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不知道“金字塔”这个译名中的“金”,最早是怎么得来的。 B、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哪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 C、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 D、古埃及人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遮掩 祷告 膘肥体壮 B、恢复 船艄 极目远跳 C、铃铛 阻档 连绵起伏 D、吆喝 雇佣 骏马飞弛
-
3、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相应练习。
行万里路,领略世界美景。在水城威尼斯,小艇 cù yōng____在河面上,直到半夜才会散开,消失在纵横交错的河道中,人们在哗(huā huá)笑声中告别,静寂重新lǒng zhào____了这座城市;在荷兰, liáo kuò____的牧场上生活着 fēi chí____的 jùn mǎ____、白色的 mián yáng____、yí tài____duān zhuāng____的牛犊(dú dǔ);在开罗,古埃及人以精湛(shèn zhàn)的工艺建造的金字塔,总会引起我们无边的遐(xiá jiá)想。
(1)、阅读语段,根据拼音写词语。(2)、选出语段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3)、“纵”的意思见下图。语段中加粗的“纵”的含义是。为下面词语中加点的“纵”选择合适的含义。(填序号)
纵情歌唱 纵身一跳 纵虎归山①放;②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③放任,不加拘束;④竖,直,南北方向,跟“横”相对 -
4、仔细观察下边的两幅漫画,任选其一联系生活实际写写漫画带给你的启示;也可以根据画意编一个故事,让读故事的人能体会漫画的含义。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实、题目自拟。(注意:写作时,请不要在文章中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可用“×学校”“×老师”“×同学”等代替。)
-
5、现代文阅读。
吃瓜子
发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消闲”法。其之所以最有效,是因为它具备三个条件:一、吃不厌;二、吃不饱;三、要剥壳。
俗语形容瓜子吃不厌,叫作“勿完勿歇”。为了它有一种非甜非咸的香味,能引逗人不断地要吃。想再吃一粒不吃了,但是嚼完吞下之后,口中余香不绝,不由你不再伸手向盆中或纸包里去摸。我们吃东西,凡一味甜的,或一味咸的,往往易于吃厌。只有非甜非咸的,可以久吃不厌。瓜子的百吃不厌,便是为此。有一位老于应酬的朋友告诉我一段吃瓜子的趣话:说他已养成见瓜子就吃的习惯。有一次同了朋友到戏馆里看戏,坐定之后,看见茶壶的旁边放着一包打开的瓜子,便随手向包里掏取几粒,一面咬着,一面看戏。咬完了再取,取了再咬。如是数次,发现邻席的不相识的观剧者也来掏取,方才想起了这包瓜子的所有权。低声问他的朋友:“这包瓜子是你买来的吗?”那朋友说“不”,他才知道刚才是擅吃了人家的东西,便向邻座的人道歉。邻座的人很漂亮,付之一笑,索性正式地把瓜子请客了。由此可知瓜子这样东西,对中国人有非常的吸引力,不管三七二十一,见了瓜子就吃。
俗语形容瓜子吃不饱,叫作“吃三日三夜,长个屎尖头”。因为这东西分量微小,无论如何也吃不饱,连吃三日三夜,也不过多排泄一粒屎尖头。为消闲计,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倘分量大了,一吃就饱,时间就无法消磨。这与赈饥的粮食,目的完全相反。赈饥的粮食求其吃得饱,消闲的粮食求其吃不饱。最好只尝滋味而不吞物质。最好越吃越饿,像罗马亡国之前所流行的“吐剂”一样,则开筵大嚼,醉饱之后,咬一下瓜子可以再来开筵大嚼,一直把时间消磨下去。
要剥壳也是消闲食品的一个必要条件。倘没有壳,吃起来太便当,容易饱,时间就不能多多消磨了。一定要剥,而且剥的技术要有声有色,使它不像一种苦工,而像一种游戏,方才适合于有闲阶级的生活,可让他们愉快地把时间消磨下去。
具足以上三个利于消磨时间的条件的,在世间一切食物之中,想来想去,只有瓜子。所以我说发明吃瓜子的人是了不起的天才。而能尽量地享用瓜子的中国人,在消闲一道上,真是了不起的积极的实行家!试看糖食店、南货店里的瓜子的畅销,试看茶楼、酒店、家庭中满地的瓜子壳,便可想见中国人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消磨去的时间,每年统计起来为数一定可惊。将来此道发展起来,恐怕是全中国也可消灭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呢。
