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带着问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不管是否影响理解课文,都可以先不管它,继续往下读。 B、我们阅读时,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更不要回读。 C、我们要一边读一边想,抓住关键词句,才能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 D、我们要不断地练习,多读书,努力做到眼睛看得快,脑子想得快。
  • 2、边读边记录,有利于掌握阅读内容。下面是宁宁读书笔记的一个片段,请认真阅读,完成练习。

    一篇篇文章将我们与大千世界相lián jié____。《搭石》中人影绰(chuò zhuò)、xié tiáo yǒuxù____的优美画面,令人难忘;《将相和》里蔺相如在国家有难时积极出谋划策,不畏强权,保护和氏(bì pì);《什么比lièbào____的速度更快》用多种方法展示了不同事物的运动速度,令人 nán yǐzhì xìn____;《冀中的地道战》介绍了冀中军民如何利用地道fěn suì____了 qīn luè____者 bú jì qí shù____的“大扫荡”,挽回了人民群众的损失,令人赞叹……

    (1)、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字词。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依次与“出谋划策”“强权”中的“划”“强”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船     B、     C、划水    倔 D、归    
    (4)、结合下面“挽”字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下列加点的“挽”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挽:①拉;②设法使局势好转或恢复原状;③追悼死者;④卷。

        

        

    (5)、读过宁宁的学习收获,同学们纷纷交流看法。读句子,找出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
    A、一排排搭石就是宝,守护着家乡人们的深厚情谊。 B、为了国家的利益,蔺相如宁愿与秦王同归于尽 C、冀中地道战将老百姓保护得完好无缺 D、他勤奋读书,理所当然地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 3、习作。

    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才是“美”?一颗美好的心灵,一份美好的情感,一段美好的故事,一处美丽的风景……这一切,就在我们的身边。校园公众号将开设系列专栏,推介我们身边的美,请大家选择其中一个栏目参与投稿,字数在350字左右,题目自拟。

    【栏目一】身边“美”的人。可以是身边的老师、同学、家人等,通过一两件具体事例,运用场景、细节描写等体现他/她的“美”。注意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栏目二】身边“美”的景或物。可以用多种描写方法,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展现其动静之美;也可以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从不同方面把它的美介绍清楚。

  • 4、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选自《诗书继世察古知今|黄澄量与“五桂楼”》(有删改)

    经典藏书楼建筑——“浙东第二藏书楼”

    名称:五桂楼 修建时间: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主人:黄澄量

    位置:余姚市梁弄镇的学堂弄里

    藏书量:藏有6万余卷

    结构与功能:五桂楼是个坚不可摧的保险箱。楼上的斜坡阁楼形成两个假屋顶,中间内置暗阁,使屋顶成“众”字形,既防漏、防潮、防盗又隔热,为书籍打造了舒适小窝。东西两侧的围墙,给藏书阁披上了防火铠甲。楼内窗户结构讲究,一扇窗就有木隔窗、板窗、玻璃窗三道防线,起到防风、防潮、防晒的作用。

    材料二: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删改)

    叶圣陶谈读经典

    一些古典书籍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阅读古文实则有大用,它可以让我们胸襟扩大,眼光深远。

    书该怎么读呢?我认为可参考“三步读书法”(如图所示)。当然,阅读时要抱着批判的态度,不能“照单全收”,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来选择性地吸收。

    材料三:选自《余姚市深入开展“我陪孩子读经典”全民阅读活动》(有删改)

    “我陪孩子读经典”活动网友留言板

    荷香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经典作品能帮助孩子理解家乡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常青树

    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继续读经典作品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向阳而生

    经典乃文化瑰宝,却因时代有暇,读之需明辨,汲取恰当养分,摒弃无用内容,方为正途。

    (1)、【任务一】阅读材料,梳理信息

    材料一从屋顶的“众”字形结构、三方面介绍了五桂楼的书籍得以保存的秘诀,让我们体会到建筑的巧思美。

    (2)、【任务二】选择材料,弘扬经典

    姚姚将担任讲解员向慕名而来的游客介绍五桂楼作为经典藏书楼的特点,你认为她可以怎么引用材料介绍呢?先选择,再说明理由。

    【图书馆资料】五桂楼为三间二层的五马影木结构楼房,坐南朝北,藏书6万多卷。楼房通面阁10.3米,深10.38米,高9.96米。勾连搭式屋顶,呈众字形且有暗阁,加之3层窗户和四周3米多高的围墙,有防风、防潮等作用。

