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请你将下面的名言补充完整,进一步认识诗歌。(日积月累)

    在诗歌的世界里,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感悟。朱光潜曾深情地说:“诗和音乐一样,①。”艾青满怀激情地宣告:“② , 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华兹华斯则缓缓道来:“诗是③ , 它源于④。”

  • 2、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诗句,观察画线部分的特点,仿写一首小诗。(词句段运用)

    春天的早晨,怎样的可爱呢!融冶的风飘扬的衣袖的心情

    仿写:

  • 3、请你用横线画出诗句中描写颜色的部分,并写出一个描写颜色的句子。(词句段运用)

    ①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

    ②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娇艳的海棠花,笑盈盈地竞相怒放。
    描写颜色的部分

    描写颜色的句子:

  • 4、古诗与现代诗歌一脉相承,你认识下面这些古代文人吗?请你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识字加油站)

    (bǔ fǔ)

    (yuān yān)

    自珍(gōng gǒng)

    刘禹(xī yì)

    (gào hào)

    (zhōng zhòng)

  • 5、学习了现代诗歌后,你们小组开展了诗歌特点总结交流会,请你根据示例总结诗歌特点,并完成填空。(交流平台)

    聪聪

    我认为现代诗歌都饱含 , 如“天上的风而未了,乌儿轻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依恋之情。

    我认为现代诗歌蕴含 , 如:从“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义在一起”可以想象出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

  •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复眼”:追踪太空“不速之客”

    ①如果有一天,小行星撞击了地球,我们有可能提前预测并且防止悲剧的发生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现在我们有了“中国复眼”这一监测装置。

    ②也许有人会问复眼是什么呢?比如说蜻蜓、苍蝇这类昆虫的眼睛是由很多小眼睛构成,在科学界就被称为“复眼”。同理,“中国复眼”是由很多个小天线构成的一个大天线,就是根据昆虫的复眼而研发出的一项“神器”。也就是说当一个小行星进入到复眼的视距时,这些小天线会主动发射电磁波并且接收到电磁波的回波,来探测小行星并且成像,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能够捕捉到小行星的轨迹。

    ③“中国复眼”可以实现1.5亿公里外小行星和类地行星观察,拓展人类深空观察的边界,满足我国近地小行星撞击防御、地月态势感知等国家重大科研需求。有了这些“小眼睛”,对地球有威胁的小行星将无处遁形。 同时它还可以监视到太空垃圾和那些“不速之客”,为我们的航天器保驾护航。

    ④大家肯定好奇,我们不是有中国天眼了吗?为什么要建设“中国复眼”呢?

    ⑤中国天眼和中国复眼的主要区别在于观测范围、观测灵敏度、功能和构型的不同。中国天眼是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侧重于对射电宇宙的全面观测研究;而“中国复眼”可不是射电望远镜,它是一种分布式雷达。能主动发射电磁波进行近地空间探测,侧重于近地小行星防御,是一种主动性观测设备,这正好可以和被动观测的“中国天眼”形成互补。

    ⑥中国复眼的建设再一次体现了中国智慧。随着中国天眼和中国复眼的问世,我国将在世界天文学领域拥有无可替代的话语权。而“中国复眼”也不仅仅是抬头仰望星空,更是用实际行动,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着中国力量。

    (1)、(文意理解与辨析)根据文章内容,选出下列关于“中国复眼”的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中国复眼”由很多小天线构成,其原理与昆虫有关,能探测小行星并成像。 B、“中国复眼”可以实现1.5亿公里外小行星和类地行星观察,还能监视太空垃圾。 C、“中国复眼”是主动性观测设备,能与被动观测的“中国天眼”形成互补。 D、“中国复眼”其技术还不够成熟,目前还无法预测和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
    (2)、(说明方法及作用)阅读文章第②段的画线句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 我的答案是。(语文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内容概括)根据文章第⑤段,完成下面的中国天眼和中国复眼的区别表。