我本来见瓜子害怕,写到这里,觉得更加害怕了。 (选文有删改)
(1)、第2自然段,作者引用一段朋友吃瓜子的趣话,是为了说明( )A、吃别人瓜子的事情很有趣,让人忍俊不禁。 B、瓜子对人们很有吸引力,让人百吃不厌。 C、瓜子的味道很好,让人忘却所处的环境 D、瓜子受大家欢迎,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2)、“所以我说发明吃瓜子的人是了不起的天才。而能尽量地享用瓜子的中国人,在消闲一道上,真是了不起的积极的实行家!”下列对句子中两个“了不起”的理解,正确的是( )A、第一个“了不起”是夸赞发明吃瓜子的人很有智慧,做出如此美味的零食。 B、第二个“了不起”是夸赞中国人积极加入吃瓜子的队伍,吃的人越来越多。 C、两个“了不起”表达了作者对吃瓜子的支持,鼓励大家一起休闲娱乐。 D、两个“了不起”是褒词贬用,讽刺了当时的中国人只顾享乐,不务实劳作的现象。(3)、阅读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①赈灾的粮食是为了 , 吃瓜子是为了 , 将两者进行对比,突出了。
②“像罗马亡国之前所流行的‘吐剂’一样”,作者特意强调“罗马亡国之前”,是为了劝诫当时的中国人。
(4)、我本来见瓜子害怕,写到这里,觉得更加害怕了。”为什么“我”觉得更加害怕了?联系本文内容回答。(5)、本文表面上写吃瓜子,实际上是劝诫人们不要消磨时光。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思考,吃东西中还真蕴含着不少道理呢!请你也选择一种食物,写出这种食物的味道,并从中引出一个相关的启示。 -
6、文言文对比阅读。
短文一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世说新语·言语》)
短文二
张吴兴①亏齿②
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③知其不常④,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③?”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⑥从此中出入!”
(《世说新语·排调》)
【注释】①张吴兴:张玄,字祖希,曾任吴兴太守。②亏齿:乳牙掉落。③先达:德行高、学问深的知名先辈。④不常:才能不凡。⑤窦:洞。⑥君辈:您这样的人。
(1)、请你运用前面学到的方法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孔君平诣其父 故戏之曰(2)、文言文语言表述简略,往往用“其”“之”等指代人或事物。“孔君平诣其父”中的“其”指 , “故戏之曰”中的“之”指。
A.杨氏 B.杨氏子 C.张吴兴 D.先达(3)、两篇短文都体现了人物的风趣和智慧,请你对比阅读后完成表格。选文
人物
对方如何调侃他(原文)
他的巧妙应答(原文)
短文一
杨氏子
短文二
君口中何为开狗窦
(4)、品析短文中的对话,感受语言的风趣幽默。(5)、对比阅读两个小故事,说说杨氏之子和张吴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点:①年纪相仿;②。不同点:。
-
7、体会下面句子表达的特点,再选择一个情景仿写句子。
示例:体操运动员在高低杠上屈伸,回环,腾越,空翻……如猴子般灵巧敏捷,又如飞燕般轻盈自如。(抓住动作进行描写,连用两个比喻)
情景:舞蹈 歌唱 跳绳 摔跤 站岗
我选择的情景是
仿写句子:
-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刘义庆集结门客编写的记载了魏晋时期的人物故事,如《杨氏之子》记载了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相互打趣的逸闻趣事,表现了杨氏之子的形象。(2)、(填作者名)的《手指》在写指和指时,夸张地写它们的作用之小,说“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同时作者在本文中还阐述了“”的道理。(3)、《童年的发现》讲述了“我”童年时发现“”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文中对儿童内心世界和言行的描述,充满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禁。
-
9、结合语境,下面最能展现人物机智的一项回答是( )
一天,某作家在公园散步。他在一条仅容一人通行的小路上和一位评论家相遇了。评论家说:“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____”这位作家说完,笑着退到了路边。
A、彼此彼此。 B、那我给你让路吧。 C、我则恰恰相反。 D、你真没礼貌。 -
