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面词语中的“当”和“势不可当”的“当”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旗鼓相 B、敢作敢 C、理所应 D、锐不可
  • 2、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笑(níng)    扶(chān) B、(diàn)    蹿上来(cuān) C、缩(juǎn)    梧(kuí) D、(liǎn)    奄一息(yǎn)
  • 3、阅读小全的读后感,体会人性之美,再根据拼音写词语。

    打开文学的大门,走进精彩的小说世界,我认识了páo xiào的洪水中,以自己的威信、坚定的信念和果决的指挥,将jīng huāng的村民送上生命桥的受人yōng dài的老支书;认识了在风暴hōng míng、海浪xiōng yǒngpéng pài的夜晚,生活zāo gāo却主动收养两个孤儿的桑娜夫妇:认识了牢记嘱托,尽心尽力地zhào gù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老班长。他们朴素的善举、坚定的信念,让人动容,彰显出人性之美。

  • 4、生活中,有许多难忘的场面,如学校的升旗仪式、假期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来写,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450字的习作。

    要求:在描写场面时,要点面结合,详略得当。

  • 5、红军战士血染百丈岩

    ①1936年10月的一天,闽东特委组织部部长阮英平率领闽东红军独立师第三纵队120余人,从连江、罗源一带山区转战宁德,来到宁德虎贝乡东源村。这里山高林密、群峰环抱,中间低回如碗,错落着几十座低矮的土屋,居住着40多户贫苦农家。部队抵达这个根据地小山村时,正值中午时分,寂静的山村,顿时沸腾起来。村民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地迎接红军的到来,并热情帮助部队生火做饭。

    ②突然间,“啪!啪!”几声刺耳的枪声划破山谷的宁静。哨兵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国民党保安队已从桥头方向悄悄向我驻地进袭!”“敌情不明,不打无把握之战,撤!”阮英平下达了命令。部队迅速从东源村后门山一条通往霍童镇桃花溪的小路撤退。部队刚抵山岔路口,又冒出一股敌人。原来,敌人在探明第三纵队驻地后,立即派出省保安团3个连的兵力,分别从桥头、桃花溪、林口三个方向包抄过来,企图把红军部队一网打尽。

    ③激烈的战斗打响了。从桃花溪方向来的敌人刚和红军交火,来自桥头的敌人也向我方猛烈开枪射击,密集的子弹发出“嗖嗖嗖”的响声从头顶飞掠而过。敌军在机枪的掩护下,一次又一次疯狂地向红军发起进攻。尽管红军战士骁勇善战,但敌方武器装备精良且人数众多,这样面对面作战,只会造成更大的伤亡。阮英平果断地下令:“撤!快向后山撤!”战士们向百丈岩方向且战且退,寻找突围机会。百丈岩与东源村隔着三个小山包,当红军到第二个小山包时,敌人再次蜂拥而上,来势异常凶猛。危急关头,阮英平立刻作出决定:分出小股兵力突击抢占百丈岩制高点,居高临下吸引敌人火力,掩护主力部队突围。于是,二支队长阮吴近率领20多名战士奋勇突进。战士们像猛虎似的向崖顶冲去,在靠近百丈岩时,突然岩顶上泻下了密集的子弹,几位战士当即中弹,其余战士则被猛烈的火力压在岩石下。原来,敌人早已调遣了一个排的兵力,从百丈岩后坡登上岩顶,埋伏在隐蔽处,等红军撤到这里,就与山下几路追兵一起夹攻。

    ④情况万分危急,若在短时间内不能消灭岩顶敌人,红军战士将处于四面受敌的绝境。阮吴近奋不顾身,一手紧握手枪,一手挥舞大刀,怒吼一声:“同志们,跟我上!”霎时,20多名战士紧跟着支队长像离弦之箭一样,霍地跃起,迎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向岩顶。勇士们的手榴弹接二连三地在敌群中开花。子弹打光了,英勇的战士插上刺刀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有的紧握枪托砸向敌人的脑袋,有的掐住敌人的脖子往死里扣,有的紧紧咬住敌人的手脚不放,有的与敌人抱在一起滚下悬崖……但敌人源源不断地涌来,红军寡不敌众,最后只剩下九名壮士被逼退到百丈岩的边沿。岩下,是百丈深渊;面前,一群敌兵张牙舞爪地在狂叫:“抓活的,抓活的!”阮吴近等九名壮士视死如归,毅然砸烂枪支,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纵身跳下悬崖,英雄的鲜血染红了百丈悬崖!

