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读语段,完成练习。

    小麻雀面对猎狗的攻击,正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老麻雀为了(zhěng zhěn)救自己的 yòu ér(       ),用自己的shēn qū(       )掩护小麻雀,哪怕对方是一个páng dà(     )的怪物,自己因为紧张发出(shī sī)哑的声音,它也会勇敢地与之bó dòu(    )。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根据拼音,在语段的括号里写出词语。
    (3)、下列词语与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胆战心惊 B、千方百计 C、惊慌失措 D、无能为力
  • 2、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爬天都峰

    黄亦波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登天都峰

    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他风餐露宿,历尽艰险,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一次,他和朋友一起攀登黄山的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的第一高峰,上山的道路很陡,几乎是直上直下,使人望而生畏。

    走了一段路,他的朋友就抱怨起来:“这路真难走,我的衣服都湿透了。”徐霞客笑着说:“我还好,咱们慢慢走吧!”

    又走了一段,到了半山腰,他的朋友气喘吁吁地说:“我的包袱太重,我背不动了。”徐霞客接过他的包袱,说:“我的包袱不太重,我帮你背吧!”

    好不容易爬到了离山顶不远的地方,他的朋友喘着粗气,筋疲力尽地说:“我的鞋磨破了,脚掌也磨出了血,我实在走不动了。”说着,他坐在地上,不想起来了。“我的包袱里还有一双鞋,你换上吧!”徐霞客把鞋递给朋友,热情地鼓励,“我们慢慢走,一定可以走上去!”

    他们好不容易登上了峰顶。他的朋友这时才发现,徐霞客的衣服比自己的还湿得厉害,两个包袱把他的腰都压弯了,两只鞋都磨开了口子,脚掌也流着血。他的朋友惭愧地说:“原来你并不比我轻松,可你为什么一点不叫苦呢?”

    徐霞客回答说:“上山怎么会没有困难呢?如果我们都叫苦,互相抱怨,恐怕我们就上不来了。”

    (选自《阅读与作文》,有删改)

    (1)、用横线画出选文(一)中描述“我”爬山姿态的语句,用横线画出选文(二)中描写徐霞客的朋友登上峰顶后的发现的语句。
    (2)、选文(一)中,最后爸爸说的“真有意思”指的是(    )
    A、“我”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B、拍照时,老爷爷拉了拉“我”的小辫子。 C、“我”和老爷爷互相汲取力量,爬上了天都峰顶。 D、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
    (3)、选文(一)和选文(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是对的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它的特点。
    (4)、阅读选文,将人物攀登天都峰的过程梳理清楚,完成思维导图。

  • 3、读句子,学习把事情写清楚。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1)、这句话把“我”比作 , 形象地描写了“我”的样子。
    (2)、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句话来描写人物活动时的样子。
  • 4、对下列句子主要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动作描写) B、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外貌描写) C、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神态描写) D、“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语言描写)
  • 5、“老先生今年八十高龄了,居然能跟着子女爬到泰山的顶峰,真让人敬佩。”句子中的“居然”可以替换成“____”,让人有一种____的感觉。(    )
    A、果然  不出所料 B、竟然  出乎意料 C、忽然  出乎意料 D、竟然  理所当然
  • 6、读语段,完成练习。

    望着那陡峭的shí jí(   ),我心里直fā chàn(   )。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我抓住铁(niàn liàn),手脚并用,像小hóu zi(       )一样,用力向上(pān pāng)登,终于爬了上去,还在鲫鱼背那留了影呢。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根据拼音,在语段的括号里写出词语。
    (3)、“攀”在词典中的解释:①抓住东西往上爬;②跟地位高的人结亲戚或拉关系;③设法接触,牵扯。词语“勇攀高峰”中的“攀”的意思是。(填序号)
  • 7、诗词大会进行到最后,大家开始进行多角度品析和“月”相关的诗句,让我们一探究竟。
    (1)、下面是参赛选手们吟诵的和“月”相关的诗句,请你补充完整。

    ①松风吹解带,
    ②鸣两岸叶,

    , 苍山夹乱流。
    , 孤光一点萤。

    (2)、跨学科知识观察下面的月相图,读读古诗,为其匹配正确的月相。(填序号)

    ①客从江南来,来时月上弦。

    ②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 8、课内外对比阅读。

    雪梅(其一)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梅(其二)

    [宋]卢钺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①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②。

