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材料二: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1)、从以上两则材料中,我们能提取到以下关键信息:

    ①南京大屠杀的开始日期是年12月日,为此设立的国家公祭日是日。

    ②南京大屠杀持续的时间是周,在此期间受害的人数大约是

    (2)、读完这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 想一想,写一写。
  • 2、现代文阅读理解。

    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

    ①全长55千米、双向六车道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跃于蔚蓝色的海面上,大桥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形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②根据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经过综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侧建起人工岛连接桥身。

    ③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千米处倏忽隐没,再在6千米外腾空而起,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采用120个巨型钢圆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并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空中客车 A380相当。

    ④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5.6千米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要让33个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成功完成了这一工程任务。

    ⑤施工现场紧邻航道,每天来往航船4000余艘。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和工期的需要,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不论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木”一般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密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

    ⑥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中华白海豚的干扰? 工程团队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组建团队,300多次出海跟踪,拍摄30多万张照片,标识了海域内的中华白海豚,并摸清中华白海豚的生活习性,在施工时采取了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⑦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从科研阶段到开工建设,科技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个超级工程集结了我国在桥梁设计和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至生态环保领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在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等领域取得全面突破,对我国交通建设行业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引领作用。

    (1)、下面不属于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的是哪一项? (     )
    A、港珠澳大桥隧道两端的小岛自然形成,状似蚝贝,被称为“贝壳岛”。 B、港珠澳大桥采用“搭积木”的方式将所有构件拼装来建造大桥。 C、在外海将巨型钢圆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并插入海底,再填土进行快速筑岛。 D、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搭建海底沉管隧道。
    (2)、关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意义,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是哪一项?(    )
    A、港珠澳大桥可以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形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B、港珠澳大桥的精密制造、精密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 C、港珠澳大桥施工时,有效地保护了所在海域的生态环境和所有的海洋生物。 D、港珠澳大桥可以对我国交通建设行业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引领作用。
    (3)、第⑤段中加点词语“不论⋯⋯都⋯⋯”是对“全部”进行的进一步说明,对其作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表明桥梁大大小小的部分都创造了一个个新的世界纪录,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B、表明桥梁各个部分都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C、表明桥梁大大小小的部分都尽量减少对白海豚的干扰,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D、表明桥梁的所有构件都是在岸上整件制造、在海上拼装的,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中,运用一系列的具体数字,目的是;将和 等事物进行比较,目的是
    (5)、本文的题目好在哪里? 请联系本文谈谈这样拟题的好处。
  • 3、课外阅读。

    忧国与爱国(节选)

    梁启超

    有忧国者,有爱国者。爱国者语忧国者曰:“汝曷为①好言国民之所短?”曰:“吾唯

    忧之之故!”忧国者语爱国者曰:“汝曷为好言国民之所长?”曰:“吾唯爱之之故!”忧国之言,使人作愤激之气;爱国之言,使人厉进取之心,此其所长也。忧国之言,使人堕颓②放之志;爱国之言,使人生保守思想,此其所短也。今天下之可忧者,莫中国若③;天下之可爱者,亦莫中国若。吾愈益④忧之,则愈益爱之;愈益爱之,则愈益忧之。既欲哭之,又欲歌之。吾哭矣,谁与踊者? 吾歌矣,谁与和者?

    【注释】①曷为:为何,为什么。②堕颓(tuí):堕落颓废。③莫中国若:莫过于中国。④愈益:更加。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汝曷为好言国民之所      短:

    ②吾忧之之故              唯:

    ③吾唯爱之之              故: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愈益爱之,则愈益忧之。

    (3)、阅读选文,谈谈其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4、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红日____,其道大光。河出伏流,____。潜龙腾渊,____。乳虎啸谷,百兽____。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____,而矞皇皇。干将发硎,____。天戴其苍,____。纵有千古,____。____,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知识链接:少年或青年的命运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几百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整个时代更加接近这个梦想的实现,当今的少年生逢其时,赶上了这样一个好时代,就更要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而努力奋斗。

    ——从《少年中国说》看中国梦

    (1)、请将文中的内容填写完整。
    (2)、请将下面词句与其象征义连起来。

    少年中国突然崛起

    少年中国的冲天气势

    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

    少年中国奋发有为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作者选择这些事物来形容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因为这些喻体都有新生的

    活力、进取的志向和不可抵挡的强盛之力。

    ②这一段主要回答了“少年中国的前程如何”的问题,作者没有进行写实的描绘。

    ③本段直抒胸臆,强调了强国富民的责任全在少年。

    (4)、学完课文,小明说:“振兴中华让那些学习好的去,与我无关。”你是否赞同他的

    说法,为什么?