    比较项目

    中国天眼

    中国复眼

    观测范围

    射电宇宙全面观测

    观测灵敏度

    高灵敏度观测射电信号

    功能

    侧重于近地小行星防御

    构型

    分布式雷达

    (4)、(提问)阅读完文章,把你产生的问题写下来,并尝试解决。(语文要素:阅读时能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问题一:

    我解决了第个问题,我的理解是

    问题二:

  • 7、自然科学博物馆参观之旅结束后,那些新奇的发现一定会给你许多启发。请你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50字。
  • 8、【第四站 气象馆】你即将开启探索“云”的奇妙之旅,请阅读材料并完成下面的探究问题。

    材料一:云的形成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分别为:足够的水汽、空气冷却及凝结核。足够的水汽来源于地球表面水的蒸发,随着水汽的上升,空气的温度逐渐降低,空气中的水汽过饱和就会形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取决于过饱和时空气的温度,高于0℃则形成小水滴,小于0℃形成小冰晶),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的聚合能力并不强,因此如果在纯净的空气中很难聚集成云,但自然情况下空气中有大量的尘埃,这些尘埃给了小水滴依附的载体——凝结核。具备这三个条件就会形成我们所见的云朵。

    材料二:

    云和雾的区别表

    区别点

    位置

    高空

    近地面

    形态

    种类多样,如积云、卷云、层云等,形态各异

    通常为乳白色细小水滴或冰晶,较为单一

    移动性

    一般移动性较强

    移动性较弱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对航空等空中交通有一定影响

    对地面交通影响较大

    材料三:云对地球有着保温和降温两种作用:云吸收地面散发的热量,并反射回地面,形成保温作用,而云也同时将太阳光反射至太空,有助于地球的降温。不同形状的云在不同位置也会起到不一样的作用。

    有史以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根据云的形状、来向、厚薄等因素进行气象观测。现在根据卫星云图和天气图进行的气象观测则更为科学和准确,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所处地区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

    (节选于大自然保护协会《全方位“云科普”:今天你抬头看云了吗?》)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上升空气中的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饱和,在不同温度下会凝集成小水滴或小冰晶。 B、云的形成需要足够的水汽、空气冷却和凝结核,其中凝结核通常由空气中的尘埃提供。 C、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地面交通上,而雾则主要影响空中交通。 D、现在根据卫星云图和天气图进行气象观测比根据云的形状、来向、厚薄等因素进行气象观测更为科学和准确。
    (2)、请你查看问题清单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清单

    问题一:猜测一下雾的移动性较弱的原因。

    问题二: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讨论云和雾是如何影响人类活动的。

    ⑴对于问题一,我认为是因为雾形成于的位置。相比高空的云,这里的空气流动相对 , 所以移动性较弱。

    ⑵回答问题二,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问题二

    答案

    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②云的保温作用在冬天可以 , 云的降温作用在夏天可以

    雾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链接材料“形状像浓烟,变化万万千。雨雪是它造,能挡日和天!”这首小诗介绍了云的形状、变化、功能,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下表。

    云的介绍

    原因

    形状

    像浓烟

    变化

    千变万化

    功能

    造雨雪、挡日天

  • 9、参观进行时:探索自然科学奥秘
    (1)、【第一站 化石馆】化石馆内正在播放琥珀化石形成过程的科普视频,其中用到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几十年”“几百年”“几千万年过去了”,请你说说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2)、【第二站 恐龙馆】讲解员谈起了《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文章,请你据此回答下面的探究问题。

    问题: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

    (这句话中的“这一历史进程”指代的是什么?)

