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任务五:记·师恩

    理想的风筝(节选)文/苏叔阳

    ①春天又到了。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迎春花举起小喇叭,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②这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③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造人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有的人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又纷纷止住了笑意。

    ④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A】写板书的时候,他用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靠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⑤他喜欢在课堂上提问,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B】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们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欣赏一首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写下分数,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关切地注视着,一边细声提醒,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情景,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⑥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⑦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C】他总是让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了一声,便不断扯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蹿入云霄。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飘起得意十足的稚气,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惊叹不已。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

    (选文有删改)

    (1)、短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我们的感受如何?请你探究。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填写下图。

    笑谈生理缺陷自由放飞风筝
    激动亲切

    ②根据全文内容结合题目,思考:作者把“自由放飞风筝”写得如此详细,是因为

    (2)、下列对短文情感表达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作者直接表达对春天风筝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引出刘老师埋下伏笔。 B、第③自然段通过“一片笑声”和“止住笑意”的反差,突显了刘老师的幽默,体现 我们对刘老师的敬爱之情。 C、第④自然段结尾直接抒情,用“激动的心跳”写出同学们很开心。 D、短文多次写到天空飞翔着的风筝,融情于景,表达了对老师的赞美之情。
    (3)、短文第④⑤⑦自然段中有对刘老师的细节描写,从【A】【B】【C】中选择 一句,抓住语言表达,写一写你体会到的人物形象。

    我选择(填序号),

    (4)、有两位同学为这篇文章补充了结尾,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
    A.离开刘老师近三十年了。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 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的风筝。
    B.我静静地伫立着。天上的风筝愈发多了,或摇摇摆摆,或往云层里穿行,伴 着那和煦的东风,愈飞愈远,愈飞愈高……
    我喜欢结尾填序号),因为
  • 2、任务四:阅·书香
    材料一
       2025年4月23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上,发布了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在图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等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2.1%,较2023年的81.9%增长了0.2%。其中,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9%,较2023年的 59.8%,增长了0.1%。
    ——摘自“光明网”,有删改
    材料二
       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80.6%,与2023年的80.3%相比较,增长了0.3%。青少年阅读也是如此,调查显示,对于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有74.6%的青少年选择电子阅读器阅读。可见,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受到欢迎。
    材料三
    未成年人(0-17周岁)图书阅读率
    (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看出,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总体呈现(   )的态势。
    A、上升 B、平稳 C、下降
    (2)、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采用了的说明方法;材料二中除了这种说明 方法外还采用     的说明方法,充分说明了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24年,我国综合阅读率为82.1%,是指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 B、2024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呈现“年龄越大,阅读率越高”的特点。 C、2024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大于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 D、材料二中“青少年阅读也是如此”指的是:数字化阅读方式也越来越受到青 少年的欢迎。
    (4)、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学校图书馆的改进提供一条具体建议,并写清理由。
  • 3、任务三:思·古人

    鲁人执竿

    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 出。俄有老父至,曰: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 依®而截之。世之愚者,莫之及也。世人____之。

    (选自《笑林》,有改动)

    【注释】①鲁:鲁国。 ②执:手拿着。 ③计:办法。 ④俄:不久。⑤ 老父(fǔ):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⑥以:用。 ⑦截:截断,割断。⑧依:依照。

    (1)、运用学过的方法解释加点的字。

    加点字

    方法

    意思

    竖执之

    课内迁移法:日出《两小儿辩日》

    世之

    查词典法:A愚笨;B欺骗;C自谦 

    (填序号)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画两处)

    何 不 以 锯 中 截 而 入?

