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朱自清的《春》中有一段优美的文字,请认真把句子抄写下来,体会自然之美。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
2、只要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你就会发现,生活充满诗意。请选择一处美丽的风景或一次精彩的活动,把它写成一首诗。题目自拟,注意语句通顺、简练,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
3、露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忪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滴纯洁的甘露
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
那——又有什么要紧?
阳光妩媚的清早,
我会升华成一朵
美丽的洁白的云。
(1)、诗中的“露”具有的特点是( )(多选)A、默默无闻 B、心灵纯洁 C、积极向上 D、无私无畏(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露珠自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B、露珠不仰慕星星和明珠,而只是珍视生活,珍视自己的本色。 C、画线诗句表现出“露”羡慕星星和明珠的耀眼。 D、即使很少有人注意露珠,它也没有丝毫的抱怨。(3)、读了这首诗,你收获了怎样的人生启示?(4)、仿照诗中画横线的部分,写几句小诗。 -
4、【文本一】
绿(节选)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文本二】
西湖漫笔(节选)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1)、从文本一中“刮的风是绿的”,我们可以联想到诗句“春风”;从“流的水是绿的”,我们可以联想到词句“春来”。所有事物都是绿的,描绘出一派(填成语)的景象。(2)、文本二的中心句是什么?找出来。围绕这句话,作者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写:、飞来峰上树木、。(3)、对比阅读这两个文本,可以发现,它们都写“绿”,但有所不同。①它们的体裁不同,文本一是 , 文本二是。
②描写的内容也不一样,文本一是写 , 文本二是写。
-
5、积累与运用。(1)、我们从诗歌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如,《绿》中描写了绿的丰富,绿色充满整个空间,绿色在风中;《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之美;《在天晴了的时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的景色,勾画出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2)、诗歌中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如,《短诗三首》表达了诗人对的深情赞颂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美;《绿》表达了诗人对的赞美;《白桦》体现了诗人对拥有白桦品质的人的;《在天晴了的时候》表现了诗人对恬淡、超脱的生活的。(3)、诗歌是富于节奏感的创作,就像美学大家朱光潜说的“”;诗歌是启迪人们勇于追梦的创作,正如诗人艾青所认为的“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歌是饱含真情实感的创作,正如英国作家华兹华斯所认为的“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
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 , /藤萝的叶下 , /母亲的膝上。(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这些事——/是:。
(2)、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用加点的字词写句子)(3)、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得蓬勃;/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具体描写事物的颜色)(4)、诗歌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下面是一首为汽水写的诗。请读一读,再从生活中选择一种事物,为它写一首诗。 -
7、下列诗歌、作者和诗句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 B、《江畔独步寻花》——杜甫——桃花一簇开无主 C、《暮江吟》——杜甫——半江瑟瑟半江红 D、《春晓》——孟浩然——花落知多少
-
8、“新阳推开了阴霾了,/溪水在温风中晕皱,/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这一节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A、赞美雨后天晴,天气变得非常晴朗。 B、赞美大自然的力量,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感。 C、抒发了诗人自在悠闲、宁静平和的心绪。 D、感叹时光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忧愁。
-
9、“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下列对这首诗中两个“风雨”的含义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风雨”都是指大自然中的暴风骤雨。 B、两个“风雨”都是指生活中的坎坷。 C、第一个“风雨”指大自然中的暴风骤雨,第二个“风雨”指生活中的坎坷。 D、第一个“风雨”指生活中的坎坷,第二个“风雨”指大自然中的暴风骤雨。
-
10、艾青的《绿》表面上是写绿颜色,实际是写( )A、绿色的太阳 B、绿色的雨 C、绿色的水 D、生命的颜色,生命的象征
-
11、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炫耀着新绿的小草,/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B、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C、白桦四周徜徉着/姗姗来迟的朝霞。 D、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回响?