10、讲笑话时,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哪几项?( )
①小林在同学讲笑话时,和同桌交头接耳。
②小叶讲笑话时,表现出了笑话中人物的神态、语气和动作。
③为了活跃气氛,小陈讲笑话时一边讲,一边跟着大家一起笑。
④小王没能熟记笑话的内容,中途停顿了好几次,还不时出现“嗯一嗯一”的口头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1、太爷爷最喜欢的书法家是颜真卿,他认为颜体书法筋肉丰满,浑厚有力。小优精心为太爷爷挑选了一幅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作为寿礼,下面的书法作品中( )幅合适。A、
B、
C、
D、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A、来到西湖,我随心所欲地闲逛着,流连忘返。 B、这道题很简单,他绞尽脑汁一下子就想出来了。 C、联合收割机是农民伯伯的左膀右臂 ,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D、小强是个调皮鬼,看到他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忍不住大笑起来。
-
13、下列对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甚:非常) B、乃呼儿出(乃:就,于是) C、孔君平诣其父(诣:拜访) D、为设果,果有杨梅(果:果然)
-
14、下面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祸患 滑翔 一本正经 B、痴谜 羞愧 翻来覆去 C、渺小 拇指 随心所欲 D、家禽 挠痒 不怀好意
-
15、读语段,完成练习。
李小江虽然____(xiàng mào)不出众,但____(jiē chù)下来我却发现他很讲义气,与人相处融洽。李奶奶有点残疾,家里换灯泡、拧【nǐng níng】螺丝、换琴弦【xián xuán】等小事都是他忙里忙外,要是别人夸赞他,他会说:“恻隐____,____。”而李大江却是个____(yǎng zūn chǔ yōu),贪图____(xiǎng lè)的人,还经常对小江冷嘲热讽。小江也不生气,就淡淡回了一句:“____,小人长戚戚。”这时,爷爷就会教导大江:“年轻人当自强自立,不能成为别人的____(fù yōng)。”
(1)、在“【 】”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根据语境,读拼音写词语。(3)、补全引号中横线上本单元的格言。 -
16、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一篇习作。(1)、习作一:龙的传人
龙的精神代表着勇敢、智慧、正义、进取、勤劳、创新、包容……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龙的精神体现在你或你身边的人身上,请以“龙的传人”为题写一篇文章,注意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2)、习作二:龙在人们心中可以上天入地、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假如在一次探险过程中,你遇到了龙,会发生哪些神奇的事情呢?请你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一个和龙有关的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注意先自拟题目,再完成习作。
-
17、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
——红山碧玉龙
①龙,是中华民族文明和精神的象征。每一个中国人都骄傲地自称为“龙的传人”。然而,龙的原始状态是什么样子的?神圣而厚重的龙文化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呢?
②等待了千百年的岁月后,人们终于揭开了“中华第一龙”的神秘面纱。它名叫红山碧玉龙,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以北的三星塔拉嘎查村(蒙语意为“美丽的草甸”)。
③红山碧玉龙,通体呈墨绿色,高26厘米,重1000克,身体呈英文字母C的形状,因此被命名为C形玉雕龙。玉龙用一整块玉材雕刻而成,细部运用了浮雕、浅雕等手法。玉龙整体给人以力度感和动感,让人似乎能感受到神话传说中龙穿行于空间、无所不能的神奇力量。红山碧玉龙出产距今约5000~6000年,是目前出土的国内年代最早的龙形玉器。它的出土标志着早在5000多年前西辽河上游便已形成了对龙的图腾崇拜,表现了红山文化深邃悠远的历史内涵。
④红山碧玉龙名扬天下,四海皆知。没想到,这引发了一场“真假玉龙”之争!