    (3)、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执长竿者无论竖着拿,还是横着拿,始终无法进入城门。

    ②文中的执长竿者自己找到了解决办法。

    ③老父自称是圣人,所以知道锯竿的办法。

    ④故事的结尾,鲁人听从老父的建议把竿子锯断了。

    (4)、文言文中,一个字往往蕴含情感或道理。以下是两字的释义,请为文言文的 括号处选择其中一个字,并说说你的理由。
    (xī)嘻 
    ①嬉笑的样子或声音:~皮笑脸。
    ②叹词,表示惊叹。
    (shěn)哂
    ①微笑:~纳,~存。
    ②讥笑:~笑。

    我选(填汉字),理由是

    (5)、导致故事这样结果的根源是什么?滨滨和江江有不同的观点,展开了辩论。
    A.滨滨:鲁人遇事不懂变通,对于别人的建议不辨别,主要责任在鲁人。
    B.江江:老父“好为人师”,根据自己固有的经验乱提建议,才是闹剧根源。
    我支持(填序号)的观点,因为文中人物的做法是(摘抄原句)。我得出的生活启示是
  • 4、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名言、诗句填空,准备联欢会的朗诵节目。
    (1)、【时光匆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外,又剩些什么呢?过 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了。面对时光流逝,苏轼用“谁道人生无再少?”,教会了我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离别愁绪】面对离别,王维写下“”,饱含不舍离愁;王观却说“若到江南赶上春,”,寄托美好祝愿。
    (3)、【哲思闪亮】我们要做正直不屈的人,如郑燮笔下的竹一般“ ,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也要多与智者交谈,这样才能收获许多,正如名句所言 “ , 胜读十年书”。
  • 5、任务二:举行毕业联欢会

    毕业联欢会的活动也很丰富,我们一起参加吧。

    (1)、仔细阅读四位同学在联欢会上的发言稿,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课的时候,老师经常讲很多我们闻所未闻的稀奇事儿,太有趣了。 B、为了在硬笔书法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我刻苦练习。比赛时,我一丝不苟地书 写,走马观花地反复检查作品,最终获得一等奖。 C、写文章时适量地引经据典,可以增强说服力;但过度引经据典则会适得其反,过犹不及。 D、六年的小学时光让我明白,学习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
    (2)、江江想发表以“创新”为主题的演讲,以下最适合引用的名言是(   )。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B、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C、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D、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3)、李老师是书法初级爱好者,想送同学们一幅有行书笔意的楷书作品,需要临 摹的作品是(   )。
    A、赵孟𫖯 B、颜真卿 C、欧阳询  D、柳公权
  • 6、任务一:制作《成长纪念册》

    毕业在即,滨滨同学制作了《成长纪念册》,他在“卷首语”中这样写道:

    窗外的栀子花开了,毕业季到了。六年的时间过得很快。打开记忆的闸门,wéi kǒng①____错过精彩瞬间。

    忘不了míng mèi②____的日子里,我们去白马湖公园春游不禁发出的赞叹;忘不了足球赛摘得桂冠时,耳畔传来的不间断的加油声;忘不了读书节时,大家依偎着阅读shū jí③____, 在文字中获得心灵kuān wèi④____的画面;忘不了科学课上,我们从sī kōng jiàn guàn⑤____的现象中探寻到真理的欣喜;更忘不了班队课上,老师用刚劲有力的声音教我们如何抵欲不良情绪qīn xí⑥____的温暖……

    未来的日子,我们将继续勇往直前,行而不辍……

    (1)、根据拼音和语境,将“卷首语”补充完整。
    (2)、“卷首语”中加点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禁 bù jīn B、间断 jiān duàn C、依偎 yī wēi D、刚劲 gāng jìng
    (3)、“卷首语”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把它抄出来并改正确:
    (4)、滨滨用“行而不辍”来勉励大家勇往直前,不断提升自我。根据字形,并联 系上下文推测,“辍”的读音和意思应该是(   )。
    A、zhuì 装饰 B、tuò 哭泣 C、chuò 停止 D、duō 整理
    (5)、以下词语中,与画线词语“摘得桂冠”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
    A、摘金夺银 B、拔得头筹 C、出类拔萃 D、数一数二
    (6)、滨滨想模仿“危楼高百尺”的修辞手法修改“卷首语”中画线的句子。下面 符合要求的是(   )。
    A、六年的时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B、六年的时光向前奔去。 C、六年的时光一眨眼就过去了。 D、六年的时光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 7、 题目:合作,真好!

