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科学精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从“两弹一星”到杂交水稻,从北斗导航到高铁奔驰,从“嫦娥”飞天到“蛟龙”深潜……科技创新的背后,是一代代科学家用自身行动对科学家精神作出生动诠释。

    ②也许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人人都可以心怀科学家精神。像“两弹元勋”邓稼先那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淡泊名利;像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那样心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信念,默默将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脊梁挺起……我们致敬赞美科学家精神,更应将这种精神化为奋进的动力。科学星河璀璨,但并非耸入云霄、遥不可及,只要我们心向往之、行渐趋之,“手可摘星辰”“日月入胸怀”就不是梦想。

    (摘编自人民网2024.6.20,有删改)

    【材料二】

    “科学文化”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而是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启蒙,尤其是在孩子世界观形成过程中,这些才是更有内涵、更关键、更有力的支撑。但是在培养科学素养的主要阵地——学校仍然存在很多提升空间。最为明显的是不少学校缺少科学实验的场所,这就很难真正激发青少年对科学进行探索的兴趣。因此,需要在科学素养培育的土壤端进行发力。首先,应该弥补学校缺少科学场所的不足,建设高水平、全方面的现代化校园。其次,还应健全科学课程教材体系,将学校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针对3——16岁儿童和青少年,结合建构主义和脑科学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以“激发兴趣”为核心价值,以“学以致用”为培养目标,围绕农业科学、人工智能编程、机器人、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和人文创作等素养课程,构建探究式、互动式课堂,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和科学家精神。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2024.3.8,有删改)

    【材料三】

    ①科学家走入中小学课堂,以亲身经历讲述科学家精神的内涵;高校开放实验室,帮助青少年开启探索科学的大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院士走进大别山的乡村中学,给孩子们带来了难忘的科普课……

    ②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润物细无声”养成科学思维,循序渐进开展科学教育尤为重要。在顶层设计上,针对小学生,以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常识为基础;面向中学生,以验证科学知识和科学规律为基础;面向大学生,以创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基础。

    (摘编自《科普时报》2024.7.19,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精神”不是科学家群体独有,每个人都可以践行,将其化为奋进的动力。 B、在孩子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科学知识普及比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等的启蒙更重要。 C、科学教育应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进行顶层设计,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D、三则材料从理论到分析再到实践,共同论证了科学家精神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2)、请仿照示例,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明材料一中“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的观点。

    示例:屠呦呦在研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四处走访老中医,收集了2000多个药方,历经无数次失败却从不气馁,终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最终成功发现了青蒿素,为全球抗击疟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的科学成就正是在顽强的毅力、勇于探索的精神等支撑下取得的。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要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家精神”,需落实哪些举措。
  •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

    叶圣陶

    ①学戏的开始,唱腔、道白、身段、眼神,一举手一投足,都要严格训练,一丝不苟;学绘画,要先练习写生,进一步练速写,这些都是基本功。总之,无论学什么,练基本功是很重要的。

    ②学语文的基本功是什么?

    ③首先是识字写字。一个字往往有几个意义,几种用法,要知道得多些,个个字掌握得恰当,识字方面还得下功夫。譬如“弃甲曳兵而走”。小学生只知道“甲”是“甲、乙”的“甲”,知道“兵”是“伞兵”的“兵”。他们不知道“甲”是古代的军装,“兵”在古代语言中是武器。中国字太多,太复杂,谁也不能夸口说不会念错。字要念得正确,不要念别字,这是识字方面应该下的功夫。

    ④写字也要下些功夫。要写得正确,一笔一画都辨得很明白;还要写得熟练,如果写一个字要想三分钟,这怎么能适应需要?要把字写得正确熟练,这就是基本功。

    ⑤其次是用字用词。用词要用得正确、贴切,就要比较一些词的细微的区别。这是很要紧的。譬如“精密”“严密”“周密”等词,粗粗看来好像差不多,要细细辨别才辨得出差别。如果平时不下功夫,就不知道用哪一个才合适。所以用词也是基本功,无论阅读或是写作都要注意。

    ⑥再次是辨析句子。句子是由许多词组成的,许多词当中有主要的部分和附加的部分。要辨明主要的部分和附加的部分以及它们是什么关系。读一句话,写一句话,要能马上抓住主要的部分,能弄清楚其他的部分跟主要部分的关系,这就是基本功。