    ⑤百丈岩顶激烈的战斗,吸引了敌人的大部分兵力,阮英平率领部队乘势杀开一条血路,向天峰亭安全转移。这次战斗,我方牺牲二十多人,敌人则留下了几十具尸体。

    (1)、阅读短文第②~④自然段,梳理战斗的过程,把下面的情节发展图补充完整。
    (2)、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与敌人英勇肉搏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的精神。
    (3)、下列对短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说敌人来袭,阮英平下令部队马上撤退的原因是敌情不明 B、红军战士抢占百丈岩制高点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敌人火力,掩护主力部队突围 C、“战士们像猛虎似的向崖顶冲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这句话是从“点”的角度进行描写的 D、短文描写了敌人武器装备精良且人数众多,对红军疯狂进攻,这样写不仅体现了敌人的凶残、红军处境的危急,还从侧面烘托出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
    (4)、红军战士为什么毅然选择跳下悬崖?请结合短文内容回答。
    (5)、第④自然段中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歼敌的场面,读一读,完成练习。

    既有人物群体的描写,又有个别人物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试着写一写。
  • 6、红色旅游

    【材料一】《2023年上半年度红色旅游消费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参与红色旅游的用户中,年龄在26~35岁的中青年用户出游人次占比最高,达到了30%,其次是18~25岁的用户,出游人次占比为20%。《报告》还显示,2023年上半年红色旅游用户中,亲子客群出游人次占比为36%。在亲子客群中,年龄在12岁及以下的低龄儿童亲子家庭出游人次占比达到了71%。

    “红色旅游+研学”“红色旅游+休闲度假”“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丰富的体验形式,吸引了众多亲子客群去探索和了解红色文化及历史。

    【材料二】近年来,更多红色旅游目的地以创新举措进一步推动了红色旅游多元化、融合化、高质量发展。例如,遵义市以遵义会议会址为核心,在开放夜游、“长征颂”3D实景演出等基础上,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断探索“红色+山水”“红色+康养”“红色+茶酒”等模式,持续提升“红色圣地·醉美遵义”的城市IP和红色旅游体验感。在创新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同时,各地红色旅游景区更是结合自身特色和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设计了大量丰富的红色文创产品,受到众多收藏爱好者以及游客的青睐。

    【材料三】“红色圣地·醉美遵义”红色经典游线路

    线路主题

    旅游线路

    游览内容

    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

    主要以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毛主席住居、苟坝会议旧址、苟坝陈列馆、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伟大转折红色教育基地为主线。

    通过参观讲解、实景演出、故事讲述、缅怀先烈、埋锅造饭、编织草鞋等方式,了解遵义会议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芬芳馥郁的茶香酱酒

    主要以天下第一壶中国茶文化博览园、万亩茶海、国酒文化城为课程主线。

    通过采茶、制茶、茶礼文化实践、酱酒文化学习等方式,了解遵义茶文化与酱酒文化,传承地方文明,增强民族自信。

    翠色欲滴的圣地之绿

    主要以赤水桫(suō lu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绥阳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为主线。

