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河挺立脊梁,歌曲深情颂扬。小全搜集了两段歌词,请你一起阅读,完成练习。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难同当,福共享,挺立起了脊梁。②吾国万疆以仁爱千年不灭的信仰

    ———《万疆》

    所谓英雄,有着平凡中不凡的模样。谁没被嘘过很菜,谁就不会成长。我们能赢,不管前路还有多少硬仗。从没有白费的泪光,它见证着你向上的渴望。倔强的伤,那也是年轻的奖章,去再战再败再战又怎样,我见过你最非凡的模样,用一万个日常,搏一刻热泪盈眶。——《登场》

    (1)、读到画横线的句子,小全想到了《少年中国说》(节选)中的语句,请你帮他写一写。

    ②美哉,!壮哉,我中国少年,!

    (2)、读了《登场》,小全想到了袁隆平的事迹,请你帮他完成练习。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前八年都失败了,受尽嘲笑、质疑。但他从来无心咀嚼失败的苦涩。“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我这是在探索,跌跤就跌跤,我再爬起来再干,就是了。”

    袁隆平的话与《登场》中的哪些歌词表达了相同的含义?用波浪线画出来。

    (3)、为了“吾国万疆”,无数人用“一万个日常”,痴心钻研,默默奉献。你知道哪些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的故事?请你仿照例子,为他设计一张英雄卡。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主要事迹: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让每个人远离饥饿。

    人物评价:一生浸在稻田里,功勋写在大地上。

    主要事迹:

    人物评价:

  • 2、文物见证往事,古迹浓缩历史。小全搜集了介绍圆明园的资料,请你阅读并完成练习。

    圆明园不仅是一座____的园林,更是一个国家的瑰宝,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这座园林有金碧huī huáng的 gōng diàn,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还有很多景色宛如xiān jìng,真是美哉!然而,英法联军用一场大火把它shāo huǐ,给中华文化带来了不可gū liang的损失。自1996年起,政府就开始了保护并修复圆明园历史遗迹的工作,考古队意外发现了铜鎏金象首、“天地母”佛尊、绿琉璃脊兽、银锭锁等珍贵文物。

    2020年12月,属于圆明园的七尊流失兽首铜像通过各种方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些流失的兽首铜像都经历了无数的周折和风雨,就像____。

    (1)、请你帮小全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2)、请你帮小全把资料中的拼音换成词语,依次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

    (3)、根据词语的感情色彩,你觉得资料中横线里不适合填入的词语是(    )。
    A、驰名中外 B、臭名远扬 C、举世瞩目 D、举世闻名
    (4)、由圆明园被焚联想到我们如今生活在盛世之中,小全抒发了感受。请你依次填入正确的词语(填序号),并在“□”中填入标点。

    在那的岁月里□无数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现在,我们处在的盛世□百姓 □生活幸福美满。

    A.安居乐业        B.流离失所        C.兵荒马乱

    D.国泰民安        E.家破人亡        F.丰衣足食
    在“□”中填入标点: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这些流失的兽首铜像回归祖国的经历,结合“无数的周折和风雨”,下列语句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是(    )。
    A、一只只海燕,在暴风雨中顽强地飞翔 B、落叶归根的老人,总要回到故乡 C、长途跋涉的旅人,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迷雾,坚韧地寻找回家的道路 D、顽皮的孩子,累了、倦了总要回家
    (6)、读到“一场大火”,小全想到了课文中的“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这句话,他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7)、残垣断壁记录家国仇恨,警醒后世铭记历史,不忘国耻,振兴国家。振兴国家需要人才,我不禁想到了龚自珍的诗句:“。”
  • 3、古有英雄惺惺相惜,今有后人代代相传。小全摘录了一则与《将相和》有关的资料与同学分享,请你一起来阅读吧!

    2024年7月21日,话剧《将相和》在信阳市光山县的司马光剧院精彩上演,带观众重温了战国时期赵国丞相蔺相如与将军廉颇将相和好、同心辅佐赵国的历史故事。剧情围绕蔺相如的智慧与勇气,以及廉颇的忠诚与自我反省展开。话剧版《将相和》凭借____的人物形象、____的戏剧冲突受到观众的喜爱。剧中,演员们在有限的舞台上,____出了“你追我赶”的戏剧性和紧迫感。剧情高潮迭起,让现场观众欲罢不能。

