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客还幽州

    【唐】李益

    惆怅秦城送独归,蓟门云树远依依。

    秋来莫射南飞雁,从遣乘春更北飞。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诗歌题目《送客还幽州》可知,此诗的内容为李益送别友人回幽州的所感所想。 B、诗中“依依”二字与《采薇》中的“依依”意思不同,联系“远”可知其意为隐约。 C、后二句借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即使相隔两地也要常联系。 D、全诗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写和对南飞雁的嘱托,抒发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不舍之情。
    (2)、诗人的“惆怅”包含着几层原因?
  • 2、古诗文默写。
    (1)、奇奇出门游玩碰巧下起小雨,避雨时他透过雨丝远远看到新长的小草若隐若现,正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两句所描绘的一样。
    (2)、聪聪喜爱吃鱼,觉得鱼肉十分鲜美,爷爷便借范仲淹《江上渔者》中的“”两句教导聪聪体会渔民们驾着小舟出没于风浪中的艰辛。
    (3)、“以汉代唐”是唐诗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借用汉朝的人、事、物来代指唐朝的人、事、物,如韩翃《寒食》中“”两句,就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4)、一切新生的美好事物总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束缚,蓬勃发展,正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两句所言。
    (5)、李大钊被捕后,始终安定沉着、大义凛然,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了于谦《石灰吟》中“”两句所表达的高尚情操。
    (6)、人们常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两句来形容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7)、古诗文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长歌行》中的“”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遇到艰难坎坷,我们用郑燮《竹石》中的“”警醒自己;若有长辈哀叹自己的年华已逝,我们可以用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的“”来劝慰他们。
    (8)、离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离别之情有时略带着伤感,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离别之情有时满含着祝愿,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离别之情有时暗藏着不舍,如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
  • 3、古诗文默写。
    (1)、 , 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2)、何当金络脑,。(李贺《马诗》)
    (3)、今我来思,。【《采薇(节选)》】
    (4)、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5)、春归何处?。(黄庭坚《清平乐》)
    (6)、一人虽听之, , 思援弓缴而射之。(《学弈》)
    (7)、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两小儿辩日》)
    (8)、每当妙妙读到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就会想起《迢迢牵牛星》中“”两句,虽然两人之间只相隔一条银河,但却只能相顾无言。
  • 4、请以“真有趣”为题,写写你观察到的有趣的植物朋友,也可以是过一个节日、做一个小实验、玩过的一次游戏等。 要求:语句通顺,意思连贯,书写工整,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不少于350字。
  • 5、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三:筷  子

    ①说起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习惯,话可就长了。

    ②早在商代,筷子被称为“挟”,后来改叫“箸(zhù)”。 古人十分讲究,因为“箸”与“住”读音相同,且认为“住”有“停止”之意,是不吉利的话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 “筷子”的“筷”与“快”也是同音字。 “快”表示人们的肚子饿了,急于进食的心情,于是便拿起“筷子”美餐起来。 这便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③用筷子吃饭,我们早已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十分方便。 有人曾做过测试,使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掌、手腕、手臂,甚至肩膀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处肌肉。 由此可见,用筷子吃饭,不仅进食方便,还可以灵活手指、强健肌肉、锻炼脑力。 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④我们中国的筷子,各式各样,原料也各异。 有驰名中外的杭州天竺(zhú)筷,这种筷子是用名山天竺山的细白竹做成的;有令人爱不释手的福州漆筷,这种筷子下圆上方,漆(qī)花瑰丽,筷子头上有寓意吉祥的鸟兽花草和各地名胜图案;还有用玉石雕刻而成的高档筷子。

    ⑤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  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____,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____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了____,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了心灵的依偎((yī wēi)……传承、明理、关爱、思念、感恩等含蓄(xù)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1)、读句子,想象画面。

    读着第②段中“‘筷子’的‘筷’与‘快’也是同音字。‘快’表示人们的肚子

    饿了,急于进食的心情,于是便拿起‘筷子’美餐起来”,你想到了什么画面?请在下面横线上写一写。

    (2)、第①段中的“话可就长了”具体指的是(     )
    A、筷子的长度很长。 B、筷子有着悠久的历史。 C、筷子作用大,而且各式各样。 D、筷子历史长、作用大、种类多,有很多话可说。
    (3)、借助关键语句,概括第③、④段的意思。

    第③段:

    第④段:

    (4)、阅读第③段,联系上文,我知道“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中的“一举”指的是 , “多得”指的又是什么呢?请抓住关键词,填一填。 

    (5)、阅读第⑤段,把下列词语填进文中合适的括号中。 (填序号)

    A.儿孙满堂           B.酸甜苦辣           C.人情温暖

  • 6、 现代文阅读

    阅读二: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有关资料显示,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pī)、装饰、素烧、上釉(yòu)、装匣(xiá)、装窑(yáo),最后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均具有独特的技艺。

