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为说明“红色基因,是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的观点,小全搜集了下面的材料,其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是和。
①红军飞夺泸定桥 ②红军过草地 ③瞿秋白宁死不屈
④詹天佑修筑铁路 ⑤江姐英勇就义 ⑥林则徐虎门销烟
-
2、填空(1)、电影《长津湖》中的志愿军第27军军长的原型是彭德清,他和战友慷慨赴朝的情景,印证了曹植的名句:“ , 。”(2)、爱国诗人陆游为国担忧,写下诗句“ , 事定犹须待阖棺”,表达了他虽然地位低下,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仍想实现统一的决心。
-
3、回顾历史,重温革命岁月,感受英雄壮举。
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温革命岁月,你听——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狼牙山上五壮士壮烈的口号声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声音是那么坚强不屈,是那么令人热血沸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庄严____。
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温革命岁月,你看——
抗美援朝战场,在391高地的山坳里,邱少云这个伟大的战士,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 , 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1)、品读第3自然段,完成练习。①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代替“说”来表达。
②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请结合语境,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小花:“快点儿,上课要迟到了!”
警察:“我终于找到你了!”小偷一惊,瘫倒在地。
(2)、下列句子与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是哪一项?( )A、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B、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C、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D、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3)、读画横线的句子,完成练习。①加点词语重复使用的好处是。
②仿写一个句子,表达对某位革命烈士的赞美之情。
-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诗歌大处雄浑,节奏强烈;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让我们领略到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B、《狼牙山五壮士》描写五位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时的动作和神态生动传神,充分展现了五壮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五位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 C、《开国大典》中对阅兵式场面的描写,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表现了整个场面的庄严、隆重和各个方阵的特点,表达了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D、《灯光》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
5、与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相对应的图片是 , 与“金沙水拍云崖暖”相对应的图片是。
A.
B.
C.
D. -
6、把表示“看”的词语填入下列各句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⑴妈妈双手捧着儿子的相片 了一遍又一遍,舍不得放下。
⑵爬上泰山峰顶,我凭栏 , 不禁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⑶在庄严肃穆的纪念堂内,各界人士整齐列队, 烈士的墓碑。
⑷小全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 着窗外。A、瞻仰 端详 眺望 凝视 B、端详 凝视 瞻仰 眺望 C、凝视 眺望 端详 瞻仰 D、端详 眺望 瞻仰 凝视 -
7、下列词语中字形、加点字字义正确的一项是( )。A、完毕 全神惯注 昂首挺胸(高涨) B、冰雹 粉身碎骨 聚精会神(高度) C、捡阅 居高临下 大举进犯(举动) D、次序 震天动地 千钧一发(头发)
-
8、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逶迤(yí) 岷山(mín) 磅礴(páng) 擎着(jìng) B、崎岖(qū) 电钮(niǔ) 旗帜(zhì) 憧憬(chōng) C、干涸(gù) 瞻仰(zhān) 围歼(jiān) 蜷腿(quán) D、山坳(ào) 璀璨(càn) 伪装(wěi) 绷着脸(bēng)
-
9、读句子,根据语境填写词语。
回顾那段光荣而伟大的革命岁月,有这样一群人在默默奉献:为了阻止rì kòu追上部队而毅然将敌人引向棋盘陀,英勇跳下xuán yá的五壮士;在冰冷的大dù hé上攀着tiě suǒ , 跨过shān jiàn的红军战士……是他们的勇敢与坚强换来了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xuān gào , 中国人民从此才能站起来。
