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周恩来在民族危亡之际,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然而在今天,有些人对读书的意义却有着不同的看法。请结合右图谈谈你的认识。(100字左右)

  • 2、老师找来了两则材料,请你参与探究,完成练习。

    【材料一】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选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删改)

    【材料二】

    从舍生忘死奋战在一线的青年医生,到用生命灭火英勇牺牲的消防战士;从以十一连胜夺取女排世界杯冠军的女排姑娘,到助力中国“奔月”梦想照进现实的年轻“嫦娥人”……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如今,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下水,中国已进入“三航母时代”。如今,中国的科技发展,如同腾飞的巨龙,在世界舞台上大展宏图,势不可当。如今,中国经济和工业实现了“惊人崛起”,中国也成为发展中国家可敬的典范。

    (1)、阅读材料一,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完成图示。
    中国女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
    受洋人欺辱没处说理
    (2)、读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将自己的理解写在批注框内。
    (3)、阅读材料二,下列事例中不能称为“堪当大任”的是(    )
    A、青年医生舍生忘死,奋战在一线。 B、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带领村民们发家致富。 C、女排姑娘以十一连胜,夺取女排世界杯冠军。 D、贫困学生为出人头地,发奋学习考上重点大学。
    (4)、老师打算将材料一和材料二组合在一起,设立新栏目刊登在班级周报上,下面是同学们想出的栏目主题,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忆昔日不振,叹今日崛起 B、美好生活,未来可期 C、哀祖国苦难,赞伟人胸怀 D、放松心态,忆苦思甜
    (5)、读了材料一,少年周恩来远大的志向令同学们敬佩,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写清楚理由。

  • 3、同学们根据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容画了思维导图,感悟伟人形象。

  • 4、对句子“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表达的意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围观的中国人看到现状只能忍气吞声。 B、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敢怒不敢言。 C、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表现得理直气壮。 D、看到中国人被欺负,大家也没有办法。
  •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放假了,清河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B、“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周恩来疑惑不解 C、他和朋友们在湖滨公园里兴高采烈地玩着游戏,若有所思 D、伯父沉郁的表情让周恩来难以忘怀
  • 6、下列词语中“顾”字与“左顾右盼”中的“顾”字意思相同的是(    )
    A、照顾 B、环顾四周 C、顾全大局 D、奋不顾身
  • 7、小语在班会上分享了他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后的感受。

    步入周恩来纪念馆,馆内庄重yán sù(           )的陈列使我的精神为之一振,耳畔仿佛还传来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jüé jué)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周总理的远大____和广阔xiōng huái(        ),令人zàn tàn(       )不已。我们要以他为典(fàn fán),为bào xiào(      )祖国而读书。

    (1)、小语有几个字不会读,请你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请你根据拼音,在语段的括号里写出词语,帮小语完善发言稿。
    (3)、请你结合下面的解释,帮小语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词语。
    抱负【bào fù】远大的志向:有~|~不凡。
    报复【bào fù】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打击~|受到~|~情绪。
  • 8、小文积累了一些边塞诗,请你帮她把下面的诗句分分类。(填序号)

    ①描写边塞风光          
    ②描写战争的残酷

    ③抒发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④抒发思乡之情

    (1)、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2)、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3)、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4)、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 9、对比阅读下面两首边塞诗,完成练习。
    凉州词(其二)
    【唐】王翰
    秦中花鸟已应阑
    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
    教人意气忆长安
    塞下曲(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①秦中花鸟已应阑:这里指关内此时应该已是花落鸟声疏的暮春时节。②胡笳(jiā):管乐器名,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使用,传说由汉代张骞从西域带入。③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为伤春悲离之辞。④意气:情意。⑤长安:这里代指故乡。⑥折柳:《折杨柳》,乐府曲辞。⑦金鼓:打仗时用于指挥进退的军鼓和铜锣。⑧宵:夜,晚上。⑨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1)、下列诗句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中花/鸟已应阑 B、教人/意气忆/长安 C、笛中/闻折柳 D、直/为/斩楼兰
    (2)、对比阅读比较两首古诗,完成表格。
    诗歌家乡的季节描绘的事物表达的情感
    《凉州词》(其二)花、鸟、风沙、胡笳表达了边关将士的之情
    《塞下曲》(其一)春季天山、、笛、、剑表达了边关将士的之情
    (3)、阅读两首古诗,完成练习。

    ⑴从下列诗句中任选一句,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①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②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我选择(填序号):

    ⑵从选择的诗句中,我体会到了

  • 10、阅读课内古诗,品悟爱国情。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 州 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两首诗有很多共同之处,请至少写出两点。
    相同点一:
    相同点二:
    (2)、品读画横线的诗句,完成对话。

    小语:“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未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 , 二是
    小文:这句诗与《凉州词》中的“”意思相近,都写出了