    (5)、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后来被改编成歌曲、下面是其中一部分歌词、根据大意选择填空。

    A.万丈光    B.少年旺    C.万里长    D.放栋梁     E.我去闯

    少年自有  心似骄阳        千难万挡   今朝唯我少年郎

    天高海阔  华夏少年意气扬  发愤图强   不负年少

  •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课文首先提出了“故今日之责任,”的观点;然后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最后用“美哉,!壮哉,!”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国与天齐寿的祝福,以及对中国少年与国家共命运的呼唤。
    (2)、《少年中国说》(节选)中,作者用红日、、 、鹰隼、奇花、等事物热情讴歌了少年中国。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是

    。 

  • 6、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1)、“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下列加点字与句中的“故”意思相同的是(    )。
    A、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 B、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她在课堂上常常明知故问,以求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C、学习不能学了新的就忘了旧的,要时常复习,温故知新,才会真的进步。 D、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哉”在“美哉”“壮哉”中相当于“”字,表示。我会用含这个字的词语填空:当身心得到放松,十分悠闲时,我用“悠哉”来形容;当听到一段优美的乐曲时,我用“”来形容;当觉得一件事非常奇怪时,我用“”来形容。
    (3)、课文第一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一气呵成,论述了强国富民的责任全在中国少年。请你仿照课文的写法,完成仿写。

    少年则国 , 少年则国 , 少年则国 , 少年则国

  • 7、关于“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少年”是指富有爱国精神和强国志向的中华民族年轻一代。 B、“少年中国”是说此时的中国像一位少年,中国的历史并不长。 C、“少年中国”是针对“老大帝国”(八国联军污蔑中国的说法)而言的,是作者理想中的中国。 D、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在于中国少年,中国少年承担着强国重任。
  • 8、百年来,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数不清的中华优秀儿女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学校举行“百年强国人物风采展”,下列人物不能体现这一主题的一项是(    )。
    A、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B、陆鸿:身残志坚,创业之星。 C、屠呦呦:青蒿素之母。 D、黄令仪:中国龙芯之母。
  • 9、下列句子应该读出“豪迈”的语气的是哪一项? (     )
    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B、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C、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D、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 10、下列句子中,顿号使用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B、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被誉为世界四大河流。 C、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了飞瀑、翠竹、古松和云海。 D、他看上去十六、七岁,一副朝气蓬勃的样子。
  • 11、以下关于外交官语录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在南海这个舞台上,曾经有过殖民侵略,有过非法侵占,现在又有人兴风作浪,

    还有人炫耀武力。但是就像潮水来了又退去一样,这些图谋最终都不会有结果。历史终将证明,谁只是匆匆过客,谁才是真正的主人。”

    A、兴风作浪的人会像潮水一样退去。 B、在南海一直有不法之人捣乱。 C、南海曾有过殖民侵略。 D、关于南海主权,一直有人图谋不轨,但最终都没成功。
  • 12、读下面资料,想一想当时,中国的状况可以用四字词语“”来形容。

    《少年中国说》发表于1900年。当时八国联军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不能自治,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或瓜分。在国内,一些昏聩无知的卖国求荣者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

  • 13、下面词语与“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的意思相同的是(     )。
    A、惊天动地 B、顶天立地 C、翻天覆地 D、开天辟地
  • 14、划掉错误的字或读音。

     (qián  qiǎn)龙腾渊

     (lǔ  lǚ)其黄

    奇花初 (tāi  tái)

    百兽震 

    (huāng  huáng)

    (鳞  麟)爪飞扬

    (丛  纵)有千古

  • 15、校园周刊《植物大观察》征文活动启动啦!请你积极投稿,运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一种你观察过的植物,写一写观察过程中自己的想法、心情。

    要求:①题目自拟,语句通顺,内容清楚;②写出景物的特点以及自己的感受。

  • 16、梧桐树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吉祥之树,象征着美好的祝愿与希望。一起来感悟丰子恺笔下的梧桐树形象吧!