-
10、制作书签。
看到戍边英雄誓死捍卫祖国领土,你想到了宋代李纲的哪一句名言?请书写在下边书签的合适位置,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不出现错别字。
-
11、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习作。(1)、题目一: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因为“爱”而美丽,也因为“爱”而精彩。如果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就能发现身边有许多关于“爱”的故事。请以“爱”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题目自拟,写一两件事突显主题,运用恰当的人物描写方法,感情真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不少于450字。
(2)、题目二: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注意要围绕主要人物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题目自拟。情境:秋日安静的午后 西湖公园的草地上 虫洞打开(虫洞:时空洞,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
人物:勇敢、爱冒险的闯哥 细心聪明的小研
-
12、阅读小说,完成练习。
守望
他经常来这里,不论雨天,还是晴天。这里松柏苍翠,雨天苍翠,晴天也苍翠。松柏在雨天里有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
不下雨的时候,这个区域一半严肃,一半活泼。三十多年前,这是一个整体,记不清哪一天被一分为二了。外面沿马路的一半划出来,供居民使用:唱歌、跳舞、打牌、弈棋,老人们静坐,孩子们追逐打闹。另一半,一千多人躺在那里,很安静,哄闹声随风能进去,人不能进去。当中隔着一道门,是那种透视的铁艺门。
他经常坐在那里,看着人聚人散。
起先没有划开的时候,他也时常过来。那时候有高墙和密不透风的大铁门。马路的对面是一幢小楼,四层,现在还在,但显得破了,像一个老人一样安静而慈祥地坐在那里。他就在那栋楼里住着。那时候他的双腿还有充沛的力量支撑躯体,经常绕着高墙行走。回到家里,透过斑驳的玻璃窗子,能轻而易举地看到这里。
现在,景色不一样了。对面已换成高大的牌楼,牌楼上有四个大字:烈士陵园。字是金色的,四周是一种浅浅的蓝,透着淡淡的忧伤。有一年,他看到对面的高墙被人推倒,听说是要建市民公园,他义愤填膺。他找到主管部门,亮出军功章,诉说了反对的理由。负责人看到那些有岁月积淀、仿佛血染过的立功证书和奖章,一脸崇敬地接待了他。
工作人员一直与他沟通,后来公园还是建成了,或者说,陵园地块被一分为二了。他接受了现实,他感觉到,实际上这样也不错:“战友们在里面,依然有一份安宁,依然有苍松翠柏相拥。”后来,孙子说了一句话,让他释然。孙子说:“先烈打江山,不是为了后代幸福吗?”
后来,他看着那些在公园里休闲的人们,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这时候,他会想起孙子的那句话。
他比任何人在公园待的时间都久,他坐在已成隔挡的大门一边,左耳和右耳处在分裂的状态。左耳是欢闹,右耳是寂静。有时候反过来,他的情绪也分裂。右边是伤痛,左边是欢笑。有时候反过来。
孙子也来过,用一种疑重的表情看着里面。里面被苍松翠柏包围。大石碑后面,是一排排六十厘米高的墓碑,从门口看不到。孙子回过头,看到爷爷,变成一脸欢喜,跑开了。孩子这个年纪不会装,高兴就是高兴,谁也不能说这个少年亵渎了英烈。
批注:____
看到孙子笑着跑开,他的心里也涌动着一份幸福。
他的痛只在下雨的时候隐隐发作。这个时候,公园里的欢笑被雨水冲散,剩下一片空旷和四处飘逸的寂寥。他打着雨伞蹲下来,挨个给墓碑擦洗,像小心翼翼地给他们洗澡。
这里的一千六百五十八个战友,他一个都不认识,却又都熟悉。无论是与日本鬼子搏斗牺牲的,在解放战争中倒下的,还是抗美援朝魂归故里的,他怎么会不熟悉呢?他们在战场上冲锋的姿态,他们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敌人的壮烈,他永不能忘。
每当擦到一个叫李云峰的烈士墓碑时,他就会想到那时的通信兵,一个叫李什么峰的年轻战士。原谅他记不住战士的名字,因为在这个李什么峰之前,已有两个通信兵相继牺牲了。弹雨里,他问:“你叫什么名字?”枪炮声很重,新的通信兵大声说,他叫“李什么峰”。
后来,这个叫李什么峰的通信兵也牺牲了。他深深内疚。他就把这个李云峰当作那个李什么峰对待,在碑身上多擦几下,多停片刻。
擦完墓碑,他已经很累了。坐在前面的大石碑台阶上,把雨伞扣在头顶。一下子,弹雨似乎就起来了,啪啪,啪啪。这种氛围,不由得让他想起那些枪林弹雨的故事。
坐久了,他会感觉到凉,由外到内的凉。四周的松柏都淌着雨水,他的心和眼睛也潮湿起来。等云散开,太阳光照着大地时,公园的一侧开始了欢闹,一张张笑脸又荡漾起来。
这是两个世界,彼此守望。
(本文作者:原上秋)
(1)、梳理随着陵园地块的变动“他”行为和心理的变化,完成下面的表格。地块变动情况
“他”的行为
“他”的心理
没有划开时
时常过来,绕墙走;从家中看
开始建公园时
义愤填膺
公园建成后
(2)、下列对第1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翠”象征着烈士的革命精神长青,永垂不朽 B、“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象征着人民群众对革命烈士的缅怀 C、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D、描写了烈士陵园苍翠的松柏,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对“他”的态度表明人民群众对革命英雄的尊重和敬仰 B、小说插叙部分简要交代了叫李什么峰的通信兵牺牲时的情形,这部分内容可以删去 C、小说反复写“他”的“坐”,这是一种陪伴和守望,表明“他”对革命战友的情感深厚 D、小说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但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容易感染人(4)、读画波浪线的句子,试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把自己的理解写在批注框里。(5)、读了小说,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着进行评价。 -
