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连一连。
洗净
踏着
涉过
尘垢
溪流
新泥
李四光
贾兰坡
高士其
《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
《看看我们的地球》
《灰尘的旅行》
-
2、照样子,给下列生字加偏旁并组词。
例:干——(肝)——(肝脏)
正————
吉————
刘——
-
3、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1)、biān fú
在夜空中mǐn jié
地huī
动着翅膀,像在跳着无声的舞蹈。
(2)、我们要多吃蔬菜,这样才能让身体的jiàn kāng细bāo
多起来,tǎo yàn
的病菌就会变少。
-
4、给下面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放学后,小明主动提出要帮妈妈照看(kān kàn)弟弟,而爸爸则负责在家门口看(kān kàn)管着他们的自行车。(2)、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都屏(bǐng píng)息凝视着屏(bǐng píng)幕,生怕错过电影里的精彩瞬间。
-
5、选择下面一个任务,完成习作。
⑴任务一:读书启智,大作家丰子恺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动物朋友——白鹅。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动物朋友呢?比如忠诚的小狗、可爱的小猫、蹦蹦跳跳的小白兔……向别人介绍一下你的动物朋友吧!题目自拟,不少于350字。
⑵任务二:夏日读书会的尾声,一场“未来图书馆设计大赛”拉开序幕。诚邀你作为场馆设计师,来参加这次比赛。“未来图书馆”可能有怎样奇特的外型?有哪些神奇的功能?请你展开想象,把它介绍给大家吧!题目自拟,不少于350字。
-
6、阅读短文《美丽的晚霞》,回答问题。
红红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它收起余晖,只剩下一个柔和鲜艳的火球,颜色金黄透亮,就是技艺再高的画家也难以描绘。太阳的身影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神奇、美丽的晚霞,令人想到仙境,想到梦幻的世界。
我出神地望着,天空仿佛出现了一条龙,金色的龙,它上游下蹿,吞云吐雾,喷吐出鲜艳美丽的水花,随着云彩的移动,飞龙仿佛进入一片森林,看不见了。
森林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飞起一只仙鹤。鹤背上,坐头顶光亮,胡子洁白的老头儿,他还拄着拐杖哩。这不是动画片《哪吒闹海》中的师傅————太乙真人吗?那么哪吒呢,他在哪里?哦,看到了,这不!一个结实强健、系着红兜兜的小男孩,正张开双手,向他的师傅飘去。
我从幻境中欣赏到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事,一幅又一幅如画的美景。当我回到现实中来时,晚霞已经消失了。
(1)、用横线划出最后一自然段中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2)、“我”在幻境里看到了哪些东西?(至少写出四个)(3)、下面选项中有一个词语可以替换加点的词语,把它选出来。我从幻境中欣赏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事。( )
A、奇怪 B、神勇 C、奇特(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为陈述句。(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① “飞龙仿佛进入一片森林”中“仿佛”一词改为“好像”意思不变。
②“我”所看到的幻景都是作者从晚霞的形态变化中想象出来的。
(6)、如果你也进入了文中的幻境中,你会欣赏到一幅怎样的美景? -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绿色出行方式介绍
绿色出行是指采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出行方式。常见的绿色出行方式有步行、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地铁)、拼车等。步行不仅零排放,还能锻炼身体,适合短距离出行;骑自行车能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快速穿梭在城市中,且停放方便;公共交通工具能同时承载大量乘客,大大减少了道路上的车辆数量,降低尾气排放;拼车则是多人共享一辆车,提高了车辆利用率,减少了能源消耗。
材料二:城市居民出行方式调查数据
出行方式
所占比例
私家车
35%
公共交通(公交、地铁)
30%
自行车
15%
步行
10%
拼车
5%
其他(电动车等)
5%
材料三:绿色出行的好处
1.环保: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降低对空气的污染,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2.节能:减少能源消耗,缓解能源紧张问题,例如拼车和公共交通能让能源得到更高效利用。
3.缓解交通拥堵:减少道路上的私家车数量,使道路更加通畅,提高出行效率。
4.有益健康:步行和骑自行车是很好的有氧运动,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材料四:鼓励绿色出行的措施
1.政府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优化公交线路,增加地铁线路,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利性。
2.建设更多的自行车道,保障自行车骑行安全,鼓励人们骑自行车出行。
3.推广拼车平台,方便人们寻找拼车伙伴,提高拼车的普及度。
4.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对绿色出行的认识,鼓励大家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1)、什么是绿色出行?请结合材料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根据材料二,哪种出行方式占比最高?哪种绿色出行方式占比最低?(3)、绿色出行有哪些好处?请至少列举三点,结合材料三回答。(4)、为了鼓励绿色出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5)、假如你要去距离家3公里的图书馆,你会选择哪种绿色出行方式?并说明理由。 -
