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请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
这学期,对课外阅读我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阅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课外书。这些书的内容和中心都很丰富。通过大量阅读,我们加强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我们班还被学校授予了“课外阅读先进班集体”。
-
2、认真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却说玄德引十数万百姓、三千馀军马,一程程挨着往江陵进发。赵云保护老小,张飞断后。孔明曰:“云长往江夏去了,绝无回音,不知若何。”玄德曰:“敢烦军师亲自走一遭。刘琦感公昔日之教,今若见公亲至,事必谐矣。”孔明允诺,便同刘封引五百军先往江夏求救去了。当日玄德自与简雍、糜竺、糜芳同行。正行间,忽然一阵狂风就马前刮起,尘土冲天,平遮红日。玄德惊曰:“此何兆也?”简雍颇明阴阳,袖占一课,失惊曰:“此大凶之兆也。应在今夜。主公可速弃百姓而走。玄德曰:“百姓从新野相随至此,吾安忍弃之?”雍曰:“主公若恋而不弃,祸不远矣。”玄德问:“前面是何处?”左右答曰:“前面是当阳县。有座山名为景山。”玄德便教就此山扎住。时秋末冬初,凉风透骨;黄昏将近,哭声遍野。至四更时分,只听得西北城声震地而来。玄德大惊,急上马引本部精兵二千怜人迎敌。曹兵掩至,势不可当。玄德死战。正在危迫之际,幸得张飞引军至,杀开一条血路,救玄德望东而走。文聘当先拦住,玄德骂曰:“背主之贼,尚有何面目见人!”文聘羞惭满面,引兵自投东北去了。张飞保着玄德,且战且走。奔至天明,闻喊声渐渐远去,玄德方才歇马。看手下随行人,止有百馀骑;百姓、老小并糜竺、糜芳、简雍、赵云等一干人,皆不知下落。玄德大哭曰:“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
②正凄惶时,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跟跄而来,口言:“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也!”玄德叱曰:“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张飞曰:“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玄德曰:“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糜芳曰:“我亲见他投西北去了。”张飞曰:“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玄德曰:“休错疑了。岂不见你二兄诛颜良、文丑之事乎?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张飞那里肯听,引二十馀骑至长坂桥,见桥东有一带树木,飞生一计;教所从二十馀骑,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飞却亲自横矛立马于桥上,向西而望。
……
③却说曹操在景山顶上,望见一将,所到之处,威不可当,急问左右是谁。曹洪飞马下山大叫曰:“军中战将可留姓名!”云应声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曹洪回报曹操。操曰:“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遂令飞马传报各处:“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因此赵云得脱此难;此亦阿斗之福所致也。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馀员。后人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部分的意思。①云长往江夏去了,绝无回音,不知若何。
②今若见公亲至,事必谐矣。
③虽士木之人,宁不悲乎!
(2)、第①段中描写刘备心情变化的字词依次是————。(3)、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说说你从句子中发现的人物特点。文聘:
张飞:
赵子龙:
(4)、阅读选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①刘备坚持带百姓一起撤退,在景山驻扎时便被曹军追上。
②曹军大败刘军,张飞引军保护刘备且战且退。
③赵子龙见刘备势穷力尽,为图富贵反投曹操去了。
(5)、结合选文的内容,联系上下文说说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
3、认真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祖父的园子(节选)
花开了,就像晚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天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排比 B、拟人、排比 C、对比、拟人(2)、仿造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树绿了,就像 , 蝉叫了,就像 , 喜鹊飞来了,就像。
(3)、文段中多次运用了“愿意”一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4、照样子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再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照样子说一说。
例: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冷 静 辣 忙
-
5、把积累的名言、诗句补充完整。(1)、母亲节那天,小明在贺卡上引用《游子吟》中的“ , ”表达对妈妈的感恩之心。(2)、《鸟鸣润》一诗紧扣一个“静”字,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山中春夜图,其中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的诗句是“ , ”。(3)、孩童时的快乐,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我们从范成大的诗句“ , ”中我们感受到孩童的天真、勤劳、可爱;杨万里笔下的幼童会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从“ , ”中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声音美;而雷震描写的“ , ”则勾勒了一个调皮天真、悠闲自在的晚归牧童。
-
6、看拼音写词语。
春日的田野,hú dié suí yì飞舞,在花丛间自在穿梭。不远处,农民正zhòu yè不息地gēng yún着土地,汗水浸湿了他的xiōng táng。一旁的少年满心yí huò。为何有人在这般好春光里辛勤劳作,有人却无所事事,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对蝴蝶自由的dù jì。
-
7、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粗父的园子》一文中,祖父的园子里充满生机,自由自在,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B、《月是故乡明》一文中,作者对比了世界其他地方的月亮与家乡的月亮,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依恋与牵挂。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写出了诗人对农民夜以继日辛苦劳作的怜悯。
