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阳阳要做关于汉字的研究活动,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1)、研究报告中“问题的提出”要写出研究目的。
    (2)、研究报告的标题要体现研究的主要内容。
    (3)、研究报告对资料只呈现,不必进行概括和分析。
    (4)、研究报告要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
  • 2、李明同学想用网络搜索法搜集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下列关键词能帮他顺利检索到有价值的信息的一项是(    )
    A、汉字古诗 B、古诗故事 C、有特点的古诗 D、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
  • 3、冰冰考查大家有关汉字字体的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 B、金文是我国最早的统一的文字。 C、隶书的象形意味已基本消失,成为汉字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D、楷书比隶书更加便于书写与认读,进入南北朝后占主导地位,一直通用至今。
  • 4、月月考查大家关于汉字的历史。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星”是在原来字音的基础上增加了形符。 B、小篆是从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发展而来的,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C、今天的书法作品,特别是印章中仍然较多地使用小篆。 D、进入南北朝后,行书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字体,一直通行至今。
  • 5、伟伟出示了下面几种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上面四幅书法作品对应的字体按顺序依次是行草、隶书、小篆和楷书。 B、上面的隶书作品字形方正,笔画规整平直。 C、这四幅作品都是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书写内容。
  • 6、红红展示了下面四幅书法作品,请将其与作者连起来。

    唐代欧阳询

    南朝智水

    唐代怀素

    明代文征明
  • 7、李亮介绍“有趣的汉字”时,以“川”为例说了一段话。你认为“成语‘川流不息’形容事物像河流那样流动不止,这里‘川’就是‘河流’的意思”这句话放在哪一处更合理?(    )

    ①“川”过去专指河流。②两边是河岸,中间的小点点代表流水。③到了金文,中间的小点点被连成一画,就和现在的“川”差不多了。④大河一路滚滚流动,在有的地方会冲积出一大片平原,成语“一马平川”的“川”就是“平原、原野”的意思,是从“河流”的意思引申来的。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之后
  • 8、在“猜字谜”活动中,一个故事字谜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故事中的这个字可能是(    )

    王安石打算要个书童,可连着看了几个都不中意。这天,家人又找来个书童,请王安石过目。王安石问了他几个问题,小家伙答得不错。王安石看他聪明伶俐,也没说什么,在纸上写了几行字,交给了家人。纸上写着“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家人看了,沉思了一会儿,明白了王安石的意思,就把小家伙留下了。

    A、 B、 C、 D、
  • 9、小红提供了一个“齿”字,“齿”本义指人和动物嘴里咀嚼食物的器官。请你根据字义,选择它的甲骨文写法。(    )
    A、 B、 C、 D、
  • 10、同学们搜集到“初”字(如下图),其左边为“衣”字,右边是一把裁衣服的刀,其作用相当于现代的剪刀。下列是“初”的本义的一项是 , 下列是“初”的引申义的一项是

    A.开端。

    B.中学年级称呼。

    C.古人制衣服最开始的一道工序,即量体裁衣。

    D.本来的样子。

  • 11、下图的文字描述了古代的血祭。一开始,它的字形是一只手杀牲祭祀,把血滴在正义款盆里。后来古人觉得这样表意还不够充分,就给它增加上了表示祭祀的部件“示”。这样,就产生了“示”充当形符,原来的象形字变为声符的形声字。根据字义演变过程,可以猜测这个字是(    )
    A、 B、 C、 D、
  • 12、活动中同学们发现了不少作业本里的错别字,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书藉 B、琵杷 C、辩认 D、领域
  • 13、经典名篇语言隽永,流传百世。让我们把心中的经典书籍推荐给别人,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要求:从下列名著中选择一本进行推荐,题目自拟。推荐的时候,要介绍这本书的书名、作者等信息。重点写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并把理由写具体。

    ①《西游记》    ②《可爱的中国》    ③《小兵张嘎》

  • 14、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品味人物之美。

    黑节草

    ①迟一新是个摄影“发烧友”。有一次,迟一新在集市上捕捉镜头。突然,一个小男孩对他说道:“叔叔,上好的黑节草,买一点吧!”

    ②迟一新发现这是个十来岁的男孩,瘦瘦的,黑黑的,两只眼睛亮亮的。这么小的孩子已在为生活奔波,独自来摆摊了。想到这里,迟一新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酸楚,就停下了脚步,注意起了孩子说的黑节草。

    ③迟一新忙问:“这黑节草是哪儿采的?”男孩说:“山上采的,山可高呢,很危险的。”

    ④迟一新又问:“它能治什么病?”孩子纠正道:“爷爷告诉我,这是补药,是补肾养胃的。”

    ⑤迟一新来了兴趣,再问:“你爷爷呢?为什么你一个人来集上?”

