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请将词语写在田字格里,笔画较多的字,注意把笔画写得短小些,缩小笔画间距,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玲珑娇软

    争奇斗艳

  • 2、从下面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按要求写作。

    任务一:尾巴可能会拥有一只猫,铅笔也有了自己的梦想,粽子可能会在地上走,小鲤鱼也许会在天上飞…………选择一个角色,大胆从某样事物失去特征或变得与原来相反进行想象,努力把夸张、奇特的故事情节写清楚。题目自拟。 不少于350字。

    任务二:成长的路上,你一定遇到过很多有特点的人,比如“活雷锋”小明、“小书虫”弟弟、“飞毛腿”小刚………请你选择一个有特点的人物,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和典型事例等把他(她)的特点写清楚,注意要取一个合适的题目哟。 不少于350字。

  • 3、课外阅读。

    红鲤斗水

    连日的春水把池塘溢满了。 水面上,那些嫩绿的浮萍连同春水漫到小路上来了。老远,我就瞧见,柳树下边那些埋在路中的毛竹管涵洞冒着水。池塘里的水穿过竹管流入小沟,它要到远方去旅行前,乐得往四处抛洒银色的水珠。

    在柳树边,我发现小沟里有一条红色的鲤鱼,斗着竹管里流出的水直冲。 它冲第一次,被流水带回沟里。 它冲第二次,也没有冲进竹管。 于是,它又第三次从小沟往上冲。 由于冲得太猛,跃出水面掉在小路上了。我想捉住它,可是它蹦回小沟里去了,只留下几片浅橙色的鳞片漂在路心的泥水里。

    这条红鲤真可说是具有坚强的意志。 它又在水沟里斗着竹管的流水猛冲,这第四次的冲锋竟是那么巧,一冲就钻进了竹管。 当我转身往池塘里看时,只见水里一条红鲤,嘴巴一张一闭地吞食着水上的浮萍。 四根红须轻轻地前后拨动,悠然地摆着尾巴,游向池塘中央,沉到水底。

    回到家里,听妈妈说,溪里的红鲤斗水进池塘是去生小红鲤的,将来池塘里会有很多红鲤。祖母说,我看见了鲤鱼跃龙门。

    (1)、读了这篇文章,小鹿观察到红鲤有四次斗水尝试的结果,请你帮他一起补充完整。

    (2)、小鹿不理解作者祖母说的“鲤鱼跃龙门”的意思,在本文中,最合适的意思是(    )
    A、古代传说中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成龙。 B、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总有一天可以像鲤鱼一样跃过龙门,迈向成功。 C、红鲤为了产下小红鲤,让它们能够生活在广阔安宁的池塘里,勇敢挑战自我。
    (3)、小鹿觉得红鲤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他学习,请你选一选(            )(两项)
    A、坚强不屈 B、锲而不舍 C、知难而退 D、正直无私
    (4)、“红鲤斗水”的故事给了小鹿很大的启发。 你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说说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吗。
  • 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包粽子

    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张粽叶里,窝成一只小船的形状来,塞紧包好,扎上红红绿绿的花线。

    节选自苏童《祖母的季节》

    插艾草

    样子:叶片呈锯齿形,像鸡爪子绿色叶子,背部有绒毛

    气味:浓郁的独特香气。

    作用:驱虫辟邪,可入药,嫩芽可食用。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的一项重要活动,最初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避免水灾、早灾,后发展为纪念屈原。

    吃“五黄

    端午当天人们会吃“五黄”:新鲜的黄瓜、肥美的黄鳝、美味的黄鱼、流油的咸鸭蛋、醇香的黄酒这些都是端午的时令菜肴,体现了古人“因时而食”的养生之道。

    【材料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

    2009年,端午节“申遗”成功,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粽”情端午,是家的味道;龙舟竞渡,是团结的力量。 “申遗”成功意味着端午丰富的民俗活动得以延续,是文化的传承;也意味着以屈原为代表的深深爱国情、以曹娥为代表的浓浓孝顺心得以弘扬,是精神的传承。