8、练表达之美:口语交际。
学校组织同学们明天去春游,老师提醒大家要穿上舒适的衣服,带好食物和水,明早8点在校门口集合。
你的同桌丽丽生病请假了,你要把这个消息转告给她,你会说:“。”
丽丽的妈妈说丽丽感冒还没好,明天不能去春游了,请你帮她向老师再请一天假。第二天你见到老师,你会说:“。”
-
9、展阅读之美:按要求完成填空。(1)、《蜂》是唐代诗人罗隐写的,其中的“ , ”表达了作者对辛勤劳作之人的赞美,以及对不劳而获者的不满。(2)、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一些动物比喻某类人,例如:用“老黄牛”比喻默不作声、踏实工作的人;用“”比喻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用“”比喻有才干的人。
-
10、习要素之美:判断句子正误。(1)、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有趣的科幻作品。(2)、《清平乐·村居》中的“清平乐”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词的曲词、句数和字数。(3)、朗诵诗歌时,要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要沉着镇定,不能做出任何表情和手势。
-
11、析遣词造句:按要求,改写句子。(1)、人民不会忘记袁隆平爷爷为祖国作出的贡献。(改为反问句)(2)、从下面的短语中选一个,照样子写一写。
例:说小林安静吧,他的确有时候很乖。他会找个没人打抗的地方,捧着一本喜欢的书,一动不动地看上半天。
勤快的妈妈 活泼的东东 调 皮的小猫 负 责的母鸡
-
12、练造词造句: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夜幕降临,广场上一片四通八达 , 就像天上璀璨的星星。 B、爸爸的电脑桌面上有一个文件夹,里面保存着我获奖的照片呢! C、每次活动都是她策划的,我们称她智多星,她也是我们班的领头羊。 D、狗把鹅的饭吃完后扬长而去 , 等鹅回来后,饭罐已空空如也。
-
13、练慧眼识辨: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觅食 慰籍 澎大 侍候 B、繁衍 闪烁 预妨 怒吼 C、譬如 详细 蔬菜 潇洒 D、慷慨 响午 迟钝 警戒
-
14、来咬文嚼字: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蜘蛛不巧一头扎(zhā zhá)进松脂里,怎么挣扎(zhā zhá)也没用了。(2)、世上有好人也有恶(è wù)人,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è wù).
-
15、忆文中内容:读拼音,规范的写字词。
猫会在gǎo zhǐ
上印梅花,还会自己给自己jiě mèn
。它淘气起来家里的花草都会zāo yāng
, yǒng měng
起来又能mǐn jié
地捉鼠捉虫。
-
16、芦笙故事·小小写作家
看图,想一想:哥哥、妹妹做了什么事情?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发挥你的想象,把他们的经历写下来吧!(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提供的词语:春天、枯黄、合作、秋天
-
17、糯香故事·阅读小达人。
蓝色的树叶
卡佳有两支绿颜色的笔,莲娜一支也没有。莲娜对卡佳说:“能借给我一支绿铅笔吗?”卡佳说:“我得问问妈妈。”
第二天,莲娜问:“你妈妈同意了吗?”卡佳停了一下才说:“妈妈倒是同意了,可我还没有问哥哥呢。”
第三天,卡佳来了,莲娜问:“你哥哥答应了吗?”“哥哥倒是答应了,可我怕你把铅笔弄断了。”莲娜说:“我会小心些用的。”卡佳说:“小心些,不要太使动儿,不要放到嘴里去,还有,不要用得太多啊!”莲娜说:“我只要把树叶画成绿色的就够了。”“这可多啦!”卡佳说着,紧紧地皱着眉头,一脸的不乐意。莲娜看了看她,走开了,没有拿铅笔。
上课时,老师问道:“莲娜,你的树叶怎么是蓝色的呢?”“我没有绿色的铅笔。”“你为什么不向同学借呢?”莲娜没有说话。但是卡佳羞红了脸,像个红苹果。老师看了看她们,说:“____。”
(1)、短文中,莲娜向卡佳借色的铅笔,卡佳说她要问和。(2)、卡佳“紧紧地皱着眉头,一脸的不乐意”的原因是。(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①读“能借给我一支绿铅笔吗?”时,要读出请求、商量的语气。
②哥哥不同意卡佳把铅笔借出去,因为他怕莲娜把铅笔弄断了。
③老师看到莲娜画的蓝树叶时,生气地骂了她。
(4)、你觉得最后老师会说些什么?下面最不可能出现的一句是(填序号)( )A、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B、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C、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
18、香糯书房·火眼小侦探。请你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这本书的名字是《》。从目录可以知道,这本书一共有个故事。丽丽想要读《牧童三娃》,需要翻到第页。
-
1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十二生肖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排在寅虎后面的是 , 排在最后的是。姐姐属龙,比她小一岁的弟弟属。(填序号)
①巳蛇 ②子鼠 ③卯兔 ④亥猪
(2)、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我知道中国的美称、;、是中国两条著名的河流。(3)、《韩非子》中曾说过“则”。(4)、管子告诉我们:“诚信者,”。(5)、“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缘”这两句描写是(季节)景色。 -
20、仿照样子,写句子。(1)、白云,一会儿像兔子,一会儿像小狗,一会儿像公鸡。(用加点的词语造句)(2)、那棵大树像一把又高又大的绿色太阳伞。
弯弯的小桥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