    (1)、阅读这则资料,我一眼看到的内容是“”。
    (2)、在分享资料时,小全漏掉了几个词语,请你帮他选一选。(   )
    A、灵巧        激烈        演绎 B、灵动        强烈        演绎 C、灵动        猛烈        演变 D、灵活        矛盾        演变
    (3)、分享资料时,小全还介绍课文《将相和》主要包含三个小故事,分别是
    (4)、小全还想了解更多有关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下列方法不适合的是(   )。
    A、阅读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B、网络搜索,输入“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然后点击相关资料阅读 C、请教老师、家长或同学,从中了解人物 D、去邯郸的赵苑成语主题公园学习那个时期的成语故事
    (5)、小全在搜集资料的时候,看到这样一段话,它描写的是以下哪个故事?(   )

    回车巷,位于战国时赵邯郸内城南门里路西。现在是邯郸市着力打造的一处文化地标,以蔺相如和廉颇“将相和”典故为历史背景,是邯郸文化旅游必经之地。

    A、完璧归赵 B、老马识途 C、负荆请罪 D、声东击西
    (6)、小全搜到了一副与《将相和》有关的对联,上联:文相如顾全大局国为先。请你结合新闻以及课文内容,根据对联的特点,帮他找出下联。(   )
    A、将相齐心抗强敌 B、武廉颇勇改过错和为贵 C、国境线廉颇御强敌 D、一将一相同保社稷安康
  • 4、英雄丰碑不朽,历史警钟长鸣。学校正在举行九一八事变纪念活动,下面是学生代表小全的发言稿中的文字,请你仔细阅读,完成练习吧!

    九一八事变,这是每个中国人应当铭记的事件。千千万万同胞抵御qin luè,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zhù zào成钢铁chéng bǎo,换来如今的家国无恙。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者狼子野心的体现,其背后有着详细的计划。他们gōng xiàn沈阳后,侮辱被俘的战士,真是可耻。此刻,庄严的残碑静静伫立,似无声诉说着那段苦难的历史。新时代下,jù jué忘记历史才能走得更远。九一八事变无时无刻不督促着我们自强奋进。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当胸怀天下以奋斗不息的进取精神以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1)、给词语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xiè yù)        计(huá huà)        侮(rǔ rú)

    (2)、小全与同学交流这两段话。请你根据拼音依次写词语。

    (3)、听到发言稿中的“浴血奋战”,小艺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画面。请你仿照例子帮她描述一下。

    例:左右为难大家说秦王不过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要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浴血奋战

    (4)、听了小全的发言,同学们纷纷抒发了自己的感受,请你将他们的发言补充完整。

    我读懂了画横线句子的主要意思:

    陶渊明说:“盛年不重来, , 岁月不待人。”我们要想为祖国贡献力量,就要珍惜时间,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

    岳飞说:“莫等闲,。”我们要抓紧时间,奋斗不息,认真学习文化知识。

  • 5、欢欢被评为了“阅读达人”,请你读一读她的积累本,并补充完整。
    (1)、表弟学习懒散,每当老师嘱咐他好好学习的时候他都说:“我还小,还有很多时间,不着急。”我可以用岳飞的名句“莫等闲,”来劝说他。
    (2)、毛主席曾告诫我们“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因此我们要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3)、不要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要忽视一分一秒的工夫。这是葛洪的名句“”的意思。
  • 6、下面几位“速读达人”想要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读一读,完成练习。
    (1)、小全: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份阅读提速秘籍。请选出正确的阅读提速方法。(   )
    A、读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不回读。 B、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思考。 C、边读边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2)、小艺:及时概括语句的意思,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的速度。

    只要我们按下手电筒的开关,立刻会出现一束光柱。光的速度是惊人的,大约是30万千米每秒,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

    ①这两句话中,“大约是30万千米每秒”写出了光的 , 因为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所以就和我们常看到的流星体的速度作了。通过抓住这些关键词,这两句话的主要意思可以概括为:

    ②概括下面句子的主要意思。

    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小涵:想象画面也能帮我们提高阅读速度,来看我大显身手。

    ①我能想象画面,用成语概括下面语段所描述的情景:

    房屋已被烈火包围,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困在房内的一个女孩儿因为吸入太多烟尘已经昏迷。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道橙色的身影迅速冲入火海,用尽全力抱起女孩儿,向门口冲去。