    (1)、材料一介绍了哪几种端午节习俗?请你帮小鹿把下列内容补充完整。

    (2)、请你根据上面材料信息进行判断。

    ①包粽子时要按这个顺序:放上糯米——塞紧包好—扎上花线——窝成形状。

    ②人们最初赛龙舟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避免水灾、旱灾。 

    ③端午节人们吃的“五黄”分别是黄瓜、黄豆、咸鸭蛋、黄鱼和黄鳝。 

    (3)、小鹿参加社区组织的“‘粽’情端午”活动,请你帮他写一条活动感言贴在活动板上。 
    (4)、有同学认为过端午节没有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你结合材料一、二,说说你的想法。 (至少说两点)
  • 5、听着小语的分享,小鹿的脑海中又浮现出班级春游时他俩一起在大自然中漫步的场景。

    小路上,小鹿和小语笑着、走着。一阵花香扑鼻而来,小鹿不禁吟诵:“。”(杜甫《绝句》)耳边传来黄鹂的叫声,小语吟道:“。”(韦应物《滁州西涧》)

    小鹿:多么明媚清丽的春日风光,多么婉转动听的黄鹂叫声。

    小语:你看,燕子也来凑热闹了:“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加上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燕子》)

    小鹿:这样的表达真有趣,我也想学着说一说小兔子。

    小语:这学期,我们还学过一则跟小兔子有关的寓言故事《》。像这样蕴含着大道理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我还读过《》。

    小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是小寓言中蕴含着大道理,名言名句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与人交往时要知道“ , 近墨者黑”。

  • 6、分享“成长趣事”,小鹿发现小语的分享中有两处错误,请你找出来并用修改符号修改。

    成长故事

    我和小鹿跑到村边小溪里,捉了小虾一些,带回家养在缸里。

    其中有一只小虾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腿不停地,像生气了似的。

  • 7、明天(6月27日)上午十点,三(1)班全体同学将在学校报告厅参加成长趣事分享活动,请你帮助张老师发布一则通知。

  • 8、习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一篇习作。

    题目一:我的朋友

    同学们,你身边的朋友,可能是个故事大王,也可能是运动健将,或者是一位爱帮助人的“热心肠”……请你选择最有特点的一位朋友,完成一篇习作。要求:写清楚人物特点,语句通顺,不少于350字。

    题目二:神奇变形记

    展开想象的翅膀,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你变成了会说话的橡皮,小鸡变成了高飞的雄鹰,蚂蚁变得比大象还大……请选择一种事物,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要求:想象大胆,语句通顺,不少于350字。

  •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呆头鹅

    ①我的故乡有一句土话———“呆头鹅”,意思就是笨鹅。 但是根据我的观察,鹅似乎并不笨。

    ②每到深秋时节,田里的庄稼收完了,我就会把鹅群赶到田野里,让它们自由自在地找食吃。 到了太阳落山时,鹅都能准时回家。 晴天时,我看到它们常常侧着脑袋用一只眼睛瞧太阳,可能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奇怪的是,阴天时它们也能准时回家。 长大后,我才知道鹅具有很强的条件反射能力,这是形成的“生物钟”起了作用。

    ③到了鹅孵蛋的季节,为了观察每只母鹅的情况,大人们会在每只鹅的头上写上号码,每个窝也编上相应的号数。 有趣的是,并排三大间孵房,总共一百二十多个窝,大多数母鹅都找得到自己的窝,能自动对号入座。

    ④鹅还能看家护院。 它能够准确地区分主人和陌生人。 主人回来了,就在身后大摇大摆地跟着;要是来了陌生人,它先是伸展开翅膀,再发出嘎嘎的叫声。 如果来人还不知趣,它可是会飞扑过去啄人的。 古人说“宁让狗咬,不让鹅拧”,鹅的战斗力非同一般。

    ⑤看来鹅并不笨。也许是它们单足静立、侧耳倾听的习惯性动作,让人们觉得鹅总是呆头呆脑的吧。

    (选自陈天昌《牧鹅散记》,有删改)

    (1)、鹅在阴天能准时回家的原因是(      )
    A、田里的庄稼收完了 B、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时间 C、用一只眼睛瞧太阳 D、形成的“生物钟”起了作用
    (2)、读了第④段中的“宁让狗咬,不让鹅拧”这句话,小优和小方交流了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优