    通过桫椤探秘、穿越竹海等方式走进绿水青山,浸润大美生态,了解美丽乡村,激荡时代情怀,激励责任担当。

    (1)、阅读材料一,归纳出中青年和红色亲子游发展的情况。
    (2)、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请选出下列旅游主题的旅游模式。
    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芬芳馥郁的茶香酱酒翠色欲滴的圣地之绿
    A.“红色+康养”    
    B.“红色+茶酒”    
    C.“红色+研学”
    (3)、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2023年上半年参与红色旅游的用户中,出游人次占比最高的是年龄在26~35岁的中青年用户 B、创新“红色旅游+研学”“红色旅游+休闲度假”“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丰富的体验形式,可以吸引众多亲子客群去探索和了解红色文化及历史 C、创新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结合自身特色和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设计大量丰富的红色文创产品,是推动红色旅游多元化、融合化、高质量发展的好方法 D、在“红色圣地·醉美遵义”红色旅游中想走进和谐自然,感受生态之美,可以参加“芬芳馥郁的茶香酱酒”主题游
    (4)、十一长假,小全打算到遵义开展红色之旅,可是妈妈觉得不如到风景名胜之地,如厦门鼓浪屿、广西桂林等地去旅游。请你结合材料内容,了解遵义红色旅游的特色以及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帮小全说服妈妈。
  • 7、下面是小全演讲稿中的部分内容,请阅读并完成练习。

    ①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胸怀红色基因的时代先锋,②从雷锋到郭明义,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钱学森到吴孟超……他们书写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书写了对真理和信仰的追求用青春和热血。同学们,③我们要勇于担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努力!

    (1)、片段中有两处语病,请你帮小全用修改符号改正。
    (2)、把“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发扬先烈的革命精神”这句话放入片段中,最恰当的位置是处。(填序号)
    (3)、在本次演讲中,小全需要用(    )的语气。
    A、高昂、抑扬顿挫 B、低沉、平缓 C、委婉、谆谆教导 D、兴奋、稍快
  • 8、为说明“红色基因,是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的观点,小全搜集了下面的材料,其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是

    ①红军飞夺泸定桥    ②红军过草地     ③瞿秋白宁死不屈

    ④詹天佑修筑铁路    ⑤江姐英勇就义  ⑥林则徐虎门销烟

  • 9、填空
    (1)、电影《长津湖》中的志愿军第27军军长的原型是彭德清,他和战友慷慨赴朝的情景,印证了曹植的名句:“。”
    (2)、爱国诗人陆游为国担忧,写下诗句“ , 事定犹须待阖棺”,表达了他虽然地位低下,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仍想实现统一的决心。
  • 10、回顾历史,重温革命岁月,感受英雄壮举。

    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温革命岁月,你听——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狼牙山上五壮士壮烈的口号声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声音是那么坚强不屈,是那么令人热血沸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庄严____。

    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温革命岁月,你看——

    抗美援朝战场,在391高地的山坳里,邱少云这个伟大的战士,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 , 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1)、品读第3自然段,完成练习。

    ①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代替“说”来表达。

    ②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请结合语境,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小花:“快点儿,上课要迟到了!”

    警察:“我终于找到你了!”小偷一惊,瘫倒在地。

    (2)、下列句子与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是哪一项?(    )
    A、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B、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C、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D、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3)、读画横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①加点词语重复使用的好处是

    ②仿写一个句子,表达对某位革命烈士的赞美之情。

  •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诗歌大处雄浑,节奏强烈;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让我们领略到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B、《狼牙山五壮士》描写五位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时的动作和神态生动传神,充分展现了五壮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五位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 C、《开国大典》中对阅兵式场面的描写,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表现了整个场面的庄严、隆重和各个方阵的特点,表达了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D、《灯光》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 12、与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相对应的图片是 , 与“金沙水拍云崖暖”相对应的图片是
    A.  
    B.   
    C.  
    D.
  • 13、把表示“看”的词语填入下列各句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⑴妈妈双手捧着儿子的相片     了一遍又一遍,舍不得放下。
    ⑵爬上泰山峰顶,我凭栏      , 不禁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⑶在庄严肃穆的纪念堂内,各界人士整齐列队,     烈士的墓碑。
    ⑷小全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     着窗外。
    A、瞻仰    端详    眺望    凝视 B、端详    凝视    瞻仰    眺望 C、凝视    眺望    端详    瞻仰 D、端详    眺望    瞻仰    凝视
  • 14、下列词语中字形、加点字字义正确的一项是(    )。
    A、完毕    全神惯注    首挺胸(高涨) B、冰雹    粉身碎骨    精会神(高度) C、捡阅    居高临下    大进犯(举动) D、次序    震天动地    千钧一(头发)
  • 15、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yí)    山(mín)    礴(páng)    着(jìng) B、(qū)    电(niǔ)    旗(zhì)    憬(chōng) C、(gù)    仰(zhān)    围(jiān)    腿(quán) D、(ào)    璀(càn)    装(wěi)    着脸(bēng)
  • 16、读句子,根据语境填写词语。