    ②我能仿照上面的语段,把“怒发冲冠”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 7、有人说要在太空中建立一个大型空间站,我们在地球被破坏之后,都到空间站去生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明理由。
  • 8、我国对月球进行了探测。读短文,完成练习。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风暴洋北部地区,并将1731克月壤样品带回地球。经过科学家和研究团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嫦娥五号”采样区的水含量在百万分之一百二十以下,而岩石中的水含量约为百万分之一百八十,相当于1000千克月壤中大约120克水,1000千克岩石中大约有180克水。这一新发现是对月球是否有水的最有力的证明。

    什么是月球水?它以什么形式存在?月球水不是直接可以用来饮用的普通水,它主要以气态水和固态水的形式存在,并非地球上的液态水形式。“嫦娥五号”采样区探测到的水,主要指的是矿物里的水分子或者羟(qiǎng)基。如果想要成为日常使用的液态水,月球水还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转化,例如高温。

    “嫦娥五号”发现月球有水,对我国的科研成果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如果月球表面有广泛的水存在,那么人类就可以想出方法获取这些水资源,例如通过加热月壤,获得液态水。其二,月球上有了水以后,还可以把它分解成氧气和氢气。这样的话,人类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的难度将会大大降低。其三,水、氧气和氢气除了可以供日常生活使用以外,还能用于生产和制造,氢气还可以充当能源,例如火箭的燃料。

    (1)、用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完成下面的阅读任务。
    (2)、下列对短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科学家通过对月壤的数据分析,得出了“月球上有水”的结论 B、“嫦娥五号”采样区探测到的水主要指矿物里的水分子或者羟基,可以直接饮用 C、第1自然段画线句子中的两个“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3自然段中的“其一”“其二”“其三”后面的内容不能互换位置,作者按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利用的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说明了月球有水的现实意义
    (3)、画线语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9、小全对火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是他搜集的有关火星的资料。读一读,完成练习。
    (1)、在下面句子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使句子通顺。

    火星和地球昼夜长短相近,有四季更替。

    (2)、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是哪一项?(    )
    A、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95%是二氧化碳,氧气含量极少。(列数字) B、火星的大气中水汽含量极少,只有地球上沙漠地区的1%。(作比较、列数字) C、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火星自转一圈是24小时37分22.6秒。(举例子、列数字) D、1975年,美国发射了两个名叫“海盗号”的探测器。(打比方)
    (3)、学习策略小全运用本课学到的阅读方法,制作了“火星介绍卡”。读一读,填一填。

    火星介绍卡

    和地球的相似之处

    相近,有更替

    表面特点

    表面有黑色线条;表面的颜色会随着季节而变化;表面温度

    气候

     

    科学家的新发现

    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在对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①阅读任务: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

    ②阅读方法:为完成这一阅读任务,我会关注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采用的阅读方法。

    ③阅读成果:(填写“火星介绍卡”)

    ④得出结论:

  • 10、你对外星球的了解有多少呢?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根据探测器传来的pāi shè____照片可以看出:探测器的guān cè____点是一个gān zào____的lèi sì____ shā mò____的地方,这里有极少的yǎng qì____,zhòu yè____温差大,有极弱的cí chǎng____,有坚硬的土(rǎng yǎng),还分布着(yǔn sǔn)石。纵观上述因素,科学家cāi cè____,这个shén mì____的(héng hěng)星上没有生命的迹象,它对宇宙来说只是(cāng cáng)海一粟(lì sù)。

    (1)、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根据拼音写词语,将语段补充完整。
    (3)、“因素”中“素”的意思是(    )。
    A、本色;白色 B、本来的;原有的 C、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 D、素来;向来
    (4)、下面词语中与“沧海一粟”意思不相近的是(    )。
    A、九牛一毛 B、微不足道 C、可有可无 D、微乎其微
  • 11、土地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也能给人们带来危机。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由于违背了生态规律而受到报复的例子是很多的。1934年5月12日,在美国东部,一阵黑色风暴呼啸而来,狂风夹带着大量的黄沙和尘土,从遥远的美国西部草原袭来,整整刮了三天三夜,横扫了美国大陆三分之二的国土。狂风过后,一片荒芜,各处顿时变成不毛之地。河水干涸了,庄稼枯萎了,牛羊渴死了,尘土塞满了房屋,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黑色风暴。那么这次风暴袭击是怎么造成的呢?原来,从18世纪中叶起,大量移民从欧洲来到美国,他们砍伐森林,破坏草原,用来种植庄稼和放牧,使大片土地失去了绿色植物的保护,赤裸裸地暴露在太阳底下。结果,就酿成了那场可怕的风暴。

