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选择题。下列句子中与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
A、春风像一支笔,把大地描绘得多姿多彩。 B、雨后天晴,白云像一片片羽毛轻柔地飘浮在空中。 C、看着小河里无拘无束、欢快游动的小鱼,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D、小猫在稿纸上踩出几个印子,好像朵朵梅花。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们站在巍峨的泰山山顶,感觉自己分外渺小。 B、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 C、因为忍受了意想不到的损失,农户们都有些灰心丧气。 D、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千古传颂。
-
3、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炎帝之少女(指年轻女子) B、溺而不返(溺水,淹没) C、故为精卫(因此) D、以堙于东海(填塞)
-
4、下列各组词语中不是同一类的一项是( )。A、乌鸦 鹫鹰 猫头鹰 B、花圃 牡丹 菊花 C、女娲 嫦娥 盘古 D、宙斯 普罗米修斯 赫拉克勒斯
-
5、选择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蜗牛正在地上溪慢地爬行。 B、“言必信,行必果”,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违背诺言。 C、面对妈妈的决定,妹妹噘着嘴表示抗议。 D、我到他家院子里喊了几声,屋里悄然无声,门也锁着 , 估计人出去了。
-
6、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1)、
①气败
② 不平
③头臂
④各神
⑤顶立
⑥云雾
⑦刀不
⑧神妙
⑨卜知
(2)、词语(填序号)指事情发生之前不用占卜就能知道,形容有预见。它的近义词是。(3)、词语和(填序号)常用来形容神话故事中的哪吒。(4)、词语④能让我们想到一句歇后语:。(5)、词语⑤能让我们想到本单元课文中的形象,这个词语的意思是:。(6)、“得知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取走火种的消息,众神的领袖宙斯十分恼怒。”句子中画线部分可以用词语替换。(填序号) -
7、我会查字典。(1)、“竭”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 再查画。这个字在词典中的义项有:①尽;②干涸。在“枯竭”一词中应取第个义项。(填序号)(2)、“狠”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 再查音节。这个字在词典中的义项有:①凶恶,残忍;②严厉,厉害;③控制感情,下定决心;④狠命。给下列词语中的“狠”字选择合适的义项。(填序号)
心狠手辣
狠狠地批评
狠抓业务
-
8、看拼音,写词语。(1)、
pī kāi
bēi cǎn
qū gàn
huò dé
zhī chēng
fān gǔn
xián jiē
mào shèng
zī rùn
jì rán
láo lèi
fèn nù
jìng pèi
xuè yè
huā huán
(2)、在这位 zhù míng作家的笔下,有活灵活现的měng shòu , 有茂密的森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还有bēn téng bù xī的河流。 -
9、给加点字选填正确的读音。(1)、zāng zàng
①动物内脏含有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铁、硒和锌等,能有效补充人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求。
②你身上这件衣服很脏了,脱下来,我给你洗洗吧。
(2)、shào shǎo①她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女,身边的人都喜欢与她相处。
②实验班原创 语言运用 真正的友情建立在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的基础上,因此朋友之间不应该计较付出的多少。
-
10、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一项(xiàng) 浑浊(zhú) 花卉(huì) 押送(yā) B、坚定(jiān) 混乱(hùn) 四肢(zhī) 遭受(zāo) C、熄灭(xī) 流窜(chuàn) 传颂(sòng) 玫瑰(méi) D、功绩(jì) 盗取(dào) 溺水(ruò) 花蕾(léi)
-
1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炎帝之 , 名曰女娃。女娃 , , 故为 , 常衔 , 以堙于东海。(2)、诗中有自然美景。“ , 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了日暮时分夕阳与江水相映成趣的景象;“ , ”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时,庐山呈现出的不同风景。(3)、诗中有爱国豪情。王昌龄在《出塞》中借“ ,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和边关巩固的期望;王翰在《凉州词》中借“ , ”表现了将士们投身疆场,为国献身、视死如归的气概。(4)、诗中有“情”:“ , 天下谁人不识君”道出了送别友人时的殷殷劝慰之情;诗中有“志”:李清照发出“生当作人杰,”的豪言壮语;诗中有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朗朗新月形如弯弓。此景象真可谓“ , ”。(5)、处处留心皆学问。小明遇到困难时不愿问人,平时也从不愿虚心听别人的建议,老师劝诫他:“好问则裕,。”你和明明约好周日下午五点在游泳馆门口见面,明明却爽约,你用“ , 驷马难追”来提醒他做一个守信用的人。(6)、我们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正如王充所说:“智能之士, , 。”(7)、《牛和鹅》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8)、这学期,我们学了很多有画面感的课文。比如:当我读到《走月亮》这篇课文时,我会想起这个画面:细细的溪水, , 。
-
12、 请根据所学内容填写合适的诗句或名言。
虽然亚运会结束了,但它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无尽的。运动员们精彩的表现,让我们看到每个人各有所长,正如“ , 雪却输梅一段香”。我们要学习运动员百折不挠的精神,追逐真理,“ , 审问之, , 明辨之,”;要学习运动员精益求精的品质,做事不能马虎,因为“差之毫厘,”;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因为“机不可失,”。
-
