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读拼音,写词语。
    (1)、雨后,天气特别liáng shuǎng。小鸭子在湖里bō shuǐ , 激起一层层波纹,草地上冒出了许多小mó gu
    (2)、一串串肥皂泡,穿过chuí liǔ林,yuè guò高山,飞过那么多地方,依然那么jiāo ruǎn
  • 2、生活中我们处处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烙画;有古老的民族舞蹈形式,如英歌舞;还有独特的节日习俗,如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选择一种你喜欢或熟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给大家。题目自拟,300字以上。
  • 3、走近唐三彩

    ①在我国,陶瓷的历史非常悠久,历代都有精品出现。唐三彩是盛行于唐朝的一种低温釉陶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

    ②唐三彩颜色多样,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其中,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在同一器物上,不同的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

    ③唐三彩不仅颜色多样,造型也很丰富。例如有武士这样惟妙惟肖的人物,有骆驼、骏马等栩栩如生的动物,有杯、盘等不同样式的生活器物,每一件都独具一格。

    ④唐三彩人物俑身份多样,生动传神。例如三彩女俑丰腴圆润,雍容华贵;武士俑雄壮有力,英武神勇;乐舞俑载歌载舞,眉目传神。

    ⑤在唐三彩的众多造型中,马的形象最为常见。在唐代,马不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还用于战争、农业等不同领域。唐三彩中马的造型以静为主,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有些马的眼睛是圆睁的,耳朵是贴着的,好像在听有什么动静一样,可见制作工艺非常高超。

    ⑥唐三彩早在唐朝初年就输出国外,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在河南洛阳是“三彩之都”,有着许多唐三彩遗址和博物馆。在这片土地上,唐三彩的发展生机勃勃。

    (1)、第①自然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来具体介绍唐三彩的历史悠久。
    (2)、根据短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唐三彩不只有三种颜色,只是以黄、绿、白三色为主。 B、唐三彩造型丰富,有人物,有动物,也有生活器物。 C、唐三彩中马的造型最为常见,是因为唐朝时马在生活、军事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D、唐三彩是一种高温釉陶器,在唐朝初年就输出国外,闻名海内外。
    (3)、第⑤自然段围绕“”,先是讲了马在唐代的 , 又讲了唐三彩中马的 , 这样就把唐三彩“马的形象最为常见”这个意思讲清楚了。
    (4)、根据短文第②~⑤自然段,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体会短文是如何把唐三彩介绍清楚的。
    (5)、作为传统文化学社的一员,你想把唐三彩介绍给大家。请结合内容选择唐三彩的一个方面介绍一下。
    (6)、查阅相关资料,将你了解到的唐三彩其他方面的知识介绍给大家。(一个方面即可)
  • 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郑州剪纸

    民间剪纸艺术有着丰富的寓意。例如剪出喜鹊和梅花,就是“喜上眉梢”;剪出莲花和金鱼,就是“连年有余”;剪出灯笼和麦穗,就是“五谷丰登”……老虎象征威武,龙象征奋飞,羊象征吉祥……

    郑州的剪纸活动在农历的正月初一至十五最为盛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灯会就是剪纸艺术的集中体现。元宵节的晚上,孩子们挑着各种各样的花灯聚在一起,远看,像一颗颗星星在黑夜中闪烁;近看,灯笼上一幅幅剪纸形态各异,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清晰、逼真。

    【材料二】南阳烙画

    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南阳有“三宝”——烙画、玉雕、《出师表》。烙画位居其中,声名远播。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当场观看了烙画师们制作烙画的过程。他们先用铅笔在板材上设计好图样,然后用较细的烙笔勾画出线条并擦掉铅笔的痕迹。勾完后便是上色,遵循一定顺序,根据作品需要来处理不同的颜色。烙画师们的技艺非常高超,看他们的作品,有的线条流畅,有的行云流水,有的敦厚拙朴,有的色调清爽,还有的层次明晰……