    [注释]①日暮:指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傍晚。②十分春:全部的春天。

    (1)、根据诗歌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有梅无不精神 B、无诗俗了人 C、日暮诗成天又 D、却输梅一段香
    (3)、“梅雪争春未肯降”一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梅和雪为了“争春”不肯认输的样子。
    (4)、《雪梅》(其二)中阐述了三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只有三种事物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
    (5)、关于《雪梅》(其二),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描写了梅花的颜色与形状。 B、本诗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梅花白雪图”,朝气蓬勃。 C、傍晚,诗人落笔写完诗后,天空又下起了大雪,饶有意境。 D、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
    (6)、对比阅读《雪梅》(其一)中的后两句把梅和雪作比较,突出了梅的特点和雪的特点,告诉我们的道理。《雪梅》(其二)中诗人追求的是
    (7)、两首《雪梅》都出自诗人卢钺之手,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明理由。

  • 9、请根据所给情境,填写正确的诗句,并有感情地朗读。

    名诗流传千古:诗中有画,白居易在《暮江吟》中用“”描绘了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中有理,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用“”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诗中有智,卢钺在《雪梅》中用“”告诉我们事物各有所长。

  • 10、下列对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暮江吟》描绘的是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的景象。 B、《暮江吟》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C、《题西林壁》中诗人站在不同角度,描绘了庐山千姿百态的景象。 D、《雪梅》这首诗借“梅”“雪”争春,劝诫人们要和平共处。
  • 1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绘的景象是(    )
    A、 B、 C、 D、
  • 1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可爱) B、身在此山中(顺着,沿着) C、骚人阁笔费评章(诗人) D、梅须雪三分白(不及,比不上)
  • 13、下面是小记者小文撰写的比赛现场的稿件,请你帮她一起完善。

    诗词大会上,参赛选手们一个个毫不xùn sè(     ),他们yín sòng(     )了文人(sāo shāo)客大量的优秀诗词。这些诗词中,有的描绘高耸入云的shān fēng(     ),有的描写萧(bì sè)凄凉的边塞,有的赞美迷人的(mò mù)色,有的感慨知己相遇的yuán fèn(      )……虽然比赛结果有(sū  shü)有赢,但大家的心灵得到了诗词的洗涤与滋养。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根据拼音,在语段的括号里写出词语。
    (3)、其是语段中的“”字,像落在草丛中,可以推测这个字表示的时间是(①早上;②中午;③傍晚)(填序号)。
  • 14、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伟大的盘古。神话故事中还有很多不凡的人物,你知道他们的事迹吗?请根据积累选一选。

             伏羲        仓颉

    A. 创造八卦          B.创造文字          C.禅位于大禹

  • 15、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布洛陀造天地

    ①从前,天很低很低,人们爬到山顶,伸手就能摘到星星,扯下云彩。人们却苦不堪言,太阳就挂在头顶,晒得人皮焦肉疼。好不容易熬到睡着,雷公又打起呼噜。

    ②人们下决心要改变天地的状况,他们找布洛陀帮忙,他是位聪明、力大无比的老人。

    ③布洛陀听完人们的诉说,胸有成竹地说:“可以把天给顶高。”“天这么重,能顶起来吗?”布洛陀看着大家说:“当然可以,人多力量大!”大伙儿一想,是呀!布洛陀见众人有了心劲,说:“你们去找棵最高、最直的老杉树!”

    于是大伙儿分头出发,找遍了九百九十九座山头,终于找到了那棵一百人都抱不拢的老杉树。众人想砍它,哪知这头一斧砍下去,第二斧还没抡起来,那斧痕便长合了。

    ⑤布洛陀提着他那把明晃晃的大板斧飞似的赶到了,他甩臂一抡,“噗”的一声,斧子就咬进去一半,再“噗”一斧,老杉树就“轰隆”一声倒在地上。大伙儿瞧得目瞪口呆,随后就欢呼雀跃,“呼啦”围上去,抢着要搬树。“嘿哟!嘿哟!”众人吆喝着折腾了半天,老杉树还是纹丝不动。“我来吧!”只见布洛陀一蹲马步,双手“咻”一下变长了,再就势一抱一甩,就把老杉树稳稳当当地扛到了肩上,然后他大步流星地往山下走。来到了一块平地,布洛陀放下树说:“就在这儿顶天!”大家帮着他把老杉树竖起来,还真把天顶上去了。

    ⑥天高是高了,可此时就像一把小伞,根本盖不住开阔的地面。“这好办!”布洛陀一思索就想出了办法。他弯腰捏住了地皮,使劲一揪,揪出了很多褶皱,再一使劲,揪出了更多褶皱,地缩小了很多,和蓝天的大小吻合。那褶皱从此就变成了现在的山脉沟壑。

    ⑦从此,人们再也不用受太阳的暴晒,雷公的惊扰。人们的日子过得甜蜜又舒适,世世代代都感谢布洛陀呢!

