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美国著名作家安徒生写的。 B、小女孩不回家的原因:一是火柴没卖完,会挨打;二是家里和外面一样冷。 C、作者在故事中表达了对小女孩的同情,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痛恨。 D、小女孩共擦亮了五次火柴,每次擦亮都看到了不同的情景,表达了她不同的愿望。
  • 2、“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说小女孩(   )
    A、幻想自己和奶奶飞到天堂。 B、和奶奶一起到了一个幸福的地方。 C、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 D、睡着了,梦到了和奶奶一起离开。
  •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卖火柴的小女孩决定擦燃一根火柴来____一下自己的小手。燃起来的火柴____有用,她觉得自己没有那么____了。

    A、温和        果然        冷酷 B、暖和        居然        冷酷 C、温和        居然        寒冷 D、暖和        果然        寒冷
  • 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加点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花钱买了(pēn)香的蛋糕。 B、可怜的小女孩穿着破(jiù)的衣服。 C、抽出一根火柴点燃(rán)。 D、富商家点着几千支明(huàng)晃的蜡烛。
  • 5、综合性学习
    (1)、古诗文阅读组挑选读过的山水诗编辑为《山水揽胜集》,小文同学为诗集写了一副对联。请帮他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将序号填在横线处。

    上联:携清风,山河景,入胸臆;

    下联:伴 , 唱日月歌,传古今。

    ①赏

    ②传

    ③诗文

    ④天地

    ⑤流水

    (2)、下面是选自《山水揽胜集》中的诗句,这些诗句适合挂在哪里?选一选。

    A.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B.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C.山东济南大明湖

    D.江苏苏州沧浪亭

    ①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②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

    ③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④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

  • 6、拓展阅读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①钱塘湖:西湖的别名。②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③暖树:向阳的树。④乱花:纷繁的花。⑤没:遮没,盖没。⑥白沙堤:西湖的白堤。

    (1)、根据给出的注释,结合诗句,选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迷人眼

    A.让人痴迷    B.使人眼花缭乱

    ②没马蹄

    A.遮没马蹄    B.盖住马蹄声

    (2)、这首诗描写的是(早春 晚春)时节(地点)的景色。
    (3)、诗的第三、四句中“”“”二字写出了鸟儿在春天的忙碌和兴奋,充满动态之美,我仿佛看到了
    (4)、诗人“行不足”的原因是(   )
    A、西湖沙堤很长,诗人走不动了。 B、西湖沙堤美不胜收,但没什么行人。 C、湖东行人太多,太拥挤了。 D、在湖东可以尽览盛景,诗人不舍得离开。
    (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景,表达了诗人游湖时的喜悦心情。 B、“迷人眼”“没马蹄”写出了百花盛开、绿草茂盛的美丽春景。 C、这首诗观察点不在某一处,而是边行走,边观察,多角度描写钱塘湖春景。 D、这首诗处处紧扣季节特征,把春天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 7、专项阅读(感受文章主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定林所居

    【宋】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杖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注释】①定林:即定林寺。公元423年(南朝宋景平二年),僧人慧觉于今南京钟山创建定林寺。②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作者落职闲居家乡。③绕:环绕,围绕。④杖:拐杖。

    (1)、下列对“临溪放杖依山坐”中的“临”理解正确的是(   )
    A、将要,快要 B、遭遇,碰到 C、挨着,靠近 D、从上向下看
    (2)、溪水环绕着房屋,青山在白云间,由此可知,诗人笔下的“溪”“山”分别具有的特点。
    (3)、诗句“溪鸟山花共我闲”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之情。

    A.纵享山水,闲适自得    B.因落职闲居而失意苦闷    C.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4)、诗歌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示了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结合注释,请你用生动的语句描述画面。
  • 8、下列有关课文《古诗三首》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用绝色美女来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 B、王维的《鹿柴》这首诗能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C、《望天门山》中前两句诗写出了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D、这三首古诗中,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美好的山水美景。
  • 9、乔乔要完成一幅“诗配画”作品,下列诗句最适合拿来描绘右图的是(   )

    A、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C、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10、请你运用多感官进行观察,下列诗句没有描写声音的一项是(   )
    A、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C、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D、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 1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门中/断/楚江开 B、两岸/青山/相对出 C、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D、欲把/西湖/比/西子
  •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碧水东流至此(回旋) B、水光潋滟晴好(方向) C、返景入深林(夕阳下的景色) D、把西湖比西子(欲望)
  • 13、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①mā

    ②mǒ

    ③mò

    ⑴夕阳西下,天边出现一红彤彤的晚霞,美丽极了!

    ⑵在路人的指引下,我拐弯角终于找到这处名人故居。

    A、②③ B、②① C、③① D、③②
  • 14、综合性学习
    (1)、【鸟诗款款】下列诗句分别观察了鸟的什么特点?选一选。(填序号)

    A.外形    B.声音    C.栖息地    D.迁徙习性

    阴阴夏木啭黄鹂长风万里送秋雁爪利如锋眼似铃

    (2)、【鸟意深长】中国文化赋予鸟不同的象征意义,请你选一选。(填序号)

    A.吉祥如意    B.不祥与灾祸

    C.哀愁与思念        D.和平与安宁

    ①鸽子②凤凰

    ③杜鹃④乌鸦

  • 15、拓展阅读

    ①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当我看了灰椋鸟的录像,就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②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是郁郁葱葱的竹林和高大的刺槐林。同伴忽然喊道:“灰柿鸟!”我向西南边远远望去,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③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能听到它们“啁啁”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很快找到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④夕阳西沉,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梭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喳喳,整个刺槐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⑤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第①自然段简要写了灰椋鸟的两方面的特点,点明了它给作者的最初印象是
    (2)、文章描写了作者来到林场看到的情景,请照样子把示意图补充完整。