    亲爱的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一定有过许多次和人合作的经历吧。和小伙伴合作,合作 做实验,合作排练课本剧,合作获得球赛的胜利……;和家人合作,合作制作美味佳肴,合 作为小狗搭建一个温暖的小窝,合作完成某一项挑战……在合作中,我们学会了做事,也 收获了成长。

    请以“合作,真好!”为题,完成一篇450字左右的习作。习作中不出现真实校名和人 名。

    要求:

    ⑴先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围绕中心选择最难忘的一次合作经历来写;

    ⑵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⑶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 8、阅读理解

    意想不到的灾害

    ①螃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菜肴。你也许想不到,这些餐桌上的“横行将军”也会“闹事”。1980年,西班牙著名产稻区发生了一次蟹灾。【A】不计其数的螃蟹,在26000公顷稻田上咬稻秆,啃稻根,破坏了大片庄稼,造成了重大损失。1964年,在中东也发生过一次蟹灾,几百万只螃蟹不但咬死庄稼,毁坏农田,而且成群结队地侵入人们的住宅,扰乱了人们的生活。

    ②蟾蜍是捕食害虫的好手,保护庄稼的卫士。几十年前,澳大利亚的科学家为了消灭甘蔗田里的害虫,特地从墨西哥千里迢迢地引来了一些蟾蜍,放在甘蔗田里。可是没想到,蟾蜍到了澳大利亚,没有天敌威胁,就大量繁殖起来。今天,蟾蜍已经在澳大利亚成灾。【B】农田里、草丛中到处都是蟾蜍,它们分泌的毒汁使得牛羊等家畜受到毒害,对澳大利亚的动物世界造成了威胁

    ③1983年2月,在日本的大岛地区也发生了蟾蜍灾害。几百万只蟾蜍在当地的公园、马路和住宅区乱蹦乱跳,它们分泌的毒汁对人和家畜造成伤害。为了平息这场蟾蜍灾害,当地政府组织了两支消灭蟾蜍的“特种部队”,费了很多人力物力,才控制了蟾蜍的蔓延。

    ④本来对人类有益的螃蟹和蟾蜍,为什么会成灾呢?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动物,它们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动物在生活中有许多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疾病等,这使得动物的数量基本上保持稳定。一旦失去某一种制约因素,动物的数量就会大量增加,泛滥成灾。在西班牙“闹事”的螃蟹,是从美国引进的。人们只引进螃蟹,没有引进它们的天敌。在西班牙,蟹的食饵丰富,使它们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大量繁殖,酿成蟹灾。生态失去平衡,其他动物也会泛滥成灾。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草原上,还出现过野兔大量繁殖的兔灾。这些意想不到的动物灾害告诉我们,维持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

    (1)、联系短文,思考:作者表达了什么观点?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完成表格填写。

    观点

    事例

    美国和澳大利亚野兔大量繁殖,造成兔灾。

    (2)、对第④自然段中这个句子的理解,你认为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

    本来对人类有益的螃蟹和蟾蜍,为什么会成灾呢?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动物, 它们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平衡。

    A、这是一个疑问句,它抛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激发读者继续往下读的好奇心。 B、这是一个设问句,在文章中起到了自问自答的作用。 C、这是一个设问句,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也激发读者阅读的欲望。 D、这是一个反问句,目的是为了强调下文螃蟹和蟾蜍成灾背后的真正原因。
    (3)、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展开了下面的讨论。

    句子【A】运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句子【B】中加点的短句“使得牛羊等家畜受到毒害”,“对澳大利亚的动物 世界造成了威胁”位置(能/不能)调换,因为