    (1)、阅读要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完成思维导图。

    (2)、读第④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想象画面。

    读了这句话,我仿佛

    (3)、神话中的人物个性鲜明,下列对故事中人物分析最恰当的是(   )
    A、布洛陀本来不情愿参与造天的,只是不好意思拒绝人们的要求。 B、布洛陀聪明、力大无比,一心想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C、人们太不知足了,“伸手就能摘到星星,扯下云彩”那是多好的事情啊! D、布洛陀有点爱出风头,爱表现,砍树、扛树都要自己来做。
  • 16、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盘古开天地(节选)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1)、思维导图这段话运用的修辞手法,生动具体地描绘了的神奇画面。我能边读边想象,完成思维导图。
    风、云雷声四级名山花草树木
    气息左眼右眼四肢躯干血液汗水
    (2)、请你想象一下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发生的变化:他的头发变成了 , 他的牙齿变成了 , 他的骨骼变成了
    (3)、阅读要素请踊跃发言,说一说“我心目中的盘古”。
    我非常敬佩盘古,他为了 , 不惜牺牲自己的 , 我在他身上看到了的崇高品格。
  • 17、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1)、这句话中的“”一词体现了盘古身材高大,一个“”字写出了他为了天和地分开所做的努力。
    (2)、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用相同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 18、读语段,完成练习。

    盘古从混沌中苏醒,zhēng yǎn(    )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他操起fǔ tóu(    ),高高举起,用尽全身力气朝黑暗猛(pǐ pī)过去,“咔嚓”一声,天地被劈开,清(zhuó zhú)二气分离,清气huǎn huǎn(      )上升,浊气徐徐下降。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漫长岁月里,他不眠不休,终是 jīng pí lì jié(         ),倒下之时,他的血(yè yān)化作奔流不息的江河,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yǔ lù(   )也应运而生。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根据拼音,在语段的括号里写出词语。
    (3)、语段中画横线部分让我想到了成语“”。
  • 19、下列作品中,是梅兰芳参与演出的是(    )
    A、《贵妃醉酒》 B、《霸王别姬》 C、《天女散花》 D、《锁麟囊》
  • 20、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我眼中的梅兰芳同志

    老舍

    ①我与梅兰芳同志一同出国访问过两次。行旅中,我们行则同车,宿则同室。在同车时,他总是把下铺让给我,自己睡上铺。他知道我的腰腿有病。同时,他虽年过花甲,但因幼功结实,仍矫健如青年。看到他上去下来,那么轻便敏捷,我常对友人们说:“大师一定长寿,活到百龄是很可能的!”

    ②不论是在车上,还是在旅舍中,他总是早起早睡,劳逸结合。起来,他便收拾车厢或房间,不仅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而且不许被单上有任何褶皱。收拾完自己的,他还过来帮助我,他不许桌上有一点烟灰,衣上有一点尘土。他的手不会闲着。他到哪里,哪里就得清清爽爽,有条有理。

    每逢有演出任务,他总会在登台的好几个小时前静坐或静卧不语。我赶紧躲开他。他要演的也许是《贵妃醉酒》,也许是《霸王别姬》。这些戏,他已演过不知多少次了。可是,他仍然要用半天的时间去准备。不,不仅准备,他还思索在哪一个身段或某一句的行腔上,能有所改进。艺术的锤炼是没有休止的!

    ④他很早就到后台去,检查一切。有一次,他演《贵妃醉酒》,几个演宫娥的是从文工团调来的。他耐心地给她们讲解,并帮助她们化装。他发现有一位“宫娥”,面部的化装很好,而耳后略欠明洁,就马上替她重新敷粉。他不许舞台上有任何敷衍的地方、任何对不起观众的地方。舞台是一幅画、一首诗,必须一丝不苟。

    ⑤他十分高兴地告诉我,他要到西北去演戏了。他热爱祖国,要演遍祖国的各省,并向各种地方戏学习。他总是这样热情地贡献自己的劳动。难怪他在中年时已名播全世界,在晚年时还能创造好多新东西!他的确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

    (选自《老舍散文集》,有删改)

    (1)、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他的?根据短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2)、结合短文内容,谈谈你对文中画“﹏”的句子的理解,写在批注框里。
    (3)、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自然段中的加点词“不许”写出了梅兰芳特别挑剔,对什么事情都不满意。 B、第③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突出了梅兰芳的沉默寡言。 C、第④自然段中写梅兰芳帮助文工团的同志化装,表现了他的精益求精、细心周到。 D、第⑤自然段中“难怪”一词流露出老舍对梅兰芳名播世界感到奇怪的心理。
    (4)、读完本文,再联系课文《梅兰芳蓄须》,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了梅兰芳。他是一个的人,也是一个的人。
上一页 60 61 62 63 6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