    回答:“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的漫长历史过程。

    (3)、【第三站 科技馆】科技馆展览的主题是纳米技术,请你借助《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文填写下面的知识问卷。

  • 10、你在网上查找资料时看见了下面这则新闻,请阅读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2024年8月17日 这个暑假,5月新开的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成了网红打卡地。不仅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火爆,从北京到南京,从河南到澳门,

    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科普场馆,都人气爆棚。在科普场馆零距离打卡大国重器,探寻科学发展历程,感受科学家精神⋯⋯这个暑假,自主提升、培养科学文化素养成为暑期文旅新风尚。科普场馆热辣滚烫的背后,是科学文化的浸润,是求知与分享的双向奔赴。 

     (有删改)

    (1)、请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新闻。(注意来源和新闻的主要内容)
    (2)、看完新闻后,请你谈谈自己的感受。
  • 11、你在搜集科学知识时,了解到了一些与动物相关的内容,请你仿照示例,补全句子。

    示例:浣熊和猫一般大小,有着灵巧的爪子,擅长攀爬和抓取食物。

    ☆蜂鸟的体型如同。☆大象的鼻子好似

  • 12、 参观前准备:了解自然科学知识;你提前搜索并记录了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请你根据下面的记录,完成各题。

    在自然的世界里,充满了奇妙与奥秘,令人迷。gē子展 yì翱翔于蓝天,展现出优美的姿tài。植物性生长,shū菜让我们的身体保持____。大自然就像一个巨大的宝xiāng 容nà万物。它始终以无穷的魅力,引领我们____未来,创造无限可能。

    (1)、请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出正确的汉字。
    (2)、记录中有两个多音字“着”和“率”,请你选出正确的读音。

     (zhe zhuó zháo)

    (lǜ shuài)

    (3)、请你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记录中的横线处。

    健全

    健康

    开辟

    开通

  • 13、文化墙激起了你的好奇心,你找了与琥珀相关的文章学习。

    包裹海洋生物的琥珀

    佚名

    ①科学家发现了一枚包裹了一只史前海洋动物“菊石”的罕见琥珀。这是古生物学家首次在琥珀中发现这种已灭绝的“乌贼近亲”,为人类更好地了解琥珀形成以及过去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证据。

    ②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曾在杂志上发表报告说,这枚形成于白垩(è)纪中期的缅甸琥珀重约6克,长33毫米、宽9.5毫米、高29毫米,包裹了至少40只动物个体。除菊石外,其中还存在多种海洋腹足动物、潮间带等足类动物,以及螨虫、蜘蛛、蟑螂等陆生动物。

    ③琥珀是植物树脂经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常含有保存很好的陆生生物,但很少保存水生生物,海洋生物尤其罕见。那么,海洋中的菊石是如何遇上树脂的?

    ④研究显示,琥珀中菊石的软体已丢失,且壳体有破损,内部充填有细砂粒,这表明菊石在被包裹前已经死亡。科研人员由此推测 , 这枚琥珀可能来自一片靠近海岸的森林。也许1亿年前,海边的风浪如同一个搬运工,将菊石带到内陆树林处的淡水池塘边。树木分泌的树脂在下滴的过程中,一些蠓类、蜂类等飞舞的小昆虫经不住树脂的“香味诱惑”而靠上来,首先被包裹进树脂;树脂沿树干向下滚动的过程中,树栖的甲虫、蜘蛛等也被包裹进来;当它滴到地上后,将路过的蟑螂、千足虫等以及被海浪卷来的菊石、螺类等的空壳,也包裹进来。这些来自海陆空的动物相聚于树脂中,经历了复杂的地质作用,便成了这枚琥珀。

    ⑤虽然琥珀年龄尚存争议,但菊石的存在表明,这枚琥珀可能已经存在大约1亿年。 

    (选文有删改)

     

    圈点勾画读文章

    ——说明文请用不同的符号或不同颜色的笔圈画以下内容。

    文章写了什么

    1.圈出说明对象。

    文章怎么写的

    2.画出文中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

    3.画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特征的句子。

    4.画出科研人员的推测结论及依据。

    (1)、(内容概括)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多选)(   )
    A、琥珀的样子 B、菊石的演化 C、琥珀形成的条件 D、由琥珀展开的推测
    (2)、(说明文语言)你认为文章第④段的加点词“推测”(A.可以B.不可以)换成“猜测”(填序号),原因是
    (3)、聪聪读完文章后,提出疑问:“琥珀除了具有研究价值,还有什么价值呢?”请你选择合适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语文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解决问题的方式:

    ①联系上下文 ②结合生活经验

    ③查找资料 ④请教他人

    (4)、读文章学写作;请你仿照文章第②段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从文具盒、教学楼、矿泉水这三种事物中任意选择一个进行介绍,120字左右。
  • 14、精心绘制;你对琥珀十分感兴趣,准备在文化墙上将琥珀形成的条件绘制出来。请你根据课文《琥珀》的内容完成下图。(课后2题变式)

  • 15、你将文化墙资料中的部分句子摘录了出来,请阅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溶洞中的奇异石笋,若遭遇大规模的洪水,很可能被汹涌的水流(fú fǔ)冲而下,彻底【埋没   淹没】。那些曾经令人心潮澎(pài  bài)的奇妙造型,在无情的冲shuā下,或许会在时间变迁中渐渐被抹去痕迹。

       科学家对珊瑚的生长模式和地质记录进行了一(fān pān) xiáng细研究后推测,珊瑚这种自然瑰宝在海洋中已经生存了漫长的时间。【成千上万   成群结队】的珊瑚虫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积累,终于在广袤的海底 huà出了生命的痕迹,建造出了绚丽多彩、结构复杂的珊瑚礁。

    (1)、请你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3)、请你根据语境圈出括号里最恰当的词语。
  • 16、你不理解如何联系上下文表达感受,找来了一首诗练习,请简单分析并填写下表。

    雨下过之后

    乌云仿佛长了翅膀

    在快速移动

    月季的叶子

    仿佛还沉浸在悲痛之中

    它小心地把泪水托住

    仿佛托着一小片怀念

    画线句中为什么说“月季的叶子仿佛还沉浸在悲痛之中”?

    由上文的“”和下文的“”可知月季的叶子不是真的悲伤流泪,而是 , 体现了诗歌丰富的(填特点)。

  • 17、你在表达自己感受时有些词语使用有误,请选择恰当的词语补全下面的句子。

    阴霾 尘垢  1.积极美好的诗歌可以洗净心灵的 , 驱赶

    胆怯 勇敢  2.充满力量的诗歌可以激励我们更加 , 面对困难不再

  • 18、请你阅读表达诗歌阅读感受的方法,并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时,你发现了两个错别字,请用修改符号在原文中修改。
    (2)、阅读中,你发现有些字表示不同意思时读音不同,请根据小贴士给下面的“晕”字注音。
    小贴士
    ①晕:yūn 头脑昏乱;昏迷。
    ②晕:yùn 因折射而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光圈。

  • 1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八月乡夜

    刘从进

    ①晚饭后,安闲自得地沿着乡村溪坝边散步。坝两边是夏天的稻田与溪水。

    ②一个老汉在赶溪里的两只鹅回家,不停地挥舞手里的竹竿,扔石子。好不容易把鹅赶上岸,正摇摇摆摆走在一片番薯地里,忽然斜侧冲出一只小狗,追着鹅汪汪叫。吓得两只大鹅张开翅膀开飞机似的乱窜,慌不择路地从高高的溪坝上跳回溪里,犁开了一条金光闪闪的水路,呼呼地游走了。老汉再去赶,把一根竹竿使得像金箍棒一样眼花缭乱,鹅却怎么也不上来!老汉无奈,转身回家了。

    ③天空忽然有点变色,但还是蓝的,只是被云围走了一角,有些要下雨的意思。散步的村民只敢在村口的溪边走着,一边看水一边留意天空,以备下雨能及时逃回。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绿油油的是榆树,金灿灿的是稻谷,黄澄澄的是玉米。田野是不需看的,只要看一眼老农的神态就知道谷物香得醉人了。

