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语句,表达得体的是(     )
    A、朋友经常请我到他家中聚会,每次他都喊我一声:“来吧,欢迎叨扰。” B、“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啊!” C、“看到您老98岁高龄还这样硬朗,我们从心里高兴,祝您长命百岁!” D、小明丢失了书包,他在“寻物启事”中写道:“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 C、春节、元宵、清明、夏至、重阳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D、《师说》的作者韩愈是唐朝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 3、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是(     )

    ①直到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有悲伤,也有痛苦。

    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到惊愕。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情感,它们也就没有泪水。

    ⑤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惊呆了。

    A、④⑤①③② B、⑤②③④① C、④①⑤②③ D、⑤④②③①
  •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是(     )
    A、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B、在这次家长会上,家长们就学生的减负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C、老师走进教室,班长从里面走出来,他马上把获奖的消息告诉他。 D、他们精神饱满,谁能相信他们是年逾古稀甚至年过花甲的老人呢?
  • 5、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A、经过武警官兵多日奋力扑救,森林大火基本得到控制,因而不再生灵涂炭 B、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 , 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C、许多同学读完《学生危机自救手册》后恍然大悟:学会自救可以躲过许多灾难! D、学校出台新举措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真是大快人心
  •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淡泊,是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平和;淡泊,是人生境界,表现了一种超越。 B、“非常抱歉,孩子,”老人说:“我现在年纪大了,没有什么可以帮你的了。” C、他不爱学习,喜欢运动,为人热情正直,人缘挺好,我知道的就是这些。 D、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 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①作为一名军旅作家,他对军队有着一种本能的难以割舍的______。

    ②戴望舒把这深厚的感情______在他的《雨巷》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与蔓延______偶然因素所致,______新自由主义长期泛滥的必然结果。

    A、情结             灌注       不是/而是 B、情节             贯注       不是/而是 C、情节             灌注       不仅是/而且是 D、情结             贯注       不仅是/而且是
  •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稀罕             诘难       与日俱增       相形见绌 B、豁达             祈祷       举世闻名       消声匿迹 C、帷幕             笼罩       语无纶次       骇人听闻 D、聒噪             癖好       老谋深算       汗流夹背
  •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
    A、(zhuó)                    酝(niàng)                    河水汤(shāng) B、时(shà)                    然(cuì)                           头晕目(xuàn) C、满(chù)                    结(zhēng)                    春秋实(huá) D、形(chú)                    磅(bó)                           玲珑透(tì)
  • 10、作文。

    请以“柔软的力量”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并填涂所选文体信息。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要求:思想健康,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写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写记叙文,内容充实、合理,有故事,有细节。

  • 11、请以“写你的名字”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12、“春节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创造,它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感。”2025年春节,如果让你为自己家设计一个具有仪式感的活动,你会怎样设计?请具体说明。要求:活动介绍清楚,突出仪式感。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13、数字时代,迅速、便捷、大量地获取学习资料变得越来越容易,我们高三同学的学习是否也因此变得更加得心应手?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14、语言基础运用。

    ①审题与立意,通俗地说,就是先了解“要我写什么”,然后确定“我要写什么”。②审题,要善于抓住题干或给定材料中的关键字句,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推敲捉摸 , 提炼归纳。③重点思考题目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应该如何界定,可以从哪些方面立意。④一般而言,“审”得清楚,往往也就知道该“立”什么“意”了。⑤立意,基本的要求是要在题目或给定材料的范围之内,否则就是离题、偏题。⑥在此前提下,立意应当具体、明确,不能大而化之,泛泛而论。⑦立意还应该体现独特,既然总在文章中重复别人说滥了的观点,就只能流于俗套。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审题”和“立意”是并列关系,可互换位置。 B、第②句“捉摸”一词使用不当,应当修改为“琢磨”。 C、第③句结尾处的句号使用不当,应当修改为问号。 D、第④句“一般而言”和“往往”同义,须删去一个。
    (2)、语段中的三个画线句,有一句存在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 1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富春江畔

    ①寒露过后,富春江畔依旧蓊蓊郁郁。今年的桂花开得迟,深秋的鹳山上,还能闻到浓荫深处飘来的阵阵甜香。久负盛名的春江第一楼正气定神闲地与对面的山峦相望,任由身下的江水泠泠作响,流向远方。