13、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传统的观潮日。 B、《繁星》表达了巴金先生热爱星空、热爱大自然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C、《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是按照“惩治巫婆和官绅→摸清底细→兴修水利”的顺序来叙述的。 D、《延安,我把你追寻》中诗人不断追求和歌颂的其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
-
14、根据课内外积累,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在京剧舞台上,梅兰芳主演的《贵妃醉酒》《梅兰芳蓄须》等享誉世界。 B、《大江歌罢掉头东》这首诗慷慨激昂,表现了周恩来救国济世的凌云壮志。 C、“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写出了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D、《扁鹊治病》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与错误,虚心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
15、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盘古开天地》。 B、读完文章,作完批注,再重新读一下文章和批注,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书信是亲人朋友交流感情的主要方式,写书信时,称呼前需要空两格。 D、写事情要有一定的顺序,如《爬天都峰》一文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
-
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呼风唤雨”指20 世纪的科技发展让人类可以随意支配自然。 B、书信的格式依次是称呼、正文、结尾、日期、署名。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出自《尚书》。 D、《麻雀》的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下来,生动具体地展现了麻雀和猎狗相遇时的情形。
-
17、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王昌龄写“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时候,看到了秦朝时候的月亮和汉朝时候的边关。(2)、“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的赞颂。(3)、周恩来先是听了伯父的话,又目睹了中国人受欺负,愈发感受到中华不振,所以才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4)、梅兰芳蓄须的原因是他很累了,不想再上台演戏了。(5)、西门豹相信了巫婆的话,所以让巫婆到水里和河神说一声,再给他换个漂亮的姑娘。
-
18、(三)
猴
昔有贩夫① , 携帽数十具,行经山中,疲甚② , 息于树下,取帽戴之。不觉熟睡,及醒,帽尽失。仰见树上猿猴无数,皆戴帽于首。贩夫狂呼,猴也跳踉③不已。贩夫怒甚,取所戴帽,掷于地,曰:“若辈④盍⑤并⑥取去?“愤愤前行。未及数武⑦ , 回顾树上,群猴也掷帽于地,盖⑧效其所为也。遂返取之,未失其一。
[注释]①贩夫:指小贩。②甚:非常。③跳踉:蹦蹦跳跳。④若辈:你们。⑤盍:何不。⑥并:合在一起。⑦数武:不远处。武,量词,古代六尺为半步,半步为武。⑧盖:表示对原因的推测。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息于树下
及醒,帽尽失
猴也跳踉不已
盖效其所为也
(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群猴也掷帽于地 盖效其所为也 B、息于树下 皆戴帽于首(3)、联系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
19、(二)
鹬①蚌②相争
蚌方出曝③ , 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④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注释]①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细长。②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把东西夹住。③曝:晒。④箝:同“钳“,把东西夹住。
(1)、找出表示鹬和蚌动作及语言的词句,完成填空。动作
语言
鹬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
箝其喙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把成语补充完整。鹬蚌相争,
(3)、“两者不肯相舍“中“舍“的意思是( )。A、舍不得 B、舍弃 C、施舍 D、宿舍,即住的地方(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鹬和蚌双方都不肯互相放弃,渔夫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B、鹬和蚌谁也舍不得离开自己住的地方,渔夫就得到了。 C、鹬和蚌是好朋友,它们不愿意分开,渔夫就把它们饲养了起来。 D、鹬和蚌不愿意互相施舍,渔夫就把它们一起带走了。 -
20、(一)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①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②已暮③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④乎?“平公曰:“安⑤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⑥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⑦?“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于:向。②恐:恐怕,担心。③暮:晚。④炳烛:点燃火把。⑤安:怎么,哪。⑥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⑦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①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②臣闻之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是指(A.年龄很大,已入晚年B.太阳已落,天色将晚)。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了(A.年龄很大,已入晚年B.太阳已落,天色将晚)。(填序号)(4)、这则故事让你想到了哪些古人读书、学习的故事?请列举出故事和主人公。(至少列举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