不到。

    ②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

    ③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晒软了柏油马路,晒卷了路边的树叶。

    ④稻子熟了,田地里,大人挥舞着镰刀,小孩帮着捡稻穗,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A、黑       亮    热     忙 B、静      热    亮     忙 C、静       亮    热     忙 D、黑      亮    忙     热
  •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反问) B、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拟人) C、蜜蜂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拟人) D、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排比)
  • 6、读语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春天,到祖父的园子里xián guàng____,你能听到庄稼bá jié____的声音,你能看见yú____树、yīng tao____树长得越来越茂盛。你能着大shuǐ piáo____给菜地浇水,你还能欣赏hú dié____、mà zha____围着(wěi wō)瓜跳舞的有趣画面。蓝悠悠的天,毛(dū dōu)嘟的草儿,一切都是那么自在惬意。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结合语境,看拼音,写字词。
    (3)、小语对画横线的“晃”字感兴趣,请你回答他的提问。

    晃(huǎng ①明亮。②光芒闪耀。③很快地闪过。)
       (huàng  ④摇动,摆动)

    根据字典的释义,文中画横线的“晃”字读 , 意思是(填序号)。

  • 7、学完本课,五年级①班准备办一期以“美好童年”为主题的手抄报,你也来参加吧。
    (1)、同学们积累了以下诗句,其中不适合选入该手抄报的一项是(    )
    A、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B、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C、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同学们想给选入的诗句“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配图,下列合适的一项是(    )
    A、 B、 C、 D、
  • 8、课内对比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村 晚

    【宋】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1)、本课三首古诗对儿童有不同的称呼,他们所做的事情也不同,根据要求填一填。

    这三首诗都给人           的感觉。

    (2)、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①“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中提到的农活是;从“”和“”这对反义词中我们能感受到农民劳作的辛苦,进而体会到诗人对他们勤劳品质的之情。

    ②阅读诗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一个孩子的画面,从“脱”晓冰和“穿”彩丝,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的 , 体会到诗人对孩子的之情。

    ③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中,两个“”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景象;诗人写远山落日,用“”和“”两个字,形象地展现了落日半挂在山腰和倒映在水中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美景的之情。

    (3)、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跟随诗人,我们看到了勤劳的乡村男女和儿童。请你选取人物,结合诗句,描写你看到的画面。

    我选的是(乡村男女  儿童)

    画面:

  • 9、和下图画面相符的诗句是(    )
    A、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B、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C、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D、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 10、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昼出耘田/夜/绩麻 B、敲/成玉磬/穿林响 C、牧童/归去/横牛背 D、草满/池塘水/满陂
  • 11、下列加点字和“也傍桑阴学种瓜”中的“傍”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依山 B、人门户 C、 D、
  • 12、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短笛无腔信口吹(随口) B、昼出耘田夜绩麻(把麻搓成线) C、稚子金盆晓冰(脱掉) D、山衔落日浸寒(水中的波纹)
  • 13、下列加点的多音字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应  B、  上 C、 提 D、品  
  • 14、读语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相册记录了点滴美好,打开相册,诸多回忆涌入脑海:天刚pò xiǎo____,辛勤的农民已经开始在田间gēng yún____;劳作了一天后,夜幕降临,农妇们又忙着点灯绩麻;sāng shù____投下树荫,孩子们在树下做游戏———学着大人的模样种瓜;冰天雪地的时节,孩子们用一双双(zì zhì)嫩的小手提着冰桶去敲击冰块玩耍;涟(qí yī)荡漾的陂塘旁,晚归的牧童怡然自得地哼着小曲儿……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结合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 15、阅读选段,完成练习。

    (神医)王十二跑到大汉身前,左手从后边搂大汉的腰,右手把滚烫的湿手巾往大汉脸上一捂,连鼻子带嘴紧紧捂住,大汉给憋得大叫,使劲挣,王十二死死搂着捂着,就是不肯放手。大汉肯定脏话连天,听上去却呜呜的赛猪嚎。只见大汉憋得红头涨脸,身子里边的气没法从鼻子和嘴巴出来,胸膛就鼓起来,愈鼓愈大,大得吓人,只听砰的一声,钉在墙缝里的肋叉子自己退了出来。王十二手一松,大汉的劲也松了,浑身一软,坐在地上,出了一声:“我活了。”

