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关于神话故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学期,我们认识了勇于献身的盘古、坚韧执着的精卫、勇敢不屈的普罗米修斯和甘于奉献的女娲,他们都是了不起的神话人物。 B、神话中很多人物个性鲜明,他们都是真实存在的。 C、我们阅读神话故事的时候,要发挥想象,感受其中的神奇。 D、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神话,由于地域和民族背景不同,故事风格也不同。
  • 2、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响声,海浪掀起数十米高。 B、国庆盛典开始了,数百发礼炮齐鸣,顿时响彻云霄 C、看着惊险的杂技表演,观众们紧张得屏住呼吸,全场窃窃私语 D、运动会上彩旗飘扬,热闹非凡,锣鼓喧天
  • 3、下列词语中字读音与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雾(báo)    均匀    精疲力竭 B、(kuàng)    距说    愤愤不平 C、(fēn)    虚弱    山崩地裂 D、蝠(biān)    日益    横七坚八
  • 4、根据情境要求答题。

    秋风送爽,令人yú yuè____;秋月róu hé____,引入遐想;秋雨淅沥,zī rùn____心田;秋叶漫天,suí yù ér ān____;秋水盈盈,不着hén jì____。鸟入林,燕归(巢  穴),动物们忙把食物藏。有时到了八九月,天气还非常(温和    暖和)。秋天真是一个迷人又充满变化的季节。

    (1)、看拼音写词语。
    (2)、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字词。
    (3)、画横线的句子与下列哪句谚语相符?(    )
    A、二八月,乱穿衣。 B、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C、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4)、望着秋月,我仿佛
  • 5、抄写句子:要求写得正确、规范、工整,字的中心要在横线的中线上,字距要差不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金秋十月,像铺开一幅绚烂的画卷。
  • 6、习作。

    如果要给班级的一位同学画一幅漫画,你会选择画谁呢?是古灵精怪的“开心果”,还是多才多艺的“智多星”?是脾气火爆的“红辣椒”,还是慢条斯理的“小蜗牛”?先想想这位同学有什么特点,然后选择一两件能突出其特点的事情,把这位可爱的同学用文字的形式“画”下来,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 7、遥远的炊烟

    ①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条条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明日的拐角处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在那条条的炊烟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讲钟般的声音。

    ②童年的时候,炊烟是燃烧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从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外的小河里嬉戏。兴致大了,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家屋顶上没有烟了,堆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家的屋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堆把饭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迅速地跑回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堆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堆就要到村口呼唤孩子了。

    ③炊烟还是这样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在天涯海角还是都市大厦,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绿植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跟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④当我们把起年纪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当我们从野外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

    ⑤没有风雨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雨的时候就下雨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____的瀑布,像____的锦缎,像____的少女,像____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有相容的香甜,更有母亲般般的目光

    ⑥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看不到炊烟了,炊烟成了一种记忆。这记忆仿佛是一种情结,越是遥远,越让人刻骨铭心。这刻骨铭心的情结,有一个忧郁的名字,叫“乡愁”。

    (1)、阅读选文第①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①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不管从哪个方向眺望,乡村的炊烟都让人感到亲切、温暖。

    ②这句话中的“”“”“”等动词写出了最热炊烟无所不在以及其的形态。

    (2)、把下列词语填到文中第⑤自然段横线处。(填序号)
    A.烟雾多姿   B.飘忽散淡   C.飞流直下   D.艳丽多彩
    (3)、阅读选文第⑤自然段的画横线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4)、炊烟里蕴含了哪些刻骨铭心的情感?阅读选文第②③④⑤自然段,借助相关句子,在下面仿照示例概括出来。

    (5)、文中“炊烟”这个物象与母亲的身影交织在一起。生活中,很多情感都融于某些特定的物象中,请你捕捉记忆中的某一个物象,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一个画面。
  • 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当今青少年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同龄人都更勇于张扬自我,他们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没有一元价值观的统合,思想更大胆;今天的青少年会因自己的某一方面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对自我发展充满信心,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中,自我接纳程度比较高的孩子占总人数的74.4%;在“儿童和媒介”调研报告中,调查显示44%的孩子幼儿园就开始玩网络游戏,47.5%的小学生拥有自己的社交账号,46.4%的初中生已加入6个以上网络社交群,信息化时代使成人与孩子在获取知识的地位上更为平等,今天的青少年见多识广便不足为奇。

    材料二:2021年8月举行的东京奥运会中,中国代表队以骄人的成绩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00后”和“90后”成为中流砥柱。正可谓:朝霞满天正当时,中国少年,未来可期!