-
8、小组同学想参加课本剧比赛,但在理解剧本内容时遇到了困难,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三打白骨精》:阅读时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 B、《景阳冈》:对于不理解的语句,全部摘录下来,逐一查资料,反复琢磨。 C、《三顾茅庐》:借助资料对当时的背景有更多的了解。
-
9、“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对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是为了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 B、诸葛亮敢把船逼近曹操受箭,说明诸葛亮对曹操唯才是举、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 C、诸葛亮用这种方法去受箭说明了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不仅有丰富的天文知识,还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这个句子描写的是《三国演义》中的鲁肃。他性格忠厚,诚实守信。 B、“大虫见掀他不着,孔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虎的威猛气势。 C、“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酒家道:‘只有热牛肉!’”这两个“酒家”意思不一样。
-
1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已、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请勿自误:请不要害了自己。) B、石猴喜不自胜 , 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喜不自胜:因为胜利了,所以非常高兴。) C、说着,有丫头来请吃饭,大家方散。(方散:才都散去了。)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外公能书善画 , 在我们这一带远近闻名。 B、一个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C、昨天考试,我做对了所有的计算题,我真是一个神机妙算的天才。
-
13、下列故事和主要人物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雪山神庙——柴进 B、单刀赴会——关羽 C、焚稿断痴情——林黛玉
-
14、下列词语与其意思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印信——公告、告示 B、客舍——旅馆;供旅客住宿的房屋 C、店家——旧时指旅店、酒馆、饭铺的主人或管事的人
-
15、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拔草 碗蝶 水瓢 手仗 B、雷鼓 闲逛 都督 军令壮 C、呐喊 樱桃 委托 调度
-
1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篝火(gōu) 水寨(zài) 倭瓜(wěi) 涟漪(yǐ) B、血泊(pō) 铁锤(chuí) 楷书(kǎi) 踉跄(qiàng) C、弓弩手(lǔ) 点缀(zhuì) 镌刻(juān) 山涧(jiān)
-
17、“尝试”就是试一试,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请你选取你生活中曾经的一次尝试,先把题目“那是一次 的尝试”补充完整,再把经过和感受真实地写下来。要求:写真事,表真情,文通句顺,书写工整,不少于450字。
-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端午日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 )、手脚( )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的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的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施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逃赶鸭子的人。
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从下面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结实 健康 伶俐 灵敏
(2)、短文写了端午日的穿新衣、用雄黄酒写王字、和等民俗,其中详写的是。(3)、短文中,作者写龙舟竞赛时插入“便使人想起小说放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一句,有何作用?选择正确说法( )。A、侧面烘托龙舟竞赛的盛况。 B、正面描写龙舟竞赛的盛况。 C、留有“空白”,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想象。 D、留有“空白”,看读者是否知晓粱红玉水战擂鼓的故事。(4)、短文通过描写龙舟竞赛的盛况,展示了当地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 )A、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民族精神。 B、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C、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民族精神。 D、辛勒劳动,崇尚科学的民族精神。(5)、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请结合你对端牛节的了解完成下列各题。①请你说说“端午节”的来历:。
②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你认为这样做有何意义?
-
19、阅读选段,完成练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将这段话分为两层,划分的依据是( )。A、先总体写除夕的特点,再具体叙述除夕的活动。 B、先说在家的人如何过除夕,再说在外边做事的人回家吃团圆饭。(2)、根据文段填空。这段话从视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全方位地描写了除夕之夜的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是的角度描写的;“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是从的角度描写的:“鞭炮声日夜不绝”是从的角度描写的。
(3)、这段话具体介绍了除夕的哪些活动?(4)、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真有意思!古人也有描写中国传统佳节的诗句,如: , 。 -
20、古诗名句填空,(1)、 , 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2)、日暮汉宫传蜡烛,。(3)、 , 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4)、 , 冷露无声湿桂花。(5)、百川东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