    ②春江第一楼内,千余件珍贵的明清古籍熠熠生辉。想不到的是,这里竟还有1927至1930年创造社出版部、开明书店和北新书局三家初版的郁达夫全集,还有郁达夫早期作品《屐痕处处》《闲书》《小说论》《达夫短篇小说集》。此时,我面前的景象是这样幽静,黛色的山峦连绵不绝,碧青的水面温婉如玉,一艘纤弱的小船慢慢悠悠不知去向,虽说这一切在江南随处可见,却因为桂花的芳香,郁达夫曾经的仰望或俯视,成了别处难寻的风景。

    ③确定无疑的是,富春江是郁达夫心中最美的风景,只因富阳是他的故乡。当他在江畔散步、观景,在古老的香樟树下品茗、聊天、呆坐,可曾想过自己一生的苦涩、精彩、悲壮,想过自己的诗文给后人留下的无端怅惘;又可曾料到在这古木葱茏之地,爱他的人正细细欣赏《薄莫》《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

    ④郁达夫的故居坐落在富春江岸边的公园内。进得堂内,迎面见到照片中的他,面庞清瘦、气质忧郁。我细细体会着这位江南才俊的敏感、多情和孤单,体会着他迷雾中的沉思、文字中的勇气、救亡中的斗志,以及为国人之悲苦命运发出的惊人嗟叹与愤怒。

    ⑤抗战时期,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主编刊物,宣传抗战,营救创造社作家,暗中接济、全力保护大量流亡的文化界人士。无论浪漫、反抗、叛逆,还是感伤、无助、绝望,他的文字始终蕴含着一腔炽烈的爱国之情,就像夏衍先生评价他的一句话: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⑥富春江一路向东,田野里麦浪金黄,静寂的古村落东梓关风景如画。郁达夫亲自题写的“东梓关”三字立在村中,一条绿莹莹的小河串起的白墙黑瓦、青色水塘,便是郁达夫小说《东梓关》中“江滨的水国”。我默默地走在青石铺就的小道上,已然能体会到他笔下微细的感触。经过水塘,蓝色、粉色的小花在水边摇曳,错落有致的明清老屋倒映在水面。

    ⑦午后,云淡风轻。站在富春江边,对面重重叠叠的山轮廓清晰,寂寞的林木与山水紧密相连。恍惚中,我似乎见到了身着灰色长衫的郁达夫在埠头独立微吟的身影。有谁能料到他此后的果断与坚定。他为民族之尊严、独立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不幸在异国惨遭日寇杀害,至今尸骨无存。

    ⑧漫步江畔,江边小路虽已不是黄泥小路,倒还有些几十年前的旧模样,同样没有多少行人经过。浓浓的树荫下,抬头仰望时,一棵饱经700余年沧桑的老香樟枝繁叶茂、馥郁醇香。再往前,一艘渔舟顺水漂流,秋天的景致恬淡宁静、淳朴自然,恰似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亦如郁达夫浪漫、忧郁却无矫揉造作之态的文字与心性。

    ⑨黄昏临近,残红渐渐消散。傍晚的迷雾借着夕阳余晖,将富春江畔的远景勾画得愈加紧凑。又过了一会儿,月光如水、江色似银,对岸山峰的剪影若隐若现。富春江犹如初生的婴儿,在光与影的交错中,呼吸着来自山岭中的清香,闭上双眼,进入了梦乡。

    ⑩清晨,天空青碧澄明,富春江南岸大源镇蒋家村苏醒了。这里环村皆山,一年到头泛着清波的大源溪,自南而北,从村口汇入富春江。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蒋家村完好地保存了20多座明清老台门。老台门是旧时江南的水乡大宅,白墙黑瓦,瓦片在雨中泛青,白墙透着烟灰,在桂树的密叶旁弥漫着说不出的沉静与温柔。蒋家村也是当代作家麦家的故乡,他说,“我内心的力量就是富春江给予的。”“我的写作,就是这片土地开出的花、长出的草、长出的树,跟这方山水紧紧相连。”