    (3)、【任务三】各抒己见,畅谈想法

    你认为当下我们该如何阅读经典?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和自己的阅读经验写下你赞同哪位网友的观点,分点阐述理由,至少阐述两点。

    我赞成材料三中网友的观点。

    理由:①;②

  • 5、阅读《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完成任务。

    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

    潘玉毅

    “梨花风起正清明”,又是一年清明到。【句1】风一起,梨花便纷纷从枝头落下,簌簌有声。顷刻间就白了地面,白了人间。外公过世已经十余年了,至今我仍会经常想起他。

    外公就像一头老黄牛,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整天弯着腰、低着头在地里忙活。那时我们吃的花生、毛豆、蚕豆、苋菜……但凡餐桌上能见到的蔬菜,基本都是外公自家种的。牙牙学语的我也会随着他们一起插秧,但总是搞得横七竖八,能不能成活都充满了悬念。但外公从来不说什么,只是无声地笑着怜爱地望着我 , 任由我随意发挥。

    除了种地,外公还特别喜欢看戏。只要不是农忙时节,但凡本村或邻村来了戏班子唱戏,他都会欣然前去,一次不落。外公看戏,有时也会带上我。那时一台戏结束时,很多观众都会往台边预置的篮子里投钱。我问外公,为什么散戏时,大家要往台上撒钱呢?外公说,那些演员出来讨生活不容易,挣些钱全凭乡亲们捧场。与很多观众不同,外公在散戏时总是走到台边轻轻地将钱放入篮子 , 从来不胡乱抛掷。

    从外公家去公交车站的那条路,我已记不清走过多少次了。长大后,每次求学去外地,外公都坚持要送我到车站。短短的一段路,外公静静地推着自行车,与我同行。一路无言,但我的心里却是温暖且湿润的。后来,外公的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仍执意送我,明明推车的动作越来越迟钝,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吃力,那么迟缓 ,那么沉重……

    【句2】窗外,枝头繁茂雪白的梨花映着淡淡的光辉,在微风中簌簌飘落,如天地间的碎雪和冰泪。这一刻,我已被回忆吞没。

    外公,您看那人间四月梨花似雪……

    (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与外公有关的三个场景,梳理内容,完成场景拍摄表。

    场景一:

    在田间和外公一起插秧,外公任由“我”随意发挥。

    场景二:

    场景三:

    (2)、阅读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根据要求,完成拍摄任务。

    ①大家对拍摄提出了建议,表述不正确的是

    A.拍摄句1的画面可以先拍摄梨花在风中簌簌飘落的动态画面,渲染悲伤的氛围。

    B.“白了地面,白了人间”可以用梨花遍地的画面展现出纯洁宁静之美。

    C.句2动静结合,梨花如碎雪和冰泪,传递出“我”心中的悲伤。

    D.“映着淡淡的光辉”是动态的画面,体现出梨花的光泽和生命力。

    ②结合对选文的理解,为句2配上“我”的内心独白,并选择最佳配乐。

    在“我”心中“梨花”象征着 , 每每看到梨花,“我”就想起了

    此处的最佳配乐是。(填序号)

    A.《晚风》风格:舒缓柔美

    B.《嘎达梅林》风格:明亮悲壮

    (3)、品味细节,感受外公的形象。
    (4)、完成拍摄后,需要将视频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上传要求:本次视频征集分为“社会纪实”“人生百态”“真情触动”“四时美景”四大主题,请根据拍摄的视频内容,选择相应的类别上传。

    宣传语要求:①紧扣主题,中心明确;

    ②简洁凝练,吸引观众。

    样例:盈盈桂花情,共赴一场相思之旅。——《桂花雨》宣传语

    ①根据“上传要求”,可以将本视频投放到“”这一主题,理由:

    ②根据“宣传语要求”和“样例”,为本视频拟一条宣传语:

  • 6、结合本学期的阅读积累,交流课文中的美,补充下面的内容。
    (1)、景物之美处处可见。郭沫若巧妙化用宋玉的赋作,用“”表达对白鹭身段适宜的赞美;张继用“ , 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动衬静描绘静谧的月夜;而王维用“”一静一动展现宁静又富有生机的山间秋夜。
    (2)、德行之美时时可感。李明轻视同学,不愿虚心向他人请教,我们可以用“”劝诫他;“ , 犹恐失之”可以提醒那些的同学。
    (3)、本学期,同学们开展了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活动,并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记录。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将以下空缺的信息补全在横线上。


