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接力比赛前,刘老师要给同学们鼓鼓劲儿,他可以用的名言是哪一句?(    )
    A、人心齐,泰山移。 B、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C、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D、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 2、仔细阅读下列句子,其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B、“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快来看,这儿有好多小蚂蚁。” C、“那让我先藏,你来找。”红头说。 D、“小蜘蛛,你吃饱了吗?”老屋问。
  • 3、今年国庆,明明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假期,旅游回来后,他用日记的形式记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他有可能用到的词语是(    )
    A、骄阳似火  绿树成荫 B、春回大地  桃红柳绿 C、层林尽染  秋高气爽 D、冰天雪地  大雪纷飞
  • 4、下面和“嚷”在字义上属于同一类的是(    )
    A、咬  咽  啃 B、啪  哗  叫 C、吵  吼  喊 D、吱  嗡  呜
  • 5、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穿戴  慌野  双臂  招引 B、告诉  明朗  飘亮  放情 C、服装  排例   能够  跳舞 D、墙壁  眼睛  做梦  准备
  • 6、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má)    隙(féng) B、(lì)    脚(yìn) C、(zā)    小(sòu) D、打(āi)    罚(chǔ)
  • 7、同学们,名山大川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海洋馆可以让我们认识神秘的海洋世界,游乐场可以让我们尽情地放松自己……请选择你认为最美的一个地方写一篇习作。

    题目:我心中最美的地方

    要求:①内容生动,句子流畅。②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 8、课内阅读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____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墙 ,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____,浩浩荡荡地____而来;那声音如同____,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按原文内容填空。
    (2)、这段话按照从的顺序,从两个方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来时的景象,展现了大潮的。我想用“”这些四字词语来形容大潮。
    (3)、下列诗句中与画横线的句子描写的画面相符的一项是(    )。
    A、八月涛声吼地来 B、头高数丈触山回 C、须臾却入海门去 D、卷起沙堆似雪堆
    (4)、这段文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我仿佛看到了 , 仿佛听到了
  •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诗中有美景。“空山不见人, , 复照青苔上。”这是代诗人描绘的鹿柴附近黄昏时分的景色。“云母屏风烛影深,。嫦娥应悔偷灵药,。”
    这是诗人咏叹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诗中还有哲理。“”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原因。“ , 雪却输梅一段香”告诉我们要谦虚。
    (2)、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们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 , 知道了20世纪能呼风唤雨靠的是 , 了解到飞机在夜晚能安全飞行是从身上得到的启示,还认识了许多人物:意志坚定的精卫、的普罗米修斯、的女娲、的盘古。
  • 10、按要求写句子。
    (1)、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缩句)
    (2)、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合并句子)
    (3)、小学生要注意维护视力。(修改病句)
    (4)、不仔细观察,怎么能对爬山虎有如此细致的了解呢? (改为陈述句)
    (5)、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撑在天和地之间。(改写为比喻句)
  • 1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两个四(2)班的同学一起参加了数学竞赛。 B、全国人民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C、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受益匪浅。 D、如果你是天才,就同样离不开老师的培养。
  • 12、下列动物的家正确的是(    )。
    A、鸟巢    猪舍 B、马厩    虎窝 C、猪圈    鱼塘 D、牛穴    鼠棚
  • 13、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摇摇坠(将要) B、人声沸(盛大的样子) C、奔流不(停止) D、半明半(模糊不清)
  • 14、下列多音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huán)    联(jì) B、(qiǎo)儿    弯(qǔ) C、(xiáng)    兴隆(lōng) D、年(shào)    落(jiàng)
  • 15、比一比再组词。

        绳    驾    衔

        蝇    架    街

  • 16、看拼音,写词语。

    fēng sú

    jù shuō

    kǒng pà

    nuǎn huo

    mào shèng

    céng jīng

    chéng dù

    shū shì

    hén jì

    qīng jié

  • 17、假如你是“校园好声音”电台的金牌主播,请你以“总有一种声音,牵动我的情思”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作为广播稿。