    (1)、根据材料一填空。

    民间剪纸艺术寓意丰富,剪出喜鹊和梅花,就是“”;剪出莲花和金鱼,就是“”;剪出灯笼和麦穗,就是“”。郑州剪纸盛行的时间是就是剪纸艺术的集中体现。

    (2)、根据材料二,把下面南阳烙画的流程图补充完整。
    (3)、根据两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材料一的第1自然段是通过列举各种剪纸图案的不同寓意,把“民间剪纸艺术有着丰富的寓意”这个意思讲清楚的。

    ②南阳烙画在南阳“三宝”中居首位。

    ③材料二画线部分说明南阳烙画风格多样,艺术水平非常高。

    (4)、对哪种传统民间艺术较为了解或熟悉?请结合相关资料简单介绍一下。
  • 5、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注释】①端午: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②自:自从。③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战国时代楚国政治家。因贵妃郑袖、令尹子兰等诋毁排挤,被贬黜流放。楚败于秦,郢都失陷后,自沉汨罗江。相传端午习俗就是源自对屈原的纪念。④堪笑:可笑。⑤楚江:楚国境内的江河,此处指汨罗江。

    (1)、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而设立的,我是从“”这两句诗看出来的。
    (2)、“不能洗得直臣冤”,“直臣”的意思是(    )
    A、直白的臣子 B、身体挺直的臣子 C、正直之臣
    (3)、根据古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讲述了端午节的由来。 B、这首诗记载的是端午节及其习俗的情况。 C、“堪笑楚江空渺渺”讲述了浩渺的楚江水也难以洗去屈原的冤屈。 D、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的同情,也表达了对昏君奸臣的痛恨。
  • 6、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填空。

    古诗

    节日

    习俗(其中一个)

    反映这个习俗的诗句

    《元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我知道,语段中的“雅人四好”指的是;“中医四诊”指的是
  • 7、请选择恰当的传统节日填在下列横线上。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1)、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8、【知传统,习文化】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了解、学习传统文化。

    “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①dù  mù的《____》一诗是传统节日最生动而集中的体现。作为中国人②zhì huì的结晶——(赵  赴)县那座由③shí jiàng李春④shè jì 并参与建造的世界闻名的石桥,是世界建桥(厉  历)史上的(闯  创)举。蔡伦吸收前人积累的⑤jīng yàn改进了造纸术,所造的纸不但便宜好用,而且便于⑥bǎo cún。造纸术传到朝鲜半岛、欧(州  洲)等地,影响了全世界……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他诸如“雅人四好”“中医四诊”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1)、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桥(gǒng) B、(lěi) C、便宜(pián) D、(xiān)
    (2)、根据语段中的拼音,写词语。
    (3)、语段中,括号里的字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赴  历  创  洲 B、赵  厉  创  洲 C、赵  历  创  洲 D、赵  历  创  州
    (4)、下列词语的意思与语段中“世界闻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不见经传 B、名扬四海 C、声名远扬 D、名扬中外
    (5)、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诗句和题目,正确的是(    )
    A、路上行人欲断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路上行人欲断魂    元日 C、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
    (6)、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都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一项是(    )

    ①火药    ②中医    ③故宫    ④圣诞节    ⑤《清明上河图》

    ⑥汉堡    ⑦活字印刷    ⑧水墨画

    A、①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⑤⑥⑧ C、①②③⑤⑦⑧ D、①②④⑤⑦⑧
    (7)、下列对“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时节雨/纷纷 B、清明/时节/雨纷纷 C、清明/时节雨/纷纷 D、清明时/节/雨纷纷
  • 9、对比阅读

    【选文一】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净跨三十七米多的拱形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选文二】

    ①卢沟桥在北京郊区的永定河上。它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说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