    (1)、美国1934年5月暴发的黑色风暴是怎么造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连续三天的狂风 B、温度过高 C、人们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大片土地失去绿色植物的保护 D、异常恶劣的天气
    (2)、找出片段的关键句,借助关键语句,我知道片段向我们说明的观点是
    (3)、你还知道哪个由于人们违背生态规律而受到报复的事例?请写在下面,并说说原因。

    事例:

    原因:

  • 12、三黑有了土地之后的心情如何?读句子,完成练习。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这节诗运用的修辞手法,将表现了出来。请用这种手法写出三黑内心的幸福:

  • 13、和“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中“顺溜”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他把收割完的麦秸收拾顺溜,放在一边 B、流向庄稼地的渠水流得很顺溜 C、有了自己的土地,农民的脾气也变顺溜了 D、农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顺溜
  • 14、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快乐极了。读一读,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他一边在(jiāo qiáo)麦地里(pá bā)地,一边想:要是捉只(guō guó)蛔儿给(guī guí)女玩,那该多好哇!

  • 15、文体阅读

    鲁迅

    【材料一】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diàn)基人。他创作了《社戏》《孔乙己》《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Q正传》等大量优秀作品。

    【材料二】鲁迅逸事

    在大学教书时,鲁迅到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就觉得他没钱,理得很敷衍。鲁迅也不生气,反而给了一大把钱,理发师喜出望外。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大喜,拿出看家本领。不料理毕,鲁迅却极其吝(lìn)啬(sè),一个小钱一个小钱地数,一分也没多给。理发师很诧(chà)异:“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着说:“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一听,满面通红。

    【材料三】名人评鲁迅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

    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郑振铎

    【材料四】

    绍兴鲁迅故里是鲁迅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修缮(shàn)、保护于1953年。绍兴鲁迅故里有绍兴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土谷祠、长庆寺、鲁迅笔下风情园、绍兴鲁迅纪念馆等一大批与鲁迅有关的人文古迹,是广大游客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情、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

    中文名  绍兴鲁迅故里

    所属年代  1881—1898年

    地理位置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241号

    占地面积  50公顷

    开放时间  周一 8:30—17:00    周二至周日8:30—21:00(冬季8:30—20:30)

    门票价格  免费(成人凭本人身份证免费参观,未成年人需成人陪同)

    著名景点  绍兴鲁迅故居、三味书屋、鲁迅祖居、绍兴鲁迅纪念馆

    保护级别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  国务院

    批准时间  1988年1月13日

    【材料五】绍兴鲁迅故里景区平面图

    (1)、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仿照材料三,写一写你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2)、结合所给材料和自己的积累,完成下面关于鲁迅的“名人卡”。

    原名:    
    后改名:

    出生地:

    主要作品:等。

    他的名言:

    (3)、判断下面的说法,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鲁迅”这一笔名影响广泛。

    ②红星小学文学社的两位同学到绍兴鲁迅故里参观,可免费自行进入。

    ③绍兴鲁迅故里周一开放时间短。

    ④绍兴鲁迅故里景区周边有不少餐饮店,方便游人游览后就餐。

    (4)、朋友打算去绍兴鲁迅故里参观,请你帮忙设计一条游览线路,要求包含一些著名景点。你需要重点阅读材料和材料。请将你设计的游览线路写在下面。
  • 16、主题阅读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出去。

    我常到鲁迅先生家里做客。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他从那圆转椅上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鲁迅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梅雨季,很少有晴天。一天的上午刚一放晴,我高兴极了,就到鲁迅先生家去了,跑上楼还喘着,鲁迅先生说:“来啦!”我说:“来啦!”我喘着连茶也喝不下。鲁迅先生就问我:“有什么事吗?”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鲁迅先生和他的夫人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也要包到整整齐齐,他常常把要寄出的书,从许先生手里拿过来自己包。许先生本来包得多么好,而鲁迅先生还要亲自动手。

    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就是包这书的纸都不是新的,都是从街上买东西回来留下来的。许先生上街回来把买来的东西一打开随手就把包东西的牛皮纸折起来,随手把小细绳圈了一个圈。若小细绳上有一个疙瘩也要随手把它解开的。准备着随时用随时方便。

    (本文作者萧红,选入时有改动)

    写作背景:鲁迅先生刚去世时,萧红写不出回忆鲁迅的文章。不是文章难作,而是情绪方面难以处理。1938年,萧红情绪的波澜稍有平息,便写了两篇回忆鲁迅的文字。1939年10月,萧红完成了《回忆鲁迅先生》这篇回忆录,作为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的一片心意。这篇回忆录通过作者在生活中对鲁迅先生的观察,表现了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体现了鲁迅随和豁达的性格和对亲友的深情厚谊。