    东京奥运会中国参赛运动员年龄结构表

    年龄层

    “00 后”

    “90 后”

    “80 后”

    “70 后”

    “60 后”

    人数(人)

    58

    225

    43

    1

    1

    占比

    17.7%

    68.6%

    13.1%

    0.3%

    0.3%

    (1)、阅读材料一,发现当代青少年的特征:勇于张扬自我、
    (2)、材料一中画线的句子,列举了很多数据,是为了说明(    )
    A、我们青少年一代沉迷游戏,沉迷社交,令人担忧。 B、我们青少年一代在知识的获取上渠道很多,所以见识很广。 C、青少年多玩网络游戏,多在网络社交群上与人聊天,有助于我们交友,扩大知识面。
    (3)、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请结合阅读材料二,说说你的理解。
  • 9、阅读提升。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xiè),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zhé)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 , 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选自《清史稿·郑楼传》)

    【注释】①无留牍:没有遗留下的公文。②辄:疏。③谴:谴责,责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岁荒,人相食    
    阻之

    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至有忘为长吏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3)、下列对郑板桥的人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板桥是一个有力的人。“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体现了他有才华。 B、郑板桥是一个清廉的好官。“公之余辑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体现了他的清廉。 C、郑板桥是一个勤政的好官。“宣元贿赂,案无留隙”体现了他的勤政爱国。 D、郑板桥是一个爱民的好官。“若辗转中报,民岂得活乎?上有道,我任之”体现了他有责任感,敢于担当。
    (4)、郑板桥为什么不听有的人的阻止而开仓济民?请在文中找出来。
  • 10、按要求完成练习。
    (1)、根据“眉目”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指容貌:

    表示事情的头绪:

    (2)、用具体的情景把“津津有味”的意思表现出来。
  • 11、根据课文内容或积累填空。
    (1)、往今来,我国文坛涌现了多少爱国人土:“山外青山楼外楼,”是林升对统治者的深深谴贵;“。纵有千古,。前途似海,”是梁启超对祖国的声声赞美。
    (2)、《乞巧》中“”描写了七夕节家家户户的女孩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场面。
    (3)、小明喜欢玩游戏,认为自己现在年纪小,该多玩玩,长大后再学课本知识。我会用岳飞的“莫等闲,”来劝告他,用葛洪的“不饱食以终日,”来提醒地要抓住现在的大好时光,发奋学习,因为陶渊明说过“盛年不重来, , 岁月不待人。”
  • 12、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儿(给……看)    临安邸(题目)    已亥杂诗(已亥年) B、潜龙腾(深渊)    路不拾(失物)    哀鸿遍野(大雁) C、万马齐(沉默)    世闻名(举动)    乃翁(你们的父亲) D、人和(通达)    发硎(古代宝剑名)    兵荒马(方向)
  • 1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huì)    绿(néng)    自(shì)    玲珑透(tì) B、子(mó)    牛(méng)    辱(wǔ)    精神抖(sǒu) C、罚(chéng)    翁(lǎi)    逼(qiǎng)    玻璃(kuàng) D、(zhā)    归(huà)    垂(màn)    弱(xuē)
  • 14、读句子,根据语境和拼音写词语。

    杭州亚运会jīng qiǎo的亚运场馆令人叹为观止。外观酷似莲花的场馆内部不仅坚固,而且极具měi gǎn。“化蝶”“玉琼”等场馆,造型独特,xiàng zhēng着杭州地方文化。这些宏伟的jiàn zhù群蕴含着杭州人民bú jì qí shù的智慧,彰显着杭州人民骨子里的诗情画意。

