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哲在他的水仙观察日记中写道:“韭菜一样的叶子中伸出了一枝花,有六个花瓣。叶子中还有一枝花骨朵,害羞地低着头。”他描写的最可能是下图中的(      )

  •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蟋蟀的住宅》中,作者对蟋蟀的住宅以及蟋蟀如何建造住宅写得这么具体详细,是因为他进行了连续细致观察。 B、“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铺”字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C、《暮江吟》描绘了秋天清晨的江上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D、“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
  • 3、 在花卉展览中,人们觉得玫瑰和百合各有其美,难分高下,正如(      )
    A、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设问) B、难道蟋蟀的住宅不算是伟大的工程吗?(反问) C、桂子花开,香飘十里。(拟人) D、刺猬的身体如同一个长满了钢针的小圆球。(比喻)
  • 5、 为动物找到对应的家,下列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引蛇出____   ②龙潭虎____   ③狡兔三____   ④鸠占鹊____ 

    A、①洞  ②巢  ③窝  ④穴 B、①窝  ②塘  ③窟  ④巢 C、①洞  ②穴  ③窟  ④巢 D、①窝  ②穴  ③巢  ④洞
  • 6、 关于“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中“逐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词去掉后可以使句子更简洁,表达更准确。 B、“逐渐”说明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后一点儿一点儿地变成了灰色。 C、“逐渐”说明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后很快变成了灰色。 D、“逐渐”说明爬山虎的脚颜色非常多,变化非常快。
  • 7、 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九月初三夜(可爱) B、梅雪争春未肯(投降) C、西林壁(书写,题写) D、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人)
  • 8、 “窾(kuǎn)”的意思最可能与(           )有关。
    A、洞穴 B、暗示 C、欠缺 D、存款
  • 9、小哲在观察记录册中写了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枯委  输出  逊色 B、疲劳  吟诗  比较 C、清洁  必须  测面 D、牢固  选泽  卧室
  • 10、 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是哪一项?(           )
    A、(zǐ) B、(shèng) C、(xuè) D、下(pāo)
  • 11、 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1)、站在梅花树下,看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从天而(xiáng/jiàng) , 我想到了诗句“梅雪争春未肯(xiáng/jiàng) , 骚人阁笔费评章”。
    (2)、蟋蟀从弯(qū/qǔ)的隧道爬到洞口的平台,演奏美妙的乐(qū/ qǔ)
  • 12、小哲在校园里观察了爬山虎,并进行了详细记录。请你根据拼音写字词,将记录内容补充完整。

    学校cāo chǎng边的墙上长满了nèn绿色的爬山虎。它们的叶片jūn yún地铺在墙上,没有一点儿chóng dié , 也不留任何kòng xì , 好看极了!它们的脚长在茎上,呈细丝状,很像蜗牛的触角。可不要qiáo bu qǐ爬山虎,它们能够将自己的脚牢牢地巴在墙上,不怕风吹雨打。

  • 13、习作表达

    请给你的亲友写一封信,分享你学习本单元革命文化故事后的感想。要求:

    ①格式正确,内容具体,情感真挚;②不少于200字。

  • 14、
     《小英雄雨来》节选
           雨来住在还乡河边,十二岁,跟他爸爸一样,像一尾鱼似的在水里穿梭。
          一天,交通员李大叔突然跑进雨来家,气喘吁吁地说:“快!鬼子来扫荡了!”雨来趁鬼子闯进屋前,把李大叔推进了地道。自己刚跳进缸里,鬼子就破门而入。
          敌人把雨来从水缸里拖出来,凶狠地问:“你说不说,看见什么人进来了?”雨来摇摇头。敌人气极了,把他拉到河边要枪毙。突然,枪声响起,雨来倒在了河里……
          忽然,河面冒出个小脑袋,雨来凭借高超的游泳技术脱险了!
    (1)、雨来能把李大叔藏进地道,主要依靠他的(    )
    A、力气大 B、机智 C、熟悉地形 D、游泳技术
    (2)、判断题
    ①雨来和爸爸都擅长游泳。
    ②敌人来时,雨来自己逃走了。
    ③ 雨来最后被枪毙了。
    (3)、填空题
    ①故事发生的地点是 , 主要人物是
    ②敌人想要知道
    (4)、雨来是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分析。
  • 15、阅读短文(课内),完成练习。

    周恩来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他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当时,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周恩来目睹了国家的落后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必须通过知识来改变国家的命运。后来,他始终以这一信念为指引,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奋斗终生。

    (1)、①这篇短文主要赞扬了周恩来总理的什么精神?(    )
    A. 勤奋学习      
    B. 革命奉献     
    C. 热爱自然     
    D. 科学探索
    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崛起”可以理解为(    )
    A. 站起来        
    B. 变富裕       
    C. 成为强国     
    D. 发展科技
    ③ 短文提到“积贫积弱的状态”,指的是当时中国(    )
    A. 经济发达,军事强大       
    B. 文化繁荣,科技领先
    C. 经济落后,国力衰弱       
    D. 自然资源丰富
    (2)、按短文内容填空
    ①周恩来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任总理。
    ②他在时期立下了宏伟志向。
    ③他奋斗终生的目标是
    (3)、你从周恩来总理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
    (4)、短文最后一句“后来,他始终以这一信念为指引,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奋斗终生。”中的“这一信念”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 16、我能在下列语句说法正确的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的主人公是周恩来。               (    )
    (2)、《梅兰芳蓄须》一文中,梅兰芳蓄须是为了方便化妆。           (    )
    (3)、《古诗三首》中的《出塞》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    )
    (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    )
    (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告诉我们:读书应该有远大抱负,与国家命运相连。                        (    ) 
  • 1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谁在少年时期立下的志向?(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孙中山
  • 18、下列不属于中国革命圣地的是(    )
    A、延安 B、南京 C、井冈山 D、遵义
  • 19、“梅兰芳先生的胡子,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蓄起来的。”这句话中的“蓄须”主要表现了梅兰芳的什么精神?(    )
    A、对艺术的追求 B、对金钱的渴望 C、对侵略者的抗争 D、对健康的重视
  • 20、《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B、对革命精神的追寻 C、对科技发展的渴望 
    D、对友情的怀念
上一页 122 123 124 125 12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