  • 9、阅读理解

    青少年体重管理

    【材料一】

    图1 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与肥胖症患病率

     

    媒体新闻标题
    人民日报“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国家喊你科学减重啦!”
    浙江调查体重管理大揭秘:看看数据背后的健康密码
    健康中国运动起来,青少年!向肥胖说拜拜
    中国教育报如何帮中小学生正确“解锁"体重管理?
    杭州教育发布@师生家长,一起参与“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
    ……


    图2 2025年新闻媒体关于“体重管理”的相关报道

    全国两会,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今年将继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 方式。

    “中国小朋友不能再胖了”的词条在2025年5月29日如警笛般响彻网络。据报道,青少年 如果超重或肥胖,不仅影响形象和身体功能,如造成心血管系统疾病、免疫功能紊乱、生长发育 提前等,还会对心理产生影响,出现焦虑、幸福感和满足感降低、情绪不稳定等。

    【材料二】

    青少年科学的体重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议从以下方面做起:

    ■每天都要参与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不短于30分钟,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体重较 重的孩子心肺功能较差,应合理控制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

    ■在运动前后,做好热身活动和放松活动,避免运动损伤。

    ■在体重管理期间,建议合理进行饮食搭配,拒绝各种不健康的零食。

    ■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太晚睡觉会影响身体激素分泌,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长胖。

    【材料三】

    分类

    主食类

    肉类

    饮料类

    优选食物

    蒸煮烹饪、粗细搭配的杂米饭、杂粮面等; 

    脂肪含量相对较低的,如鸡胸肉、瘦牛肉、鱼、虾等; 

    牛奶、白开水、矿泉水、茶水等;

    不宜食物

    高油烹饪及加工的谷薯类,如炸薯条、方便面等;添加糖、奶油、黄油的点心。

    脂肪含量相对高的,如动物内脏、肥肉;较多油、盐、糖烹饪的食物,如烤肠、火腿肠等。

    含糖及甜味饮料、加入脂末或糖的奶茶、饮料等。

    【注:科学的体重管理,优质的蛋白质、脂肪、主食、水果、蔬菜都应适量摄入。】

    (1)、阅读材料一中的两张图表,根据图表信息,得出相关结论。(至少写两条)

    图1:

    图2: 

    (2)、根据以上材料,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①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倡议:通过2025这一年的体重管理年行动,完成把健康生活方 式普及到中国家庭的任务。

    ②青少年儿童超重和肥胖,会对个人形象和身体功能两个方面造成影响。

    ③每天30分钟左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有助于体重管理。

    ④读材料三,可以帮助我们在体重管理时,做好科学合理的饮食选择。

    (3)、春春是个超重严重的“小胖墩”,结合选文,从科学管理体重的角度出发,对妈妈的说法发 表观点,并说明理由。(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阐述,并标上序号。)

    妈妈:通过控制饮食完全可以达到科学管理体重的目的。从明天起,你每餐只吃蔬菜、杂 粮米饭,远离肉类。争取用一周时间把体重降下来,那就大功告成了!这样,你就能想吃什 么就吃什么。

  • 10、阅读理解

    一代游圣徐霞客

    ①1613年初春的浙江宁海古道,走来个奇怪的行者:头戴竹笠,脚穿芒鞋,腰间挂着个磨得发亮的铜壶,背上竹筐里塞满手绘地图。这是徐霞客第一次正式远游,随身带着母亲王氏连夜缝制的“远游冠”。临别时,七十老母指着门前新筑的晴山堂笑道:“儿绘山水归来,可补堂中空白。”

    ②徐霞客从小酷爱读书,尤爱历史、地理和游记,立志遍游大好河山。和世人理解的“游山玩水”不同,徐霞客的旅途称得上是“硬核苦旅”。然而,为了志向,徐霞客可以与仆人、挑夫一起大啖稀粥、腐干,也可以夜宿寺庙、岩洞甚至猪圈。30年间,他以“天地何用,可以席被,风月何用,可以饮食”的豪情,足迹遍及三山五岳、名川大河,孜孜不倦追求他终生的理想。