    ②卢沟桥的设计十分科学。它全长266.5米,由11个石拱组成,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头砌成的桥墩,把11个石拱连成一个整体,所以叫连拱桥。这种设计使卢沟桥在无数次洪水的“进攻”中完好无损。它的桥宽约7.5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③卢沟桥不仅设计科学,造型还非常美观。最有名的就是桥两侧石柱上雕刻的501个石狮子。这些石狮子姿态各异: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④卢沟桥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向卢沟桥发起攻击,我国军队奋起反抗。这就是著名的“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此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⑤现在,卢沟桥附近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纪念碑。每年7月7日,这里都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缅(miǎn)怀历史,悼(dào)念先烈。

    (1)、这两篇选文写的都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桥梁。选文一的关键语句是“”。概括选文二第③自然段的大意:
    (2)、请你从选文二的第②自然段中,找出这座桥在设计上最突出的优点:。(用原文语句回答)
    (3)、红红搜索了三幅画,你认为赵州桥应该是 , 卢沟桥应该是。(填序号)
    A.
    B.
    C.
    (4)、选文二的第③自然段对石狮子的描写生动有趣,卢沟桥上还会有什么样的石狮子呢?请你展开想象,再写几种石狮子的姿态。(至少写两句)
  • 10、剃头大师(节选)

    ①小沙坐在凳子上,看我找出剪刀,才有些慌,说:“别剪破耳朵,你得发誓!”

    ②虽然以前没有干过这一行,可我好像有剃头的天分。我先把姑父的大睡衣给他围上,再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

    ③“嗬!”小沙高兴了,“你真把头发剪下来了!”

    ④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⑤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闯了祸。因为这样随意乱剪,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

    ⑥“哎呀!”我叫起来,“坏了!”

    ⑦小沙连忙摸耳朵,看它们还在,就无所谓了。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⑧我剪掉了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1)、读到“像层层梯田”时,我仿佛看到了。文中“我”的心情从原来的变成现在的
    (2)、下面的同学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莲:“我”随意一剪,就给小沙剪了最时髦的发式。 B、小贝:小沙敢让“我”来给他剪发,是因为“我”的剪发技术好。 C、文文:小沙对头型是否漂亮并不在意,因此“我”才认为世界上没有比小沙更优秀的顾客了。
    (3)、文中“坑坑洼洼”的意思是 , 用在这里是为了说明
    (4)、你觉得文中的“我”是剃头大师吗?说说你的理由。
  • 11、我们奇妙的世界(节选)

    再看大地的珍藏——

    我们能看到植物生长的奇迹——极小的一粒种子种到地里,生根,发芽,不久就开花了,花很漂亮。

    我们能看到各种颜色诱人的水果,圆润的鲜红色的樱桃,深紫色的李子,浅黄色的梨。

    夏日,在大树下乘凉,我们会感叹,大树带来这么多绿荫。

    秋天带着金黄色的光辉神奇地到来了,那时,道路上好像洒满了光芒。蝴蝶张开漂亮的翅膀在空中翩翩起舞。

    鸟儿为了建造它们的房子,衔着泥土振翅飞翔。

    我们领略秋风的劲吹——树枝颤动,树叶飘落。

    冬天,我们看到了房檐上垂下的冰柱,它们好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剑在阳光下闪耀。等到积雪融化时,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就像一颗颗珍珠。

    (1)、选文是按照(    )结构来介绍大地的珍藏的。
    A、分—总 B、总—分 C、并列 D、总—分—总
    (2)、结合选文内容,填一填,再回答问题。

    我发现,选文是按照          顺序来描述的。

    (3)、选文中这些事物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请你从下列事物中任选一种,来说一说它“有生命”的表现。

    我选择图

  • 12、鹿角和鹿腿(节选)

    鹿开始抱怨起自己的腿来。就在他没精打采地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他机灵地支起耳朵,不错,正是脚步声!鹿猛一回头,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

    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 , 猛扑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这次,狮子再也没有追上。

    鹿跑到一条小溪边,停下脚步,一边喘气,一边休息。他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让我送了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1)、结合选文内容,写一写鹿逃生的经过,体会他的心情。