    (1)、概括内容:作者主要回忆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些事情?请写出三件。
    (2)、品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和写作背景,从画横线句中可以体会到(    )。(多选)
    A、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作者和鲁迅夫妇对光明的新社会十分向往 B、梅雨季节,很少有晴天,天一晴,作者和鲁迅夫妇都感到十分高兴 C、鲁迅夫妇很幽默,爱跟作者开玩笑,为逗笑作者而高兴
    (3)、读懂人物。

    ①找出描写鲁迅先生笑的特点的句子和描写鲁迅先生走路特点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的特点。

    ②青年人写信很草率,鲁迅先生对此的态度是 , 他的做法却是 ,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

    (4)、理解内容及作者感情:结合写作背景与选文内容,作者为什么能将鲁迅先生的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 17、文言文阅读。

    广陵散

    嵇中散临刑东市 , 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东市:泛指刑场。②袁孝尼:袁准,字孝尼,魏晋人。③尝:曾经。④斯(jìn)圆:吝啬。⑤文王:即司马昭。⑥寻:不久。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画一处)
    请以为师不许。
    (2)、古文写的是嵇中散在刑场上“”(用原文回答)后慷慨赴死的场面。若包括太学生在内的整个刑场是“面”,那就是着重描写的那个“点”。
    (3)、“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结合古文内容想开去,若文王就在眼前,他们会说些什么,以期获得文王的支持?(仿照例句,注意不出现“说”字)
    【例】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4)、下列题目与《广陵散》的拟题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开国大典 B、军神 C、芦花鞋 D、穷人
    (5)、阅读资料链接,结合注释等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广陵散》又名《聂政刺韩王曲》,是著名的十大古琴曲之一,讲述的是刺客聂政的故事。全曲旋律激昂、慷慨,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正气。魏晋琴家嵇中散因此酷爱《广陵散》,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场上,太学生为他请命,希望文王能赦免嵇中散,让嵇中散做他们的老师。

    A、太学生们希望嵇中散做自己的老师,其实是想用这种方法救嵇中散 B、“吾靳固不与”中的“吾”指的是嵇中散,不是袁孝尼 C、嵇中散被杀很久之后,文王司马昭后悔了 D、嵇中散因《广陵散》所体现的浩然正气而对之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 18、主题阅读

    轻歌曼舞动人心

    听说舞剧《只此青绿》巡演到太原,乐乐与“小小舞者”社团的伙伴们一起看演出,赏《千里江山图》,收获很大。请你也来参加吧。

    【材料一】

    演出时间

    11月8日/9日 19:30

    演出地点

    山西大剧院

    演出时长

    120分钟

    周边公交

    【材料二】舞剧《只此青绿》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该剧登上2022年春晚,深受观众喜爱。

    如何用舞蹈传神地表达画作?这是观众最疑惑、最期待,也是最喜爱的部分。舞者尝试用起伏的身姿、刚柔并济的动态,展现画中的锦绣群山。在灯光、道具等的作用下,一幅活的画卷在舞台上缓缓展开。舞者的头饰就像《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女主角青绿双袖下垂的造型,仿佛是演绎山的纹理或是山间瀑布。当舞者们集体慢慢转身时,仿佛一座山峰迎面而来;当他们缓慢出脚重心下移时,仿佛山峦在移动。当舞者的形体定格,与《千里江山图》画卷融合,画变成了人,人又变成了画,如梦似幻,令人拍案叫绝。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舞蹈就是流动的绘画。《只此青绿》舞剧的成功,打破了赏画的传统惯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欣赏名画的新方式。

    【材料三】

    王希孟生平,只在极少的文稿中有记载。他10多岁入宫学画,深受微宗青睐。在徽宗的悉心指点下,他的画接突飞猛进。政和二年,他要求游历山河以创作精品,徽宗欣然答应,并赐其高档颜料、绢帛等绘画材料。王希孟用不到半年时间走遍大江南北,终于绘成名垂千古的鸿篇巨制《千里江山图》。那年王希孟刚刚18岁,正值朝气蓬勃的大好年华。此画被赐予蔡京,他在画后题字。后人从中见到“希孟”二字,才猜测王希孟是作者。

