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以下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 B、“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它强调了目前的科学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 C、这句话说明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不排除会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的可能。 D、“至少”一词说明在这一条件范围内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科学。
-
2、下列句子中分号的作用不同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微笑是笑之国度里的国王; 微笑是笑之花海中的牡丹。 B、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 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是你最好的伙伴,与你共度美好的时光。 C、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D、越是高品质的生活,人们就越要削山毁林建楼; 越多的削山毁林建楼,生态破坏就越严重。
-
3、指出下面句子的说明方法 ( 填序号 )。
A.举例子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列数字
(1)、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3)、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4)、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
4、词语综合运用。(1)、由“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我想到的四字词语有、等;提起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我想到的四字词语有、、等。(2)、在括号内填入合适的表示“看”的词语。
①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
②要写好一篇有关植物的习作,离不开仔细。
③爷爷着手里这件艺术品,好久都没回过神来。
④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
5、查字典,完成练习。
“滥”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它的读音是。“滥”在字典里有以下解释:①流水漫溢;②不加选择,不加节制;③浮泛不合实际。请选出下面词语中“滥”的正确解释(填序号)。
陈词滥调
滥用职权
洪水泛滥
-
6、同音字填空。
lán
摇
天
杆
义结金
kuàng
情
产
架
心神怡
-
7、读拼音,写词语。
地球是位hé ǎi可亲的母亲。她向人类kāng kǎi地提供自然资源,人类却làn yòng化学品,随意huǐ huài自然环境。长此以往,人类必将自食地球资源 kū jié所带来的恶果。
-
8、文言文阅读
朱熹谈读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谓:
岂:
(2)、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读书方法。(用原文词句填空)其中,最关键的是“”,因为“”。
(3)、用自己的话说说选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
9、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寝”的意思是 , “益”的意思是 ,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可以用成语来形容。(2)、这句话中,孔子把“思”和“”进行比较,突出了的重要性。(3)、这句话说明的道理与下列哪句话意思相同?(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10、 默而识之____,学而不厌____,诲人不倦____。(1)、这句话从三个角度进行了阐述,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句中的横线里。
A. 学习态度 B. 教学态度 C. 学习方法
(2)、“厌”在这里的意思是 , 在李白的诗句“ , ”中,“厌”也是这个意思。 -
11、 判断对错。(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聪敏而喜好学习的人,遇到问题时就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虚心好学。(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
-
12、《论语》是记录及其言行的一部书,较为集中地反映了 , 是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
13、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③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 , 不如学也。
④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
-
14、判断对错。(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中的五个“知”都是“知道”的意思。(2)、“敏而好学”和“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中的两个“好”的读音是一样的。
-
15、读拼音,写词语,完成练习。
我们要牢记老师的jiào hu____:suǒ wèi____读书,就是要具有bù chǐ xià wèn____的精神,要做到博闻强识。每遇好词好句,皆能bèi sònɡ____下来,并持之以恒。
(1)、读拼音,写词语(2)、加点的“识”是个多音字,在“博闻强识”中的意思是 , 读音是。下面词语中“识”的读音和意思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A. 默而识之 B. 远见卓识 C. 老马识途
(3)、“不齿”与语段中的“”是同音词,前者的意思是“不与同列,不看作同类(表示鄙视)”,后者的意思是。 -
16、小练笔。
课文第三自然段运用“有……也有……”的句式描写了圆明园风格各异的建筑。请你结合搜集的关于圆明园的资料,如,圆明园中饲养着许多珍禽异兽,圆明园中种植着许多奇花异草等,用上“有……也有……”的句式和恰当的四字词语写一写吧。
-
17、观察图片,完成练习。(1)、下列描写圆明园的诗句与上边哪幅图相对应?
①西洋楼下生荒草,海宴堂侧遗石龟。
②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2)、有人认为应该将圆明园复原,你同意吗? 为什么? -
18、课外阅读。
英雄赞歌
①1952年10月,副指导员赵先有坚守的67高地遭到敌军的猛烈进攻。伴随着大炮的轰鸣,阵地上已是一片火海。赵先有面对阵地上仅有的3名战士,坚定地说:“同志们,我们要坚决守住阵地,人在阵地在,决不后退一步!”战士们热血沸腾,在赵先有的指挥下,顽强地击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
②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腾起滚滚黑烟。赵先有冒着浓烟,冒着烈火,一会儿跳进战壕,一会儿匍匐前进。他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当通信员刘顺武与团长张振川取得联系后,赵先有马上报告敌军位置,为我方的炮兵准确地指示目标。他愤怒地注视着不断冲向阵地的敌人,大喊:“开炮!”我军的大炮怒吼着,炮弹像雨点般落下,敌人发起的多次冲锋被击退。
③战斗中,两名战士不幸牺牲,赵先有也多处受伤,双目失明,腿不能行。他顾不上自己的伤势,让刘顺武继续用步话机报告敌人的位置,指挥炮兵向敌人开炮。
④近了,更近了! 一波又一波的敌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很快将二人包围。情况紧急。赵先有对着步话机大声请求:“敌人已上我阵地,炮兵直接向我阵地开始!”
