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课后,静静到图书馆去查找资料。下面是她找到的两本书的目录,请根据“目录”回答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目录
一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1
二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4
三 如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7
第一章 思想的魅力:中国传统哲学/9
第一节 天人合一/11
第二节 阴阳变易/16
……
第二章 道德的力量:中华传统美德/19
第一节 正心修身/29
……
第五章 诗的国度:中国诗词、歌赋/105
……
第十章 多彩的绚烂:中
国服饰、习俗/215
第一节 千年衣裳/217
第二节 多元色彩/223
第三节 人文习俗/228
第十一章 人化的自然:
中国建筑、园林/233
……
第十二章 惊世的匠心:
中国器皿、雕刻/255
……
《中国节日》目录
一 春节简介………… 1
二 春节的由来……⋯ 3
三 春节的食俗……⋯ 5
年夜饭……………7
饺子………………9
年糕 …………⋯ 10
腊味 …………⋯ 12
春饼 …………⋯ 15
……
四 春节的习俗 …… 23
扫尘 …………⋯ 23
祭祖 …………⋯ 25
贴春联 ………… 27
贴窗花 ………… 28
倒贴“福”…… 30
年画 …………⋯ 32
守岁 …………⋯ 35
……
(1)、静静要查找倒贴“福”字的来历,如果想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本书中找,可以从第页开始找;如果想在《中国节日》这本书中找相关信息,可以从第页开始找。(2)、静静如果只能借走一本书,她应该借《》。 -
2、为了了解广告对生活的影响,阳阳到街上拍摄了一些广告牌的照片,请你读一读,完成练习。(1)、请你依次修改广告牌上的三个错别字。(相同的字只写一个)
错字
改正
(2)、阳阳把广告牌的照片发到了朋友圈,同学们都来评论,请你也来发表一下观点吧。 -
3、有人拟了一副对联,上联取材于《西游记》,下联取材于《水浒传》。上联是“降妖伏魔,孙行者扬威取经路”,最恰当的下联是( )A、凝神聚力,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B、惩凶除恶,晁天王聚义梁山泊 C、路见不平,武二爷醉打蒋门神 D、棋差一着,青面兽痛失生辰纲
-
4、北宋名臣吕蒙正,早年间生活贫寒。有一年除夕,他见家徒四壁,遂题一联: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这副对联很巧妙:上联缺“一”(谐音“衣”);下联少“十”(谐音“”);横批有“南北”,没有“”。所以整副对联的意思是:。
-
5、下列关于形声字的形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其中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B、有的形声字是古人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创造出来的。 C、有的形声字是古人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创造出来的。 D、我们根据形声字“声旁表音”这一特点完全可以确定形声字的读音。
-
6、阳阳在为参加《中国书法大会》做准备,他查阅了汉字演变过程的相关资料。“阳”字的演变过程是( )A、②①④③ B、②④①③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
7、下列歇后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向身体很好的王老师生病住院了,同学们想选出两个人代表全班同学去看望他,大家问班长该选谁。班长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B、这道作业题把我难住了,我去请教妈妈,妈妈把方法教给了我,然后说:“你真是‘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C、奶奶的医术可真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啊!连外省的人都来找她治病。 D、奶奶第一次来我家,做饭的时候找不到盐,我对她说:“这不是‘成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吗?您怎么就看不到呢?”
-
8、将下列同音词依次填入句子中的横线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gōng kè】 为了____连接广州市、深圳市和中山市的跨海通道——深中大桥在建设中的困难,广东交通集团等建设单位提前做了很多的____。
【pí pa】 哥哥喜欢吃____,我喜欢弹____。
A、功课 攻克 枇杷 琵琶 B、攻克 功课 琵琶 枇杷 C、攻克 功课 枇杷 琵琶 D、功课 攻克 琵琶 枇杷 -
9、下图表示“酌”字的本义,下列句子中“酌”字的意思为本义的一项是( )
从酉,从勺,表示用勺舀酒。本义是斟酒,饮酒
A、王老师说:“这件小事你酌情处理吧!以你的能力,完全没问题。” B、这家饭店以包办酒席为主,辅之以家常便酌,因此市民都爱到这里来用餐。 C、诗人李白独自饮酒时,写出了“独酌无相亲”的诗句。 D、做重大决定之前要反复斟酌,不能草率。 -
10、根据语境,给句子中的三个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阳阳对与他一同进校门的同桌说:“老师说了,胸前除了校徽别别别的,你怎么不听呢?”
