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明天(6月27日)上午十点,三(1)班全体同学将在学校报告厅参加成长趣事分享活动,请你帮助张老师发布一则通知。

  • 2、习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一篇习作。

    题目一:我的朋友

    同学们,你身边的朋友,可能是个故事大王,也可能是运动健将,或者是一位爱帮助人的“热心肠”……请你选择最有特点的一位朋友,完成一篇习作。要求:写清楚人物特点,语句通顺,不少于350字。

    题目二:神奇变形记

    展开想象的翅膀,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你变成了会说话的橡皮,小鸡变成了高飞的雄鹰,蚂蚁变得比大象还大……请选择一种事物,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要求:想象大胆,语句通顺,不少于350字。

  •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呆头鹅

    ①我的故乡有一句土话———“呆头鹅”,意思就是笨鹅。 但是根据我的观察,鹅似乎并不笨。

    ②每到深秋时节,田里的庄稼收完了,我就会把鹅群赶到田野里,让它们自由自在地找食吃。 到了太阳落山时,鹅都能准时回家。 晴天时,我看到它们常常侧着脑袋用一只眼睛瞧太阳,可能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奇怪的是,阴天时它们也能准时回家。 长大后,我才知道鹅具有很强的条件反射能力,这是形成的“生物钟”起了作用。

    ③到了鹅孵蛋的季节,为了观察每只母鹅的情况,大人们会在每只鹅的头上写上号码,每个窝也编上相应的号数。 有趣的是,并排三大间孵房,总共一百二十多个窝,大多数母鹅都找得到自己的窝,能自动对号入座。

    ④鹅还能看家护院。 它能够准确地区分主人和陌生人。 主人回来了,就在身后大摇大摆地跟着;要是来了陌生人,它先是伸展开翅膀,再发出嘎嘎的叫声。 如果来人还不知趣,它可是会飞扑过去啄人的。 古人说“宁让狗咬,不让鹅拧”,鹅的战斗力非同一般。

    ⑤看来鹅并不笨。也许是它们单足静立、侧耳倾听的习惯性动作,让人们觉得鹅总是呆头呆脑的吧。

    (选自陈天昌《牧鹅散记》,有删改)

    (1)、鹅在阴天能准时回家的原因是(      )
    A、田里的庄稼收完了 B、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时间 C、用一只眼睛瞧太阳 D、形成的“生物钟”起了作用
    (2)、读了第④段中的“宁让狗咬,不让鹅拧”这句话,小优和小方交流了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优

    上文说鹅“会飞扑过去啄人”,下文又说“鹅的战斗力非同一般”,所以我理解这句话是说鹅很勇猛。


    小方

    是的,有时候,鹅比狗还厉害。我姥姥家就养鹅,如果有陌生人来,鹅真的会叫着去追人的。

    我发现,小优使用的理解方法是 , 小方使用的理解方法是

    A.联系上下文      B.想象和联想     
    C.向别人请教     D.结合生活经验

    (3)、下面图片中,体现第④段内容最恰当的一幅是 , 你的依据是

    A.     B.     C.     D. 

    (4)、因为鹅看上去呆头呆脑的,所以作者故乡的人们称它为“呆头鹅”,读了短文,你会称呼鹅为“鹅”,理由是
  • 4、在学校“百家小讲堂”上,小优想给大家讲讲鞭炮的发展历史。请你阅读下面的文章,和她一起完成任务。 

    鞭  炮

    ①有一种说法,鞭炮的起源可以追溯(sù)到2000 多年前,《诗经》中就有“庭燎(liáo)之光”的记载。 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当时主要是为了驱赶传说中伤人的野兽———“年”。人们通过燃烧竹竿,使竹节里的空气受热膨胀,竹竿爆裂,发出噼啪的声音,就能把“年”吓走。

    ②随着时间推移,到了唐朝初年,出现了爆竹的雏(chú)形。据说当时发生了瘟疫。有一个姓李的人,把硝石装在了竹筒里,点燃后,不仅发出了巨大的声响,还冒出了浓烈的烟雾,驱散了致病的气体,阻止了瘟疫流行。此后燃放爆竹在唐朝时期更加普遍。