    上文说鹅“会飞扑过去啄人”,下文又说“鹅的战斗力非同一般”,所以我理解这句话是说鹅很勇猛。


    小方

    是的,有时候,鹅比狗还厉害。我姥姥家就养鹅,如果有陌生人来,鹅真的会叫着去追人的。

    我发现,小优使用的理解方法是 , 小方使用的理解方法是

    A.联系上下文      B.想象和联想     
    C.向别人请教     D.结合生活经验

    (3)、下面图片中,体现第④段内容最恰当的一幅是 , 你的依据是

    A.     B.     C.     D. 

    (4)、因为鹅看上去呆头呆脑的,所以作者故乡的人们称它为“呆头鹅”,读了短文,你会称呼鹅为“鹅”,理由是
  • 10、在学校“百家小讲堂”上,小优想给大家讲讲鞭炮的发展历史。请你阅读下面的文章,和她一起完成任务。 

    鞭  炮

    ①有一种说法,鞭炮的起源可以追溯(sù)到2000 多年前,《诗经》中就有“庭燎(liáo)之光”的记载。 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当时主要是为了驱赶传说中伤人的野兽———“年”。人们通过燃烧竹竿,使竹节里的空气受热膨胀,竹竿爆裂,发出噼啪的声音,就能把“年”吓走。

    ②随着时间推移,到了唐朝初年,出现了爆竹的雏(chú)形。据说当时发生了瘟疫。有一个姓李的人,把硝石装在了竹筒里,点燃后,不仅发出了巨大的声响,还冒出了浓烈的烟雾,驱散了致病的气体,阻止了瘟疫流行。此后燃放爆竹在唐朝时期更加普遍。

    ③南宋时,有人把硝石等原料用纸卷起来燃烧,这就是鞭炮的原型。

    ④后来又有人把这种包着火药的纸卷用绳子捆扎起来,再用导火线串在一起,形状像鞭子,燃放时连响不绝 , 这就是“鞭炮”。 

    ⑤鞭炮出现不久,烟花也应运而生。烟花燃放时,不仅能发出响声,而且呈现出夺目的光彩和五彩缤纷的“光花”。

    ⑥随着社会的进步,出现了数字烟花、电子鞭炮等新型的烟花爆竹,它们既安全又环保,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新选择。

    (根据相关材料编写)

    (1)、请你和小优合作,结合第①~④段鞭炮发展的过程,照样子补充图表。 

    (2)、把握正确的信息也很重要。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鞭炮起源的一种说法,是为驱赶传说中的野兽“年”。

    ②南宋时,鞭炮就已经成型,和现在的一模一样。

    ③安全、环保的数字烟花和电子鞭炮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新选择。

    ④后来人们制作鞭炮的主要材料有绳子、导火线和鞭子。

    (3)、为了介绍得更具体,小优关注到下面两个词语,请联系上下文,解释意思。

    连响不绝:

    呈现:

    (4)、小优还查阅了相关资料,联系短文,下面的资料放在第段合适。 

    资料:

    各种名目繁多的烟花品种层出不穷,从元朝的“月光”“日光”等,一直到清朝的“千丈梅”“小叶梨”等。

  • 11、这学期的“快乐读书吧”推荐我们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等。请你参考下面的目录,或选择一则课外读到的寓言故事,填写“寓言阅读记录卡”。 

    井底之蛙……………………………………………………………015

    惊弓之鸟……………………………………………………………016

    杞人忧天……………………………………………………………017

    纪昌学射……………………………………………………………018

    朝三暮四……………………………………………………………019

    狼和小羊……………………………………………………………001

    龟兔赛跑……………………………………………………………003

    农夫和蛇……………………………………………………………005

    狮子和蚊子…………………………………………………………007

    狐狸和葡萄…………………………………………………………009

    寓言阅读记录卡

    题目:

    主人公:

    哲理:

  • 12、这学期,我们读了许多寓言故事,也明白了很多道理。 根据以下情境,选择适合的选项填写在横线上。

    A.《陶罐和铁罐》                      B.《守株待兔》

    C.《鹿角和鹿腿》                      D.《池子与河流》

    (1)、当你发现有的同学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及别人的长处,你会用这则寓言劝说他。
    (2)、当你看到朋友只凭外表就判断事物的好坏,你会用这则寓言提醒他。
  • 13、学校要开展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请你梳理思路,填写下面的图表,为完成任务作好准备。 