    (3)、下列对文中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整群整群”“浩浩荡荡”等词从视觉上展现了鸟儿归林时壮观的场面。 B、“啁啁”“叽叽喳喳”等拟声词从听觉上让人感受到鸟儿归林的热闹。 C、灰椋鸟“陆续投入刺槐林”中的“投入”表现了它们飞倦后想早点回巢安眠。 D、“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让人感受到鸟儿亲密友好的场景。
    (4)、结合全文,作者写灰椋鸟以及树林,是为了赞美
  • 16、专项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①正是鸟儿引伴呼朋交配孵化的季节。我找来一个纸盒立在窗台上,希望斑鸠能住进我为它们建造的简陋房子里。我在窗台撒了一把小米,相信鸟儿定然会来。

    ②第二天,我听见咕咕咕的叫声。两只斑鸠衔着树枝一前一后飞落在窗台上。以后数日,两只鸟儿一起营建它们的窝巢。不久后,两枚雪白的鸟蛋就静静地躺在窝巢微凹的中间,拇指大小,新鲜光洁,在西斜的阳光中,泛出如羊脂玉般温润的光泽。

    ③接着开始孵化。斑鸠是雄雌共同承担孵化任务的。它们每天轮换,护佑着两个小生命。阳光照过来,斑鸠沐在午后的暖阳里,神态安详,银灰色的毛羽熠熠生辉。

    ④雏鸟出壳了!斑鸠雏鸟像两颗椭圆的肉蛋儿,肌肤呈藏青色,浅浅地铺一层乳白色的绒毛,细脖子,大脑袋。两只亲鸟轮番衔食回来,鸟娃张开小嘴吱吱叫着。斑鸠将胃里的食物吐出来,雏鸟把喙伸进亲鸟嘴里吞食。我拉开窗户想要拍摄,鸟儿突然愤怒了,张开两扇翅膀,随时准备扑过来。我只好放弃。

    ⑤天地间生命无数,虽样貌有别,但每一种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并且被呵护。

    (1)、短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观察了斑鸠。
    (2)、仔细读第②自然段,斑鸠的窝主要材料是 , “”和“”写出了鸟蛋的颜色和大小,从这些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观察非常
    (3)、作者为什么相信鸟儿定然会来?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作者放了纸盒在阳台。 B、因为正是鸟儿交配孵化的季节,需要食物、住所。 C、因为作者对鸟儿很友好。 D、因为作者撒了一把小米在窗台,可以引来斑鸠。
  • 17、观察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把下面的语句插入语段中,位置最恰当的是(   )红色的眼球闪闪发光,就像两颗晶莹的红宝石。

    ①隔壁李叔叔养了两只鸽子,浑身的毛就像披着一件雪白的风衣。②它们都有一双圆圆的眼睛。③眼球的周围还镶嵌着一圈金边。④看起来十分美丽。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之后
  • 18、下列对课文《搭船的鸟》内容的理解,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以“搭船的鸟”为题,一个“搭”字生动地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作者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对翠鸟的外形特征进行了细致观察。 C、作者在观察翠鸟时,不但观察了翠鸟的静态,而且观察了翠鸟捕鱼的动态变化。 D、本文描写了“我”在森林里观察翠鸟的过程,表达了“我”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 19、生活中从不缺少美,阅读乔乔的观察日志,完成练习。

    观察时间:2025年10月20日

    祖父的园子真美啊!你看,一丛丛菊花qiāo qiāo____绽放,姿态万千;你听,一声声鸟鸣____;你闻,一阵阵果香味扑鼻而来。鸟儿满身cuì lǜ       yǔ máo     一双翅膀扑扇着在阳光下闪着绿莹莹的光。母亲gào su____我,它bǔ yú____时非常敏捷,一俯一冲,便将鱼tūn____下去了。

    (1)、读拼音,在括号里填写正确的字词。
    (2)、下列词语填到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调皮可爱 B、悦耳动听 C、五彩斑斓 D、美丽优雅
    (3)、下列观察方法,在乔乔的日志中没有用到的是( )
    A、用耳朵听 B、用鼻子闻 C、用嘴巴尝 D、用眼睛看
    (4)、文中画横线句中,作者观察的重点是鸟儿的(   )
    A、大小 B、翅膀 C、形状 D、颜色
  • 20、【材料一】对于农民来说,秋天是成熟结果的季节,是享受丰收喜悦的季节,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从节气上看,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昼夜平分,秋高气爽,是秋收、秋耕、秋种的重要时节。《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独特创造,在我国使用已有两千多年之久。“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以及植物生长规律的变化,综合了天象、气象与物象,并通过对时间的掌握来指导生产,安排生活。

    (1)、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考虑了以及植物生长规律的变化,综合了天象、气象与物象,并通过对时间的掌握来
    (2)、请结合材料中描述秋分的语句,推断下列诗句中表现秋分景象的一项是(   )
    A、竹风荷雨来消暑,玉李冰瓜可疗饥。 B、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C、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D、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
    (3)、请你想象秋收的景象,仿照下面《丰收》里的诗句,再写四行小诗。

    南瓜在地上滚来滚去,

    调皮得像邻家的小孩。

    秋天的欢乐啊,

    无处不在!

     

上一页 69 70 71 72 7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