    要求:①围绕一种让你印象深刻、有所感触的“声音”来写,写出声音背后的故事与感受,可以是大自然的声音、校园里的声音、生活中的声音……②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把“声音”带来的感受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③字数不少于40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 18、广播站“红色声影”栏目计划制作抗战胜利80周年特别节目。请认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202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此次阅兵共编设45个方(梯)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旗方队。由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承载着历史荣光,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该方队曾在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首次亮相,此次是第二次成建制组成战旗方队参加阅兵。

    战旗如火,在燃烧,在升腾!在《钢铁洪流进行曲》的雄壮乐曲声中,“杨靖宇支队”“刘老庄连”的战旗浩荡而来。这是英雄的战旗。阳光下,这些迎风飘扬的火红战旗,仿佛散发出松柏的香气,经久不散。英雄列阵,战旗如画,构成一幅壮丽的时代画卷。

    (选自《中国军网》《湖南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1939年冬,为了应对日伪军的“大讨伐”,掩护主力部队安全转移,杨靖宇将军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冒着零下40℃严寒吃树皮、宿山林,爬冰卧雪,与敌周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是他们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1940年2月23日,孤身一人的杨靖宇将军陷入重围,他拒绝诱降,烧毁文件,与敌人展开血战,直至壮烈殉国。凶残的日军解剖了他的遗体,竟发现他的肠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全是枯草和棉絮!那年,杨靖宇将军年仅35岁。    

        (选自《人民网》,2025年9月15日,有删改)

    【材料三】

    9月3日,陆军第83集团军“杨靖宇支队”全体官兵在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斯西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结束后,齐唱杨靖宇将军创作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迈向演训场,歌声铿锵,步伐坚定。

    一首军歌,成为跨越几代人的情感纽带。如今,这支光荣的部队已成为陆军某合成旅的前身。2019年7月,旅队的排长陈欢参加陆军狙击手选拔赛。作为战区陆军唯一一位参赛的女队员,她在10公里武装越野考核中,拖着病体与男队员同场对抗。艰难冲过终点的那一刻,她一下子倒在了地上。经过短暂治疗,她提前归队备战决赛。最终,荣膺陆军“狙击枪王”称号。正是这种不怕苦、不服输的英雄气,支撑她屡克强手,3次荣立二等功,在战位上书写了争当英雄、青春无悔的奋斗篇章。

    “杨靖宇支队”这面战旗的背后,是英雄的魂魄,是中国人宁死不屈、与敌人血战到底的那口气!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9月10日,有删改)

    (1)、同学们想要了解九三阅兵式中战旗方队的相关知识,可以重点阅读【材料】,想要了解新时代体现“杨靖宇”精神的内容,可以重点阅读【材料】。
    (2)、阅读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九三阅兵式中,共编设了45个方(梯)队,其中战旗方队共有80面荣誉旗帜。

    ②战旗方队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首次亮相,今年是第三次参加阅兵。

    ③【材料一】中的画线句运用嗅觉描写,写出了战旗方队的旗帜散发着松柏的清香。

    ④杨靖宇将军创作的军歌《钢铁洪流进行曲》,歌词铿锵有力,充满了现代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

    (3)、阅读【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补全人物对话,模拟一段“军营声音日记”。

  • 19、“校园好声音·人物频道”计划制作一期“追光者”特辑,介绍黄旭华院士的少年时代。阅读现代文《黄旭华的少年求学路》,完成下面小题。

    ①黄旭华,原名黄绍强,他少年时与年龄相近的大哥黄绍忠最亲近,受到的学业影响也最大。尤其是在1937至1945年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那段烽火连天、国难当头的岁月,那个叫黄绍强的少年,离开家乡,跟随大哥黄绍忠一路辗转求学,最终走出了一条灿烂辉煌的院士之路。在那段颠沛流离的岁月中,有着鲜为人知的重重波折。