    (3)、关于以上两首诗,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作者在边关看到了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 B、《凉州词》描写将士出征前宴饮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寄托了诗人对朝廷的期望:任用像李广那样的良将。 D、“醉卧沙场君莫笑”是指将士们上战场前还饮酒作乐,甚至醉倒在战场上,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军队的讽刺。
  • 11、同学们在交流会上畅所欲言,读一读,填入恰当的诗句。
    (1)、小语:《出塞》中,“”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小文:《凉州词》中,“”表达出将士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豪迈精神。
    (3)、小华:《夏日绝句》中,“”体现出诗人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 12、下列对三首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凉州词”是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一带。 B、“秦时明月汉时关”暗示了战事的频繁。 C、“葡萄美酒夜光杯”一句描绘出宫廷宴饮时盛大豪华的场面,富有西域特色。 D、《夏日绝句》的后两句,诗人借“思项羽”批判了宋代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软弱行径。
  • 1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醉卧沙场君笑(莫非) B、饮琵琶马上催(正要) C、为鬼雄(也) D、但使龙城飞将在(只要)
  • 14、请你帮小语完善下面的发言草稿。

    读完古诗,我的耳边仿佛传来边sài(    )cuī(    )人chū zhēng(      )的号角声,我仿佛看到了那些yīng xióng háo jié(          )横刀立马、zuì(   )卧沙场的身影,仿佛听到了众士的慷慨陈cí(   ):“戍边卫国,无怨无悔!”

    (1)、小语注意到加点字“将”在“将士”中读;该字还有另外一个读音“”,可以组词:
    (2)、小语有几个字不确定怎么写,请你根据拼音,在语段的括号里写出字词。
    (3)、小语打算积累画横线的词语,请你再写两个结构相同的词语:
  • 15、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人物故事?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简单讲一讲吧!(100字左右)
  • 16、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扫一屋”与“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个叫陈蕃的年轻人,他喜好读书,生活上却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打扫。

    有一天,一个叫薛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正巧陈蕃父亲外出,只有陈蕃在家。

    陈蕃见有客人来,就从自己的书房里出来接待,告诉客人父亲暂不在家。没料到薛勤一边与他寒暄,一边就随意地走进了陈蕃的书房。

    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屋子里乱七八糟,桌子上散落着书、笔墨纸砚和各种杂物,上面满是灰尘。地上也到处是垃圾,墙壁上还有不少蜘蛛网。整个屋子不仅脏乱不堪,连空气也显得污浊。薛勤看了后,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对陈蕃说:“年轻人,怎么把屋子弄得这么乱?为什么不经常打扫打扫呢?”

    陈蕃听了,满不在乎地回答:“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打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他说得理直气壮,甚至有些得意的神气。

    听着陈蕃这样的回答,薛勤心里暗想:这个年轻人有大志向!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好,怎么能做成大事呢?于是他反问陈蕃:“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薛勤走后,陈蕃陷入了沉思,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

    (1)、根据短文内容,“扫一屋”的意思是 , “扫天下”的意思是
    (2)、阅读要素小语准备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请你帮他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清楚。

    起因:薛勤拜访陈蕃的父亲,陈蕃的父亲不在家,陈蕃出来接待他。

    经过:

    结果:

    (3)、班里要开展“‘扫一屋’还是‘扫天下’”的辩论比赛。正方认为“扫天下”必须从“扫一屋”开始,可以概括为:____。反方认为“扫天下”者不必拘泥于“扫一屋”,可以概括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参考反方的观点,用一句成语概括正方的观点,下列恰当的一项是(    )
    A、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D、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17、复述《纪昌学射》这则故事时,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纪昌成了射箭能手。    
    ②纪昌想学习射箭,去向飞卫请教。

    ③飞卫教纪昌开弓、放箭。    
    ④飞卫再次指导纪昌,纪昌盯着虱子练。

    ⑤飞卫指导纪昌,纪昌盯着织布机的踏板练眼力。

    A、③①②④⑤ B、②⑤④③① C、②④⑤③① D、②⑤③④①
  • 18、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扁鹊三番五次诚恳地劝告,蔡桓侯也不肯医治。 B、因为纪昌勤学苦练,所以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C、蔡桓侯如果不听扁鹊的劝告,就还在背后说扁鹊的坏话。 D、虽然纪昌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但是飞卫觉得他的眼力还不够。
  • 19、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小语去夏(hòu hóu)巷(bài bái)访一位老中医,老中医让他挽起袖子露出皮(fú fū),然后在他手臂上(zhā zā)了三针,最后开了几(jǐ jì)汤药让他回去服用。

  • 20、任选下面一组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写一种事物的变化。(100字左右)

    最初……后来……现在……            之前……接着……然后……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