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水汤(tāng)    奴(bì) B、静(tián)    入场(juàn) C、(chěng)    人(pú) D、粼(líng)    然而止(gá)
  • 2、结合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1)、这幅画中的jǐng xiàng真美啊! 远处群山wēi wēi , 近处是yōujìng的树林,阳光从树叶间的缝隙中洒下来。
    (2)、当来自lái yīn河畔的gāng qín家将手按在qín jiàn上,chún shú地弹奏起贝多芬精心pǔ xiě的《月光曲》时,人们霎时安静下来,táo zuì在优美的乐曲中。人们好像看到月亮正穿过轻纱似的微云,把qīng yōu的银光洒在水波荡漾的海面上。
  • 3、为了纪念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易县人民政府在狼牙山的顶峰修建了纪念塔,塔身上部镶嵌着“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1)、下面是一副赞美革命先烈对联的上联,请写出下联。

    上联:壮士鲜血染山丽

    下联:

    (2)、面对着纪念塔上那金色的大字,你想说些什么?
  • 4、阅读下面的片段,体会英雄气概。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画线句子是对班长马宝玉的____描写和____描写,重点表现了他____的精神。

    (1)、阅读第1自然段,概括战士们的特点,将导图补充完整。
    五战士马宝玉
    特点沉着冷静
    (2)、第1自然段中,第句话是“面”的描写,整体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情形;第句话是“点”的描写,分别写了每位战士的表现。这样描写的好处是
    (3)、品读片段中的画线句子,将批注补充完整。
    (4)、片段中最初称呼五位英雄为“战士”,后来变成“壮士”,你认为改变称呼的原因是什么?
  • 5、同学们为了讲好英雄故事,做了准备工作,请你帮他们完成练习。
    (1)、小全整理了一些词语,准备讲故事用。请你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①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八    全神    居高

    骨    惊    斩钉

    ②以上词语中形容精神高度集中的是

    ③选词填空。

    在战斗的紧要关头,团长地下达了冲锋命令,顿时漫山遍野响起了的喊杀声,敌人纷纷逃窜,山路上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2)、为了讲好故事,小艺选取了重点语句进行分析,读一读,完成练习。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①这句话把比作 , 写出了

    ②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写敌人被石头砸时的惨状。

    面对飞来的石头,敌方指挥官 , 其他敌人见状,

    (3)、小东梳理了主要情节来提示自己,根据课文内容把下面的导图补充完整。
  • 6、走近英雄小全介绍了五壮士的事迹,读一读,完成练习。

    五壮士面对rì kòu____疯狂的进攻,在崎岖的山路上利用xiǎn yào____地形同敌人展开fèn zhàn____,把敌人引上了绝路。他们绷着脸瞄准敌人射击,lūn____圆手臂,把shǒu liú dàn____扔向敌人,敌人纷纷坠落山涧。最后,五壮士yì lì____在顶峰,英勇跳下xuán yá____。

    (1)、根据拼音写字词,将语段补充完整。
    (2)、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岖(qí qǐ)    着脸(bēng běng)    山(jiān jiàn)

    (3)、下面词语中“绝”的意思与“绝路”中“绝”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仅有 B、悬崖 C、关系 D、滔滔不
  • 7、一句真诚的鼓励唤起失意人的信心和勇气,一轮皎洁的明月唤起一代代诗人的故园情,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唤起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唤起全民族的爱国热情……生活中,总有一种美好能唤起你的回忆、憧憬、感动。

    请结合自身体验,以“有一种美好唤起我”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阐述清楚“这种美好”是什么,可通过一两件事叙述“这种美好”是如何唤起你内心的情感的。内容要具体,情感要真实,语句要通顺,书写要规范,卷面要整洁。

  • 8、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木莲豆腐,一曲清凉老歌谣

    ①在北方,消暑的食物,一般就是浮瓜沉李,熬绿豆汤,用新鲜井水冰镇凉粉;或深井中,悬一个荆篮,冰着自家腌制的咸鸭蛋。

    ②“木莲豆腐”,是南方吃食,幼年有幸吃过几次,一吃难忘,淡淡的薄荷味,爽口,爽心,从口腔到肠胃,一路地爽啊。

    ③那时,跟外祖母到绍兴的姨姥姥家小住。午后,门口的石板河沿边总有老爷爷划着乌篷船,吆喝着“来吃木莲豆腐战哦”;有时,是中年女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冰凉薄荷的木莲豆腐要勿要”。每听到叫卖,姨姥姥就塞我一角钱,“打豆腐去吧”。我一手攥硬币,一手拿瓷碗,顺着叫卖声匆匆跑到河埠头或者巷口,踮脚把钱递给小贩,望着他揭开红漆木桶的盖儿,把透明似果冻的木莲豆腐舀满一碗,浇一点红糖水,滴几滴薄荷汁,然后弯腰递给我。我双手捧着早已冰凉的小碗,高高兴兴跑回家,去享受这顿夏日盛饮。