    ⑦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更容易领会。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来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好的文章要多读,读到能背。一边想一边读,有好处。这好处就是自己脑子里的想法好像跟作者的想法合在一起了,自己的想法和语言运用能力就从而提高不少。

    ⑧然后是文章结构。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这条路,好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是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譬如一篇议论文,开头提出问题,然后从几个方面来说,而着重说的是某一个方面,其余几个方面只说一点儿。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一定有道理。读的时候就得揣摩这个道理。再往细处说,第二句跟头一句是怎样连接的,第二段跟第一段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类,都要搞清楚。这些就叫基本功。

    ⑨总起来一句话,语文基本功都要从多读多写来练。读人家的文章,要学习别人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自己写文章,要养成自己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要多读,才能广泛地吸取。要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从心所欲。

    (选文有删改)

    (1)、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2)、文章第③段是怎样说明观点的?有何作用?
    (3)、结合你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选文提到的学习语文的基本功的感悟。
  • 3、【传统文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日

    沈从文

    ①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与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②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全茶峒(dòng)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着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 , 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牛皋水擒杨幺时也是水战擂鼓。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③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④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选文有删改)

    (1)、文章按照顺序介绍了茶峒人如何同庆端午节,文中提及了茶峒人端午日等习俗,展现了
    (2)、第②段中加点部分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在介绍茶峒人的端午民俗时,作者分别详写和略写了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 4、参加民风民俗交流会和编写民风民俗文集后,你一定对民风民俗有了更多的了解。请阅读征文启事,进行投稿。
  • 5、下面是妙妙准备辑录到民风民俗文集中的一篇文章,请大家交流讨论。

    端午飘香粽

    黄永顺

    ①每逢端午节前夕,奶奶都要给我们包粽子吃。奶奶厨艺很好,能做出一手纯正扬州口味的佳肴,尤其是她包的粽子最有特色,外观和味道都堪称完美。我们因为包不出“合格”的粽子,所以最期待的环节就是煮粽子,巴不得这一刻赶紧到来。厨房里蒸汽腾腾,我们守在一旁,仿佛自己亲手添进灶台的木柴也能增加粽子的美味。伴着粽香,我们感受到了煮粽子带来的无尽乐趣。

    ②记得奶奶包粽子时,先是拿出三四片苇叶,按照头尾排列一致,将带着水的叶子相互重叠,搭接成一片宽苇叶,苇叶上的水会将苇叶搭接处“粘”在一起,从叶子宽的一端卷起一个锥形筒状,用羹匙舀米灌入筒中,颠实,再反复缠绕裹紧。如此,一个紧紧实实的粽子就算是包好了。

    ③煮粽子是我们这些毛头孩子的事情,我们倒也很钟情这份“差事”。

    ④儿时,我家居住的平房是独院,进门后是一个空院子,穿过空院才是居住的房子。空院周边是几株葡萄树,院中间是片空地,我们就在空地上搭砌设灶。先是就地取材,从地面挖土,挑出石头后,和成泥巴。将家中的大锅放在地中间,沿着锅沿周围码上第一层砖,然后一层泥土一层砖地逐渐垒高灶台。大铁锅随着灶台的施工也慢慢地架起升高。灶前留下个不小的添柴入口,灶台后面留个排烟出口,上面插上一截约一米长的破烟囱,烟囱与灶台接口用泥糊严粘牢。

    ⑤按照奶奶的指挥,我们将粽子紧紧实实放入锅内,再灌上淹过粽子的一层满满的水。这大铁锅没有自己的锅盖,就将沉沉的铸铁自来水井盖扣在铁锅上。接着是到处收集过期的报纸和木棍、树枝等柴火。

    ⑥我们用搜罗到的旧报纸和废纸,将其陆续点燃,又手拿蒲扇往灶台里扇风,纸张的火焰燃烧着。我们继续“煽风点火”,直至纸张燃烧发出唿唿的响声,赶紧填入木条和干树枝、树干。火苗在灶台内吞噬着大锅底部,很快就将粽子锅煮开了。我们搬来椅子、板凳看着粽子锅,为保证木柴连续燃烧,必须蹲坐在凳子上完成当天的作业,还不时地往灶里添着木柴。就这样,我们“陪着”煮沸的粽锅到午夜时分才回去睡觉,木柴形成的炭火仍然发挥着余热,继续维持着锅内温度。