    ②1937年7月,黄绍强小学毕业,却因日寇侵略,抗战全面爆发,本应对口升学的聿怀中学停办,只能暂时辍学在家。同样辍学在家的大哥黄绍忠是一个思想进步的新青年,他领着黄绍强加入了抗日宣传的洪流,多才多艺的兄弟俩排练了各种文艺节目,鼓动大众一起来抗日救国。这在少年的心中埋下了爱国的种子。

    ③1938年初春,春节的喜庆尚未完全消散于寒风之中,就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聿怀中学在外地重新开办,他们能复学了。辍学了大半年的兄弟俩激动万分,迫不及待地背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崎岖漫长的求学之路。

    ④战时的聿怀中学条件简陋,生活异常艰苦,学校只是临时开在山坡下面的破旧两层小楼,宿舍就是附近临时搭建的几间茅草棚。但大家都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草棚子一样是他们汲取知识的殿堂,是他们风餐露宿的栖息地,更是他们躲避日军轰炸的避难所。

    ⑤但是,即便是这样跑警报、打游击的紧张危险的学习生活,也难以平静地维持下去。战火绵延,哪里都难以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1939年暑假过后,聿怀中学再一次搬迁到10公里之外的韩山师院,兄弟二人也随校转入韩师就读。

    ⑥可是,仅仅读了一个学期,大哥黄绍忠就因积极开展各种抗日宣传活动,引起国民党反动派当局的不满。大哥决定奔赴抗战大后方广西,到了桂林中学就读。大哥辞别后,黄绍强非常失落,加上战事愈发紧张,在韩师也难以安心念书,也决定奔赴桂林,追随大哥。

    ⑦黄绍强出生在行医之家,从小就怀揣着学医的志向。充满艰难坎坷的求学之路,让黄绍强看清了局势,改变了人生志向。“学医可以救人,但救不了国。要想救国,就得学造船,造飞机。”1940年夏,黄绍强把名字改为黄旭华,寓意"中华旭日",希望中华民族能够如旭日东升般重新崛起,从此立下了科学报国的远大志向。

    ⑧2025年2月6日,巨星陨落,精神长存。他的精神,成为了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激励着莘莘学子继续前行,无怨无悔地追寻那份对科学、对民族、对国家无尽的热爱与奉献。

    (有删改)

    (1)、请补充下面的导图,梳理黄旭华1937-1940年的经历,作为广播节目的内容提纲。

    (2)、第④自然段描绘了战时学校的艰苦环境,但作者却称之为“汲取知识的殿堂”。请结合上下文,分析这种表述的妙处。
    (3)、黄旭华先生曾被评为“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下面是组委会写的颁奖词,请你请结合文章和颁奖词,分析黄旭华院士的声音(精神之声)为何能“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颁奖词】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 20、“古典风韵”板块计划配乐朗诵一篇古文,请你先完成声音脚本的注释与断句设计。

    风雨游记
    【清】裕瑞

    是时也,夕阳已落,天北乌云叠起,势如怒马,色如泼墨。湖水壁立,老木欲拔。加以雷声殷殷长空若虎啸牛吼吹人几不能立足。急雨倾盆,打头扑面,须臾路没矣。余与从者共联臂挟行,衣履湿透,路皆焦泥,滑而且陷。阴夜迷漫,复怀倾坠之危,踉(liàng)跄(qiàng)归馆。然一路笑语不绝,未觉其惫,心怡然有得于中。

    (有删改)

    【注】①殷殷:众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老木拔      欲:    
    焦泥      皆:

    怀倾坠之危   复:    
    笑语不      绝:

    (2)、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便于朗诵时把握节奏。(断两处)

    加以雷声殷殷长空若虎啸牛吼吹人几不能立足。

    (3)、文章记叙了作者在风雨中游玩的经历,下列选项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大雨即将来临,乌云密布,雷声众多。 B、登上石桥,踏上台阶,到达顶上。 C、狂风大作,老树被连根拔起。 D、回到公馆,很快写下这篇游记。
    (4)、你认为这段风雨之声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给你的朗诵表达带来什么启示?
上一页 54 55 56 57 5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