    (1)、作者通过“”“”等一系列动作描写,正面写出了王十二面对突发事件时的特点;作者还通过“”“”等短语,刻画了大汉的神态与外貌,侧面凸显出王十二的。这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救活”大汉后,众人有什么样的反应?试着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写一写。
  • 16、填一填,理清本次习作的思路。
  • 17、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1)、在描写人物时,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为了表现车夫祥子旺盛的生命力,在《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作者细致描写了祥子的语言和动作。
    (3)、《摔跤》一文中对小嘎子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小嘎子的机灵。
    (4)、在描写人物时,还可以通过周围其他人的反应来侧面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 18、明确本次习作的任务。
    (1)、审清类型:这篇习作要写的是(一个人  一件事  一处景物)。
    (2)、本次习作内容主要侧重表现(    )
    A、人物的外貌 B、人物的性别 C、人物的特点 D、人物的年龄
    (3)、仔细阅读教材第82页的习作要求,我知道这次习作要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如果想写妈妈,她的特点是爱美,可以选取下面的事例。(填数字)

    事例1:妈妈每天早上都要精心打理头发,做好造型。

    事例2:不管谁找她帮忙,只要她帮得上,就一定帮。

    事例3:家里的阳台上都是妈妈种的花花草草。

    事例4:哪怕买一盏小台灯,造型、颜色都要和家具搭配和谐。

  • 19、跟祖父学诗

    萧 红

    ①祖母死了,我就跟祖父学诗。因为祖父的屋子空着,我就闹着一定要睡在祖父那屋。

    ②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祖父教我读《千家诗》,但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祖父说:“少小离家老大回……”我也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③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地跟着喊。

    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更大。我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里的人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我说:“房盖被你抬走了。”听了这笑话,我笑了一会儿,过不了多久,就又喊起来了。夜里我也是照样喊,母亲吓唬我,说再喊她要打我。祖父也说:“没有你这样念诗的,你这不叫念诗,你这叫乱叫。”

    ④但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每当祖父教我一首新诗,一开头我若听了那声音不好听,我就说:“不学这个。”祖父于是就换一首,换一首不好,我还是不要。“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 “处处”该多好听。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每当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叫我念诗,我就总喜欢念这一首。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

    ⑤就这样瞎念,到底不是久计。我念了几十首之后,祖父开讲了。

    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祖父说,“前一句诗是说小的时候离开了家到外边去,老了回来了。‘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是说家乡的口音还没有改变,胡子可白了。”

    ⑦我问祖父:“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

    ⑧祖父说:“好比爷爷像你那么大离家,现在老了回来了,谁还认识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小孩子见了就招呼着说:‘你这个白胡子老头,是从哪里来的?’”

    ⑨我一听,觉得不大好,赶快就问祖父:“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我的心里很恐惧。

    ⑩祖父一听就笑了:“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

    ⑪祖父说完,看我还是不高兴,他又赶快说:“你不离家的,你哪里能够离家……快再念一首诗吧!念‘春眠不觉晓’……”    

      (选自《呼兰河传》,有删改)

    (1)、仔细阅读短文,按照提示梳理短文内容,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2)、文中画横线的话语蕴含着祖父怎样的情感?(    )
    A、责怪 B、疼爱 C、嘲讽 D、生气
    (3)、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小女孩?请用关键词概括,并用具体事例说明。
    关键词1:
    事例1:
    关键词1:
    事例1:
    (4)、跟祖父学诗,“我”感到非常 , 由此表达了“我”的情感。
  • 20、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篱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①安仁:县名。在今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②篱(gāo):撑船用的竹竿。③棹(zhào):船桨。

    (1)、这首诗写了古代儿童的生活,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对于这首古诗,小语有以下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收”“停”“坐”这三个动词表现了渔船上两个小孩的奇怪行为。 B、“怪生无雨都张伞”写诗人对小孩子下雨却不打伞的行为感到疑惑。 C、这首诗的第一、第二句写了诗人的所见,第三、第四句写了诗人的所想。 D、这首诗写出了两个孩子巧用计策,借风行船的奇思妙想。
    (3)、小语根据这首诗设计了一个游戏,请你结合诗的内容完成游戏说明。
    “弄舟”游戏说明
    游戏玩家:     
    游戏场地:渔船      
    观众:杨万里
    游戏玩法:
    (4)、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
上一页 51 52 53 54 5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