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许多松树在热辣辣的太阳光里,渗出厚厚的松脂。(缩句)(2)、纳米技术难道不在我们身边吗?(改为陈述句)(3)、例: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得蓬勃;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
那玫瑰的红,红得;那荷花的白,白得;而那 , 又是!
-
2、在一次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许多诗人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李: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其为“诗仙”。 B、小阳:杜甫是唐代诗人,被誉为“诗圣”, C、小红: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鼻祖。 D、小张:屈原是宋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
3、下列诗词中,加点字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四时田园杂兴(杂乱的兴趣) B、篱落疏疏(稀疏) C、白发谁家翁媪(老翁和老妇) D、最喜小儿无赖(“亡”同“无”淘气、顽皮)
-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杂兴(xìng) 叫嚣(xiāo) 繁衍(yǎn ) 崭新(zhǎn) B、九天揽月(lǎn) 清平乐(lè) 澎湃(pēng) 渗透(shèn) C、丰富多腔(qiāng) 应和(hè) 心率(1ǜ) 胆怯(què) D、引吭大叫(háng) 癌症(ái) 疙瘩(gā) 徜徉( cháng)
-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叔叔在我们的家族微信群里很少发言,常常潜水。 B、妹妹唱歌非常好听,大家都夸她是“小蜜蜂”。 C、他对工作一丝不苟,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D、在单位里,爸爸任劳任怨,踏实肯干,是典型的老黄牛。
-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侍侯 预妨 催眠 冲刷 B、稿纸 朦眬 潇洒 昂首 C、脾气 隧道 膨大 帐子 D、迟钝 断决 推测 晌午
-
7、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率领 概率 统率 频率 B、可恶 恶心 罪恶 憎恶 C、和美 温和 应和 和了 D、解闷 愁闷 沉闷 郁闷
-
8、我会读拼音写词语。
夏夜满天fán xīnɡ , 像一颗颗宝石zhuānɡ shì着夜空,美极了。táo qì的孩子们在院中挂满ténɡ luó的围墙边mǐn jié地跑来跑去,坐在wū yán下的老人们摇着蒲扇,máo rónɡ rónɡ的小猫趴在主人脚边睡大觉 …… 这一切ɡòu chénɡ了一幅温馨hé xié的图画。
-
9、把下列句子工整、准确的抄在横线上。
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是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
-
10、“言为心声”,真挚的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请以 “那一刻,我读懂了▲”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⑴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温暖”“孤独”“父爱”等词语)
⑵围绕中心事件展开,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 3.情感表达细腻真实,字数不少于 450字。
-
11、从节日习俗的文化密码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让我们共同探究文明传承的智慧。(1)、将节日与对应的习俗序号填括号里。
春节
清明节
端午节
重阳节
A.登高、插茱萸 B. 贴春联、守岁 C.扫墓、踏青、 D. 赛龙舟、挂艾草
(2)、仿照示例,说一说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例: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气盈门。
过年吃鱼:
中秋节吃月饼:
(3)、某社区计划举办“环保春节”活动,提倡“减少燃放烟花爆竹,改用电子鞭炮 ”,但部分居民认为“不放鞭炮就没有年味 ”。请从“环保”和“传统”两个角度,各列举一条支持或反对的理由。支持环保:
支持传统:
-
1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关于“低碳生活”的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
低碳生活,就是指在生活中要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 低碳,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材料二:
低碳生活方式
具体做法
出行
尽量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开私家车。
饮食
减少肉类消费,多吃蔬菜、水果等素食;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
家居
节约用电,随手关灯、拔掉电器插头;合理使用空调,夏季不低于 26°℃,冬季不高于20°℃;节约用水,随手关好水龙头,一水多用。
购物
自带环保购物袋,减少使用塑料袋;购买简单包装的商品。
材料三: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践行低碳生活。在一些城市,共享单车成为人们出行的热门选择,既方便又环保。许多家庭也开始注重节约能源,使用节能电器,减少能源消耗。一些学校还开展了“低碳生活进校园” 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手抄报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低碳生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阅读关于“低碳生活”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①低碳生活只需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需要关注其他能源的消耗。
②践行低碳生活时,夏季使用空调应设定温度不低于26℃,冬季不高于 20℃。
③材料中提到“共享单车成为出行热门选择”,是因为它方便且环保。
④低碳饮食建议多吃肉类,少用一次性餐具。
(2)、根据材料一,说说什么是“低碳生活”。(3)、从材料二中,任选两个低碳生活方式,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是如何践行的。(4)、有人认为,低碳生活只是一种口号,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13、文学类文本阅读