    《千里江山图》与普通水墨山水画不同,是青绿设色。全景式描绘了连绵群山、峰峦叠嶂、幽岩深谷、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活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画卷突出石青石绿厚重、苍翠的效果,使画面颜色秀丽。专家研究后认为,《千里江山图》的绘制过程相当于画了五遍:先以水墨描底起稿;接着上赭(zhě)石色,展现冷暖对比;然后加入由绿松石和孔雀石制成的石绿;再叠加绿色以增强立体感;最后才上青色,取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其中耗费的精力和心血可想而知。

    《北宋名画臻录》还记载了这样一则传说。王希孟目睹朝廷腐败,多次建言宋徽宗实行变革无望,便又一次请求游历。这一次他含着满腔悲痛创作了一幅《千里饿殍图》,展现了天下百姓被饿死的悲惨景象。徽宗见后勃然大怒,将图撕碎,将其打入大牢。王希孟意识到自己将有杀身之祸,请求再看一眼《千里江山图》。而这位仅有20岁的画坛翘楚,居然再没有走出画室,消失得无影无踪。也许他真正走进了自己的画中,化身为山间的野鹤,或江边的渔夫,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

    宋代少年画家王希孟,真可谓“一生只此青绿”。

    (1)、乐乐与社团同学看演出、研究画作时遇到很多问题,请你一起阅读材料,帮助解决。

    人物

    遇到的问题

    材料序号

    寻得的答案

    乐乐(家住广场)

    去大剧院该怎样乘车?(说明公交线路、上下车站)舞剧结束该如何回家呢?

    毛毛

    《千里江山图》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作?(写出两点)

    欢欢

    观众们为什么如此喜欢《只此青绿》?

    (2)、材料二画横线部分运用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借文字展现了艺术之美。请你结合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内容,展开想象,选一个点或面,写一写舞者舞蹈时的情形。
    (3)、乐乐想根据材料三为大家介绍王希孟和《千里江山图》,请你从下面选一个精彩的题目,再写写你选择的理由。

    宋代少年画家王希孟:一生只此青绿    宋代少年画家王希孟:定格灿烂的18岁

    (4)、妈妈一直以六年级学习紧张为由,建议乐乐暂停社团活动。乐乐却认为在社团活动中收获巨大,想让妈妈继续支持自己,乐乐该如何表达?

    妈妈,请您继续支持我参加“小小舞者”社团吧。

  • 19、仔细观察图画,想一想:图中的乌龟和小蜗牛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最后小蜗牛会怎么样?请先画出最后一幅图的内容,再结合图画写一个故事。(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 20、阅读理解

    狐狸和仙鹤

    一天早上,狐狸来到仙鹤这儿,对仙鹤说:“我们交个朋友,以后友好相处吧。”

    “好呀!”仙鹤说。

    狐狸说:“我请你吃午饭吧!”

    狐狸便请仙鹤来家里吃午饭。他煮的是白粥。他把粥盛在一个浅浅的碟子里,对仙鹤说:“吃吧,仙鹤大哥,别客气!”仙鹤用他的长嘴在碟子里啄了半天也吃不到多少粥。狐狸却把所有的粥舔了个一干二净。仙鹤生气地想:____

    第二天,仙鹤也请狐狸来家里吃午饭。他煮的是南瓜汤。他把汤倒在一个小口罐子里,对狐狸说:“吃吧,狐狸弟弟,别客气!”狐狸围着罐子打转,把嘴往罐口那儿伸,可是连一点儿汤也没有舔着。仙鹤却将他的长嘴伸进罐子里,把所有的汤喝光了。狐狸生气地想: ____

    这件事后,仙鹤和狐狸不欢而散,谁也不理谁,可他们谁也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友谊就这样结束了。

    (1)、狐狸对仙鹤说:“我们交个朋友,以后。”于是,狐狸煮了请仙鹤吃,仙鹤也煮了请狐狸吃,可是后来友谊就结束了。
    (2)、文中第4、5自然段中仙鹤和狐狸在想什么?写一写。
    (3)、听完狐狸的叙述,松鼠和小熊知道了问题所在。

    ⑴仙鹤和狐狸不欢而散,是因为

    A.仙鹤和狐狸都不喜欢白粥和南瓜汤。

    B.仙鹤和狐狸太小气,只请对方喝汤和粥。

    C.仙鹤和狐狸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

    D.仙鹤和狐狸都故意不让对方喝到汤、粥。

    ⑵松鼠和小熊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让仙鹤和狐狸再次成为好朋友。你觉得是什么办法?试着写一写。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