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1959年,日本有位生物学家采集到一种植物,把它做成了标本。11年后,他把标本放到水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标本居然活了!从此这种植物名声大噪,人称“长命草”,学名“卷柏”。
雨水充盈的时候,卷柏碧绿可人。水分不足时,它便“假死逃生”:叶子慢慢干枯,根从土壤中挣(zhēng zhèng)脱,身体蜷缩,变成一个干草球,然后借风旅行,四处寻找生机。干枯的卷柏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就把根伸进泥土,大口吸收水分,慢慢苏醒。不久之后,它(重 从)新舒展开绿色的叶片,焕发出新的生机。如此往复,它便得了个很形象的美称——长命草。
卷柏生活的地方人迹罕至,鸟兽难登,所以它可以随意生长。枝条或写意,或苍劲,或翠绿可爱,姿态十分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人们喜欢将它做成盆景,或用它来点缀假山、装点园林。卷柏还是一种珍贵的药材,能治疗跌打损伤,还有止血、抗菌和净化环境的功效。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出正确答案。(2)、卷柏之所以能在11年后起死回生,是因为它能够“假死逃生”:当不足时,慢慢干枯,根从土壤中挣脱,变成干草球后借风旅行,到的地方后,它就把伸进泥土,大口吸收水分,重新焕发生机。(3)、下列不属于卷柏的功能的一项是( )。A、作药材 B、净化空气 C、当木材 D、装点园林(4)、通过阅读材料可知,( )也可以作为卷柏的别称。(多选)A、还魂草 B、万年青 C、不死草 D、狗尾草 -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1)、观察时,应主要观察事物的外形特点,不必注意事物的变化。(2)、观察时要尽可能地细致一些。(3)、观察时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还可以尝一尝味道。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搭船的鸟》记叙了“我”和母亲去外祖父家的途中偶遇一只翠鸟捕鱼的事情,主要写了“我”对翠鸟和的观察,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大自然的之情。(2)、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动词。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起来了,红色的长嘴着一条小鱼。它在船头,一口把小鱼了下去。
(3)、《金色的草地》中,草地颜色的变化是由导致的。 -
4、判断下列句子中出现的观察方式。(填序号)(1)、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2)、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3)、小猫全身长满了短小的绒毛,摸上去滑滑的。(4)、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5)、拿起桃子细细一闻,会闻到香甜的水果味儿。
-
5、根据课文内容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并排序。
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色的。
原来,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
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了。
花朵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
6、按要求仿写句子。(1)、早晨去钓鱼的时候,我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含有加点词)(2)、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含有拟声词)
-
7、选出正确的词语。(1)、这是一个(美丽 漂亮)的传说,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2)、从试卷上的记号可以看出,他是个做事(详细 仔细)的孩子。(3)、我们要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 观看)这个世界。
-
8、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状态词。形容非常安静,没有声响。(2)、形容很规矩,很庄重。(3)、形容人或事物具有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或重视。
-
9、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1)、用ABB式的词语补全下面的句子。
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出门散步,四周一片。突然,月亮出来了,我地喊道:“哇,月光照得大地的!”
