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阳春三月,不太可能出现在慈溪的景象是( )。A、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B、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C、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D、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2、看着高高的岩壁,小强心生畏惧。下列比较适合鼓励不敢攀岩的小强的一项是( )。A、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B、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C、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3、从化石分布状态,我们可以推测古代生态环境的变迁。能替代加点词的一项是( )。A、预测 B、猜测 C、推断 D、推想
-
4、班级举行“童心未mǐn,梦想开花”六一主题活动,根据字义,“mǐn”应选( )。A、悯:哀怜 B、抿:收敛 C、泯:消灭 D、敏:有智慧,反应迅速
-
5、选出正确的读音或字形。
每当我徜( cháng chǎng )徉在艾青的诗行间,总忍不住屏 (bǐng píng) 息凝神。那酣 畅澎 (pén péng)湃的情感抒发,让我心潮起伏。这些慷(概 慨)的文字,像火炬般照亮了我 的心灵,让我在人生旅途那片(蒙 朦)胧的迷雾里,终于看清脚下蜿(蜓 蜒)却清晰的方向。
-
6、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编诗集时,当笔尖落在纸上,诗句化作fán xīng , 在页面 shǎn shuò。争论着该选哪首诗时,我们的liǎn jiá涨得通红,可很快又传来hé xié的笑 声。这些文字是成长路上的wèi jiè , 让我们学会fēn biàn 甜与涩,感受小小的xìng fú。
-
7、在书签上写一句你喜欢的格言,做到格式正确、美观。
-
8、漫画往往意味深长,能引发我们的思考。你能读懂右 面这幅漫画吗?让我们写一写从没画中获得的启示,写的 时候注意观察,看看漫画画的是什么内容,再联系生活中 的人或事思考漫画的含义。
习作要求:先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再写出自己的思考。书写端正,条理清楚,语句通顺,内容具体,题目自拟。
-
9、你对下面的故事一定很熟悉吧,读后完成后面的习题。
三顾茅庐(罗贯中)
①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一天,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刘备上前鼓门,里面走出一个书堂,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堂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②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叫人立即备马。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怒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kòu)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堂。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怏(yàng)怏而回。
③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相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④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枝门,那书堂又出来了。书堂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做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yè)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忙搭理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愉忱!”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讨论国家大事。
⑤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诸葛亮看到刘备三缅子庐,又背虚心求教,就答应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我能用的方法,猜测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快快而回”的意思是 。(2)、选择一项,在括号里填写序号。本篇短文选自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
A、《水浒传》 B、《西游记》 C、《红楼梦》 D、《三国演义》(3)、本篇短文最明显的表达方法是( )。A、心理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神态描写(4)、从“一个村大,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这句语言中可以看出( )。A、张飞对刘备的导致 B、张飞的鲁莽 C、张飞的粗俗,轻视诸葛亮 D、张飞的稳重(5)、文中对张飞人量言行描写,既反映出他性格特点,又对刘备的形象起到( )的作用。A、语言描写 B、典型事例 C、直接反映 D、侧面衬托(6)、阅读短文,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填写下图。(7)、细读第④自然段,按要求作答。⑴画线句子“轻量”“恭恭敬敬”等词看出刘备 。
⑵第④段中除画横线句子外,还能反映刘备形象的句子是哪一句?摘抄下来。
(8)、本学期你和同学们一定读过好多古典名著吧,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本?其中哪个故事给你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我们分享一下吧! -
10、生态保护也很重要,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然后完成后面习题。
种1万亿棵树,能逆转气候变化吗?
为减缓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有科学家提出一个构想:植树造林————希望能在2030年 前,通过全世界的努力,种1万亿棵树,从而达到遏(è)制土地退化和增加碳汇的目的, 以此应对气候变化。那么,种1万亿棵树,能逆转气候变化吗?