⑤自己的同志正和敌人混战在一起,我们的炮兵怎能再向阵地开炮? 危急时刻,团长张振川又听到步话机里传来起先有嘶哑却坚定的声音:“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不久,步话机里传来一阵急促的手榴弹响声、冲锋枪响声……阵地一片寂静。赵先有、刘顺武壮烈牺牲了。
⑥团长张振川心如刀割一般,他攥紧拳头,命令道:“老陈! 开炮! 狠狠地打!”霎时间,地声震耳欲聋,增援的战士赶到了。他们勇猛地冲上阵地,消灭了敌人。
⑦赵先有、黄继光、邱少云……元数英雄儿女将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
⑧“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无数先烈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英雄赞歌,在中华大地代代传唱!
(1)、概括赵先有的主要事迹。(2)、读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A、具体写出赵先有战斗的场面,强调他身手敏捷的特点。 B、强调战斗环境艰苦,突出赵先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C、表现战场浓烟滚滚、火势迅猛的样子,突显战斗环境的艰苦。 D、写出面对残酷的战斗环境,赵先有手足无措的样子。(3)、“开炮”一词多次出现,联系上下文,从表达的情感方面,写出自己的体会。段落
关键语句
体会
第②段
他愤怒地注视着不断冲向阵地的敌
人,大喊:“开炮!”
第④段
情况紧急,赵先有对着步话机大声请求。
“敌人已上我阵地,炮兵直接向我阵地开炮!”
第⑥段
团长张振川心如刀割一般,他攥紧拳
头,命令道:“老陈! 开炮! 狠狠地打!”
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和要为牺牲的同志报仇的决心
(4)、阅读第⑧段,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某媒体发起了“清明给英烈写句话”话题,呼吁人们“给英烈写句话,告诉他们,我们从没忘记他们的牺牲、奉献”。请你也参与进来,可以写给赵先有,也可以写给其他烈士。 -
19、古诗词阅读。
诉 衷 情
[宋] 陆游
当年万里觅①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②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③流。此生谁料④ ,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释】 ①觅:寻找。②暗:变得暗淡。③空:白白地。④料:预料。
【资料】 陆游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和流离的生活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一生都致力于祖国的统一大业。豪迈而悲壮是他一生诗词创作的基调,而诗词的主旋律就是浓浓的爱国情怀。下面是陆游不同年龄段的诗作。
(1)、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表达了词人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阕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现了抗金事业未成,作者心有不甘 D、“身老沧洲”写出了词人没料到这一生无为而终老,表达了对年华易逝的无奈(2)、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当年的“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与如今的“ , ”进行对比;“”进行对比;“胡未灭”与“”与“身老沧洲”进行对比。这些对比表达了词人之情,从中可以感受到词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爱国精神。(3)、“胡未灭,鬓先秋”写出了词人放眼西北,残虏未扫,回首人生,两鬓已苍的情景。“泪空流”中的“泪”是之泪。但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出了内心 , 也写出了对南宋统治者。(4)、读了本首词及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你想对陆游说些什么? -
20、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①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②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国明国。他们把国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就就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因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资料】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有“万圆之圆”之称。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至1809年基本建成,历时一个世纪,此后屡有修缮(shàn)扩建,共用时150多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粗略统计,被掠夺的文物数量约有150万件。
(1)、假如你要在《朗读者》节目上朗读《圆明园的毁灭》(节选),你不会采用下列朗读提示中的哪一项?( )A、朗读选文第①段时语气应自然、从容,体现自豪赞叹之情。 B、朗读选文第②段时语速稍慢,应带着对这段历史的悲愤之感。 C、朗读选文①②段时语气语速不变,体现连贯自然之感。 D、朗读选文①②段时语速语气应有变化,体现情感的起伏变化。(2)、你想向别人介绍圆明园建筑宏伟这个特点,资料中哪个信息对你没有帮助?( )A、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 B、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 C、圆明园建成以及修缮扩建,用时150多年。 D、被掠夺的文物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3)、借助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可以更好地读懂选文,请填写表格进行整理。辉煌
毁灭
建筑宏伟,文物珍贵
统统掠走,。
化成灰烬仅用半个月
(4)、结合资料,通过整理,我明白了作者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辉煌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