    ⑪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在一座古色古香的老台门里。两万余份文学期刊创刊号、老报刊《新青年》《湘江评论》《觉悟》《新华时报》等散发着迷人、高贵的气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陈望道……这些名人与老报刊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震撼着我的心灵。在郁达夫兄弟的合影前,我久久伫立。郁达夫的长兄郁曼陀是典型的传统文人,才情出众,诗画双绝,性格倔强、刚正不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作为著名法官的他,因严惩民族败类、营救爱国志士,被特务暗杀,是中国司法界在抗日战争中为国牺牲的第一人。郭沫若有诗云:“难兄难弟同殉国,春兰秋菊见精神。能埋天地天不死,终古馨香一片真。”在那样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有多少仁人志士投身于拯救危亡、唤醒国人、摆脱封建礼教羁绊的斗争,又有多少出生入死的英雄为追求真理、幸福与光明献出了生命。

    ⑫我沿着一条古道登上一面山坡,蒋家村20余座白墙黑瓦、飞檐翘角的百年老台门在阳光下像饱和度极高的一件件艺术作品。灵巧的燕子从檐下扑棱棱飞出,紧闭的雕花轩窗引人浮想。村中的蒋氏宗祠在康熙二十六年开始动工,如果没有族人们的同心同德,又怎能历多次扩建、改建,经200余年而建成?现如今,许多人家住进修缮一新的小楼里,宗祠中“可以观德”的匾额依然古朴隽秀,老人、孩子们休闲、玩耍,其乐融融。

    ⑬江南因有富春江,耳畔江水滔滔,眼底山色明媚,骨血里文脉绵延。一个地方的风貌,与其精神文脉息息相通。静静地站在风景旖旎的富春江畔,一起品读,一起体验,便是最好的生活。

    (取材于辛茜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蓊蓊郁郁:以草木的蓬勃茂盛表现富春江畔的生机。 B、气定神闲:写出了春江第一楼如人一般的从容气度。 C、熠熠生辉:写楼内的明清古籍保存完好,装帧精美。 D、错落有致:描写水塘畔的老屋交错纷杂,富有情趣。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次写到桂花、香樟,既呈现出当地独特风貌,又关联了人物精神特质。 B、第⑧段中的“恰似”和“亦如”巧妙表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和谐一致。 C、第⑨段中的“进入了梦乡”由实入虚,文章自此由现实游览过渡到历史体悟。 D、第⑪段所引诗句以“终古馨香”来讴歌郁达夫兄弟赤胆救亡的爱国精神不朽。
    (3)、随着游踪的变化,作者对郁达夫的思想感情愈加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第⑫段描述了蒋家村如今的景象,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
  •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1)古代君子常怀高远之志。如曾子用“”勉励士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屈原在《离骚》中用“”表达自己敢为开路先锋的抱负。

    (2)儒家主张“亲亲仁民”。如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 愿乞终养”倾诉报答祖母的孝情,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 身死人手”批判秦朝不施仁政。

    (3)诗人常借助想象创造诗境。如李白《蜀道难》中的“飞湍瀑流争喧豗,”极言蜀道之险;李贺《李凭箜篌引》里的“女娲炼石补天处,”表现音乐带给人的震撼。

  • 1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摸鱼儿·楼桑村汉昭烈庙【1】

    [金]元好问

    问楼桑、故居无处,青林留在祠宇。荒坛社散乌声喧,寂寞汉家箫鼓。春已暮。君不见、锦城花重惊风雨。刘郎良苦。尽玉垒【2】青云,锦江【3】秀色,办作一丘土!西山【4】好,满意龙盘虎踞。登临感怆千古。当时诸葛成何事,伯仲果谁伊吕【5】?还自语。缘底事、十年来往燕南路?征鞍且驻。就老瓦盆边,田翁共饮【6】 , 携手醉乡去。