    回顾那段光荣而伟大的革命岁月,有这样一群人在默默奉献:为了阻止rì kòu追上部队而毅然将敌人引向棋盘陀,英勇跳下xuán yá的五壮士;在冰冷的大dù hé上攀着tiě suǒ , 跨过shān jiàn的红军战士……是他们的勇敢与坚强换来了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xuān gào , 中国人民从此才能站起来。

  • 17、制作书签。

    看到戍边英雄誓死捍卫祖国领土,你想到了宋代李纲的哪一句名言?请书写在下边书签的合适位置,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不出现错别字。

  • 18、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习作。
    (1)、题目一: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因为“爱”而美丽,也因为“爱”而精彩。如果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就能发现身边有许多关于“爱”的故事。请以“爱”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题目自拟,写一两件事突显主题,运用恰当的人物描写方法,感情真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不少于450字。

    (2)、题目二: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注意要围绕主要人物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题目自拟。

    情境:秋日安静的午后    西湖公园的草地上    虫洞打开(虫洞:时空洞,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

    人物:勇敢、爱冒险的闯哥    细心聪明的小研

  • 19、阅读小说,完成练习。

    守望

    他经常来这里,不论雨天,还是晴天。这里松柏苍翠,雨天苍翠,晴天也苍翠。松柏在雨天里有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

    不下雨的时候,这个区域一半严肃,一半活泼。三十多年前,这是一个整体,记不清哪一天被一分为二了。外面沿马路的一半划出来,供居民使用:唱歌、跳舞、打牌、弈棋,老人们静坐,孩子们追逐打闹。另一半,一千多人躺在那里,很安静,哄闹声随风能进去,人不能进去。当中隔着一道门,是那种透视的铁艺门。

    他经常坐在那里,看着人聚人散。

    起先没有划开的时候,他也时常过来。那时候有高墙和密不透风的大铁门。马路的对面是一幢小楼,四层,现在还在,但显得破了,像一个老人一样安静而慈祥地坐在那里。他就在那栋楼里住着。那时候他的双腿还有充沛的力量支撑躯体,经常绕着高墙行走。回到家里,透过斑驳的玻璃窗子,能轻而易举地看到这里。

    现在,景色不一样了。对面已换成高大的牌楼,牌楼上有四个大字:烈士陵园。字是金色的,四周是一种浅浅的蓝,透着淡淡的忧伤。有一年,他看到对面的高墙被人推倒,听说是要建市民公园,他义愤填膺。他找到主管部门,亮出军功章,诉说了反对的理由。负责人看到那些有岁月积淀、仿佛血染过的立功证书和奖章,一脸崇敬地接待了他。

    工作人员一直与他沟通,后来公园还是建成了,或者说,陵园地块被一分为二了。他接受了现实,他感觉到,实际上这样也不错:“战友们在里面,依然有一份安宁,依然有苍松翠柏相拥。”后来,孙子说了一句话,让他释然。孙子说:“先烈打江山,不是为了后代幸福吗?”