    (2)、文中加点词语“这个机会”指的是
    (3)、狮口逃生后,鹿怎样看待鹿角和鹿腿?
    (4)、这个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我们要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看到事物的真面目。 B、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不能只凭外表去判断事物的好坏。 C、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 D、事物的外表毫无价值,实用才是最重要的。
  • 13、燕子(节选)

    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 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这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1)、找出选文中提到的与春天相关的事物。
    (2)、抓关键词,想象画面,感受画面之美。
    (3)、画横线句中的“赶集似的聚拢来”是把当成人来写,突出了春天的景象。
    (4)、选文中用“”一词来形容小燕子,用“”一词来形容春天。我也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下面的图画。

  • 14、在下列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习作

    题目一:

    即将告别小学生活,回忆往昔,总有一件难忘的事珍藏在你的内心深处。请选择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事,自拟题目,完成习作。

    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

    题目二: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未来会发生哪些让你意想不到的故事呢?请发挥想象,写一写你在未来世界的奇遇。 自拟题目,完成习作。

    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

  • 15、 阅读材料,完成第小题。

    为了弘扬革命文化,学校将以“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为主题开展学习活动。结合下面三则材料,请你和学习小组同学一起完成任务。

    【材料一】

    北京大学红楼(简称北大红楼)在五四大街与北河沿交界路口的北侧。 这是一幢引人注目的建筑,红砖红瓦,点缀着浅灰色线条,方正的身形古朴大气,独具历史气韵。在这里,陈独秀和李大钊最早传播了民主科学进步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使这幢红楼成了中国革命的摇篮。行走在红楼里,仿佛走进了百年前的历史风云。 红砖红瓦,红色精神,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光,在人们的心中永存。

    沙滩后街55、59号一带是北大二院旧址,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 一眼望去,这座二层的深灰色砖楼显得十分“板正”:四面都是方方正正的,立在同样方正的基座上,每个面上的柱子也是方的,围成回廊。不过,柱与柱之间连成了数个圆弧形的拱门,加之柱子上点缀的雕花装饰,使得这座楼方中带圆,严肃之中带着点儿活泼。北大二院西斋有一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图书室——“亢慕义斋”(共产主义小室)。就是在这里,李大钊组织会员搜集、整理、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的著作。这幢大楼见证了李大钊等共产党领导人的动人故事。

    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是郭沫若先生的故居。1963年11月,郭沫若迁入此地。迈入大门,入目是一片青翠的花园。沿着幽径向前,有一尊郭沫若的青铜坐像,以抱膝的姿态安坐在几棵银杏树下。二道垂花门内,是一个开阔美丽的大四合院。 院中的正房是郭沫若会客包括开展政务活动的地方。 同时,他在这里进行学术研究工作,笔耕不辍,写出了大量的学术文章和历史研究巨著。

    来今雨轩位于东城区中华路4号中山公园内的一个小院中。屋顶上的琉璃瓦与蓝天相映,青绿色的正门嵌在红砖墙里,“来今雨轩”的匾额悬挂其上。来今雨轩是少年中国学会的重要活动场所,会员非常广泛,邓中夏、恽代英、高君宇、毛泽东、张闻天、赵世炎等人都是这个学会的成员。成员们经常在此会面,举行讲演和学术讨论。在他们的努力下,社会主义进步思潮得以大力推广。                            (有删改)

    【材料二】
    北京红色打卡地名片

    【材料三】

    北京红色打卡线路表

    线路序号

    具体线路

    线路主题

    D

    ____

    ____

    ____

    (1)、任务一:了解北京红色打卡地阅读:以上三则材料后,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北京的红色打卡地有了更多了解。请和他们一起判断下面信息是否正确

    ①在北京大学红楼,陈独秀和李大钊最早传播了民主科学进步思想和马克思主义。

    ②第①条红色打卡线路中的来今雨轩,是少年中国学会成员们活动的重要场所。

    ③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那里有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亢慕义斋”。