    (1)、根据材料,将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进行梳理,完成填空。

    (2)、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属于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有悠久的历史。   

    ②龙泉青瓷最后是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的。   

    ③龙泉青瓷在原料选择、造型制作、窑温控制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技艺。  

  • 7、 传统工艺里也蕴藏着传统文化,让我们重温课本介绍的造纸术,了解我们身边的传统工艺。

    阅读一:纸的发明(节选)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1)、这段话是围绕哪个意思写的? 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2)、蔡伦是如何改进造纸术的?把下面的流程图补充完整。
    剪碎或切断→
    (3)、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请分点阐述。

       ②  ③

  • 8、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欣赏春日美景。
    (1)、古诗中有节日。 每到春节放鞭炮时,人们总会吟诵“爆竹声中一岁除,”;每到清明时节,人们总会吟诵“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到重阳节,人们登高、插茱萸,在外的游子不禁感慨“ , 遍插茱萸少一人”。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医四诊”指的是 , “文房四宝”指的是 , “雅人四好”指的是。 改进造纸术的是东汉的。 设计并修建了赵州桥的是朝石匠。 
    (3)、曼妙春日,是杜甫笔下“迟日江山丽,”的风和日丽;是苏轼为惠崇所写“竹外桃花三两枝,”的生机盎然;是白居易笔下“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绚烂多姿。
  • 9、 三(1)班开展以“与春天约会,和传统文化相遇”为主题的活动,来看看吧!读清楚要求,按要求写句子。 
    (1)、在春日读古诗,赏美景,难道不是一件美妙的事吗? (改为陈述句)
    (2)、请你帮学校大队部写一则通知。

    今天是4月23日,学校定于4月25 日上午8点半让三年级全体同学到操场集合,一起乘车去华东药用植物园,边欣赏美景,边了解中草药的文化。

  • 10、读句子,补充上动作和神态描写,帮助程程把故事讲得更生动。

    无论它多么努力地往上跳,始终都够不到葡萄。  它只好地说:“唉,我本来以为这些葡萄熟了,现在看来,这葡萄肯定是酸的。”

  • 11、程程准备的寓言故事开头有问题(2处),请用修改符号帮他改一改。

    饥饿的狐理看见葡萄架上有晶莹剔透的几串葡萄,馋得口水直流。

  • 12、优优准备讲一个寓言故事,让同学们明白“弄虚作假是经不住考验的,终究会露出马脚”,她要讲的故事是(   )
    A、《杯弓蛇影》 B、《画蛇添足》 C、《掩耳盗铃》 D、《滥竽充数》
  • 13、亮亮用寓言成语写了四句话,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不管学什么,都要邯郸学步 , 脚踏实地。 B、学习容不得半点虚假,倒可以掩耳盗铃 C、这座吊桥很稳固,不会无缘无故断掉,你不必滥竽充数 D、他刚开始做这件事情时就偏离了方向,真是南辕北辙啊!
  • 14、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三(1)班要开“寓言故事”分享会,请你来参加。看图写寓言故事。 

  • 15、读一读,借助关键语句,对下面这段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于我们内心的一种精神养分。多种多样的节日习俗,精彩纷呈。 端午节的包粽子和龙舟竞赛、中秋节的赏月与吃月饼、七夕节的拜织女与巧艺展示、重阳节的登高赏菊、春节的阖家团圆,这些赋予我们生活的仪式感,滋养了我们的心灵。

    A、春节让我们阖家团圆。 B、传统文化滋养了心灵。 C、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习俗。 D、传统文化是植根内心的精神养分。
  • 16、下面是汉字听写大赛中同学们写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倒印 B、辩认 C、展视 D、创举
  • 17、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zhǎo)       匀(chèng) B、轿子(chéng)        闲(sǎn) C、仿(fó)         播(sǎ) D、情不自(jīn)          打(ái)
  • 18、看拼音写词语。

    南明湖畔,各种花儿zhēng qí dòu yàn、fēn fāng mí rén , 春雨sǎ luò在花儿们的huā bàn上,qīngfēng吹拂着,带来花的qīng xiāng , 令人舒服极了。

    放眼望去,整个南明湖好像一面guāng jié的明镜,映着蓝天白云。 湖水平静,小船 jù lǒng在湖边,xíng chéng一幅 jīngměi的画卷。

  • 19、抄写句子,要写得正确、规范、工整。 

    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

  • 20、任选一题进行写作
    (1)、酸甜苦辣咸,人生百味,小学六年,你一定尝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滋味。先补充完整“那一次,我尝到了      的滋味”的题目,再把这种难忘的滋味写清楚,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
    (2)、小艺搜集到了一幅有趣的漫画《别人家的孩子》,思考:漫画中母亲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你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

    提示:①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要有适当的描写。②借助漫画里的文字提示,思考漫画的含义,获得启示。③题目自拟。

    写作要求:①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②注意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③写一篇 450-600字的习作。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