    ⑥孩子说:“爷爷犯病了,爸妈去外地打工了。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子汉,我不来,谁来?”

    ⑦“好,这些黑节草我全要了。”他掏了300元钱给男孩。

    ⑧“能去你家看看吗?”迟一新说道。男孩点点头。走了很长一段路,迟一新和男孩来到一座破旧的屋子前。屋里空荡荡的,男孩的爷爷斜躺在床上大声地咳着。

    ⑨爷爷见家里来了客人,忙叫男孩去地里挑几棵菜,招待客人吃饭,还让他把泡了多年的药酒拿出来。饭桌上,男孩告诉迟一新,他叫铁皮,爸爸妈妈已几年不回家了。他和爷爷两人相依为命。听了男孩的身世,迟一新内心不禁涌起一股怜惜之情。

    ⑩饭后,铁皮说道:“叔叔,你想和我一起去采草药吗?”迟一新微笑着点头。

    ⑪来到半山腰,只见铁皮熟练地将麻绳的一端系在悬崖边的一棵粗树上,另一端捆在自己的腰间。迟一新连忙说道:“要我帮忙吗?”铁皮摆摆手,只见他身手敏捷,攀着峭壁边的树杈一点一点降落,最后稳稳地站在一块突出的石头上,接着,他小心翼翼地将一株株草药剪下来。此时,迟一新的内心产生了一股难以言表的敬佩之情。

    ⑫分手时,迟一新拿出一千元钱塞给铁皮。铁皮把背篓里的一包黑节草递给迟一新,说:“你已经给多了,不能再拿你的钱了。”

    ⑬迟一新说:“我还要去采风拍照,这样吧,草药先放你这儿,有机会就寄给我。”

    ⑭铁皮迟疑了一下,很慎重地对迟一新说:“叔叔,你留个地址,我保证给你寄到。”

    ⑮迟一新摸出一张名片给铁皮,说:“以后有困难可以联系我。”

    ⑯迟一新采风回去后,忙着照片的后期处理,也就把其他的事抛到了脑后。大约三个月后,学校打电话给迟一新,说有个包裹单子,叫他去拿。没想到是一大包黑节草和一张纸条。

    叔叔:

    您好!我是铁皮,您还记得我吗?爷爷说,新鲜的铁皮石斛不能寄,要坏的。我就晒干了再寄。拖了几个月,请原谅。这些铁皮石斛都是我从山上采来的,都是野生的。爷爷上个月去世了,他闭眼前说一定要记得给您寄晒干的黑节草!祝您身体健康,一生平安!

    ⑰迟一新感动得眼眶湿润了,他眼前又浮现出那个黑黑瘦瘦、眼睛却亮亮的小男孩……

    (1)、这篇短文围绕小男孩铁皮写了哪几件事情?迟一新的心情如何?想一想,完成思维导图。
    铁皮卖黑节草招待客人述说身世
    迟一新敬佩

     

    (2)、以下选项中,对短文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迟一新决定买下铁皮的黑节草,是因为这种草药的效果好,能包治百病。 B、第⑪自然段中的“小心翼翼”一词,写出了铁皮采草药时胆战心惊的样子。 C、铁皮向迟一新述说自己的身世,主要是为了向他诉苦,从而获得别人的同情与帮助。 D、爷爷让铁皮招待客人并嘱咐他寄出黑节草,说明爷爷的为人处世对铁皮的成长影响很大。
    (3)、摘录文中描写铁皮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和品质。

    通过品读描写铁皮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人物内心。我认为铁皮是一个     的男子汉。

    (4)、第②、⑰自然段画横线的部分都是对铁皮的外貌描写,这两处的作用一样吗?说明理由。
  • 15、阅读古典名著选文,完成练习。

    三顾茅庐

    ①来到诸葛亮的住处,刘备下马,亲自去敲门,童子开门问:“是谁?”刘备说:“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说:“先生外出未归。”刘备问:“几时归?”童子说:“归期也不定,或三五日,或十几日。”刘备惆怅不已。云长说:“不如先回去,等打听清楚他在家我们再来。”刘备依从他的话,嘱咐童子说:“先生回来,请转告说刘备来访。”说罢,上马返回。行了数里路,勒住马回头看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竹交翠。真是人间仙境。

    ②过了数日,刘备使人探听孔明。那人回报说:“卧龙先生已回来了。”刘备便叫人备马。张飞说:“他只不过是一个村夫,何必哥哥亲自去,派人把他叫来就可以了。”刘备责备他说:“孔明是当世大贤,怎么可以‘叫来’!”随即上马再去拜访孔明。关、张也乘马相随。

