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题目:那一刻,我         

    要求:1.补全题目,如“感动”“长大”“后悔”等。2.写清事情经过,表达真情实感。3.语句通顺,字数不少于400字。

  • 2、课外阅读

    敬重卑微

    我偶然读到一篇英文文章,讲的是蚂蚁。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它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每读到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假如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绝对会全军覆灭。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1)、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蚂蚁逃生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2)、文中“卑微”指 , 但作者“敬重”它是因为
    (3)、文中画线部分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把它改成陈述句。
    (4)、读了这篇文章,你领悟到了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 3、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____,空气是那么____,天空是那么____,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按原文填空。
    (2)、短文节选自《草原》,作者是.文中描写天空的词语是 , 描写草原的词语是
    (3)、文中画线不分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之情。
  • 4、按要求改写句子。
    (1)、刚刚进门的小姑娘有点害羞地笑了。(缩句)
    (2)、这样气势宏伟的建筑群,不能不令人惊叹。(改为反问句)
    (3)、郝副营长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改为转述句)
    (4)、草原上的羊群就像是一簇簇白色的大花。(仿写比喻句)
    (5)、班会上,大家认真讨论并听取了“六一”活动的方案。(修改病句)
  • 5、课文内容填空。
    (1)、《七律·长征》中“”两句总领全诗,表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2)、《开国大典》依次描写了四个场面。
    (3)、明月别枝惊鹊,。稻花香里说丰年,
    (4)、“野旷天低树,。”这两句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 6、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对偶) B、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排比)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偶) D、夜晚,小河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比喻)
  • 7、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新  幽雅  智慧  据高临下 B、笨茁  柔美  鼓掌  气壮山河 C、攀登  俏丽  得意  一碧千里 D、衣裳  渲染  寒暄   喜出忘外
  • 8、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shù)  古(měng)  勾(lè) B、育(yùn)  染(xuān)  琼浆(jīng) C、差(cēn)  日(guàn)  愁(yuàn) D、发(pào)  诵(yín)  苍(qióng)
  • 9、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1)、顾影自     翠色流       全神注      斩钉

    排山海     芳自赏       心神往      千一发

    (2)、在这之际,山下的援兵终于到了。
    (3)、课堂上,同学们地听老师讲课。
  • 10、看拼音,写词语。
    diǎn zhuì
    huì jí
    xuán yá
    pān dēng
    bèn zhuō
     
  • 11、我会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一”字只有“yī”这一个读音。(    )
    (2)、“口”字的笔顺是“竖、横折、横”。(    )
    (3)、“山”字是独体字。(    )
    (4)、“火”字的第三笔是“撇”。(    )
    (5)、“人”字可以组词“人们”“人生”。(    )
  • 12、我会把句子补充完整
    (1)、我喜欢
    (2)、妈妈在
    (3)、真好看。
    (4)、我们一起
  • 13、我会选字填空

    ①上  ②下  ③人  ④入  ⑤天  ⑥夫  ⑦白  ⑧百

    (1)、小鸟飞了天空。
    (2)、我坐在椅子看书。
    (3)、马路上有很多行
    (4)、我们排着队校门。
    (5)、今的天气真晴朗。
    (6)、他的爸爸是一位农
    (7)、冬天来了,雪花是色的。
    (8)、这本书一共有一页。
  • 14、我会照样子,组词语

    例:日(日子)(生日)

       水   山 

        火    木 

  • 15、我会给汉字选正确的读音
    (1)、“天”的读音是(    )
    A、tiān B、tián
    (2)、“地”的读音是(    )
    A、 B、de
    (3)、“人”的读音是(    )
    A、rén  B、yín
    (4)、“手”的读音是(    )
    A、shǒu B、sǒu
    (5)、“足”的读音是(    )
    A、 B、zhú
    (6)、“耳”的读音是(    )
    A、ěr B、èr
    (7)、“目”的读音是(    )
    A、 B、
    (8)、“口”的读音是(    )
    A、kǒu B、
  • 16、我会读拼音,写汉字。
    rén kǒu
    tián dì
    huǒ shān
    shuǐ tián
    shàng xià
    zuǒ yòu
    zuǒ shǒu
    yī èr
    sān sì
    wǔ liù
  • 17、习作。

    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学校运动会,“祖国在我心中”朗诵会,端午节看赛龙舟,重阳节去福利院看望老人,参加社区的创文活动……这些校内校外活动,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请写下来。

    要求:①写清楚活动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②写活动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身边人的表现,写一写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③把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④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不少于500字。题目自拟。

  • 18、现代文阅读

    布鞋

    ①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②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料。家家都有针线笸箩,里边装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我们这里叫“铺衬”。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颜色不一,新旧不一。铺衬积攒多了,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锅调出热气蒸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阕子”。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那“阕子”成色也不差。做鞋前,先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的大小,照着棉鞋或单鞋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阕子”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就可以做鞋了。

    ③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我娘一生勤劳,做得一手好针线活。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平整结实,耐穿。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有时娘手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娘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多少次我听着油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

    ④娘做的布鞋伴我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娘经常笑着说:“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后来,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拉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我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⑤如今城市里的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布鞋有了缘分。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

    (《人民日报》2019年4月25日,有改动)

    (1)、文章以为线索,通过对母亲为“我”做布鞋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母亲的之情。
    (2)、第③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母亲的描写,写出了
    (3)、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④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的“贴”字的理解。

    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我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

    (4)、文中的母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如果删去最后一个自然段,文章就会逊色不少,请谈谈本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 19、文言文阅读。

    老马识途

    ①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管仲,隰(xǐ)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②孤竹:古国名,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以……为难。④阳:山之南,水之北。⑤阴:山之北,水之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乃地:    ②不亦乎:

    (2)、下列句中带点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虽与俱学,弗若之矣 B、老马智可用也 C、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乃放老马而随
    (3)、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断2处)

    蚁 冬 居 山 之 阳 夏 居 山 之 阴 蚁 壤 一 寸 而 仞 有 水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

    (5)、本文通过管仲,隰朋因“”和“”而向老马和蚂蚁请教的故事,其中向老马请教的故事衍生出了成语“老马识途”。
    (6)、从管仲与隰朋的这个故事中,你学习到了什么?
  • 20、语言综合运用。

    下面是以“运动的益处”为主题的演讲稿的精彩片段。请你从“读书”“科学”“健康饮食”等词语中选择一个作为主题,仿写一个30字左右的演讲稿片段,要求至少用上一句名言或俗语。

    伏尔泰曾经说过:“生命在于运动。”是啊,运动可以给我们带来健康的体魄,运动可以给我们带来愉悦的心情,运动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的生活……

上一页 96 97 98 99 10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