    ④通过“党史e起学”小程序预约郭沫若故居门票后,第二天方可参观。

    (2)、阅读【材料一】后,同学们发现每一处红色打卡地都是从历史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的。
    (3)、【材料一】在介绍北大二院旧址时,写“严肃之中带着点儿活泼”是因为
    (4)、任务二:走进北京红色打卡地:同学们发现每一条红色打卡线路都有相应的主题,请将线路对应的主题选项填写在【材料三】的表格中。
    A.我爱北京天安门                  
    B.日出香山照神州
    C.刀光文笔射斗牛                  
    D.红云初起动京城
    (5)、任务三:制作红色打卡地展板:请围绕“红云初起动京城”这一线路主题设计一块展板。结合材料,选择你最了解的一个革命人物及其事件写在展板上。为了让展板更加丰富,再补充一方面内容并写出具体理由。

    红云初起动京城

    人物: 

    事件:

    补充内容:

    理由:

  • 16、 阅读短文,完成小题。

    童年的枣树

    ①在北京的胡同里,枣树是最常见的树。往往一片平房屋顶,这儿一棵那儿一棵突兀出来,走近了看都是枣树。

    ②我小的时候,和爷爷奶奶住在胡同小院里。 院子的西北角也栽了一棵枣树。 它的树干大约有人小腿粗细,颀长而挺拔,树皮粗糙布满裂纹。枣树的主干在一人多高的地方分叉,然后再分叉,一直高过屋檐、房顶,再向上生长,如同巨人挺直起身躯,然后缓缓伸展开枝叶,挂满椭圆形的果实。整个儿盛夏,枝叶间都是蝉鸣。你分不清是从这棵枣树上传来,还是来自邻家的那一棵。

    ③等到盛夏过去秋风起,树上已是硕果累累了。 家家种枣树,户户满天星。 就是那

    时,躺在树荫下乘凉的我,盼着枣子变红成了每日的念想。

    ④“枣儿什么时候变红啊?”我问妈妈。

    ⑤“老话说,七月十五红圈儿,八月十五落竿儿。”母亲就是这么回答我的。

    ⑥那时开始,我就盼着八月十五。

    ⑦八月十五,多么神奇的日子。 不光有月饼吃,忽然还添了甜美的枣子。原本青得翠绿的枣子,就在我的这种等待里慢慢变出一抹淡红,接着染上一圈儿红晕,悄悄长出鲜红的斑斑点点。等到月儿渐渐变圆起来,枣皮上的红晕也散开到半边天。

    ⑧哪里等得到八月十五啊。八月十五那么多事,谁有时间摘枣子呢?要提前几天,趁着晴好的天气,一家人就动起手来了。梯子、长竹竿、挎在胳膊上的编筐和家里最大的铁盆,等到这几样东西都准备妥当,就开始摘枣了。

    ⑨像我这样的半大小子,是摘枣的主力。

    ⑩低处的枣可以踩个凳子,直接伸手摘到提篮里。这时候大人在旁边,总不忘提醒小心“洋剌子”。 洋刺子是一种小小的毛虫,隐藏在枝叶间,能用身上的毛刺蜇人。要是不小心被刺了,又疼又痒会持续好几天。

    ⑪低处的摘完了,我就要上房顶摘了。本来,房顶是孩子们的禁区,但是为了摘枣,规矩在这一天也可以例外。 小孩身体轻,往往踩不裂屋顶的青瓦,况且万一孩子滑倒,还有成年人守在屋檐下,随时能伸手接住。 于是,上房顶就成了我的事。上了屋顶摘不了多久,就要用到竹竿了。

    ⑫对我来说,摘枣只是游戏的前奏,打枣才是游戏中最有趣的高潮。

    ⑬一颗颗枣子摘到手里,还要小心洋剌子,这能有什么乐趣?但是房顶上的世界可不一样,挥动手中的长竹竿,拨打着枣树间半红半青的果实,那感觉就像是挑乱满天的繁星。叮叮咚咚,一颗颗枣子从天而降,落在地上、落在屋瓦上叽里咕噜滚下去,或者直接落在大铁盆里发出一声脆响。哪有比这更有趣的事情呢?