    ④它的柔滑、清凉、秀美、俊逸,跟南方风物一道,让小小的心,溅起一片惊讶与欣喜。

    ⑤后来知道,木莲豆腐是会稽(kuài jī)山的特产,其材料是薜(bì)荔子,并不是豆。薜荔,又叫木莲,一种藤本植物,在会稽山上随处可见:攀在大树上的参差(cēn cī)披拂,风来袅袅,如美女之长发;附在岩石上的宛如一条厚绿毯,是石头长出“毛”了吗?远看竟如牛如狮般壮观。屈原《九歌》中的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里,“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那时读到此,随口就溜出了“木莲豆腐”。

    ⑥木莲豆腐,已构成一个北方孩子奇特的童年记忆。

    ⑦《本草拾遗》中说:薜荔主风血,暖腰脚,变白不衰。薜荔餐风饮露,是山野珍味。剥开厚实的果皮,一肚子芝麻般的薜荔子,这便是木莲豆腐的原材料。用细纱棉布包裹薜荔子,浸在盛满冷水的盆子里,反复挤压,黏稠的汁液会从指间流到冷水里,直到薜荔子中的胶质被全部搓尽。最后用干净纱布将富含胶质的冷水再次过滤,加入老莲藕制作的藕粉,静候三五个小时,薜荔汁就会变成果冻状,透明冰润的木莲豆腐就做成了。

    ⑧如今,北方的超市里,也有盒装的木莲豆腐。买上一碗,稍作加工,算得夏日一项悠然的怀旧消闲。

    ⑨在木莲豆腐上面撒一层绵白糖或浇一勺蜂蜜,点缀几片薄荷叶,这道晶莹的午后甜点,便静静妖娆起来;将猕猴桃、西瓜、桃子之类的水果切成小块,铺在水莲豆腐上,再浇些许蜂蜜,啊哟,色彩缤纷,味道杂沓,像优美的女花腔演唱,既清亮,又华美;也可以在其中加入煮熟的黑糯米,鲜红的玫瑰酱,再撒些许白芝麻、葡萄干,又祛暑,又充饥。对于苦夏的人,它是一种甜美的呼唤,可以唤醒恹(yān)饭食欲。

    ⑩它像清凉老歌谣,引你穿越时间,叩访那悠远朴素的旧时光。

    (本文作者米丽宏,选入时有删改)

    (1)、完成下列阅读任务。

    ①制作木莲豆腐:想要知道木莲豆腐的制作原料和制作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第自然段。

    ②想要了解木莲豆腐的吃法,需要重点关注第自然段。

    ③想要了解木莲豆腐给幼年的“我”带来的乐趣,需要重点关注第自然段。

    (2)、文章第①②自然段把木莲豆腐和进行对比,突出了木莲豆腐吃起来的“
    (3)、下列对木莲豆腐的制作过程,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纱布包裹→反复挤压→搓尽胶质→汁液过滤→加入藕粉 B、纱布包裹→反复挤压→冷水浸泡→汁液过滤→加入藕粉 C、纱布包裹→冷水浸泡→反复挤压→汁液过滤→加入藕粉 D、纱布包裹→反复挤压→反复挤压→搓尽胶质→耐心静候
    (4)、找出画线部分中描写“我”动作的词语,然后再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根据文中木莲豆腐的三种吃法,给木莲豆腐起三个优美动听的名字。
    (6)、作者用动人的笔触描写了木莲豆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本文作者:何祚庥)

    (1)、下列说法和短文叙述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没有极小的摆动 B、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来自人类自身 C、小行星撞击地球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 D、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不必担心不能在地球上生活的
    (2)、第③自然段中写道:“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    )。
    A、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B、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 C、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 D、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
    (3)、第④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A、打比方    举例子 B、作比较    打比方 C、作比较    举例子 D、列数字    作比较
    (4)、“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句话中的“至少”一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5)、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也不同。如果想了解“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应重点阅读第自然段,先找到本自然段的关键句“”,然后通读本自然段,采用圈画关键词的方法,可以知道“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是
  • 10、填空
    (1)、《竹节人》以回忆性的文笔,通过对童年时代的过程与感受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特别是通过描述“我们”看见这件事,将玩竹节人的乐趣推向了高潮。
    (2)、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郊游,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我不禁想起朱熹《春日》中的诗句:“。”朱熹既是诗人,又是理学家,他的诗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春日》中,表达作者对圣人之道赞颂、推崇的诗句是“”。
  • 11、作为学习委员的你,想在教室里设立一个“图书角”,向老师提建议后,老师让你在下周一班会课上将想法告诉同学们,以取得同学们的支持。你准备怎样表达你的想法呢?请分点表述理由。

    同学们,我提议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这样做的好处有:一是;二是;三是

  • 12、读语段,完成练习。

    嵩山位于郑州市登封市,主要山脉是太室山和少室山,共72峰。其中,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海拔约1491.7米;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海拔1512米。嵩山的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仿佛与天空相接,周围的景色目不暇接,不少游人看得入了迷 , 纷纷____:“远赴人间山之宴,一观嵩山惊世颜。”