A.分类。 B.卡住,插住。 C.另外。 D.不要,不准。
-
11、“月出惊山鸟”是一个字谜,谜底是( )A、雁 B、鹃 C、峨 D、鹅
-
12、从字形上看,“穰”字最有可能与( )有关。A、地方 B、树木 C、说话 D、农作物
-
13、下列选项中,与“篁”字的读音相同的字是( )A、腔 B、恍 C、笤 D、葱
-
14、每个人的心中,一定都深藏着一个美丽而又远大的愿望!长大后当一名保卫人民的警察,或者当一名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希望妈妈烦心事少一点,希望奶奶身体健康;想拥有一本自己写的书,想有机会去看看高山草原……你的愿望是什么呢?请选择一个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愿望,用一种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450字左右。
-
15、文学类文本阅读。
好战士张思德
①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离开川陕革命根据地,参加了长征。
②1936年,张思德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翻过大雪山后,开始过草地。
③茫茫的草地一望无际,荒无人烟,到处是荒草,到处是泥潭、沼泽。由于缺衣少药,许多战友病倒了。张思德原本健壮的身体也一天天消瘦下去,但他仍坚持为伤病员背枪,在泥水没踝的荒草滩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
④通信营一排的战士小李不幸陷入泥沼,拼命向上挣扎,眼里淌着泪痛苦地向战友们喊着:“救救我,快救救我!”一个战士伸手去拉,险些陷进去。眼看着泥沼从小李的大腿没到胸部,战友们很着急却束手无策。这时,张思德着急地对班长杜泽洲说:“班长,我有办法,我趴在泥沼上,你踩在我身上,拉小李的左手,另外两人也像咱们一样拉他的右手,试试看。”说完,他便毫不犹豫地趴在泥沼上。杜泽洲不忍心踩在他身上,立在那儿没动。张思德着急地冲他喊道:“班长,快上啊,否则他会没命的!”看着张思德那急切的目光,杜泽洲抬起了脚……在另外两名战士的协助下,奄奄一息的小李终于得救了。
⑤艰难地走了二十多天后,战士们身上带的干粮全都吃完了,不少战士因饥饿长眠在草地上。
⑥为了战胜饥饿,走出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神圣任务,党组织向全体共产党员发出了带头“尝百草”的庄严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那时候,张思德还没有入党,但他被那些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带头尝草的勇气所感动,于是暗下决心,要向他们看齐,主动加入“尝百草”的活动中。只要看到以前未见过的草,他总是先尝一尝,一旦找到一种能吃的草,就马上告诉其他人。
⑦有一回,部队来到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忽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绿的,看上去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去,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感到又甜又涩。不一会儿,他感到有些头昏脑涨,全身无力。又过了一会儿,他肚子一阵绞痛,随之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栽倒在地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搪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批注:____
⑧张思德就是这样时刻想着别人,直至最后为人民利益光荣牺牲。
(选自《中外和谐楷模100例》,有改动)
【阅读链接】
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出生,1936年10月随部队到达陕北,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张思德同志在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两次负伤,仍冲入敌阵,缴获两挺机枪;他执行烧炭任务,遇到炭窑塌方,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不幸牺牲,时年29岁。
(1)、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第④自然段加点词语的意思。束手无策:
(2)、短文主要讲述了长征过草地时张思德做的两件事:一件是 , 另一件是。(3)、读短文,完成下列练习。①找出短文中描写草地环境的语句,从这一环境描写可以体会到 。
②短文第④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张思德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③读第⑦自然段,张思德参加“尝百草”活动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请梳理在下面方框里。从这部分描写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请批注在段落旁的方框里。
(4)、结合短文和阅读链接,完成下列练习。①张思德作为一名“好战士”,“好”在哪里?写出理由。
②由张思德这样的英雄,你还想起了谁?他们又有怎样的英雄事迹?让我们一起缅怀英烈。
(5)、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说“他(张思德)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请你联系短文或已学的文章,谈谈对于人的死“重于泰山”的理解。 -
16、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竹 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
【材料二】
郑燮,即郑板桥,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他最喜欢画兰、竹、石,其原因是“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堪称“四美”。他为政有才,痛恨官场腐败作风,他的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他也因此被诬,遭到罢免。但他刚正不阿,铁骨铮铮,始终不肯向恶势力低头。
【材料三】
题李次云窗竹
【唐】白居易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1)、把材料一中的诗句补充完整。(2)、材料一的首句中,“”字特别传神,把竹拟人化了。尾句中“任”字的意思是 , 写出了竹子姿态的豪迈。(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平时积累的知识,谈谈古代文人为什么大多喜欢写竹、画竹。 -
17、六年级(1)班开展了制作红色诗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阳阳收集的诗词,请你帮他整理。(填序号)
①《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②《把牢底坐穿》(何敬平烈士)
③《我爱这土地》(艾青)
④《七律·长征》(毛泽东)
⑤《就义诗》(夏明翰烈士)
⑥《感愤》(秋瑾烈士)
⑦《沁园春·雪》(毛泽东)
⑧《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这几首作品,可以归到“”这一章节;这几首作品,可以归到“”这一章节。
A.致敬英烈 B.红色故事 C.再创辉煌 D.领袖风采
-
18、根据课内所学填空。(1)、言志。“千磨万击还坚劲,”,清代诗人郑燮借赞美竹子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 , 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代诗人于谦借赞咏石灰表现自己的高尚情操。(2)、明理。多少人年少轻狂,我行我素。他们不懂“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对于老师的苦口婆心置之不理;也不懂“树欲静而风不止,”的道理,对于父母的渐渐老去漠不关心。对于那些荒废学业、虚度光阴的同学,我想用这样的名言来劝告他们:“ , 事非经过不知难。”(3)、悟意。生死之间,仅一线之隔,又相差甚远。“人固有一死,或 , 或。”为而死,就;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这是作者对父亲的描写,表现了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将这句话改成转述句: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
这句话表明了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除张思德外,你还知道、也具有为人民的利益而不怕牺牲的精神。
-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句话通过神态和外貌描写,写出了父亲虽然经受严刑拷打,依然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此句可以缩写为“我看到了他的脸”。 B、“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这句话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写出了董存瑞的英勇顽强,体现出他为了革命理想不怕牺牲的品质。 C、《为人民服务》通过举李鼎铭提意见的例子,说明“我们”应接受任何人提出的正确的批评。 D、《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结尾与开头呼应,深刻表达了作者的悲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