    ③南宋时,有人把硝石等原料用纸卷起来燃烧,这就是鞭炮的原型。

    ④后来又有人把这种包着火药的纸卷用绳子捆扎起来,再用导火线串在一起,形状像鞭子,燃放时连响不绝 , 这就是“鞭炮”。 

    ⑤鞭炮出现不久,烟花也应运而生。烟花燃放时,不仅能发出响声,而且呈现出夺目的光彩和五彩缤纷的“光花”。

    ⑥随着社会的进步,出现了数字烟花、电子鞭炮等新型的烟花爆竹,它们既安全又环保,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新选择。

    (根据相关材料编写)

    (1)、请你和小优合作,结合第①~④段鞭炮发展的过程,照样子补充图表。 

    (2)、把握正确的信息也很重要。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鞭炮起源的一种说法,是为驱赶传说中的野兽“年”。

    ②南宋时,鞭炮就已经成型,和现在的一模一样。

    ③安全、环保的数字烟花和电子鞭炮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新选择。

    ④后来人们制作鞭炮的主要材料有绳子、导火线和鞭子。

    (3)、为了介绍得更具体,小优关注到下面两个词语,请联系上下文,解释意思。

    连响不绝:

    呈现:

    (4)、小优还查阅了相关资料,联系短文,下面的资料放在第段合适。 

    资料:

    各种名目繁多的烟花品种层出不穷,从元朝的“月光”“日光”等,一直到清朝的“千丈梅”“小叶梨”等。

  • 5、这学期的“快乐读书吧”推荐我们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等。请你参考下面的目录,或选择一则课外读到的寓言故事,填写“寓言阅读记录卡”。 

    井底之蛙……………………………………………………………015

    惊弓之鸟……………………………………………………………016

    杞人忧天……………………………………………………………017

    纪昌学射……………………………………………………………018

    朝三暮四……………………………………………………………019

    狼和小羊……………………………………………………………001

    龟兔赛跑……………………………………………………………003

    农夫和蛇……………………………………………………………005

    狮子和蚊子…………………………………………………………007

    狐狸和葡萄…………………………………………………………009

    寓言阅读记录卡

    题目:

    主人公:

    哲理:

  • 6、这学期,我们读了许多寓言故事,也明白了很多道理。 根据以下情境,选择适合的选项填写在横线上。

    A.《陶罐和铁罐》                      B.《守株待兔》

    C.《鹿角和鹿腿》                      D.《池子与河流》

    (1)、当你发现有的同学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及别人的长处,你会用这则寓言劝说他。
    (2)、当你看到朋友只凭外表就判断事物的好坏,你会用这则寓言提醒他。
  • 7、学校要开展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请你梳理思路,填写下面的图表,为完成任务作好准备。 

  • 8、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小题。

    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迅速。现在有一些会“思考”的智能玩具,它们受欢迎越来越。这些玩具可以与你自由对话,甚至能根据你的指令完成许多任务。

    (1)、这段话的第二句中有一处错误,请你用修改符号修改。
    (2)、了解到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得如此迅速,请用一个词语形容你的心情:
  • 9、小优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 下面四个选项中,最合适用来形容小优做法的一项是(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D、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 10、下面词语中的“强”和“强壮”中的“强”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坚强 B、要强 C、强大 D、强占
  • 11、结合所给的两则材料,完成习题。

    【材料一】谐音中的“谐”字,本意是和谐、融洽。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思想,这种思想使中国人在语言运用上讲究音韵和谐委婉含蓄。想要表达的话不直接说出来,而是运用其他语言手段来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例如“年年有鱼”“福倒了”,都是利用谐音反映了这种文化现象。可是,谐音字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幽默诙谐,放在“谐音”中看,自然就多了一分趣味。

    【材料二】下面是乔乔根据调查结果形成的《关于广告中的谐音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广告中的谐音字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五年级的学习中,我发现汉字中的谐音是神奇的、有趣的。许多谚语、歇后语中都有谐音现象的存在,我们身边的很多广告词中也有谐音字的存在。谐音字用在广告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使用得是否正确、合理呢?

