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课外阅读。
藕汤的味道
①每次回老家,给母亲打过电话后,我就知道母亲一定会提前给我煨好藕汤,等着我千里迢迢地回到她的身边。
②一直都很想喝母亲在炉子上煨出来的藕汤。我喝过许多汤,都香不过母亲煨的藕汤。那浓稠的汤,烂烂的藕,还有杂骨的香,只要一想起来就让我舌上生津,垂涎欲滴。不管走到哪里,母亲煨的藕汤总留在我的记忆里。
③小时候,不管家里多穷,母亲每个月都要煨上一大锅藕汤。藕是父亲下湖采的野生藕,有一丝清甜的味道。没钱买排骨,母亲总是买没有肉的杂骨,煨过一次藕汤后,就将里面的骨头捞出来放好,留着下一次煨汤时再用。这样一来,一堆杂骨可以煨上两到三次藕汤。
④有一年秋天,母亲给我们交了学杂费后,再也拿不出钱来买杂骨了。一连三个多月,家里闻不到一丝藕汤的香味。一天,为了喝到藕汤,我说什么都不肯吃饭。父亲见我如此不懂事,火冒三丈,将我按在板凳上打了一顿。他边打边说:“你母亲腰疼多日无钱看病,你还要喝藕汤。”我号啕大哭,哭声惊动了在菜园里忙活的母亲。她三步并作两步地跑过来,将我护在身后……
⑤第二天放学回家,一进门,我就闻到了久违的藕汤香味。母亲见我进门,马上给我盛了满满一碗。这次的藕汤里,居然有一块一块的排骨,还飘着一股浓浓的肉香味儿,我贪婪地吃了起来。转眼间,一大碗排骨藕汤就被我吃得干干净净。那天,母亲坐在桌边看着我喝
汤,眼神里满是慈爱和欣慰。晚上,我起床上厕所时,听到父亲在房里叹气:“唉!你这又是何苦呢?把耳环都卖了,那可是你唯一的首饰啊!”
⑥后来的一段日子里,我不敢再找母亲要藕汤喝。每次看到母亲空荡荡的耳垂,我的心里就格外难受。母亲却还是一如往日,每个月都会给我们煨上一大锅藕汤,有时是杂骨,有时是排骨。只是,每次我喝汤的时候,总觉得有一种酸酸的滋味。
⑦如今,条件好多了,家里经常煨藕汤,但我却一直找不到母亲煨出的藕汤里的那种特殊的味道。每次回老家,给母亲打过电话后,我就知道母亲一定会提前给我煨好藕汤,等着我千里迢迢地回到她的身边。
⑧就这样,我一生的时光都生活在这浓浓的藕汤里。那特殊的味道,我怎么能忘记呢?
(1)、下列最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A、小时候,“我”家里很穷,很少能喝上藕汤,但是母亲每个月都买杂骨为“我”煨藕汤。 B、小时候,母亲为了给“我”煨藕汤,卖掉了自己唯一的首饰一对耳环。 C、小时候,母亲每个月都给“我”煨藕汤,甚至为此卖掉耳环,藕汤的滋味伴“我”长大。(2)、第①、⑦自然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A、前后呼应 B、总结全文 C、承上启下 D、侧面描写(3)、第⑦自然段中加点的“特殊的味道”指的是的味道。(4)、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分析。 -
2、课内阅读。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这段话选自课文《 》,是一篇 , 作者是。(2)、“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中的“痕迹”指,.“游丝样”是指 ,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作者。(3)、这段话中,作者共有次发问,我体会到作者的内心。(4)、“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 白走这一遭啊?”读到这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
3、根据内容填空。(1)、《迢迢牵牛星》通过诗句“ , ”描写了女郎织女虽然只一水之隔,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言语交谈的爱情悲剧。(2)、读生活,生活给我们以智慧。“ , , ”长久接触某种事物,才能发现它的特征和规律。(3)、李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读书时要下一番苦功夫。书中的字都是有价值的,正如古人所说“ , ”,长大接着课种食物,才能发现它的特征和规律。(4)、我们可以用《长歌行》中的“ , ”来劝勉别人在年少时要好好学习。(5)、“ , ”告诉我们,良师益友的话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
-
4、综合实践。
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的农历新年。每到春节,祖国各地张灯结彩,迎春接福,让我们走进春节,看看春节的习俗吧。
不同地区的年夜饭各有不同。北方有吃饺子的传统,饺子谱音“交子”,寓意“更岁交子、吉祥如意”:南方一些地区春节讲究吃年糕,寓意;江苏、上海等地区,春节有吃汤圆的习俗,寓意。
-
5、按要求写句子。(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仿照加点部分的写法写“安静”)(2)、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改为反问句)(3)、为了防止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拟写了具体的改进措施。(用修改符号修改语病)(4)、妈妈一定记得那个星期天要带我出去。(改为双重否定句)
-
6、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段的横线处,正确的顺序是( )。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____;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____;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尊敬____: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____。
①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
②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③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