    ③徐霞客的行囊里,除了笔墨纸砚,还藏着无数个危险常伴左右的故事。他登山过涧如“猿垂豹跃”,遇到绝路就脱下裹脚布当吊绳,从百尺之高的悬崖峭壁下去。

    ④他历经生死关劫,湘江漂流时遭遇盗贼,有人落水身亡,有人身受重伤,唯独徐霞客凭借丰富的求生经验,拽同行之人跃入刺骨江水中,几人仅剩一裤一袜,在泥沼中匍匐至天明,方遇渔人舍衣施粥。当地百姓劝其返程:“前路凶险,先生不要再执迷前行了!”徐霞客却慨然道:“我带着一把铁锹远行,哪里不能埋葬我的尸骨?”

    ⑤纵观徐霞客一生,他始终不屈从名家权威、古籍经典,凡事必要亲自考证,对他走过的溪、桥、街道、村落、河流进行细致考察、科学记录。他白天当行者,夜里当写手,记录了61种地貌类型、24种水体类型、170多种动植物、50多处文物古迹,为后人提供了“百科全书”式地理学方面的史料。

    在生命弥留之际,五十四岁的徐霞客从枕边摸出块黝黑的火山岩交给友人季梦良:“此腾越所得,可证地火之说。”这位为游历耗尽家财、双足俱废的旅人,至死仍紧攥着采自云南的石英标本。

    ⑦为了纪念徐霞客取得的伟大成就,国务院将《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在浙江,霞客古道、霞客雕像、霞客路牌、霞客驿站等“霞客元素”,犹如群星闪耀般点缀在浙江文旅版图上,诉说着浙江人对一代游圣——徐霞客的崇敬之情。

    (1)、阅读短文,概括徐霞客游历的特点和相关事例,完成下面填空。

    (2)、春春读完文章,想向同学们介绍徐霞客,他想着重突出“科学探索之旅”,补充下面的事例 最合适。理由是

    A.诗画般的浙江山水,让徐霞客眼界大开。他在天台山看星星,直到五更天还不愿睡去;他陶醉在普陀的烟波浩渺、西湖的仙踪绿野……

    B.古书曾记载: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徐霞客觉得有疑,决定登顶求证。他手足并用爬上雁荡山顶,见山脊笔直,并无大湖存在可能,于是细致记录,以作勘误。

    (3)、联系短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⑴第①自然段中的外貌描写寥寥数笔,却体现了徐霞客风尘仆仆的形象。

    ⑵第⑤自然段画横线句中的数字,体现了徐霞客地理探究类型广,数量多,成就大。

    ⑶第⑥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对徐霞客的动作、语言进行了描写, 突出了徐霞客“一代游圣”的形象。

    ⑷短文结尾运用排比和比喻的手法,起到了点明中心、点明题意的作用。

    (4)、联系短文内容,结合下面资料袋,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徐霞客的人物形象。

    资料袋: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自小天资聪颖,博览家中万卷 藏书,过目而不忘。他不仅是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文学家。

    ①  ②  ③ ④ 

  • 11、 为了亲近优秀文化,同学们将学过的古诗和美文进行了主题化积累,请你填一填。

    ◎诗文中动人的景

    月下泉

    。(王维《山居秋暝》)

    池边梅

    。(王冕《墨梅》)

    ◎诗文中感人的情

    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

    。(王昌龄《从军行》)

    对生与死的正确认识

    ④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 12、 在读书交流活动中,同学们交流了以下内容,我知道他们谈论的分别是(   )

    阅读推荐

    让我们打开这本书,跟着主人公展开一段蜕变之旅吧。你会看见:真正的成长,不是长高的个子,而是变宽的胸怀;最好的旅行,不是飞得多高多远,而是在勇对困境、守护他人的过程中学会责任和担当。