____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感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捡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母亲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 这让母亲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 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 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翻得双手肿胀发疼,几近绝望的时候, 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用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 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 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 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吧!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摸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 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停下了往家走的脚步,再一 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 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 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
⑪我很高兴,我没有吃到那只螃蟹。
(1)、给文章取题,最恰当的是( )A、涌动的希望 B、可爱的小蟹 C、后悔的泪水 D、母亲的心(2)、母亲最终放弃带走母蟹的根本原因是( )A、母蟹体型太小不够食用 B、溪水太冷导致双手冻僵 C、现母蟹腹中有无数幼蟹 D、翻找时间过长体力不支(3)、根据文本梳理母亲的行为与心理变化,并回答问题。情节阶段
母亲的行为
心理状态关键词
①
变着法子哄“我”吃饭
焦虑、急切
溪边翻找石块
双手肿胀仍持续寻找
②
发现带崽母蟹
③
挣扎、自我交战
空手归家
坐在溪石上放声大哭
④
问题: ⑴文中详写的情节是 , 略写的情节是。
⑵结合表格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
(4)、第②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描写的方法,其目的是。(5)、对文章结尾“我很高兴,我没有吃到那只螃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暗示物资匮乏年代儿童对食物的本能渴望 B、以孩童视角反衬母亲抉择的精神崇高性 C、直接点明对生命伦理的领悟与认同 D、暗示“我 ”因未吃到螃蟹而产生的遗憾心理(6)、有人认为母亲的行为过于感性:“为救螃蟹让病愈孩子挨饿,是虚伪的善良”。你同意吗? 请结合文本与社会伦理谈谈看法。 -
14、阅读积累。(1)、 朱自清在《匆匆》中感叹:“过去的日子如轻烟, , 如薄雾, 。”(2)、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王建用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 。”表达望月怀 远的情思;郑燮以 “ , 任尔东西南北风。”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3)、 世界名著《骑鹅旅行记》是首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填空:故事的主人公是 , 他因捉弄小精灵而变成拇指大的小人。书中你印象最深的 一个冒险情节是 。该情节体现了主人公 的性格特点(至少写出一点).
-
15、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将下列句子工整抄写在横线上,注意标点与格式。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读下面的例句,体会加点部分的表达特点。再从“炎热”“拥挤”“累”“激动”“害怕”这些词语中任选一个,仿照例句,发挥想象写句子。
例: 这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居然能举办这么大型的活动,真是不可思议。
(3)、仿照加点部分写法,补全句子。例: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 , 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 , 思雨在跳绳比赛中摘得桂冠。
元宵节的灯会真热闹! 有的灯笼 ,有的彩灯 , 有的花灯 。
-
1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个星期天》通过环境描写直接表达“我”等待的焦急与失望。 B、《腊八粥》主要刻画了八儿贪吃懒惰的形象。 C、《匆匆》用大量比喻句强调时间流逝的缓慢。 D、《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倒叙手法,首尾呼应。
-
17、六年的语文学习,同学们从里面学到许多阅读和习作的方法。下面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读小说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A、借助作品的梗概,可以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 B、阅读文章要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次要部分,略写主要部分的。 C、我们学习了作文要围绕中心意思来写;我们知道了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
18、下列名著与作者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鲁滨逊漂流记》--塞尔玛 ·拉格洛夫 B、《汤姆 ·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 C、《北京的春节》--老舍 D、《那个星期天》--史铁生
-
19、对下列课文中的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 事啊?(语言描写,这些语言和心理独白交织在一起,写出了“我”内心的焦急) B、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心理描写,直接表达作者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C、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动作描写,“蹲、拨弄、爬、找、更多”都是动词) D、他那淡黄的头发、鼻子上的雀斑、皮裤和袜子上的补丁都和过去一模一样。(外貌描写, 描写对象是尼尔斯)
-
2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使我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生存。 B、伯父亲切的话语和慈祥的面容时常回响在我的脑海中 C、藏戏艺人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和历史传说。 D、他之所以能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他坚持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