  • 14、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小题。

    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迅速。现在有一些会“思考”的智能玩具,它们受欢迎越来越。这些玩具可以与你自由对话,甚至能根据你的指令完成许多任务。

    (1)、这段话的第二句中有一处错误,请你用修改符号修改。
    (2)、了解到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得如此迅速,请用一个词语形容你的心情:
  • 15、小优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 下面四个选项中,最合适用来形容小优做法的一项是(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D、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 16、下面词语中的“强”和“强壮”中的“强”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坚强 B、要强 C、强大 D、强占
  • 17、结合所给的两则材料,完成习题。

    【材料一】谐音中的“谐”字,本意是和谐、融洽。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思想,这种思想使中国人在语言运用上讲究音韵和谐委婉含蓄。想要表达的话不直接说出来,而是运用其他语言手段来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例如“年年有鱼”“福倒了”,都是利用谐音反映了这种文化现象。可是,谐音字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幽默诙谐,放在“谐音”中看,自然就多了一分趣味。

    【材料二】下面是乔乔根据调查结果形成的《关于广告中的谐音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广告中的谐音字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五年级的学习中,我发现汉字中的谐音是神奇的、有趣的。许多谚语、歇后语中都有谐音现象的存在,我们身边的很多广告词中也有谐音字的存在。谐音字用在广告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使用得是否正确、合理呢?

    二、研究方法

    1.走上街头,自行实践;2.查找资料,上网搜索。

    三、资料整理

    图片

    内容

    意义

    “小题大做”谐音“小蹄大做”

    “蹄”和“串”与店面商品相符合。这样的个性化广告语,表达了商品的特点,同时拉近顾客与商家的距离,丰富了广告用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川流不息”谐音“串流不息”

    四、研究结论

    一则广告语,恰当运用谐音,可以给人们留下无比绚丽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可以起到展现广告词艺术魅力的效果,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推销产品的最终目的。

    但谐音词可能也会影响我们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大家在感受谐音广告语趣味的同时,还要关注其谐音意义,从而避免语言文字的不规范使用。

    (1)、阅读两则材料,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①谐音可以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其中“谐”字,本意是诙谐、有趣。 

    ②“年年有余”谐音“年年有鱼”,“福到了”谐音“福倒了”,都是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③广告中只要运用谐音,就可以表达商品的特点,还能拉近顾客与商家的距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下列选项中,没有谐音文化的一项是(     )
    A、中国农历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一张方正的红纸上写上“福”的字样,然后把“福”字倒着贴。 B、春节时期广州的金橘销量很好,甚至很多人会买一株金橘树放在家中,希望来年“大吉大利”。 C、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3)、(新思维)有人说,广告中使用谐音虽然很有新意,但是这样滥用成语属于不规范使用汉字的行为,所以广告中不能滥用谐音。结合材料二并联系生活,说说你的观点。
  • 18、(新情境)汉字作为承载民族文化的工具,横竖撇捺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开展以“我爱汉字”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完成下列语文实践任务。
    (1)、下图中的文字是;它的本义是 ;理由是

    (2)、社会上存在很多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如:某花店和某洗衣机的广告语分别是“诗情花意”“爱不湿手”。

    ①两个词语的正确写法应该是

    ②针对这种现象,请你写一条宣传标语,提醒人们规范用字。

    (3)、鲁迅评价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请你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从汉字音形义的角度,用一句话表达你对汉字的赞美之情。
  • 19、欣赏书法作品,完成填空。

    (1)、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空。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大致是→(④)→。从字体来说,第一幅书法作品属于 , 第二幅书法作品属于

    ①楷书     ②小篆      ③金文     ④隶书      ⑤甲骨文      ⑥行书

    (2)、第二幅书法作品书写的是南宋诗人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是《》。
  • 20、集“福”气,做有福之人。读下列内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1)、上面三幅图画反映的是中国的“福文化”。为了对“福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可以搜集与它相关的资料,如有关“福”的故事、开展简单的研究。
    (2)、下面搜集“福文化”资料的方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输入恰当的关键词,在网上搜集资料。 B、自己编写一些有关“福”字的故事。 C、在图书馆、书店查阅,按类别找书。 D、想好问题,请教合适的人。
    (3)、学习活动结束后,老师要你当讲解员介绍“福文化”,作讲解时你会注意些什么?(两条即可)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