    人物名片

    ◎一个淘气的机灵鬼。

    ◎爱搞恶作剧,有点虚荣心。在小伙伴眼中无所不能。

    ◎热爱自由、喜欢冒险。

    A、汤姆·索亚和鲁滨逊 B、尼尔斯和汤姆·索亚 C、爱丽丝和汤姆·索亚 D、尼尔斯和鲁滨逊
  • 13、 阅读纪念册里收录的赠言,按要求作答。

    朝夕相处的六年,你让我体会到了:友情,是一缕微风,拂去心中的烦恼;友情,是一股 清泉,滋润彼此的心田;____。

    你一直是个聪慧有加、多才多艺的同学。你为《西游记》配的插图,是那么惟妙惟肖;你 妙笔生花 , 写的文章两次刊登在校刊。记得你在新年联欢会上演唱的一曲《歌声与微笑》, 娓娓道来 , 台下,掌声震耳欲聋。相信你会用智慧和才艺开启新的篇章!

    (1)、模仿第一位同学的表达方法,把赠言补写完整。 
    (2)、第二位同学的赠言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多才多艺 B、惟妙惟肖 C、妙笔生花 D、娓娓道来
    (3)、下列句子中所用的表达方法,和第二位同学赠言中画横线句子不同的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 B、五岭逶迤腾细浪 C、大漠沙如雪 D、桃花潭水深千尺
    (4)、同学们想写一段赠言,感谢细致入微的师恩,引用下列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   )。
    A、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D、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 14、 阅读毕业纪念册的卷首语,按要求完成题目。

    七月,我们就要毕业了! 从①yòu zhì____的孩童到②míng mèi____的少年,消 逝的时光里,写满成长的故事。忘不了,操场上我们用矫健的步伐,把锲而不舍的誓言刻进 跑道;忘不了,课堂上老师用③hé ǎi____的④yǔ diào____ , 点燃我们⑤péng pài ____的求知热情。

    同学的欢笑、老师的鼓励、成长的磨lì,将永留我们心间,成为闪闪发光的记忆!

    (1)、请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正确的词语。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消A. sì    B. shì 

    而不舍A. qì   B. qiè

    (3)、根据字典里的意思,“磨lì”的“lì”是(     )。
    A、砾 石部  lì 小石,碎石 B、砺 石部  lì 锤炼 C、沥 水部 lì 液体一滴滴地落下 D、粝 米部  lì 粗糙的米
  • 15、 句子抄写:请用楷书将下面句子抄写在答题卡上,要求行款整齐、力求美观。

    一颗沙子一个世界,一朵野花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收藏。

  • 16、 班级习作栏征集关于“快乐”的故事,选择下面一个任务,完成习作。

    《快乐王子》新编

    假如快乐王子拥有点金术或其他魔法,他会请小燕子帮什么忙呢?故事的结局又会发生什么改变呢?发挥想象重新编写这个童话,给读者带去关于“快乐”的启示。

    乐享校园

    如果外校同学要来你的学校参观,你最想跟他们分享什么呢?是校园游览路线?还是某个你喜欢的角落?又或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件趣事?选择其中一个角度介绍吧!

    要求:⑴任选一题作文,题目自拟。⑵书写工整,语句通顺,完成 后自己读一读,试着用修改符号进行完善。⑶不少于 350 字。

  • 17、阅读理解

    快乐王子

    ①快乐王子的雕像高高地耸立在城市里。他浑身上下镶满了黄金叶片,眼睛镶着蓝宝石,佩剑装着红宝石,人们都羡慕他。可是有一天,一只燕子飞过他身边,发现他正在哭。燕子好奇地询问他哭的原因。