    二、研究方法

    1.走上街头,自行实践;2.查找资料,上网搜索。

    三、资料整理

    图片

    内容

    意义

    “小题大做”谐音“小蹄大做”

    “蹄”和“串”与店面商品相符合。这样的个性化广告语,表达了商品的特点,同时拉近顾客与商家的距离,丰富了广告用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川流不息”谐音“串流不息”

    四、研究结论

    一则广告语,恰当运用谐音,可以给人们留下无比绚丽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可以起到展现广告词艺术魅力的效果,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推销产品的最终目的。

    但谐音词可能也会影响我们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大家在感受谐音广告语趣味的同时,还要关注其谐音意义,从而避免语言文字的不规范使用。

    (1)、阅读两则材料,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①谐音可以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其中“谐”字,本意是诙谐、有趣。 

    ②“年年有余”谐音“年年有鱼”,“福到了”谐音“福倒了”,都是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③广告中只要运用谐音,就可以表达商品的特点,还能拉近顾客与商家的距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下列选项中,没有谐音文化的一项是(     )
    A、中国农历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一张方正的红纸上写上“福”的字样,然后把“福”字倒着贴。 B、春节时期广州的金橘销量很好,甚至很多人会买一株金橘树放在家中,希望来年“大吉大利”。 C、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3)、(新思维)有人说,广告中使用谐音虽然很有新意,但是这样滥用成语属于不规范使用汉字的行为,所以广告中不能滥用谐音。结合材料二并联系生活,说说你的观点。
  • 12、(新情境)汉字作为承载民族文化的工具,横竖撇捺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开展以“我爱汉字”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完成下列语文实践任务。
    (1)、下图中的文字是;它的本义是 ;理由是

    (2)、社会上存在很多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如:某花店和某洗衣机的广告语分别是“诗情花意”“爱不湿手”。

    ①两个词语的正确写法应该是

    ②针对这种现象,请你写一条宣传标语,提醒人们规范用字。

    (3)、鲁迅评价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请你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从汉字音形义的角度,用一句话表达你对汉字的赞美之情。
  • 13、欣赏书法作品,完成填空。

    (1)、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空。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大致是→(④)→。从字体来说,第一幅书法作品属于 , 第二幅书法作品属于

    ①楷书     ②小篆      ③金文     ④隶书      ⑤甲骨文      ⑥行书

    (2)、第二幅书法作品书写的是南宋诗人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是《》。
  • 14、集“福”气,做有福之人。读下列内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1)、上面三幅图画反映的是中国的“福文化”。为了对“福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可以搜集与它相关的资料,如有关“福”的故事、开展简单的研究。
    (2)、下面搜集“福文化”资料的方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输入恰当的关键词,在网上搜集资料。 B、自己编写一些有关“福”字的故事。 C、在图书馆、书店查阅,按类别找书。 D、想好问题,请教合适的人。
    (3)、学习活动结束后,老师要你当讲解员介绍“福文化”,作讲解时你会注意些什么?(两条即可)
  • 15、(新角度)同学们准备表演课本剧,选取了下面的情节。请按要求完成练习。

    军卒们见了,都馋得厉害,说道:“这里没处讨水喝,那贩枣子的已买了一桶吃了,我们也买些润一润喉咙才好。”杨志见那一桶酒吃了,这一桶也有人吃了一些,都没有事,想来酒是好的,就说:“既然大家都要买些吃,就买吧,吃了好赶路。”

    (1)、上面是《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里的情节,故事中杨志同意军卒们买酒吃的原因是
    (2)、结合材料,下面关于如何表演课本剧的讨论不恰当的有(       )(多选)
    A、小组讨论时,组长林林调动所有组员参与讨论,最终采用大家共同决定的意见。 B、晨晨觉得浩浩的意见和自己有分歧,便一直反驳,不赞成浩浩的意见。 C、梦梦认为可以结合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来表演,表现出军卒们“馋得厉害”,特别想吃酒的样子。 D、灵灵觉得表演军卒们非常想吃酒时,要演出商量买酒吃的情节,说话语气要坚决强硬,这样杨志才会同意他们的请求。 E、琦琦认为扮演杨志时,要表现出他思考的神态,还应该注意说话时要干脆。
  • 16、育才小学打算举办一场“走进童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1)、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两个栏目:①;②
    (2)、(创新题·看图写话)小优发现爸爸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是滚铁环(如图),他对此也非常感兴趣,于是又搜集了一些相关资料,请你帮他整理后讲给同学们听。