    ③时值隆冬,天气严寒,阴云密布。途中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装。到庄前下马,跟童子进去。草堂之上,有一少年守着炉子在烤火,口中在唱歌。刘备等他唱完歌,才上草堂施礼。那少年原是卧龙的弟弟诸葛均,诸葛均说:“哥哥昨天与崔州平相约,出门闲游去了。”刘备就向诸葛均借用纸笔写了一封书信,留给诸葛亮,然后拜辞出门,上马而回。正遇风雪又大起来,回望卧龙冈,怏怏不已

    ④刘备回新野后,时光过得真快,冬去春来。他就让人占卜推算,选择一个好日子,斋戒三日,熏沐更衣,再次去卧龙冈拜请孔明。关、张听说后心情不爽,就一齐进来劝刘备。关公说:“我们两次去拜请诸葛亮,已经给他很多面子了。”张飞说:“不用那么麻烦,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叱责他说:“你难道没有听过周文王见姜子牙的事情吗?文王都这样敬贤,你怎么可以如此无礼!这次你就不要去了,我和云长去。”张飞说:“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能落后!”刘备说:“你如果同去,就不可失礼。”张飞答应。

    ⑤于是,三人乘马领随从去隆中。离草庐还有半里,刘备就下马步行,正好遇到了诸葛均,得知诸葛亮昨晚已回家。刘备来到庄前敲门,让童子通报,童子说先生虽然在家,但还没有睡醒。刘备吩咐关、张二人在门外等候,自己轻步来到堂前,拱立阶下。关、张二人在门外等了半晌,不见动静,就进来看,见诸葛亮还没有醒的意思,而刘备还在堂前台阶下恭恭敬敬地等候着,张飞大怒,说:“这先生太傲慢,让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来不起来。”关羽再三劝阻。刘备让他们仍然出去等候。他看堂上诸葛亮翻了个身,正准备让童子通报,但诸葛亮又睡过去了,他只好耐心再等。又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醒,翻身问童子说:“有客人来吗?”童子说:“刘皇叔在此等候多时了。”诸葛亮起身说:“为何不早点报?”随即进入后堂更衣。又过了半天,诸葛亮才整好衣冠出门迎接。刘备看诸葛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姿。他心中大喜,赶紧下拜,并倾诉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想法,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平定天下。

    (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刘备第一次去拜访诸葛亮,被童子告知先生外出,无功而返。 B、刘备认为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所以几次拜访请求诸葛亮出山。 C、张飞认为亲自去拜访诸葛亮太麻烦,用一条麻绳捆来就是了。 D、诸葛亮太傲慢,张飞去屋后放一把火,才把诸葛亮叫了起来。
    (2)、以下对选文第③自然段中加点词“怏怏不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备三人二顾茅庐,没见到诸葛亮,内心遗憾,面露失望之色。 B、刘备因张飞说诸葛亮不过是村夫,直接叫来即可而感到非常不满。 C、刘备三人没有见到诸葛亮,且天气严寒,又遇风雪,十分生气。 D、到草庐时,诸葛均没有立刻停止歌唱前来迎接,三人心里恼怒。
    (3)、根据提示,梳理刘备三顾茅庐的经过,选用文中词语,写写诸葛亮的表现及刘备的心情。

    (4)、有人说“三顾茅庐”的故事主要刻画的是刘备的形象,对张飞和关羽的描写显得多余,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写一写你的理由。
    (5)、读了选文,刘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 16、家国情怀牵动着一颗颗热血涌动的心。对于常年驻守在茫茫戈壁上的将士们来说,只要边患仍在,他们就绝不返乡,立下了“”的誓言。离乡万里,守卫孤城,悲凉的笛声勾起了将士们的乡愁,正如王之涣在《凉州词》中所说的“”。当得知失地收复时,杜甫饮酒唱歌,期盼回到家乡,发出“”的呼喊。陆游则用“”表达了北地遗民岁岁年年盼望南宋军队来收复失地,愿望落空却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的苦楚。
  • 17、品经典名句,习描绘技巧
    (1)、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仿写句子)
    (2)、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改为陈述句)
    (3)、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仿写一个人与平时不同的表现)
  • 18、读读有趣的谐音歇后语,下列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文帮五年级(1)班出主意,最终五年级(1)班战胜了五年级(2)班,小文就是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B、“你知道方志敏吗?”“当然知道,他可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呢。” C、我们可是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的,一起去打球的事儿你可不能反悔。
  • 19、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了甲骨文每周识字活动,猜一猜:下图是(    )字。
    A、 B、 C、 D、
  • 20、在阅读名著《红楼梦》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下列做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可以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 B、可以借助词典等工具书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C、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 D、按照自己的想法理解就可以了,不用去考证词语的具体意思。
上一页 612 613 614 615 61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