    ④天空正扮着鬼脸与村民们拉拉扯扯,突然一个中年男子从对面的隔水村开着三轮车载着小儿子来到了田间。田里的稻子正在生长,剑叶出鞘,婴儿绿,肚底白,很好看。小儿子在田边,对着稻子叽里咕噜一阵哇后,男子对他说,回吧。他拨转车头,张开右臂,把小儿子顶在车架上,让他动弹不得,然后单手提着方向盘,突突突地去了

    ⑤往回走时,暮色降临。几朵小云围住一角天,上下翻滚,练习下雨,作了一会妖就回去了。此刻,天上露出了月,空中有小夜鸟在飞,树上有蝉鸣。散步的人也游魂似的没了,只有那两只鹅还在水里游,不分离也不上岸。老汉还没来,不知道是否忘了他的鹅?

    ⑥不知何时起,乡村又回到了诗经里的样子。

    (选文有删改)

    (1)、(内容理解)文章第①段主要交代了(地点)的环境背景,“”一词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2)、(句子赏析)请从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的画线句。
    (3)、(主旨情感)文章通过对夏天乡村傍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语文要素: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拓展积累)请写出两句你学过的描写夏天乡村景色的诗句。
  • 20、镜头三 鸭的姿态;奇奇的鸭子朋友憨态可掬,于是你找了一篇关于鸭子的文章进行学习。

    养 鸭

    丰子恺

    ①今年暮春,我从街上买了一对小鸭回来。小得很,两只可以并排站在手掌上。白天在水田游泳,晚上共睡在一只小篮里,挂在梁上:为的是怕黄鼠狼拖去吃。七月初我们迁居新屋的时候,已经长成一对中鸭了。家人告诉我:新屋四周没有邻居,却有篱笆围着一大块空地,我们可以在篱笆内掘一个小塘,就称为乳鸭池塘。一对鸭子尽日在篱笆内仰观俯察,巡视游泳,在我的闲居生活上增添了一种生趣。不知不觉之间,它们已长成大鸭,全身雪白,两脚大黄,翅膀上几根羽毛,黑色里透着金光,很是美观。

    ②这一对鸭就是我现在所喜欢的家禽。我喜欢它们,大半是为了鸭这种动物的性行。许多人说,鸭步行的态度太难看。我以为不然,摇摆摆地走路,样子天真自然,另有一种“滑稽美”。狗走起路来皇皇如也,好像去赶公事;猫走起路来偷偷摸摸,好像去干坏事,这才是真难看。

    ③但我之所以喜欢鸭子,主要是为了它们的廉耻。人去喂食的时候,鸭一定远远地避开,直到人去远了才慢慢地走近来吃。正在吃的时候,倘有人远远地走过来,一定立刻舍食而去,绝不留恋。虽然鸭子终吃了人们的饭,但其态度非常漂亮,绝不摇尾乞怜 , 绝不贪婪争食,颇有“履霜坚冰”之操,“不食嗟来”之志。

    ④比较之下,狗和猫实在可耻:狗之贪食,恐怕动物中无出其右了。喂食的时候,人还没有走到食盆边,狗已摇头摆尾地先到,而且把头向空盆里乱钻,所以倒下去的食物往往都倒在狗头上。猫的贪吃更属可怕。不管是灶头上,柜子里,乘人不备,到处偷吃。足证它是用尽全身之力,为食物而拼命了。凡此种种丑态在我们的鸭子全然没有。鸭子,即使人们忘了喂食,仍是摇摇摆摆地自得其乐。这不是最可爱的动物吗?

    ⑤这两只鸭,我决定养它们到老死。我想准备一只笼子,将来好关进笼里,带它们坐轮船,穿过巴峡巫峡,经过汉口南京,一同回到我的故乡。

    (选文有删改)

    (1)、(标点作用)文章第①段出现两次冒号,第一次的作用是 , 第二次的作用是。(填序号) 
    (2)、(词义理解)联系上下文,你推断出文章第③段加点词“摇尾乞怜”的意思是:
    (3)、思维导图根据提示,概括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鸭子的。

    (4)、(写作手法)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狗和猫,表达对鸭子的情感的?(语文要素: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上一页 154 155 156 157 15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