(2)、用“又×又×”式的词语补全下面的句子。哥哥14岁了,长得 , 已经快和爸爸一样高了。周末,他带我去游乐园玩,我高兴极了,一路上。游乐园有很多游乐设施,我玩得不亦乐乎。回家的路上,哥哥还给我买了的西瓜。
-
10、照样子,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动词或形容词。
(搭)着小船 着蓑衣 着船橹 着哈欠
(可爱)的草地 的杨梅 的小狗 的蒲公英
-
1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1)、搭:①支,架;②把柔软的东西放在可以支架的东西上;③搭配,配合;④乘,坐(车、船、飞机等)。
大雨后,他把湿漉漉的外衣搭在树枝上。
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周末,我们一家人来到公园,在公园的空地上搭起了帐篷。
为了保证营养,我们日常饮食要荤菜和素菜搭着吃。
(2)、盛:①兴盛,繁盛;②盛大,隆重;③普遍,广泛;④把东西放在容器里。山上的桃花开得正盛。
激情夏日,把活力绽放;奥运盛会,把激情点燃。
这些衣服的款式,在八九十年代也曾一度盛行。
碗里盛满了米饭。
-
12、将下列汉字依次填在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
2024年3月7日,某地上百名瑶族妇女同胞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开展纺织、刺绣技艺展示。她们____出一条细细的、打磨得油光发亮的竹片,用它从右到左,根据图案的不同,____起不同根数的白色经线,接着把梭____过其中,____进有色纬线,在左右来回地穿梭中,斑斓纹样逐渐显现。
A、挑 拿 喂 穿 B、挑 拿 穿 喂 C、拿 喂 穿 挑 D、拿 挑 穿 喂 -
13、看拼音,写词语。(1)、
yǔ diǎn
cuì lǜ
shèng kāi
shǒu zhǎng
yǔ róng
chuán fū
zuǐ ba
hǎn jiào
fǎn ér
kuáng huān
yong li
tun mo
jia zhuang
he long
chuang qian
dā chuán
yǔ máo
qīn péng hǎo yǒu
yì běn zhèng jīng
(2)、暑假的时候,我xǐài和母亲到乡下的wài zǔ fù家里去。乡下小院的门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河,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小鱼,这吸引来了不少 cuì niǎo , 它们bǔ yú的本领堪称一绝。每次午餐后,我总是叫上小伙伴们在门前wán shuǎ , guān chá河面上的荷花、鱼儿、小鸟……这场景yǒu qù极了! -
14、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窗外沙啦(la lā)沙啦的声音吵醒了正在午睡的我,我起床打开窗户一看,原来是下雨啦(la lā)!(2)、四周静悄(qiāo qiǎo)悄的,只有树叶悄(qiāo qiǎo)然飘落。
-
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鹦鹉(yīng) 玩耍(shuǎ) B、哈欠(qiè) 钓鱼(diào) C、合拢(lǒng) 蒲扇(pú) D、钓鱼(diào) 父亲(fù)
-
16、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夏季的终结。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从立秋开始,风已不同于暑天的热风了,刮风时,气流中带着凉意,让人们感到凉爽。二候白露生。立秋后,早晨大地上会有白色露水产生。三候寒蝉鸣。古人认为,立秋节气的最后五天,蝉会感阴而鸣,所以称这样的蝉为“寒蝉”。
(1)、通过翻看书籍,明明了解到:秋天一共有个节气,它们分别是 , 其中标志着秋天正式开始的节气是。(2)、立秋后,早晨大地上会有白色露水产生,这属于立秋三候中的( )。A、凉风至 B、白露生 C、寒蝉鸣(3)、在二十四节气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含有“立”字的节气,下列对于此处“立”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制定 B、建立 C、开始(4)、在北半球,立秋后,天气不会立刻转凉,会有几天的高温回暑现象,民间称这种现象为“( )”。A、秋老虎 B、回南天 C、倒春寒 -
17、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的作者都是宋代的。 B、“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指的是寒冷的山。 C、《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金色的小巴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梧桐树叶的颜色、形状之美。 D、《秋天的雨》这篇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
1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远上寒山石径斜,。 ,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 诗中描写了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赠刘景文》是写给好朋友刘景文的诗,诗中勉励好友困难只是暂时的,要积极乐观的两句是“ , ”。(3)、“萧萧梧叶送寒声,。 , 夜深篱落一灯明。”这首诗通过对梧桐叶、秋风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4)、《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金色巴掌”指的是。课文描写了一夜风雨后天气放晴,水泥道粘上了一片片金色的梧桐树落叶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对的热爱之情。(5)、“它把给了枫树,的枫叶像 , 飘哇飘哇,。金黄色是给的,看,。”《秋天的雨》从、和三个方面描写了秋天,展现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之情。(6)、《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赞美秋天的诗歌,诗歌描写了秋天大自然里一些特有的声音——、、和秋风的歌吟,说明秋的声音藏在大自然的许多事物中,需要我们细细聆听。
-
19、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B、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C、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D、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
20、给下面的语段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