    ⑦次日一早,我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掀“井盖”看粽子。此时那碧绿的苇叶已煮成黄棕色,闻着空气中那沁人心田的苇叶香味,看着锅中诱人饥肠的温热粽子。大家满脸是成功的喜悦,此刻自己动手煮粽子的快乐已胜过口中的粽香了。

    (选文有删改)

    (1)、阅读文章第②段,为下列图片排序。

    (2)、结合文章内容,将作者煮粽子的过程补充完整。

    搭砌设灶→→收集柴火→→添柴保温→粽子出锅

    (3)、章哪部分内容是详写,哪部分内容是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本文通过描写端午关于粽子的回忆,表达了哪些情感?
    (5)、学校小记者街采时邀请你分享一下有关端午节的难忘回忆,请你有序组织语言进行分享。
  • 6、下面是奇奇准备辑录到民风民俗文集中的一首古诗,请大家交流讨论。

    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1)、诗歌所描写的节日是(    )
    A、除夕夜 B、中秋节 C、元宵节 D、端午节
    (2)、诗歌中展现的节日习俗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填写诗中的词语)一词展现了游人高涨的游玩兴致。
    (3)、诗歌后两句是怎么体现出节日的繁华景象的?
  • 7、交流会中,大家分别介绍了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请你参与分享。

    奇奇:在北京,我们小孩过年前会买____、爆竹和各种玩意儿。这些在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中都有提到。大家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北京春节的习俗,推荐大家阅读《北京的春节》中有关____、腊月二十三、____、初一、____这几天的内容,这些最能凸显老北京特色,因此作者进行了细致描写。

    妙妙:我想为大家介绍西藏的藏戏,它具有“____”“____”“____”三个特点,非常独特。

    (1)、请将空缺的内容填写在横线上。
    (2)、下面是你分享的内容,请在横线上填入与加点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增加表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共庆团圆好时光。在这喜气洋洋的日子里,大人们 , 围坐在客厅里边看春晚节目边彻夜长聊,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孩子们同样 , 欣赏着新年的烟花表演,期待着大年初一的压岁钱。

  • 8、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对节日风俗的记载,请在横线上默写对应的诗句。

    诗 歌

    节日风俗

    日暮汉宫传蜡烛,。(韩翃《寒食》)

    寒食:禁火

    终日不成章,。(《迢迢牵牛星》)

    , 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七夕:穿针乞巧

    , 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秋:赏月

  • 9、风俗笔记在写到元宵节的汤圆时表述平淡,不够吸引人,请你运用例句中的修辞手法,对句子进行改写。

    例句: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第2课《腊八粥》)

    例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据此可将“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汤圆一个个浮了起来”这句话改写为:

  • 10、下列是风俗笔记中提到的习俗及寓意,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过年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B、中秋吃月饼——寓意家人团圆、幸福 C、重阳节登高——寓意驱走疾病、全家安康 D、清明节插柳——寓意风调雨顺
  • 11、下列句子出自风俗笔记,其中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过年的那几天,用零花钱买些零七八碎的东西,是孩子们最欢喜的事情。 B、饭后我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幽默有趣的小品让我哄堂大笑 C、大人们过年的情形和孩子截然不同:打扫卫生、招待客人,忙不完的活。 D、各地民俗差异很大,比如在地广人稀的西藏,人们一共可以过四个新年。
  • 12、下面是你搜集的部分资料,写出拼音对应的汉字,整理到你的风俗笔记中。

    一进农历十二月就是年,là bāzhōu、过小年、买年货……人们忙碌地准备着,zhǎ yǎn就到了除夕,全家聚在一起tōng xiāo守夜,rán fàng鞭炮和烟花。正月初一,qīn qi之间开始走动,bǐ cǐ热情地打个招呼,互相传递着hè nián的祝福。街道上洋溢着wàn xiàng gēng xīn的气象。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乙】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 , 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②下帷:这里指专心读书。③绝编:指勤奋读书。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弓缴而射之(引,拉) B、能倍诵乃止(到,等到) C、言(曾经) D、在马上(有人)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②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4)、根据选文内容,请说说你从弈秋弟子的学习态度和司马光的学习方法上获得了哪些启示。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不知以为知也。