    ②“我每天站在这里看着这城市,我一直在哭。那条街上住着一个女裁缝,她孩子病了,可她穷得只能喂点凉水给他。”王子请求说:“小燕子,求求你,把我剑柄上的红宝石取下来送给她好吗?我被固定在这基座上,不能动弹。”小燕子取下红宝石,用嘴衔着,飞到了女裁缝的屋舍。它将宝石放在女人身边。

    ③第二天早晨,街道上依旧飘着雪花。王子再次请求小燕子:“____。“可是这样,你就什么都看不见了!”燕子有些惊讶。“没关系。”王子笑了。

    ④从这天后,王子再也看不见了。燕子就把城里发生的事讲给王子听。“我浑身贴满了上好的黄金片”,王子一次次请求她帮忙,“你把它们取下来,给那些挨饿的孩子们送去,她们就能买面包了。”小燕子将黄金叶子一片一片地啄下来送去给穷苦百姓,直到快乐王子变得灰暗无光。

    ⑤现在的快乐王子变得很难看,他没了蓝宝石的眼睛,没了纯金外衣……他的雕像很快因为失去观赏价值而被推倒,但他成为了真正的快乐王子。

    (1)、阅读完童话,同学们按照故事内容绘制了连环画。

    ⑴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请你为前四幅连环画排排序:

    ⑵联系故事内容,给图④配一个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A 王子因人间苦难而难过 B王子感到孤独寂寞

    C 王子请求燕子帮忙 D王子被百姓感动而落泪

    ⑶观察图⑤,王子看到了什么?他想怎么做?发挥想象,在第③段横线处 补充王子的请求。

    (2)、从人物的言行中能读出人物的内心,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快乐王子想留下燕子陪着自己,所以一次次开口请求燕子帮忙。 B、第③段王子笑着说“没关系”,是因为他知道燕子会告诉他发生的事。 C、第④段王子说自己“浑身贴满了上好的黄金片”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财富。 D、文中王子多次用哀求的语气请燕子帮忙,体现了他迫切地想要帮助他人。
    (3)、 联系全文,写一写你对“他成为了真正的快乐王子”这句话的理解。
  • 18、阅读理解

    灰尘的旅行

    ① 灰尘是地球上永不轰倦的旅行者,它随空气的动荡 而飘动。在宁静的空气里。灰尘硬慢落到屋顶、门窗和地 板上,风又把它们吹送到遥远的地方去。我们的周围处处 都有它的行踪。真正没有灰尘的空间,只有在实验室里才 能制造出

    问题①:画横线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问题②:这样说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② 在晴朗的天空下,灰尘几乎是看不见的。只有在阳光从百叶窗的皑琼里射 进黑暗房间的时候,才可能清楚地看到无数的灰尘在空中飘舞。大的灰尘内眼图 然可以看得见,小的灰尘却比细菌还小。

    ③ 科学家经过调验发现,干燥的日子里,在城市约街道上,每立方厘米的空气里大约有10万粒以上的灰尘:在海洋上空、每立方厘米的空气里大约有1000多拉灰尘;在高山上,每立方厘米的空气里只有几十粒灰尘:住宅区的灰尘含量则更多。

    问题③:这一测绘结果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④ 这样多的灰尘在空中游荡,对气象的变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灰尘还是刮 速云雾的小工程师,它们会帮助空气中的水分疑站成云雾。没有它们,就没有白 云在天空遨游,也没有大雨和小雨了。夏天如果没有它们的阻挡,阳光将直接照 射在大地上,使气温无法降低。这是灰尘在自然界的功用。

    【资料卡】实验室的定造材料派种珠,抗硝尿岩壁、胃窗虫芽。防土外部灰尘进入, 关用高效空气过滤器,过滤掉99.97%以上的减小霸丝。尖酸合、工具等均使用抗静 屯、不易吸耐灰尘的特殊材籽制成。