    注释:【1】楼桑村在今河北涿州,是汉昭烈帝刘备的家乡。作者于1243年冬由燕京回太原,途中访汉昭烈庙。其时金亡已十年。【2】玉垒:山名,在今四川境内。【3】锡江:岷江支流,在今四川境内。【4】西山:京西群山的总称。【5】伊吕:伊尹和吕尚,旧时并称为贤相。杜甫《咏怀古迹》有“伯仲之间见伊吕”句。【6】杜甫《少年行》有“莫笑田家老瓦盆”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问”字起笔,继之写蜀主刘备的故居难以寻到,为全词奠定了情感基调。 B、“西山好”三句写京都虽有群山拱卫,国家却难免灭亡,诗人由此生发出千古感怆。 C、“当时诸葛”两句说诸葛亮的才华气节不输伊吕两位贤相,表达了词人的赞美之情。 D、结尾三句写词人想要与田翁相对饮,携手共一醉,看似旷达解脱,实则悲痛无奈。
    (2)、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荒坛”二句写箫鼓无声而鸦声喧闹,渲染出汉昭烈庙环境的苍凉与冷寂。 B、“锦城”句中的“惊”,形象地写出了蜀地风雨中繁花盛开曾给人带来的惊喜。 C、“玉垒青云,锦江秀色”如今化作“一丘土”,词句在反差中表达了深沉的喟叹。 D、本词多处巧妙化用前人诗句,在承袭旧语中翻出新意,丰富了词作的情感意蕴。
    (3)、简要分析本词是如何通过多次时空转换来扩大词境,抒发情感的。
  • 18、阅读《论语》中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 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

    ②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罕》)

    ③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颜渊》)

    ④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

    (1)、材料①画线句中的“要”字是“约”字的假借,学者杨树达认为是“贫困”意,另一学者黄怀信认为是“约定”意,请你从中任选其一,据此解读画线句的大意。
    (2)、材料①提出了关于“成人”的两种说法,下列对此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者既强调道德行为标准,也强调知识能力标准。 B、后者更侧重于对义、勇、忠信等道德品质的推崇。 C、前一种说法更具全面性,后一种说法更有针对性。 D、两种说法都体现了“礼乐”对于完善人格的作用。
    (3)、结合材料②③④,说说子路具有材料①中提到的哪些“成人”特点。
  • 1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圣人之天下,所恃以为牢固不拔者,在乎天下之民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恶也。昔者三代之民,见危而授命,见利而不忘义。此非必有爵赏劝乎其前 , 而刑罚驱乎其后也。其心安于为善,而忸怩于不义,是故有所不为。夫民知其所不为,则天下不可以敌,甲兵不可以威,利禄不可以诱。可杀可辱、可饥可寒而不可与叛,此三代之所以享国长久而不拔也。

    及至秦、汉之世,其民见利而忘义,见危而不能授命。法禁之所不及,则巧伪变诈,无所不为,视其长上而幸其灾。因之以水旱,加之以盗贼,则天下荡然无复天子之民矣。世之儒者尝有言曰:“三代之时,其所以教民之具,甚详且密也。学校之制,射飨之节,冠婚丧祭之礼,粲然莫不有法。及至后世,教化之道衰,而尽废其具,是以若此无耻也。”世之儒者,盖亦尝试以此等教天下之民矣,而卒以无效,使民好文而益偷,饰诈而相高,则有之矣,此亦儒者之过也。臣愚以为若此者,皆好古而无术 , 知有教化而不知名实之所存者也。实者所以信其名,而名者所以求其实也。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凡今儒者之所论,皆其名也。

    昔武王既克商,散财发粟,使天下知其不贪;礼下贤俊,使天下知其不骄;封先圣之后,使天下知其仁;诛飞廉、恶来,使天下知其义。如此则其教化天下之实,固已立矣。天下耸然皆有忠信廉耻之心,后文之以礼乐,教之学校,观之以射飨,而谨之以冠婚丧祭。民是以目击而心谕,安行而自得也。及至秦、汉之世,专用法吏以督责其民,至于今千有余年,而民日贪冒嗜利而无耻。儒者乃始以三代之礼所谓名者而之。彼见其登降揖让盘辟俯偻之容,则掩口而窃笑;闻钟鼓管磬希夷啴缓之音,则惊顾而不乐。如此而欲望其迁善远罪 , 不已难乎?