-
12、将词语依次填在小诗中,正确的一项是( )
亲近自然/就要涉过____的溪水/走上____的山路/登上____的悬崖/眺望____的大海
A、壮阔 崎岖 险峻 清澈 B、清澈 崎岖 险峻 壮阔 C、清澈 崎岖 壮阔 险峻 D、清澈 险峻 崎岖 壮阔 -
13、阳阳的词语默写获得了满分,下列书写可能出自阳阳之手的一项是( )A、墨绿 嫩绿 籐萝 B、教炼 节拍 白桦 C、潇酒 集中 繁星 D、朦胧 膝盖 瓶子
-
14、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夕阳的余晖(huī hūi)洒在①máo róng róng____的②mài suì____上,晕(yùn yūn)染开来,给大地③tú mǒ____了一层亮光。漫山遍野的蒲公英在太阳的曝(bào pù)晒下,纷纷打开了“降落伞”。风儿指挥着碧绿的树叶④zhěng qí____地奏出⑤bō tāo____般的声音。小溪清澈见底,没有一丝尘垢(hòu gòu)。
(1)、给文段中的加点字选出正确的读音。(2)、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和语境写词语。(3)、文段中加粗的“漫”字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应先查大写字母 , 再查音节。请结合“漫”在字典中的义项(下图),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填序号)。书林须漫步,学海要遨游。
漫山遍野的花朵静静地绽放着。
传说中,白素贞水漫金山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
15、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看看我们的地球(节选)
地球内部那么深,那么热,我们既然钻不进去,摸不着,看不见,也听不到,那么怎么能了解它呢?办法是有的。
我们除了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对地球的内部结构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以外,还可以通过各种间接的办法来对它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可以发射火箭到其他天体去发生爆炸,通过远距离自动控制仪器的记录,可以得到有关那个天体内部结构的资料。有了这些资料,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从而为我们利用地球内部储存的大量热量提供可能。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地震波或火山运动来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在这些工作获得成效的同时,仍然作为一个谜的有关地球起源的问题,也会逐渐得到解决。到现在为止,地球究竟是怎样来的,人们做了各种不同的猜测,主要的要数下述两种:一种说法,地球是从太阳分裂出来的,原先它是一团灼热的熔体,后来经过长期的冷缩,固结成了现今具有坚硬外壳的地球。 直到现在,它里边还保存着原有的大量热量。这种热量也还在继续不断地慢慢变冷。 另一种说法,地球是由小粒的灰尘逐渐聚合固结起来形成的。他们说,地球本身具有热量,是由于组成地球的物质中有一部分放射性物质,它们不断分裂而放出大量热量。随着这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地分裂,地球的温度可能会渐渐升高,但到那些放射性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逐渐变冷。
少年朋友们,从这里看来,到底谁长谁短 , 这就得等你们将来成长为科学家的时候,再提出比我们这一代科学家更高明的意见。
(1)、通过阅读,我知道短文选自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作者)的科普作品《看看我们的地球》。(2)、科普作品的知识性非常强,借助“思维导图”可以使我们的阅读思路更清晰,阅读效率更高。请认真阅读选文第2自然段,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3)、地球究竟是怎样来的?对此,人们作出了两种不同的猜测,请利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①;②。(4)、少年朋友们,从这里看来,到底谁长谁短 , 这就得等你们将来成长为科学家的时候,再提出比我们这一代科学家更高明的意见。⑴品读这句话,我知道加点词中的两个“谁”指;“长”“短”的意思是。
⑵这句话也表明作者的情感。
⑶结合文章内容,选择一个你比较了解的天体,试着写出你想了解该天体的哪些方面和探究的方法。
我想了解。
探究方法:
-
16、阅读理解
人们发现,采用熔化的沙子或者石英制成的器皿,要比玻璃制品结实数倍,甚至可以在它烧红之后把它扔到冷水里,它也毫发无损。
情况既然是这样的,那么,为什么不用石英来制成杯子、盘子和瓶子呢?那是因为石英制品的造价很高。你知道的,要想使石英熔化就必须要使用电炉,那是得消耗掉很多电能的。
现在,人们在致力于改进普通玻璃。 美国人成功发明了一种新型玻璃,即使是把它加热到200℃,然后再扔到冰水里使其立刻冷却,它也不会裂开。这种玻璃的名字就叫作“耐热玻璃”。
法国人发明出来一种“夹层玻璃”,这种玻璃在被子弹打中之后也不会碎裂,因为它是用透明的赛璐珞胶把几层玻璃黏合而成的。
就在不久之前,苏联工程师用塑料研制成了一种不会碎的玻璃。
(选自米·伊林《十万个为什么》,有删改)
(1)、人们为什么不用石英来制作杯子、盘子和瓶子?请在文中找出原因并用波浪线画出。(2)、从选文中,小明知道了三种新型的玻璃,它们分别是、和一种用塑料制成的不会碎的玻璃。(3)、阅读的时候,小明不明白“赛璐珞胶”一词是什么意思,他结合后面的“黏合”一词,猜测“赛璐珞胶”应该是一种起黏合作用的胶水。小明用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 )A、查阅资料 B、联系上下文 C、请教别人 -
17、综合性学习
一、从“神创论”到认识上的蒙昧时期/002
二、“人类起源”科学来之不易/005
三、北京人头盖骨/009
四、北京人头盖骨丢失之谜/017
五、北京人是最早的人吗?/022
六、找到了比北京人更早的人类化石/027
七、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031
八、人类使用工具也是人类起源的证据/035
(1)、本书的作者是( )A、高士其 B、贾兰坡(2)、如果要了解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我们应该阅读第( )部分的内容。A、三 B、四 C、五(3)、根据本书内容,人们是否找到了比北京人更早的人类化石?( )A、不能确定 B、找到了 C、没有找到 -
18、阅读科普作品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科学术语时,可以用的方法有( )(多选)A、查资料 B、结合生活经验 C、借助书上的插图 D、请教别人
-
19、周末妈妈带小清来到书店。小清对“地球的年龄”“地壳的形成”“冰川的起源”等地质问题十分感兴趣,她会挑选哪一本书阅读?( )A、《灰尘的旅行》 B、《看看我们的地球》 C、《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 D、《十万个为什么》
-
20、《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一书中关于“人类从哪里来”的话题,没有提及的是( )A、“神创论” B、“人猿同祖论” C、“人鸟同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