    ⑭在这一个瞬间,我站得比全世界还要高,挥舞着竹竿,仿佛在做一件捅破天的事,怎么能不骄傲呢?这可是连大人都做不了,只有我能做的事啊!

    ⑮许多年已然过去,当写下这篇童年记忆的时候,我搬上楼房已经几十年了,童年的枣树也早已不复存在。可是妈妈说的那句“七月十五红圈儿,八月十五落竿儿”,我还是时时想起。我庆幸此时我不是在异乡,我也庆幸今天不是十五,否则,这时会红圈儿的,应该不只是两颗枣子吧。

    (有删改)

    (1)、 文章围绕“童年的枣树”,按顺序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样子,在下面方框内补充相应内容。

    (2)、文章描写枣子由青变红的过程是:→(一圈儿红晕,长出鲜红的斑斑点点)→
    (3)、文章第⑬段中,作者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表达情感,结合关键语句将这样写的好处写在下面横线上。
    (4)、对文中第⑭段作者感到“骄傲”的原因,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在树上挥舞着竹竿打枣,做了大人都不敢做的事。 B、“我”站在胡同小院里打枣,真的做了件捅破天的大事。 C、“我”能站在高高的屋顶上打枣,还是大人做不了的事。 D、“我”家的枣树颀长挺拔,果实累累,“我”打的枣子最多。
    (5)、联系全文,将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写在横线上。 (最少写出两个方面)
  • 17、看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pái huái

    làng màn

    nuó yí

    fáng yù

    kuān wèi

    xī shēng

    pì jìng

    biān pào

  • 18、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带给我们启迪,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本书,结合作品内容、语言、思想等写出两点推荐理由,完成下面的推介卡。

    书名:《

    推荐理由: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小题。

    科技的力量让许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实现指端“云游”千年中国史;裸眼3D重现三星堆古城昔日的辉煌;全息影像“复活”的《霓裳羽衣舞》揭开绝世歌舞的神秘面纱……科技有着让人无法想象、理解的“魔力”,它给文化遗产赋予了新的生命。

    (1)、下面词语中的“籍”字与“古籍”的“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户籍 B、书籍 C、国籍 D、学籍
    (2)、下面词语与文段中画横线的部分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卜先知 B、不可估量 C、不可思议 D、可想而知
    (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所谓“____”,我们应该勇于创新,加速拥抱新科技,创造美好生活。下列语句填写在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
    A、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B、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C、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D、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4)、对文段中加点的“活”字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生动活泼;不死板 B、维持;救活 C、工作 D、产品;制成品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小题。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早在新石器时代,龙的形象就已经出现。从红山文化玉龙、濮阳西水坡蚌塑龙形、陶寺龙盘、二里头绿松石龙再到三星堆的虎头龙身像……我们通过文物看到了龙文化的千年演变。龙文化发展至今,从最初的略显简易,到现在的形神兼 jù,已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象征与情感纽带。

    (1)、下面加点字中,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变(yǎn) B、(suò) C、带(niǔ) D、(téng)
    (2)、文段中“形神兼 jù”的“jù”字,下面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3)、“过春节,人们用____来祈祷龙的保佑;二月二,人们会____,以此希冀鸿运当头;端午佳节,人们体验____的乐趣。这时候的‘龙’被赋予了众多丰富、美好的内涵。”下列词语依次填写在句子中的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
    A、剃龙头      赛龙舟      舞龙灯 B、剃龙头       舞龙灯    赛 龙舟 C、舞龙灯      剃龙头   赛龙舟 D、舞龙灯    赛龙舟   剃龙头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