    臣愚以为宜先其实而后其名,择其近于人情者而先之。今夫民不知信,则不可与久居安;民不知义,则不可与同处于危。平居欺其吏,而有急则叛其君。此教化之实不至,天下之所以无变者,幸也。欲民之知信,莫若务实其言;欲民之知义,则莫若务去其贪。难行之言,当有所必行。而可取之利,当有所不取。以教民信,而示之义。

    (取材于苏轼《敦教化》)

    (1)、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忸怩于不义             忸怩:羞愧 B、视其长上而幸其灾             疾:憎恶、怨恨 C、天下耸然皆有忠信廉耻之心       耸然:畏惧的样子 D、以三代之礼所谓名者而之       绳:约束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夫圣人之天下       则不可与久居 B、世之儒者       后文之以礼乐 C、教之学校       而民日贪冒嗜利而无耻 D、平居欺其吏       莫若务实其言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非必有爵赏劝乎其前
    这并不一定是因为有官爵俸禄在前面勉励他们
    B、皆好古而无术
    都是喜好古制却没有掌握方法
    C、如此而欲望其迁善远罪
    像这样让他们产生追求善行而远离罪恶的愿望
    D、择其近于人情者而先之
    选择其中与人情相近的先做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教化使三代之民有所不为,所以三代能够享国长久。 B、作者认为学校之制、射飨之节等遭到破坏导致教化不兴。 C、统治者想要教化百姓,首先要以身作则,其次再教礼乐。 D、未经教化而不知信义的百姓,是不会与国家休戚与共的。
    (5)、文中所说的教化之“名”和教化之“实”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有何关系?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 2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柔性材料是指具有柔韧性和可塑性的材料。人类较早使用的柔性材料是源于大自然的天然纤维。天然纤维存在细度和长度不均匀、伸长能力弱等问题,19世纪研制出的化学合成纤维解决了这些问题。随着材料科学不断发展并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今天的科研人员正不断创制一些新型柔性材料。这些材料集成传感器和各种功能材料,能够敏锐感知并响应外界环境的微妙变化。其应用范围超越了传统织物和纺织品。

    近日,科研人员研发出一种新型不插电智能柔性纤维,它基于与人体相匹配的能量交互机制,集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与传输等功能于一身。用这种纤维编织成的智能纺织品无需依赖传统芯片和电池,便能实现发光、触控等人机交互功能,有效简化了智能纺织品的硬件结构,有望解决目前可穿戴设备“不舒服”的难题。这一突破性成果,为人与环境的智能交互提供了新的可能。

    芝加哥大学研究出一种呈蓝色的半导体凝胶材料,它可以在水中如海蜇般轻盈飘动,同时保留了传递信息所需的半导体功能,其效果已超越了传统水凝胶或半导体材料。这种水凝胶半导体材料在两方面显著提升了生物功能。首先,柔软的材料与人体组织直接结合,减少了植入医疗设备时通常会产生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这或将推动起搏器等植入式设备的发展。其次,该水凝胶结构具有高度多孔性,有助于营养和化学物质的高效传输,因此该材料成为组织工程和药物输送中的理想材料。

    中国科学家徐洁发明了持久耐用、易于生产的类肤质聚合物半导体材料,这种材料即使在折叠、扭转或拉伸状态下也能保持正常工作。以这个发明为基础,华人科学家鲍哲南提出了“电子皮肤”计划。电子皮肤不仅具有很好的柔韧性、可拉伸性,而且具有感知外界温度、压力和湿度等功能。近年来,电子皮肤也向着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透气性和可降解性等方向发展,越来越像人类的皮肤。随着新材料的发展,电子皮肤的某些功能甚至有可能超越人类的皮肤。例如,有人因为受伤,也许没有办法再感知到触觉、温度,这时候,贴合人体的电子皮肤,就可以感知到压力、温度,还能把这个信号传递回大脑,甚至有“自愈”功能。

    这些新柔性材料真正发挥作用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重要的是相关理念已经被证实。随着科研人员的不断探索,柔性材料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取材于朱美芳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柔性材料技术的发展一直与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紧密相关。伴随人类体毛逐渐退化,人们学会了从动植物中提取天然纤维,制成柔软和耐用的布料。由于工业生产对纤维材料的耐磨性,稳定性、伸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家对高分子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制成了尼龙、涤纶、丙纶等化学合成纤维材料,大大拓宽了柔性材料的应用范围。