  • 7、阅读语段,了解先贤王阳明,根据要求完成内容。

    明朝中期面临内忧外患 , 王阳明直言不讳地向皇帝提出自己的改革见解,虽透阻碍却毫不退缩。他在军事上也足智多谋 , 能以奇谋妙计平定宁王之乱。为建立心中理想的社会秩序,他处心积虑地创立心学,四处讲学,使“知行合一”学说最终家喻户晓。此外他践行“____”的理念,教导弟子时刻保持警惕,不贪图安逸,还应清静自守,拒绝物欲诱惑。

    (1)、语段中的“直言不讳”如果用俗语来表达,下面最符合的一项是(    )。
    A、前怕狼后怕虎 B、打破砂锅问到底 C、快刀斩乱麻 D、打开天窗说亮话
    (2)、联系上下文,材料中的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内忧外患 B、足智多谋 C、处心积虑 D、家喻户晓
    (3)、根据语境,最适合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是(    )。
    A、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B、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C、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D、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 8、探寻汉字根源,体会匠心之美。
    (1)、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写出对应的汉字。
    (2)、根据理解将上述对应的字填入下面“匠心之美”资料卡的横线上(填序号)。

    【匠心之美】文学创作之路,常是枯无味的漫长修行。莫言却不骄不 , 于字里行间精雕细琢,终凭《蛙》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名声大

  • 9、探究汉字的音形,把字音或字形有错误的选项序号写在括号里。
    (1)、
    A、(huà)归 B、(wèi) C、(jiàn)隔 D、玲珑(tī)透
    (2)、
    A、(chéng) B、(xiá) C、说(shù) D、(qiǎo)然无声
    (3)、
    A、销毁 B、迟延 C、与国无疆 D、不记其数
    (4)、
    A、隐蔽 B、惟独 C、应接不暇 D、奇珍异宝
  • 10、感受文字,根据拼音把词语工整地写在横线上。

    翻开一本好书,宛如置身 jīn bì huī huáng的文学 diàn táng , 在诗词里 lǐng luè壮丽山河,于故事中 dǒng dé处世之道。那些洋溢着zhēn qíng shí gǎn的文字浸润我们的心田,qǐ dí我们的智慧,照亮人生前行的方向。

  • 11、阅读是一种美好的“遇见”,生活也是一场美好的“遇见”。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来记录日常生活的美好吧!

    习作提示:一花一鸟总关情,四时景物皆成趣。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个物件(物品)和哪个场景(美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将印象最深的物件或场景写下来,和他人一起分享。

    习作要求:如果你写的是物件(物品),要写一写与它有关的故事,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如果你写的是场景(美景),请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题目自拟,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400字左右。(请另附作文纸)

  • 12、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相关练习。

    庭槐葱茏

    李 亚

    ①从前,我们这里没有谁刻意种槐,都是它自己酿出来的。不知从哪里来的一条根,在地下钻啊拱啊,酝酿又酝酿,终于冒出地面。先是一簇鹅黄,渐成碧绿,小草似的长起来。很容易就看出它不是草,它的叶子顶在头上,不几天就长到窗台高,纤纤细细地在风中轻摇。

    ②槐叶相对而生,柄尖独有一片,像是给这组叶子做个结束:好啦,我是最后一片啦。叶子上的白色绒毛肉眼看不出来,镰刀状的托叶也几不可见。槐叶的这个样子颇具特点:枣叶与它大小相似,但比它厚,叶面还有蜡;榆叶与它大小也差不多,也比它厚;柳叶虽略窄一些,但比它长而厚。别的冀中常见树叶也都比槐叶大,大叶杨的叶子有人的两个巴掌大,梧桐叶子更大,好多片槐叶并在一起也比不上它。

    ③槐叶在春天与花同时长出,常被鸟雀啄落。刮风时它们发出细密声响,像是小雨从空中落下。夏天刚过去,槐叶就开始落了,不发一点声响。它太轻,即使叶子还很润泽,也是无声地飘落。等不到深秋,槐树已脱尽叶子,删繁就简,留下道劲疏离的枝条在风中摇曳。

    ④槐花,我们称为槐子花。槐子花一开便是盛期,全村飘着浓郁的甜香,树上堆雪似的,极有气势。这花可以吃,因它甜香,炒菜似乎不宜,除非放辣椒压住甜气。拌上白面蒸吃最佳,佐以蘸料,入口清新,齿颊留香。生吃也可,我小时候常一朵一朵地吸它的花蜜。槐树花期短,十天左右吧,细碎的花蕊就随风飞舞,堆积在墙角。