    ①玩具名称:滚铁环                ②盛行时间:20世纪六七十年代

    ③玩具组成:一根头部为 U字形的铁棍,一个直径66厘米左右的黑铁环。

    ④竞赛玩法:个人活动、集体竞赛均可,有50米或100米竞速,100米障碍(如绕树丛、过独木桥),4×100米接力等。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一种玩具——滚铁环,

  • 17、读名著,完成练习。

    ①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②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怏(yàng)怏不平地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③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④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

    ⑤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上面选文是依据《三国演义》(     )改写的。
    A、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B、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C、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D、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2)、读选文第③段,完成下图。

    (3)、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嚷”字中可以看出张飞的特点。

    ②短文写的是刘备拜访诸葛亮的事,为什么要写刘备与张飞的对话?

    (4)、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请写出两个。
  • 1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孙行者借来避火罩

    话说行者一筋斗跳上南天门里,找到广目天王,提出:“唐僧路遇坏人,现在正准备放火烧死他,事情万分紧急,特来找你借一借避火罩,用后马上还给你。”天王说:“你错了,既然是坏人要放火,只应当借水救他,要避火罩干什么用?”行者说:“你怎会明白。借水去救,火就烧不起来,倒便宜了他们。如今只是借借这个罩子,护住唐僧,其余管他好坏,让他烧去,快快!不要耽误我做事!”广目天王笑了,说:“这个猴子还是这么坏,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行者说:“快点! 快点!”那个天王不敢不借,于是把罩子递给了行者。

    行者拿了,按着云头,回到禅堂的房脊上,罩住了唐僧和白马、行李,他到后面老和尚住的方丈房上坐着,留意保护那个袈裟。看着那些人放起火来,他念着咒,望地上吸一口气,吹过去,一阵风起,风狂火盛,把整个一座观音院都烧着了。 那些和尚,搬箱抬笼,抢桌端锅,满院子里跑来跑去,叫苦连天。

    这场火一直烧到五更天明,才慢慢灭了。

    却说行者取了避火罩,一筋斗送上南天门,交还广目天王,又直接来到禅堂前,摇身一变,现出了本来面目。

    三藏一觉醒来,穿了衣服,开门出来,忽然见面前都是倒壁红墙,不见了楼台殿宇,大惊,说:“呀! 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行者说:“你还做梦呢! 昨晚这里失火了。”三藏说:“我怎么不知道?”行者说:“是老孙护住了禅堂,看见师父酣睡,没敢惊动。”

    ———改编自“快乐读书吧”必读书目《西游记》

    (1)、孙悟空为什么要借避火罩?下面不属于其目的的一项是(     )
    A、保护唐僧 B、保护庙宇 C、保护白马 D、保护行李
    (2)、小林读完上面的文字,产生了读整个故事的兴趣,他应该阅读《西游记》中的哪个回目?(     )
    A、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B、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C、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3)、学校《西游记》剧场招募小演员,小方想应聘孙悟空这个角色。请你结合文段和整本书阅读,和小方一起填写下面的应聘函吧!

  • 19、下列有关人物的描写与人物名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绒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绰号“花和尚”。(鲁智深) B、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直裰,系一条花布手巾,使九齿钉耙。(沙僧) C、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孙悟空) D、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王熙凤)
  • 20、下列名著中的人物、情节、书名、作者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曹操——煮酒论英雄——《三国演义》——罗贯中 B、吴用——智取生辰纲——《水浒传》——施耐庵 C、孙悟空——三借芭蕉扇——《西游记》——吴承恩 D、林黛玉——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红楼梦》——贾宝玉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