    后来,他看着那些在公园里休闲的人们,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这时候,他会想起孙子的那句话。

    他比任何人在公园待的时间都久,他坐在已成隔挡的大门一边,左耳和右耳处在分裂的状态。左耳是欢闹,右耳是寂静。有时候反过来,他的情绪也分裂。右边是伤痛,左边是欢笑。有时候反过来。

    孙子也来过,用一种疑重的表情看着里面。里面被苍松翠柏包围。大石碑后面,是一排排六十厘米高的墓碑,从门口看不到。孙子回过头,看到爷爷,变成一脸欢喜,跑开了。孩子这个年纪不会装,高兴就是高兴,谁也不能说这个少年亵渎了英烈。

    批注:____

    看到孙子笑着跑开,他的心里也涌动着一份幸福。

    他的痛只在下雨的时候隐隐发作。这个时候,公园里的欢笑被雨水冲散,剩下一片空旷和四处飘逸的寂寥。他打着雨伞蹲下来,挨个给墓碑擦洗,像小心翼翼地给他们洗澡。

    这里的一千六百五十八个战友,他一个都不认识,却又都熟悉。无论是与日本鬼子搏斗牺牲的,在解放战争中倒下的,还是抗美援朝魂归故里的,他怎么会不熟悉呢?他们在战场上冲锋的姿态,他们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敌人的壮烈,他永不能忘。

    每当擦到一个叫李云峰的烈士墓碑时,他就会想到那时的通信兵,一个叫李什么峰的年轻战士。原谅他记不住战士的名字,因为在这个李什么峰之前,已有两个通信兵相继牺牲了。弹雨里,他问:“你叫什么名字?”枪炮声很重,新的通信兵大声说,他叫“李什么峰”。

    后来,这个叫李什么峰的通信兵也牺牲了。他深深内疚。他就把这个李云峰当作那个李什么峰对待,在碑身上多擦几下,多停片刻。

    擦完墓碑,他已经很累了。坐在前面的大石碑台阶上,把雨伞扣在头顶。一下子,弹雨似乎就起来了,啪啪,啪啪。这种氛围,不由得让他想起那些枪林弹雨的故事。

    坐久了,他会感觉到凉,由外到内的凉。四周的松柏都淌着雨水,他的心和眼睛也潮湿起来。等云散开,太阳光照着大地时,公园的一侧开始了欢闹,一张张笑脸又荡漾起来。

    这是两个世界,彼此守望。 

       (本文作者:原上秋)

    (1)、梳理随着陵园地块的变动“他”行为和心理的变化,完成下面的表格。

    地块变动情况

    “他”的行为

    “他”的心理

    没有划开时

    时常过来,绕墙走;从家中看

    开始建公园时

    义愤填膺

    公园建成后

    (2)、下列对第1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苍翠”象征着烈士的革命精神长青,永垂不朽 B、“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象征着人民群众对革命烈士的缅怀 C、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D、描写了烈士陵园苍翠的松柏,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
    (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对“他”的态度表明人民群众对革命英雄的尊重和敬仰 B、小说插叙部分简要交代了叫李什么峰的通信兵牺牲时的情形,这部分内容可以删去 C、小说反复写“他”的“坐”,这是一种陪伴和守望,表明“他”对革命战友的情感深厚 D、小说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但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容易感染人
    (4)、读画波浪线的句子,试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把自己的理解写在批注框里。
    (5)、读了小说,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着进行评价。
  • 20、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严母教读(节选)

    记母教铨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 , 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息,则少加夏楚 , 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注释】①铨(quán):蒋士铨,清代著名文学家。②纺绩:纺织布匹。③读:读作“dòu”。④夏(jiǎ)楚:这里指责罚。⑤持:抱。⑥俄而:过了一会儿。

    (1)、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放着) B、口授句读(句中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 C、目视母面(睁开) D、蜚声文坛(没有根据的争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3)、短文中,母亲的“严”表现在哪里?请用原句回答。
    (4)、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作者蒋士铨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 B、母亲两次流泪的原因是相同的 C、作者流泪的原因是被母亲深夜陪读的行为感动了 D、母亲不仅对作者严加管教,而且辛勤劳作
上一页 68 69 70 71 7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