    现在,人工智能正在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基于智能柔性材料的便携式电子产品、人机接口电极、能量存储和转换设备会被编织成可穿戴纺织品,未来将在诸多智慧生活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新型智能柔性材料已迅速成为研究焦点。

    在第26届中国科协年会上,“通过耦合与杂化实现柔性材料的功能涌现”被列为十大重点科学问题。其中“功能涌现”是目标,这些功能往往不是单一材料所具有的,而是各材料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解决材料设计的关键共性问题——柔性材料的多功能耦合与杂化。耦合可以被视为一种关联机制,它能确保材料系统中各材料间的有效连接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系统。杂化则是一种技术方法,能够让不同性质的材料在分子或纳米尺度上进行融合,从而创造出新的特性。

    将不同物质简单混合往往会导致材料性能与功能下降,我们期望制造出的柔性材料能够实现在不同层级上的功能涌现,达到“1+1>2”的效果。这就如一架飞机由各种零部件按照特定方式组装在一起才具有各零部件所不具备的飞行功能一样。在柔性材料实现功能涌现的过程中,科研人员需根据目标功能,精心挑选合适的基材和添加剂,并设计出合理的杂化结构。

    在材料混合时通过有机-无机杂化策略,建立功能耦合和传递机制,可以实现原材料不具备的多种新功能。例如,芝加哥大学放弃了半导体材料难以溶入的传统水凝胶,将溶解的无机半导体和有机水凝胶前体进行杂化,再有效建立起两种材料间的连接,制成了水凝胶半导体材料。这种材料具备非常柔软的机械性能,并且拥有与活体组织相似的水合作用。

    采用聚合物材料作为柔性基材,将能实现目标功能的纳米材料引入其中,可以得到具有新功能的柔性纤维材料。科学家徐洁就是运用高分子纳米受限效应,使高分子半导体内部的分子链交互作用状态、排列状态产生巨变,在保持其电学特性的同时,和一种特殊的橡胶材料杂化,发明了一种可拉伸的类肤质半导体材料。

    在柔性材料实现功能涌现的过程中,先进的制备工艺也必不可少,如溶胶-凝胶法、静电纺丝、徐洁团队制备类肤质半导体材料使用的“卷到卷”法等,这些工艺能够实现材料的精确耦合与杂化。

    (取材于付锐涵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柔性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有的柔性材料都应当具有柔韧性和可塑性。 B、大自然中的天然纤维均属人类较早使用的柔性材料。 C、19世纪研制出的化学合成纤维的伸长能力优于天然纤维。 D、新型柔性材料的创制得益于材料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智能柔性纤维纺织品解决了可穿戴设备“不舒服”的问题。 B、水凝胶半导体材料能减少植入医疗设备时可能产生的免疫反应。 C、电子皮肤不仅柔韧,还具有更好的感知功能、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D、新柔性材料将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源于自然的蚕丝、羊毛、棉麻、尼龙属于天然纤维材料。 B、智能柔性材料或将使服装具有通讯功能,赋能智慧生活。 C、飞机零部件组装在一起具有飞行功能,属于“耦合与杂化”。 D、将不同的材料简单混合,可以提升原材料的性能与功能。
    (4)、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着重介绍新柔性材料的广泛应用领域,材料二重点介绍使其功能涌现的方法。 B、材料一先介绍了柔性材料的发展历程,材料二指出了这一历程和实际需要的紧密关系。 C、材料一指出了水凝胶半导体材料的重要功能,材料二则分析了这一功能实现的方法。 D、材料一介绍了电子皮肤的优良特性及应用场景,材料二说明了其设计理念及制备工艺。
    (5)、有同学根据以上材料列了下面关于柔性材料“功能涌现”的表格式提纲,请你填写①-⑤处,帮他补充完整。

    定义

    机制/方法

    条件

    案例及应用

    (以类肤质聚合物半导体材料为例)

    案例

    应用

    各材料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功能。

    (1)耦合:确保各材料有效连接和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系统的关联机制。

    (2)              

    条件一:            

    采用聚合物材料作为基材

                          

    条件二:            

    使高分子半导体内部产生巨变,并和一种特殊的橡胶材料杂化

    条件三:先进的制备工艺

                             

上一页 96 97 98 99 100 下一页 跳转