    (1)、读了这篇短文后,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灰尘”?完成下图。

    (2)、读短文,判断下列 说是否正确 ,

    ①在晴朗的天空下,才能清楚地看到无数的灰尘在空中飘舞。

    ②没有灰尘,就没有白云在天空遨游,也不会有大雨和小雨了。

    (3)、阅读时,同学们提出了三个问题,请你用学过的方法尝试解决。

    ①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解决问题①,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我们的周围处处都有灰尘的行踪。

    B灰尘会随着空气的动荡而持续飘动。

    C灰尘喜欢旅行,它永远不会觉得疲倦。

    D灰尘常在屋顶、门窗和地板上旅行。

    方法:A联系上下文

    B 结合生活经验

    C 借助资料

    D 请教他人

    ②我还能运用方法(填字母)解决问题(②或③任选一),我的解答:

    (4)、第②自然段中的加点词能否去掉?说说你的理由。 
    (5)、以下关于《灰尘的旅行》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
    A、《灰尘的旅行》主要包括科学童话、科学小品和科学趣谈三个部分。 B、《灰尘的旅行》以第一人称的祝角带我们走进神奇有趣的微观世界。 C、细菌很贪吃, “全生的血”是它的最爱。 D、书中细菌称呼自己的名字为“菌儿”。
    (6)、你还想在班里推荐哪本科普读物?填一填下边的推荐卡吧!

    科普作品推荐一题;推荐书籍:

    最想介绍的有趣之处:

  • 19、 同学们要表演成语故事,下列准备工作对应的成语依次是(   )。

    道具:绳子、锥子

    玩景:挑灯夜读

    人物:吕朵

    道具:竹简卷牡

    场景:夜晚。家中场边

    合词:甘着这微弱的光,或又能看完这本书了!

    A、悬梁刺股——囊萤夜读——凿壁偷光 B、铁杵成针—凿壁偷光—程门立雪 C、悬梁刺股—手不释卷—凿壁偷光 D、凿壁偷光—手不释卷——悬梁刺股
  • 20、 本学期大家一定都缘制了诗集,开展了相关活动。一起来回顾吧。
    (1)、 诗集中可以摘录诗人资料。以下资料有三处错误,请用修改符号修改。

    艾青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诸人。他曾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双据资料记载,艾青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和小说等……

    (2)、 同学们将右边的三首诗歌编排在一起,这样分类的依据是( )。

    《白梅》(叶春宁)

    《第一次的茉莉》(泰戈尔)

    《小蓝花》(艾青)

    A、依据作者分类  B、依据内容分类  C、依据形式分类 D、依据季节分类
    (3)、 读这一节诗,我感受到:____。

    妈妈,住在云端的人对我唤过:“我们从理的时候将戏到白日终土。我们与黄金色的曙光游戏……”

    但是我知追一外北这更好的游戏。妈妈。

    我做云,你做月亮。

    我用两只手遮盖作,我们的星期就是青碧的天空。

    ——【新月朵·云与波】

    《新月集》中还记录了许多孩子做的有趣的事,其中没有提到的情节是____。

    A、幻想自己是金色花 

    B、用沙子盖房,用枯叶竭小船 C、和号哥商量要去捉月亮 D、与流浪猫玩捉达藏 
    (4)、 诗句运用;我们所读的诗歌,在很多生活场景里都能运用,请你一起填一填。

    盛夏的校园,大树撑开伞盖,摇着油亮的叶子,这满园的绿色,正如艾青所说的“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突然一阵风, , 所有的级就整齐地……”这时,下课铃响,一年级的孩子们跑进校园小农场,和蝴蝶玩起捉迷藏。这景象,不禁让人想起古诗“。”

    (5)、 这学期你一定也尝试过写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并试着朗读。

    春天的早晨, 

    怎样的可爱呢! 

    融冶的风。

    飘扬的衣袖,

    静悄的心情。

    夏天的校园,

    怎样的啊!

    的心绪。

    朗读这首诗,应用的语气。

    A气势高昂

    B干持严肃

    C轻快舒缓

    D低沉急促

上一页 347 348 349 350 35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