④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不幸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①② D、②③①④ -
7、下列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腊八粥》主要写“等粥”“喝粥”两件事,其中“等粥”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 B、《匆匆》以问号结尾,呼应开头,直接抒发作者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叹。 C、《那个星期天》将情感融入人、事和景物中,直接表达出来。 D、《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诗中运用叠词,句式整齐,音律和谐。
-
8、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英国作家笛福笔下的鲁滨逊凭借自己勇往直前的精神和辛勤的劳动,成就了一段英雄传奇。 B、《骑鹅旅行记》这本童话借尼尔斯这个反面角色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太淘气太顽皮。 C、在马克·吐温笔下,汤姆·索亚是一个热爱自由、喜欢冒险的孩子,同时他又很有趣,还有点儿虚荣心。 D、《鲁滨逊漂流记》叙述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驯养培育→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的故事。
-
9、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红军战士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其所。 B、他身体很不舒服,今天早上才上车就情不自禁地吐了。 C、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 很多地方开始插秧了。 D、遇到困难我们一定要有心平气和的心态,一定要从容不迫地去面对。
-
10、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菱角 (líng) 蒸发(zhēng) 萦系(yíng) 吞噬(shì) B、榛子(zhēn) 缰绳(jiāng) 藤蔓(wàn) 僧人(sēn) C、杏仁(rén) 追悼(dào) 劲草(jìn) 简陋(lòu) D、挑剔(tī) 炽热(zhì) 账簿 (bù) 彻底(chē)
-
11、读拼音,结合语境写字词。(1)、鲁滨逊在航海时不幸流落huǎng dǎo , 但他不仅不kǒng jù未知的危险,反而还勇敢lì zhì地面对困难,战胜自我。(2)、他一边 fān xiāng dǎo guì , 一边 niàn dao着:“我的课本怎么找不到了呢?”
-
12、提示:⑴仔细看图,两只小蚂蚁用树叶做了哪些事情?把他们这一天的经历写下来吧。
⑵可以用上这些词语:早上 过了一会儿到了下午 小船 足球场 一把大伞
-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特殊的考试
动物电视台要招聘(pìn)一名主持人,主持《小小卫生员》节目。
小熊围上洁净的围巾来了。小猴戴上心爱的白手套来了。小狐狸穿着漂亮的红皮鞋来了。小白兔也穿上了崭(zhǎn)新的衣服赶来了。
小熊来到电视台门前,看见地上有块果皮,心想,这不关我的事,就绕开果皮朝前面走了。
小猴来了,看见地上有块果皮,想捡,又一想,别弄脏了我心爱的白手套,也绕开果皮朝前面走了。
小狐狸来了,看见地上有块果皮,想把果皮踢到一边去,又一想,别弄脏了我的红皮鞋,也绕开果皮走开了。
小白兔来了,看见地上有一块果皮,就把果皮捡起来,扔进了垃圾箱。小熊、小猴、小狐狸和小白兔在电视台大厅里走来走去,等着台长来面试。
台长来了,宣布小白兔被录取了。原来,门口的果皮就是考题!
(1)、根据短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的衣服
的白手套
的红皮鞋
的围巾
(2)、看到门前地上的果皮,小熊、小猴和小狐狸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3)、小白兔为什么能被录取呢?请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写一句话。(4)、为什么说它是一次“特殊的考试”呢?如果是你,你会通过这次考试吗? -
14、我会读故事书。(1)、本书的作者是。(2)、第二章《小脚丫从哪里来》的故事是从第页到第页。(3)、我最想读《》这个故事,因为。
-
15、根据所学知识填空。(1)、诚信者,。(2)、 , 春风吹又生。(3)、“元宵节, , 大街小巷人如潮。”元宵节后面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是。(4)、申猴、酉鸡、、。我属猴,妹妹比我小一岁,她属。
-
16、句子练习坊。(1)、照样子,根据括号里的提示标注重音。
例: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种子睡在哪里?)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小草从哪里探出头来?)
(2)、天上的云彩一会儿 , 一会儿 , 一会儿。 -
17、照样子,写一写。(1)、寻找(两个字意思相近)(2)、痛哭流涕(形容难过)
-
18、分分类,把下列词语送到合适的小房子里。
①春节 ②水桶 ③丑牛 ④雷雨 ⑤扫帚 ⑥酉鸡 ⑦炎热 ⑧重阳节
-
19、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心竭
注目
图强
碧 洗
赏悦
颜悦
-
20、判断题。(1)、清明节、春节、国庆节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2)、芒种、处暑都是夏季的节气。(3)、古人把贝壳当作钱币,所以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4)、《亡羊补牢》讲的是因为羊已经丢了几只,再来补羊圈没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