    ⑤槐树更多是作为行道树长在路边,花为黄绿色,落时满街,人来人往,踏碎了花瓣,印在深灰的路面上。花落后结出槐角,又叫“哗啦丹”,嫩时晶莹碧绿。我小时候曾摘下来用砖砸,满手粘绿,以图尝尝那微苦的仁。秋风吹落干枯的槐角,可捡回家,泡至发软,剥去外皮,撕取槐豆上那点薄膜,加水,放入锅中熬煮,像是吃炖烂的粉条。

    ⑥我家曾有一棵老刺槐,不知历经了几代,后来树干发朽,树冠又遭雷击,渐渐枯萎。但它生机不灭,每年春天在老干上冒出几枝新绿,努力表明它还活着。我出门便见这棵老槐,归来又见这棵老槐,总觉得它像位老辈,慈祥又亲切。

    ⑦我的家乡处处有槐,村外有,村里有,院外有,院里有,槐树如同标配,每户都有。它长得快,材质硬实,长到一臂粗细,即可加工成锨柄锄柄,长至一腿粗细,即可做檀条使用。

    ⑧一个院子里种上两棵槐树,繁枝茂叶间落着啾啾喳喳的鸟雀,那是多么迷人。树长在院里,是景致,是气韵,更是精神。

    (有删改)

    (1)、我能梳理文章的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从槐叶、和槐树干等方面写出了槐树的特点。根据梳理,我概括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2)、下列说法中,对短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自然段中的“酿”“钻”“拱”“冒”,写出了槐树努力生长、破土而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槐树顽强生命力的赞叹。 B、第②自然段中,作者拿枣叶、榆叶、柳叶、大叶杨以及梧桐的叶子与槐叶比较,是为了衬托槐叶的单薄。 C、第③自然段中“删繁就简”的意思是说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直至脱尽,只剩下枝条。
    (3)、及时概括语句的意思能够提高阅读速度,短文第⑦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是(    )。
    A、我的家乡处处有槐树。 B、槐树长得很快而且硬实。 C、每一棵槐树都有它的用处。 D、家乡处处有槐,而且槐树用处很多。
    (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
    (5)、作者最后说“树长在院里,是景致,是气韵,更是精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联系短文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由。(至少写出两点理由)
  • 13、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相关练习。

    昆虫的“鼻子”——触角

    ①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刘邦节节胜利,项羽步步败退,一直被逼到乌江边,项羽在江边看到由无数蚂蚁聚集而成的六个大字:“霸王自刎乌江”,以为蚂蚁代表了天意,于是拔剑自刎身亡。

    其实哪有什么天意啊这只不过是刘邦手下足智多谋的军师张良所施的小计!张良算计着项羽必定要退到乌江,便事先派人用蜜糖水在江边写了六个大字,引来了无数的蚂蚁在字迹上吃糖,鲁莽的项羽果然上了当。

    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特角”——触角!我们知道,大部分昆虫头上都长着触角,只是不同种类的昆虫有着不同形态的触角而已。就拿我们常见的昆虫触角的形态来说吧:蟋蟀的触角像一簇小胡子;蝴蝶的触角像两个小鼓槌(chuí);白蚁的触角像一串念珠;苍蝇的触角像多芒的小麦穗;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小的羽毛。

    ④形形色色的昆虫触角虽然很不起眼,却在昆虫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蝴蝶的聚会、蜜蜂的采蜜、蚂蚁的聚集、苍蝇的逐臭等现象,无一不是依靠着触角。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昆虫的触角为什么能闻到气味呢?原来昆虫的触角上分布着许许多多能辨别气味的嗅觉器。据动物学家研究,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 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啊!

    触角除了有嗅觉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像蟑螂,如果你在它探头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雄蚊子凭着触角,能听到雌蚊子发出的声音,找到雌蚊子所在的位置;水龟虫则用触角来帮助呼吸……

    ⑦仿生学家们也因此得到灵感。他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如装置在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仪器,能及时发出警报,以避免事故的发生。看来,昆虫小小的触角里大有学问啊!