⑤自打红山玉龙成名之后,它的发现地赤峰地区就炸开了锅,各种各样的假玉龙层出不穷。许多“山寨版”的红山碧玉龙的外形、光泽都和真玉龙十分相似,一般人几乎分辨不出真假。许多爱龙心切的收藏者,都上了制假者的当。
⑥想分辨出真正的“中华第一龙”,其实方法很简单!红山碧玉龙的背部有一个细小的穿孔,尺寸拿捏得异常精准。如果把细绳穿过这个小孔,将绳吊起,停止摆动后,你就会惊讶地发现:玉龙头尾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无论制假者怎么模仿,都不能测算得如此精密,无法准确地把握穿孔的尺寸。只要你拿细绳一吊,假玉龙就会失去平衡、原形毕露了。面对古人的智慧,制假者只有望“龙”兴叹,自愧不如。5000多年前,在测算工具极不发达的古代,要想手工雕刻出力学尺度把握如此精准的玉龙,简直比登天还难。那么这条玉龙是怎样诞生的呢?至今科学家还没找到答案。
⑦红山碧玉龙于1971年出土后,曾被送往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展出,获得如潮的好评。人们称誉它为“中华第一龙”。如今,它被正式收入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国家永久收藏的一级文物。
(1)、回答第①段中提出的问题:神圣而厚重的龙文化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呢?(2)、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依次从颜色、大小、重量、、、等方面介绍了红山碧玉龙。(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红山碧玉龙”成为国家永久收藏的一级文物,因而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B、“红山碧玉龙”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 C、“红山碧玉龙”体现了红山文化中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 D、“红山碧玉龙”的发现不仅揭开了龙的神秘面纱,也让人们知道了它诞生的秘密。(4)、文章第⑤⑥段介绍如何辨别真假“红山碧玉龙”的目的是:。(5)、文章以“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为正标题的好处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
18、龙年寻“龙”
“正月正,舞龙灯”“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祭龙王”“五月五,赛龙舟”……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龙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用心寻访,到处都能发现龙的影子。
龙之俗
舞龙灯: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项活动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人们通过舞动龙灯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赛龙舟:起源于春秋时期龙图腾祭祀活动,后因爱国诗人屈原投江,便成了人们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2021年中国龙舟进入奥运赛场,标志着龙舟已经启动了入奥程序。
龙之味
龙须面:一种传统面食,流行于北方广大地区。因面条又细又长,形似龙须而得名。农历二月初二,许多地方有吃龙须面的习俗,寓意这一年顺心如意。
龙眼:又称桂圆。因果肉中部有一颗带硬壳的黑色种子,犹如龙的眼睛而得名。其果肉透明多汁,甘甜美味,补血益气,养心益智。
龙之迹
龙墙:位于上海豫园,园内雕有五条形态各异的龙。点春堂西的“穿云龙”在墙脊上起伏,似游龙穿云;内园的“眠龙”,龙须飘扬,闭目养神;大假山后的“卧龙”,蓄势待发,大有兴云作雨之气势;和煦堂边的“双龙戏珠”,两龙相对,戏玩宝珠,寓意着喜庆与祥和。
龙脊梯田: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县龙脊山上开发出的梯田,分布在海拔300米至1100米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宛如一条行进中的巨龙,腾越在一个四五里长的坡面上。
(本文根据相关材料改写)
(1)、短文从、、三方面介绍了“龙”的足迹。(2)、除了短文中介绍的“龙墙”和“龙脊梯田”,我还知道一些带有“龙”字的古迹或地名,如、。(3)、一位华侨老人回到祖国后,想开启一段寻“龙”之旅,你建议他参加哪些活动?请你照样子,结合短文内容,为他设计两项活动,并说明理由。
例:观看舞龙灯 理由:因为舞龙灯是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久居国外的老人既能感受到活动的热闹,又能借此祝福祖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19、龙灯做小了,梦想变大了