迎战全球变暖的“先锋”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有着强大的固碳功能。树木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 氧化碳,并利用太阳的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有机物。碳元素就能在有机物中被 储存起来。
说起森林对碳的固定作用,土壤功不可没。森林土壤碳库是森林生物量碳库的2~3倍。是大气磅库的1.4倍。在森林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含碳有机物,这些碳 一部分随着根系的分泌物进入土壤,一部分通过凋零的落叶枯枝进入土壤。在微生物的作用 下,这些碳能以有机质的形式被储存在土壤中。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有机碳含量高的森林、草原土壤被开垦,或者植被遭到破 坏,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就会下降,这些碳被排放到大气中,此时,土壤也会成为二氧化碳 的排放源。
当然,土壤本身也会通过其中大量的微生物活动和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关注植被健康、合理利用土地,才能更好地发挥土壤的碳汇功能。
“种1万亿棵树”有多难
既然森林在迎战全球气候变暖中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那么通过种1万亿课树来缓解气 候变暖的方案一定是可行的吧?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树种的选择就是一大难题。若要达到较好的二氧化碳吸收效果,就要选择生长迟 速、寿命长、围碳能力强的树种。就算是找到这样的树种,是否适合全球推广种植呢?多数 情况下,外来物种较本地物种更不易适应区域环境,选定树种在全球不同区域种植的成活率 很难保证。
其次,树木也有一定的生长周期。树木需要一定的时间生长,才能为吸收二氧化碳做出 贡献,其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即便种了1万亿棵树,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1万亿 棵树的减排效果。
最后,大规模种树还会带来新的问题。用水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大片树木需要大量的水, 这对淡水资源不丰裕的地球来说将是一笔不小的资源消耗。倘若在沙漠干旱地区大量种植需 水量大的树木,还会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后果不堪(kān)设想。
对于二氧化碳,不仅要加大吸收,更要控制排放。目前,化石燃料的燃烧仍然是二氧化 碳释放的重要来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使用清洁能源,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 候变暖的必要举措。
(1)、科学家提出种1万亿棵树的构想,其目的是。(2)、读短文,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通过种1万亿棵树来缓解气候变暖一定是可行的。
②土壤对二氧化碳有固定作用,它不会排放二氧化碳。
③文中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图,直观地说明我国森林覆盖率是在逐年递增的。
(3)、文中画线的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A、打比方 作比较 B、作比较 列数字 C、打比方 列数字 D、举例子 作比较(4)、文中画线的句子科学地、准确地告诉我们( )A、森林中土壤对碳的固定作用最大 B、森林中生物对碳的固定作用最大 C、森林中大气对碳的固定作用最大 D、森林中土壤、生物和大气对碳的固定作用是一样的(5)、读短文,用关键语句填一填“种1万亿棵树”很难的理由。(6)、科学家们为缓解气候变暖在不断努力,那我们每一个公民能为减缓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做点什么?请结合平时阅读的资料和生活实际列举二三,分点表述。 -
11、我们来读一则新闻,然后完成后面的习题。
管理体重 全员行动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
提出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 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 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浙江省近年来针对儿童青少年及全民体重管理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1.“小胖墩”干 预计划。实行智能监测:配备体脂科、智能手环,定期生成学生BMI报告并推送家长。对超 重学生提供“运动+营养”处方。2.体育教育改革。保障每天校内体育活动≥1小时,跳绳、 体能课纳入必修。3.健康教育与筛查。推出“食育”课程,教授学生阅读食品标签,识别高 糖高脂食品。脊柱与体重同步筛查。4.家庭与社会协同,制定“家庭健康管家”计划。
(1)、以上新闻想告诉我们的观点是。(2)、读新闻,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
②浙江省对超重学生提供“运动”处方,避免营养摄入。
(3)、读了以上这则新闻,你在自己的体重管理上今后打算怎么做?请写出两点。 -
12、我能按要求写一写。
下面的两个情景你一定很熟悉吧?请你选择一个情景,用一两句话写出它的动、静之美吧。
黄昏时的江西 六一儿童节的校园
-
13、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诗句抒发了对祖国的赤诚与热爱。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道尽了百姓对收复故土的殷切期盼;王之涣的“ , 春风不度玉门关” 勾勒出戌边将士的孤独与坚守,王昌龄的“ ,不破楼兰终不还”彰显了军人警死 报国的豪迈气概;而杜甫“剑外忽传收药北,”的喜极而泣,则让我们看到了一 位爱国诗人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
14、 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图片猜猜写的是《西游记》中的( )。
面如数粉三分白,唇若涂朱一表才。鬓枕青云欺绽染,眉分新月似刀戟。战裙巧纷盘龙 风。形比哪吒更富态。双手绰枪威凛冽,祥光护体出门来。
A、红孩儿B、哪吒
C、铁扇公主
D、孙悟空
-
15、 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阅读古典名著时,难理解的语句要反复琢磨 B、阅读古典名著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 C、阅读古典名著时,可借助资料帮助理解 D、阅读古典名著时,可结合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加深理解
-
16、 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A、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吁儿出。 B、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C、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17、 下列古诗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童孙未解供耕织(解释) B、青春作伴好还乡(春天) C、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刺破) D、孔君干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拜访)
-
18、 王医生的医术可真是__啦!连海外学者都不远万里慕名而来,专程向他求教,( )A、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B、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C、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D、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
19、 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我猜“牣”字和下面( )的读音最接近。A、牛 B、牡 C、刀 D、刃
-
20、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锻炼 烦忙 荣幸 施行 B、危严 绝活 衔接 侵犯 C、赏识 脚力 照办 签字 D、神圣 师傅 瞄准 生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