    (1)、带着问题读可以加快阅读的速度。读到短文的题目时,我马上想到了下列问题。
    (2)、读了短文,我将了解到的昆虫触角的知识,梳理成下图,这样就更清晰了。
    (3)、根据短文的意思进行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昆虫的“鼻子”其实就是触角,像工蜂就有6000多个触角。

    ②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报警仪器,就是模拟昆虫触角的特点制造的。

    ③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是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都是设问句,可以引发我们思考,激发阅读的兴趣。

    (4)、短文主要运用了等说明方法。第④自然段中“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则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
    (5)、短文的开头没有直接介绍昆虫的触角,而是讲述了“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你喜欢这样的开头吗?说说你的理由。
  • 14、阅读两首古诗,完成相关练习。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题梁任父同年

    【清】黄遵宪

    寸寸山河寸寸金,低离分裂力谁任。

    杜鹏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注释】①梁任父:梁启超,梁启超号任公,父是作者对梁的尊称,旧时“父”字是加在男子名号后面的美称。②同年:旧时科举制度中,同一榜考中的人叫同年。③低(kuā)离:这里是割裂的意思。④杜鹃:传说中古代蜀国的国王望帝化为杜鹃,劝丛帝改过自新直至啼血。

    (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生气:    万马齐喑:    题:    寸寸金:

    (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龚自珍对现状的不满主要体现在“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黄遵宪对现状的不满主要体现在“”一句。对于未来,龚自珍希望 , 黄遵宪则希望自己和梁启超要像精卫那样,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读古诗,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己亥杂诗》用了“风雷”和“万马齐喑”两个比喻,《题梁任父同年》则用了“杜鹃啼血”和“精卫填海”两个典故。

    ②有些成语来自古诗、传说,“不拘一格”就出自《己亥杂诗》,“精卫填海”就出自《题梁任父同年》。

    ③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都可以用高昂的语调来读。

  • 15、在乡村图书馆留言板上,四位同学留了言,你觉得不太合适的是(    )。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16、小玲、小建、小童三位同学参观乡村图书馆后,发表如下感言,请你来参与。

    ①小玲:书被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所以我一定要好好读书。

    ②小建:是的,读书可以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

    ③小童:带着问题读可以加快读书的速度,遇到不懂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先不管它,继续往下读。

    ④我:

  • 17、乡村图书馆“民间故事”书架上放着四本书,你认为放错地方的是(    )。
    A、《田螺姑娘》 B、《猎人海力布》 C、《水浒传》 D、《列那狐的故事》
  • 18、在乡村图书馆“错别字驿站”中,小杭将词语卡片分成了四组,请你判断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平恒  谎话  磨灭  心旷神怡 B、瞌睡  荒唐  爱慕  负荆请罪 C、恍惚  报刊  抖擞  玲珑踢透 D、闲逸  煤碳  嫉妒  路不拾遗
  • 19、四位同学在乡村图书馆的朗读亭里训练朗读,下列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逼(qiǎng)    隔(jiàn)    过(yǐn) B、(jiǎn)    责(qiǎn)    的(sì) C、下(bā)    油(zhà)    胆(qiè) D、近(āi)    发(xiào)    便宜(pián)
  • 20、小杭邀你参加年俗文化活动,完成相关习题。

    吃年糕杀年猪,舞龙舞狮看大戏,烤火放炮赏烟花,剪花写福挂春联,迎新祈福买年货……集年俗美食、旅游观光、文化享受为一体的年俗文化旅游节开始了。

    在非遗展区□根雕技艺□旗袍制作□剪纸□烫画□面塑等非遗手工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围观□

    在乡村文化礼堂,“村晚”在一片热闹的锣鼓声中拉开帷幕。舞龙表演、越剧、唢呐独奏……这些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歌舞节目、民俗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与喝彩声。

    (1)、下列词语,与年俗文化所体现的主题不相符的是(    )。
    A、太平盛世 B、安居乐业 C、丰衣足食 D、多事之秋
    (2)、请在文段的方框内加上合适的标点。
    (3)、请你为年俗文化旅游节撰写一则宣传语,邀请更多的游客来参与。
    (4)、请在年俗文化旅游节中,选择一个场景进行想象,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写具体。
    (5)、在非遗“烫画”展区,小杭看到了下面两幅作品,请你为烫画配上合适的诗句。
    (6)、年俗文化旅游节的美食广场上,垃圾桶里丢弃着很多未吃完的美食,下列选项中最适合用来劝导这类现象的句子是(    )。
    A、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B、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C、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D、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上一页 44 45 46 47 4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