①每逢新春佳节,我国很多地方都举行舞龙灯的活动。龙灯舞动的场景令人震撼:只见长龙追着红色“宝珠”,腾挪跳跃,上下翻飞,时而仰头,似飞冲云端;时而俯首,似入海破浪;时而回望,似召唤同伴……千百年来,龙灯以它特有的魅力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在品类繁多的龙灯中,江西城南龙灯就是其中的代表,史克滨正是传承这一古老技艺的关键人物。
②史克滨受父亲影响,从小就爱上了制作龙灯。临近春节的几天是制作龙灯最忙碌的阶段。每天清晨,他都和父亲一起,顶着寒风到竹林里精心挑选、砍伐韧度合适的竹材。传统扎龙灯工艺需要几十道工序,全部用手工完成。在父亲的指导下,史克滨先精心选定龙头骨架的比例,用劈好的竹篾(miè)片编扎成骨架,稳定龙头的形状。然后,他将一根根稻草编织在一起,用麻线一针一针地缝紧。龙头骨架制作完成后,还要在上面添加龙角、龙眼、龙舌、龙须、龙眉和龙牙,最后,用一条彩带将龙头全部裹缠起来……年少的史克滨手上的茧子磨平了又变厚,划破的口子长好了又出现。但他从不叫苦叫累,小小年纪就立下了一个远大志向:一定要将城南龙灯发扬光大!
③由于传统龙灯的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费力,城南村已经没有几个人会做了。眼看这门传统手艺就要失传,史克滨心想:等父亲老了,我还会去做吗?我不做龙灯,谁还会做呢?坚定了继续做龙灯的决心后,他又想: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有生存的空间。于是,他开始思考城南龙灯制作工艺的改良。那段时间,他时常盯着龙灯,陷入沉思:如果按照传统的技艺扎下去,城南龙灯就只能在记忆中寻找了。无数次尝试后,他将传统的原材料竹篾换成了轻便安全的材料,扎制龙灯的速度明显提高了。
④为了让龙灯更明亮,他将龙角、龙眼等部位的蜡烛替换为亮晶晶的五彩LED小灯。从此,龙灯更加靓丽璀璨了。为了让龙灯走进千家万户,他还设计了“迷你”彩带龙。这种彩带龙只有一米多长,舞起来轻巧灵活,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更适合单人舞动。这样,原先需要十多人才能舞动的“巨龙”,如今“迷你”到一个孩童就能轻松地高举赏玩。当史克滨看到彩带龙飞舞在大街小巷时,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⑤一路风雨兼程,史克滨在非遗传承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目前,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城南龙灯不仅出现在街头巷尾,还出口到美国、英国、埃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更代表中国亮相韩国冬奥会。城南龙灯已经“舞”出国门,“飞”向世界。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改良:
油然而生:
(2)、阅读短文第①段,找出描写“龙灯舞动”场景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阅读短文,照样子,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相应段落的意思。第①段:龙灯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史克滨是传承江西城南龙灯技艺的关键人物。
第②段:
第③④段:
第⑤段:史克滨坚守初心,城南龙灯“舞”出国门,“飞”向世界。
(4)、为短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作批注。(至少写出两点)(5)、如果给史克滨录制宣传片,你会选择哪个题目?结合短文中的事例写出理由。①龙灯变新,匠心如故 ②龙灯传承,成就梦想
我选择为题目(写序号),因为
-
20、品味语言,争做“龙”的传人
“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孟子就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
第三小组以“天下国家”为主题举办歌唱比赛,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气氛,请你为该歌唱比赛拟一条宣传标语。(2)、优优等同学献唱的是《歌唱祖国》,请根据歌词写一写他们选择这首歌曲的理由。
歌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3)、请你仔细看图,想象当时的情形,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一写少年练习时的情形。
小链接:2023年10月25日,安徽亳州一小学内,一名小学生刻苦练习升旗正步,每一步都如此坚定,虽是一人但势如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