  • 15、书写。

    按照一定的书写格式,默写陆游的《示儿》。要求:书写正确,行数整齐,力求美观。

  • 16、习作。

    学校的图书角、操场、食堂……哪一处让你印象深刻?你在那里发生了什么难忘的事?仔细回忆,然后以“校园的      ”为题,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按一定的顺序,从多个角度介绍这个地方;③350字左右。

  • 17、课外阅读。

    萤(节选)

    ①众所周知,萤火虫的身上带有一盏灯。它会在自己的身上点燃这盏灯,在黑夜中照亮自己行进的路程,这就是它成名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②雌萤发光的器官,长在它身体的最后三节。其中前两节的每一节下面都会发光,形成宽宽的节形。而第三节的发光部位比前两节要小得多 , 只有两个小小的点,发出的光亮可以从背面透射出来,因而在这个小昆虫的上下面都可以看得见光。

    ③雄萤则不一样,与雌萤相比,它的发光器官只有尾部最后一节处的两个小点,且只能在下面发光。

    ④我曾经在显微镜下观察过这两条发光带:在萤的表皮上,有一种白颜色的涂料,形成很细很细的粒形物质——光就是发源于这里。

    ⑤萤还有一个本领,就是完全有能力调节它随身携带的光亮。也就是说,它可以随意地将自己身上的光调亮一些,或者是调暗一些,或者是干脆熄灭它。

    ⑥那么,这个聪明的小动物,究竟是怎么调节自身光亮的呢?经过观察,我了解到,如果萤连着呼吸器官的细管里面流入的空气量增加了,那么它发出来的光的亮度就会变得更强一些;要是哪天莹不高兴了,不再往细管里输送空气,那光的亮度自然就会变得很微弱,甚至是熄灭了。每次当我想要捕捉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时,它们总是爱和我玩捉迷藏。我明明清清楚楚地看见它在草丛里飞旋,但只要我的脚步发出一点儿声响,那个光亮立刻就会消失掉。

    (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选文有删改)

    (1)、短文从、萤的发光带、三方面描写了萤这种聪明可爱的小动物。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雌萤和雄萤的发光器官一样,都长在身体的最后三节。 B、萤是靠连着呼吸器官的细管里流入的空气量来调节自身光亮的。 C、萤的反应非常敏捷,只要听到一点儿声响,身上的光亮立刻就会消失。
    (3)、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小得多”可以改为“小”吗?请说明理由。
    (4)、读“资料链接”,说说这段话的语言和短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5)、请你从任一角度对这篇短文提出一个问题,并试着给出答案。

    问题:

    答案:

  • 1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上天入地再也不是只有神通广大的神仙才能做到的事了。我国科学家们团结协作,锲而不舍地奋力攻坚,终于将这古神话梦想变成现实。

    材料二:中国探月工程发展历程

    (1)、材料一中的“神通广大”让我联想到了神话人物
    (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

    ②“嫦娥三号”是我国第二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

    ③从宣布正式启动月球探测计划到2024年3月,我国探月工程已经发展21年了。

    (3)、“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这几个航天任务的命名都源于中国神话传说。在你读过的神话传说中,你最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
  • 19、古诗词读。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诗的前两句通过梅和雪“”“”这种拟人化的表达,使梅和雪的形象生动起来。诗的后两句写出了梅、雪的优点,雪胜在 , 梅胜在
    (2)、下列选项与《雪梅》所蕴含的道理相似的一项是(    )
    A、小莲和小云是同学,小莲擅长舞蹈,小云是运动达人,她们互相学习。 B、小泉周末爬白云山时,发现站在山顶看到的景象更加开阔。 C、姐姐教弟弟骑自行车,她发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 20、根据语境填空。
    (1)、假如你的同学不好意思向人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你可以用韩愈的名言“?”来鼓励他;如果你的班里有人骄傲自大,不虚心好问,你也可以用“”这句话来劝诫他。
    (2)、黄昏时走在幽静的山林中,看着绿绿的青苔上细碎的柔光,你会不由得想起《鹿柴》中的诗句“”。
    (3)、“”告诉我们入秋以后,天气会渐渐转凉,扇子就要收起来了。几场秋雨过后,我们也要尽快把厚棉衣收拾出来,因为“”。
上一页 156 157 158 159 16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