    梧桐树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得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当春尽夏初,我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在夏天,我又看见绿叶成荫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但数目不多,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片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芭蕉叶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一个月以来,我又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最初的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片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几根枝条,恢复了春初的面目。(有删改)

    (1)、下列哪一项不是作者用来描述梧桐树叶的?(           )
    A、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 B、夏天时数目不多 C、猪耳朵一般的东西 D、叶子平而大
    (2)、第1 自然段中“我以为树亦如此”中的“如此”指什么?(     )
    A、作者只喜欢欣赏种在别人家院子里的梧桐树。 B、作者喜欢欣赏梧桐树,就像喜欢欣赏山一样。 C、隔着相当的距离才能看清梧桐树的全体容貌。 D、从初夏到现在,梧桐树在作者面前浓妆淡抹。
    (3)、根据作者的观察,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从第1 自然段中的“自初夏至今”可以看出作者观察时间之长。

    ②第3 自然段中的“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表明作者对梧桐树的观察特别仔细。

    (4)、作者通过连续细致观察,将梧桐树的变化写得形象、生动。请你根据文本内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填写完整。

    (5)、有人说,文本的标题是“梧桐树”,应该把第3 自然段中写芭蕉叶的片段删去,你认为呢?请你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 17、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用眼活动

    距离

    姿势

    连续用眼时间

    做作业

    胸离桌沿一拳,眼离书本一尺(约33 厘米),手离笔尖一寸(约3 厘米)

    头正、腰挺、背直、

    足安

    40 ~ 50 分钟

    操作电脑

    眼睛与电脑屏幕的距离不低于50 厘米

    手肘弯曲成90 度

    20 ~ 30 分钟

    看电视

    眼距电视屏

    幕3 米以上

    坐姿时眼睛的高度略高于屏幕中心点的高度

    少于30 分钟

    【提醒】看书写字40 分钟,休息10 分钟。休息时你可以这样做:到室外活动;在家做运动;凭窗远眺,多看看绿色植物;适当做做家务;闭目养神。

    (1)、材料中没有提到的用眼活动是哪一项?(      )
    A、看电视 B、做作业 C、看手机 D、操作电脑
    (2)、做作业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趴在桌子上写作业。 B、头正、腰挺、背直、足安。 C、连续用眼时间为40 ~ 50 分钟。 D、胸离桌沿一拳,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
    (3)、操作电脑时,眼睛与电脑屏幕之间应保持多远的距离?(    )
    A、约33 厘米 B、低于50 厘米 C、约20 厘米 D、不低于50 厘米
    (4)、根据文本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东看电视时,眼距电视屏幕3 米以下。

    ②乐乐每次用电脑查找资料时,都喜欢半躺在座椅上,他说这样更舒服。

    ③军军每次看电视的时候,都离电视屏幕非常近,他说这样看得更清楚。

    ④丽丽在家做作业时,每隔40 分钟都会停下来休息,帮妈妈做做家务。

    (5)、邻居王阿姨的女儿马上要读一年级了,王阿姨特别担心孩子会近视,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为王阿姨提几条合理的建议。(至少写出两条)
  • 18、请根据季节特征补全下面的内容。
    (1)、小哲说:“今年夏天雨水特别少,现在才十月初,小草就结霜了,真是‘ ,   ’。”
    (2)、爷爷指着日历道:“立了秋,  。”果然天气渐渐凉了。一场秋雨过后,爷爷又说:“‘ 。’再有几场秋雨就要穿棉衣了。”
    (3)、生活在南方的小明感叹道:“到了十月份,天气还温暖如春,难怪说‘ ,   , ’。
  • 19、 将下面句子插入语段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外面的一层旧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体。

    ①我喜欢观察蝉脱壳。②幼虫蜕皮是从背上开始的。③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④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之后
  • 20、 下列关于“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察的结果不需要记住。 B、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文章才能写得准确。 C、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 D、要写好文章,不仅观察要细致,还要连续观察一段时间。
上一页 121 122 123 124 1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