    (节选自《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坐:由于,因为。②强:勉强,强迫。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其人自护所    啖菱须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②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北人在席间将菱角“”,在别人询问“北土亦有此物否”时称“”,他这样做是为了“”。(用原文语句作答)
    (4)、读完文章,请简要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中作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注释】①碛(qì):沙石地,沙漠。②走马:骑马疾走。

    (1)、你要参加“诵中华经典,品诗词文化”活动,想根据这首诗拍摄一条短视频,请补全下面的镜头脚本设计。

    诗歌内容

    景别

    画面内容

    诵读重点

    走马西来欲到天

    远景

    重读“天”,语调渐低

    辞家见月两回圆

    全景

    抬头望月,一轮明月高挂在天边,散发着清辉

    今夜不知何处宿

    全景

    大漠一望无际,杳无人烟,诗人孤身前行

    重读“不知”“何处”,语气渐快

    平沙万里绝人烟

    远景

    重读“绝”,语速渐缓

    (2)、请你阅读本诗,分析诗人在其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扬子江

    【南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注释】①扬子江:长江从南京以下至入海口的下游河段的旧称。文天祥在赣(gàn)州知州任上,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不久任右丞相,赴元军谈判被扣留,拘押北行。后脱险南归,率兵抗击元军。后作《扬子江》一诗述志。

    (1)、诗歌前两句借这两个地名记事,叙述自己的个人际遇,体现了诗人的心境。
    (2)、文天祥善以诗述志,请简要分析本诗后两句和【材料链接】所表达情感的相同点。
    【材料链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
  •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客还幽州

    【唐】李益

    惆怅秦城送独归,蓟门云树远依依。

    秋来莫射南飞雁,从遣乘春更北飞。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诗歌题目《送客还幽州》可知,此诗的内容为李益送别友人回幽州的所感所想。 B、诗中“依依”二字与《采薇》中的“依依”意思不同,联系“远”可知其意为隐约。 C、后二句借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即使相隔两地也要常联系。 D、全诗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写和对南飞雁的嘱托,抒发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不舍之情。
    (2)、诗人的“惆怅”包含着几层原因?
  • 18、古诗文默写。
    (1)、奇奇出门游玩碰巧下起小雨,避雨时他透过雨丝远远看到新长的小草若隐若现,正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两句所描绘的一样。
    (2)、聪聪喜爱吃鱼,觉得鱼肉十分鲜美,爷爷便借范仲淹《江上渔者》中的“”两句教导聪聪体会渔民们驾着小舟出没于风浪中的艰辛。
    (3)、“以汉代唐”是唐诗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借用汉朝的人、事、物来代指唐朝的人、事、物,如韩翃《寒食》中“”两句,就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4)、一切新生的美好事物总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束缚,蓬勃发展,正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两句所言。
    (5)、李大钊被捕后,始终安定沉着、大义凛然,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了于谦《石灰吟》中“”两句所表达的高尚情操。
    (6)、人们常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两句来形容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7)、古诗文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长歌行》中的“”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遇到艰难坎坷,我们用郑燮《竹石》中的“”警醒自己;若有长辈哀叹自己的年华已逝,我们可以用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的“”来劝慰他们。
    (8)、离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离别之情有时略带着伤感,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离别之情有时满含着祝愿,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离别之情有时暗藏着不舍,如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
  • 19、古诗文默写。
    (1)、 , 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2)、何当金络脑,。(李贺《马诗》)
    (3)、今我来思,。【《采薇(节选)》】
    (4)、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5)、春归何处?。(黄庭坚《清平乐》)
    (6)、一人虽听之, , 思援弓缴而射之。(《学弈》)
    (7)、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两小儿辩日》)
    (8)、每当妙妙读到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就会想起《迢迢牵牛星》中“”两句,虽然两人之间只相隔一条银河,但却只能相顾无言。
  • 20、任选一题进行写作
    (1)、酸甜苦辣咸,人生百味,小学六年,你一定尝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滋味。先补充完整“那一次,我尝到了      的滋味”的题目,再把这种难忘的滋味写清楚,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
    (2)、小艺搜集到了一幅有趣的漫画《别人家的孩子》,思考:漫画中母亲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你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

    提示:①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要有适当的描写。②借助漫画里的文字提示,思考漫画的含义,获得启示。③题目自拟。

    写作要求:①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②注意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③写一篇 450-600字的习作。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