    (1)、请在语段中的横线处补充恰当的内容,不用“说”来表达。
    (2)、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用修改符号在原处修改。
    (3)、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游人看得入了迷”的情景。(至少用上两种人物描写方法)
  • 1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想写“竹节人制作指南”,可以阅读《竹节人》中有关制作方法的内容 B、《宇宙生命之谜》一文表明地球之外的太空中,还有生命存在,这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C、《故宫博物院》中的材料一按由南到北的顺序,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功能。如果需要直观地了解故宫的布局,可以阅读材料四 D、《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非常严谨、准确,逻辑性很强
  • 14、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A.浏览    B.寻找中心句    C.提取关键信息    D.查找资料
    (1)、莉莉在阅读的时候遇到了疑惑,她适合用的方法解决问题。
    (2)、明明想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适合用的方法阅读。
    (3)、为了提高阅读速度,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适合用的方法。
    (4)、每个自然段往往有提示主要意思的语句,适合用的方法。
  • 15、对语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是哪一项?(    )
    A、弯弯的内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打比方) B、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合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作比较) C、1971年,美国发射的“水手9号”探测器进入了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给火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列数字) D、与其他建筑相比,御花园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作比较)
  • 16、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哪一项?(    )
    A、锯毛笔杆时,能否让其不崩裂,是制作好竹节人的关键。 B、我国已经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左右。 C、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D、小全和小北参加了学校的乒乓球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他终于夺得了冠军。
  •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
    A、他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就忘乎所以 , 到处张扬,一点儿也不谦虚。 B、我已经用尽全力,可是对方技高一筹 , 我只能甘拜下风。 C、抱着心爱的玩具,弟弟心满意足地进入了梦乡。 D、这次辩论比赛,两队势均力敌,可最后还是我方别出心裁 , 拿下了冠军。
  • 18、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豁开    狙丧    然(yǎn)    腿(chǎ) B、跺脚    抽屉    分(xī)    战(ào) C、谜语    轮廓    立(chù)    土(rǎng) D、班点    肃穆    石(yǔn)    然(jiǒng)
  • 19、新课标整合题读语段,完成练习。

    河中闪烁的灯光diāo kè____着花纹的画舫shàng wèi____停泊的小船,夹杂着那吱吱的胡琴声,让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河在我们面前bào lùwú yí____周围少了些树木的遮挡,我们猜想这里的夜色会来得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我们一天的pí juàn____顿消,导游念念有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根据语境和拼音在横线上写出词语。
    (2)、和“念念有词”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
    A、侃侃而谈 B、自言自语 C、滔滔不绝 D、口若悬河
    (3)、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夸张 B、比喻 C、对偶 D、拟人
  • 20、非连续性文本

    颐和园十七孔桥

    【材料一】

    颐和园十七孔桥是颐和园的著名景点之一。它东连廓如亭,西接南湖岛,长150米,堪称中国园林中最大的桥梁。十七孔桥是一座联拱石桥。桥面下宽14.6米,桥面上宽6.56米,高7米。整座桥给人一种雄伟高大之感。这座桥共有17个桥孔,所以叫十七孔桥。在这17个桥孔中,第9孔最大,由中间向两端逐渐变小,对称排列。水面未冻结时,桥洞与水中的倒影呈纺锤形,十分美丽。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44只,比北京石狮子较多的卢沟桥,还多上59只。观赏石狮的奇趣造型,别有一番趣味。

    【材料二】

    每年冬至前后,落日的余晖穿过颐和园十七孔桥,照亮十七个桥洞,呈现出壮丽景观,俗称“金光穿洞”。古人在建造十七孔桥时掌握、利用了天文地理知识,当太阳在冬至前后下午最低点照射时,阳光会贯穿整个桥洞,呈现“金光穿洞”的自然奇观,这也是设计者的神来之笔。摄影爱好者携“长枪短炮”,不惧严寒,早早守候在桥头抢占绝佳位置,把十七孔桥周边围得水泄不通。

    【材料三】

    颐和园开放时间

    颐和园门票价格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

    大门:6:00-19:00

    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大门:6:30-18:00

    30元/张(旺季)

    20元/张(淡季)

    (1)、选择题,填序号。

    ①如果去颐和园观赏“金光穿洞”的奇景,(    )入园比较合适。

    A.6月22日18点    
    B.12月22日18点

    C.12月22日16点    
    D.12月22日7点

    ②去观赏“金光穿洞”奇景,颐和园当时的门票价格是每张(    )。

    A.20元   
    B.30元    
    C.50元

    (2)、通过阅读材料一,我知道下面图(    )是十七孔桥。
    A、 B、 C、
    (3)、读句子,注意加点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44只,比北京石狮子较多的卢沟桥还多上59只

    (4)、展开想象,颐和园十七孔桥的“金光穿洞”是一种怎样的壮丽景观?写一写。
上一页 66 67 68 69 7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