13、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严母教读(节选)
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② , 口授句读③。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息,则少加夏楚④ , 旋复持⑤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⑥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注释】①铨(quán):蒋士铨,清代著名文学家。②纺绩:纺织布匹。③读:读作“dòu”。④夏(jiǎ)楚:这里指责罚。⑤持:抱。⑥俄而:过了一会儿。
(1)、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膝置书(放着) B、口授句读(句中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 C、张目视母面(睁开) D、蜚声文坛(没有根据的争论)(2)、翻译下面的句子。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3)、短文中,母亲的“严”表现在哪里?请用原句回答。(4)、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作者蒋士铨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 B、母亲两次流泪的原因是相同的 C、作者流泪的原因是被母亲深夜陪读的行为感动了 D、母亲不仅对作者严加管教,而且辛勤劳作 -
14、整本书阅读。(1)、《童年》中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下面的提示语指向的是( )。
①外祖母叫他“瓦尼亚”;②有偷窃的习惯;③富有同情心;④搬东西时被压死。A、阿廖沙 B、“小茨冈” C、格里高利 D、“好事儿”(2)、根据阅读所得连一连。《小英雄雨来》 少年笔耕 杜绍英 守望童年,爱就在我们身边
《童年》 夜送鸡毛信 叙利亚 童年苦难,追求光明与真理
《爱的教育》 顶针事件 米哈伊尔 回望历史,追寻英雄的足迹
-
15、根据积累,将“阅读交流会”的开场白补充完整。
开场白
合:书香萦绕,共赴云端。
男:我们爱阅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你看“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 , 就像 , 不用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 轻轻流入云际”。
女:我们爱阅读,聆听革命岁月的回声,你听“红军不怕远征难,。”
男:开卷有益,我们体会丰收的乐趣——“ , 听取蛙声一片。”
女:掩卷而思,我们感受诗人的乡愁——“ , 乡音无改鬓毛衰。”
男:览卷有感,我们敬仰先辈的爱国——“捐躯赴国难,。”
女:品诗有悟,我们惊叹自然的神奇——“ , 万紫千红总是春。”
男:穿越千年,我们和苏东坡共聚望湖楼上,“黑云翻墨未遮山,”。
合:我们宣布,读书活动现在开始!
-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照样子,写句子。
(花)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童年)
(2)、读例句,用上“动作(神态)十想象”的方法仿写,写一写某人做某事专注的样子。小全正在聚精会神地做习题,只见他睁大眼睛注视着作业本,一会儿托腮,一会儿抓头,一会儿又在草稿纸上快速地写着,好像找到了解题方法……
-
17、说话可以不用“说”来表达。根据语境把句子补充完整,表达“说”的意思。
国庆长假期间,小全一家去了桂林。看到桂林的山水,小全不由得;“真美啊!”他们顺便去看望了家住桂林的姑妈,姑妈想留他们多住几天,小全了姑妈的邀请。姑妈一再挽留,眼看爸爸要被说动了,小全扯一扯爸爸的袖子,:“爸爸,后天我就该上学了啊!”
-
1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阅读文章时,我们可以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也可以联系生活经验和文章内容想开去 B、阅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 C、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时,要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 D、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来表现,环境描写不能突显人物形象
-
19、下面《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情节“空城计”,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特点?( )
孔明曰:“此人(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大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笸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A、忠心耿耿 B、英勇神武 C、神机妙算 D、不徇私情 -
20、下列各句中分号运用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启明星把黑暗送走,却从不与朝霞争辉;红梅花把寒冬送走,却从不与百花争春。 B、在海边他写浪花,写礁石;在山顶他写青松,写老藤;在田野他写春花,写秋月。 C、最下层的拱门简单疏阔,是载重的样子;最上层却更简单,一根柱子都没有。 D、如今的张江村;依山傍水,店铺林立;道路河岸,树木成荫;人居村落,错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